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赴山东沂蒙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感悟

栏目: 党员心得体会 / 发布于: / 人气:1.77W

7月9日至11日,我们河流镇学区39名党员,赴山东沂蒙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走进沂蒙,回顾艰难岁月,重温光辉历史,使我们对如何更好地恪守为民服务的为政之德,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赴山东沂蒙红色教育基地接受党性教育感悟

战争时期,沂蒙人民男女老少齐上阵要人出人,要粮出粮,对于子弟兵倾注了最质朴而深厚的情感,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小亲,照料伤员比照料亲儿子还要贴心比对生身父母还要细致,期间蕴含的真情挚爱感动天地为了救治伤员,倾其所有。甚至不惜生命,为了革命胜利,为了子弟兵早日养好伤,沂蒙人民用汗水、乳汁甚至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颂歌。

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树立淡泊名利的价值追求。沂蒙精神之所以令人肃然起敬、影响深远,正是源于沂蒙山人民“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和“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崇高境界。我们要以沂蒙精神为镜,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充分彰显共产党人应有的时代价值。

9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纪念馆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垛庄镇,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经过浴血奋战于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军一部,共32000余人。扭转了华东乃至全国的战局。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1954年国家政务院拨专款修建了孟良崮烈士陵园,成为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总建筑面积3682平方米,纪念馆高19.47米,外形为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

纪念馆可是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革命旅游区呢,也是被国防大学等很多个单位选为全国教育和国防宣传教育基地。因为它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绝不屈服的抗战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朽篇章,所以自然而然的也就吸引到了来很多来自我国五湖四海的旅游者前来参观,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孟良崮战役,虽然只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中的一个代表型战役,但它却传承下来多少红色精神!站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面前,仿佛那一声声“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能丢”的口号就回响在耳边。曾有多少人为了人民的解放洒热血,而今天中国鲜艳的旗帜又是多少烈士的热血共同染成。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该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发扬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中国会因有这些精神更加强大,中国人也会因有这些精神更加自豪!或许你可以感受到现在的岁月静好,但是这些都是基于那些伟人烈士们的负重。

7月10日,沿农家院落的青石小道而上,来到沂蒙红嫂革命纪念馆。馆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现了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舍子拥军的方兰亭、永远的新娘李凤兰、跳进冰河甘当人桥的沂蒙姐妹等沂蒙红嫂无私无畏的光辉形象。播放的《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事迹,通过后人的如实讲述,感人的事例直抵人心,深受触动。

7月11日,我们来到了山东省政府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参观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纪念馆内的壁画上,我们看到了沂蒙人民为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全民皆兵,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我们感悟革命前辈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坚守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孟良崮战役纪念馆,使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正是革命英烈们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为了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一切,才赢得了沂蒙百姓的拥护和支持,铸就了“蒙山高、沂水长,好乡亲、永不忘”的鱼水深情。新中国成立之初,厉家寨党组织带领厉家寨人民劈山凿岭,整地改土,打水井、建库塘,改变了自然条件,发展了农业生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当前,正处于打好“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应坚持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缋观,立足地区和部门实际,以行动见担当,以奉献显情怀,以实绩展风采;勇挑重担,敢闯难关。多思发展之举,多出务实良策,多办为民实事。坚持埋头苦干,真抓实干,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的真评价,全面落实党中央制定的决策部署,为实现党中央绘就的宏伟蓝图勇往直前前行,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好好珍惜!

通过此次红色教育,对沂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思想深处受到极大震撼。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每名党员将以此为鞭策,不忘初心,坚定前行,继续接续和传承好沂蒙精神,履行好作为一名党员之于国家、集体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