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精品多篇)

栏目: 读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3.25W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精品多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 篇一

轻轻合上书,我跟着作者斯诺走上了通往解放的红色之路。深深地体会到了,如今祖国的富足、强大,与一群顽强斗争的人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深刻的认识到,红星不仅仅照耀中国,还影响着世界。

斯诺抱着对革命的深深疑问,冒着生命危险,拼死进入了陕甘宁边区。他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到了关于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说道长征,这便是最令人难忘的,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着群众开始了武装斗争。而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坚决要消灭共产党及红军。曾多次对其进行了围剿。到了第五次,对抗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放弃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只好转移,随后,红军战士们便开始了过草地,翻雪山等的殊死搏斗。

甚至有些时刻,没有干粮,战士们就只好吃树皮、草根。但是就在如此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红军战士还是创造了飞夺泸定桥、四度赤水河等的奇迹。

而作者斯诺却用朴素的语言将如此的一个奇迹描绘的淋漓尽致。

虽然文章写得都是在困苦,荒凉中发生的事。但是,人们却没有放弃希望,他们依旧斗志昂扬,敢于面对。丝毫不畏惧、退缩。强烈的爱国情义转化成信仰。

当国民党剿杀共产党的时,那些幸存的共产党明明可以知难而退,但他们却一个个明知是飞蛾扑火,却依旧前仆后继。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都震撼的奇迹,才能让他们在看似不可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通过这本书,我们知道今天的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是由先祖用鲜血铺出来的一天康庄大道如今的中国越发的强大,战争的讯息早已消失,但我们需要将红军的精神发挥、发扬。面对着祖国崛起的困难还有许多,我们应当像当初红军长征那样,坚定信念,找准目标,一步一个脚印,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二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作品,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无比的惊讶,因为这本书竟然是外国记者写的。埃德加·斯诺真实地报道了中国革命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

虽说还未看完这本书,但开篇——《探寻红色中国》就给了我许多的感慨与反思。

“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引发了我极大的思考,我以前也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是啊,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想起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于是我想,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是拥有像梅花一样的秉性的人吧!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坚定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他们热爱祖国的大地,热爱生长在这大地上的人民。他们毫不动摇地坚持祖国文化。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他们舍己为人、奋勇当先,三河坝阻击战,革命军人一个个奋勇争先,为战友换取撤离时间而牺牲自己,这是同志的真情友谊,是血浓于水的革命感情,生命换不回,我无法控制我的眼泪。”的确,他们是时代的精英,是中华人民的带路人,他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前仆后继,他们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以至于生命。他们中的许许多多人,人们甚至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凭着这样的精神,让中国共产党渐渐壮大起来。

想起陈惠瑛的祖父对她说的话:“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是的,我们应该像梅花一样,拥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种花卉都望尘莫及。”因为国人赏花,不仅赏花的外表,更欣赏花中蕴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让我们学习梅花精神,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 篇三

田浩呈

1936年6月,此时红军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准备为漫漫长征做准备,但由于国民党的消息封锁,全球还不了解红军,有许多谣言传出,一个叫斯诺的美国记者,得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可以进入中国一探究竟,斯诺带着好奇心进入了苏维埃政府。

到了苏区,才发现这里根本不是什么“土匪根据地”,相反,这里是有生机的,虽然每个人都很穷,但他们支持红军,因为红军向着穷人。几天之后,斯诺见到了毛泽东,了解到了红军的政策以及他的生平。这些红军战士坚强,勇敢的品质,深深的打动了斯诺,他甚至说“有时我几乎不能相信,只是由于这一批坚决的青年,有了一种思想的武装

之后,既然能够对南京的千军万马进行了群众性斗争达10年之久。”斯诺渐渐习惯了在红军中的生活,使他对红军的看法180度大转弯,一开始认为红军是坏人,最后又向英勇的中国致敬,并祝最后胜利。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第1次印刷时,受到国民党的严重打压,列为禁书,许多资料也是险些丢失,直到2016年又重新出版。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变好了,但是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变,作为学生看到祖国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更加要珍惜生活,强健体魄,报效祖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00字 篇四

在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的途中,我看见深红的玫瑰花;蔚蓝的兰花……每一朵花都宛如人境的仙女般美丽。在万千花海中一朵不起眼的红杜鹃显得十分别扭,整只花好像一阵风吹过,就为之折断。

天空阴阴沉的,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暴雨像一只迅猛的凶兽扑了过来,但我知道风雨过后一定会有希望出现……在纪念馆里,我看着缴获的武器,我不禁想起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在百年前的革命年代,有一个青年出生在村子里,他受了六年的私塾教育,不满足这样的封建教育,留下了一张纸上面写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当时那个年代,军阀混战,地主当道。一一个像这样有志青年站了出来,在这片昏暗的大地上燃起了红色的曙光。

在国民党的铜墙铁壁包围下,外界认为红军只不过是几千名土匪罢了或者红军根本不存在。美国记者斯诺不过自己的生命危险进入了苏区,曾写道:“为了要探明事情的真相,难道不值得拿一个外国人的脑袋去冒险一下吗?”,“这个代价不算太高。”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在华南苏区,那里是红杜鹃盛开的地方,战士们曾在红杜鹃花丛里战斗,想到这里,我不禁对这杜鹃花产生敬意。在第五次围剿中,红军不得不长征前往陕北,留下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言。当红星照耀在西北,每个青年都号召起来,组成苏维埃政权。“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红军的开支有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是人民自愿捐款。

在“红小鬼”的那一章,我感慨万千。一群不到十八岁的少年能够认识到红军是替穷人打仗的,去主动参加红军。有一个十五岁的廋弱青年,曾说:“行军是不苦的。我们革命青年不能够想到事情是不是困难;我们只能想到面前的任务。”谁能想象到一个青少年能够走完这二五千里长征呢?我看到了原本黑暗的中国在这一颗颗红星照耀下,变得生机勃勃。

暴雨停了,我望向馆外,一朵朵红杜鹃迎风而起,在雨水的滋润下傲然绽发。

杜鹃花虽然没有牡丹那样富贵堂皇;也没有水仙那样冰清玉洁,亭亭玉立;但它包涵着革命者的鲜血,更涵着中国年轻人耐心,勤劳的品质。

黑夜将至,红色的曙光依旧照满中华大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00字左右 篇五

我们从来不是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只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如今山河虽已无恙,但读到二万五千里长征,内心震动。

地势险峻。

“峡谷中岩壁屹立、河道狭窄、水深流急。”

“有时要爬几千英尺高,有时又要下到涨水的河面。”

红军赤着脚在峡谷、泥泞中蹒跚而行,他们不是神是人,却承受着如此恶劣的环境,那是怎样一股信念去支撑着他们?长征难,难于上青天啊!

再看敌人的围追堵截:

“敌军也用机枪进行还击。”

“铁索上原先铺着厚厚的木板被拆掉了。”

为了革命的胜利,熊熊烈火在所不辞,这就是红军精神。敌人的穷凶极恶,改变不了赤胆忠心;死亡可以摧毁肉体,但信念永世长存。

最后,来看精神上的压力:

“他们不能放慢脚步,不能三心二意,不能放松懈怠。”

“胜利就是生命,失败必然死亡。”

怀揣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国家复兴的志向。不想输也不能输!正是这一股力量带领他们甚至全中国走向前端。

长征路漫漫,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六

一直看博客上转载的《红星照耀中国》,最后一章没等博客转载,我就迫不及待地从网上找到了,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而它就像一本普通日记。作者斯诺对苏区共产党员的描写,并没有大段生硬的引用他们经历、职务和政治观念,而是更多选取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让人为之动容细节。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了解那个时代,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那个激情昂扬的时代。从第三者的视角来观察当时的时局,会受到最少的倾向性干扰,斯诺希望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告,其实,在战争年代很多是没有谁是谁非的,也不可能用道德制高点来要求战争中的人们。革命战争就得有牺牲,只是这牺牲是否有足够的价值。这本书中所描绘的那个红色的中国,跟教科书中也有很多出入,更真实。教科书只是如何说中国共产党的好,让人看看了不觉有一种不真实感,太片面,主观化。教科书中的共产党的历史是一段美化了的历史。然而当时的人们对共产党,对红军,对根据地的疑惑比我们现在还多得多。书中描述的当时社会上国际上对中国共产党了解之少也是我之前不能想象的。

一九二七年之后,由于国民党的突然反目,血腥清洗,导致大批共产党人的牺牲,蒋介石撕碎了伪装合作的面具,意欲致年轻的共产党于死地。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敢于同情共产党的行为也会导致死刑的惩罚,但是,仍然有更多人冒着掉脑袋的危险,义无反顾的追随在共产党的红旗下,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斗争的方向是什么,并不为当时的大多数人所了解,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恶意诋毁下,共产党被说成一小撮反动的暴民,而红军则是为数不多的、衣衫褴褛的土匪罢了。但是国民党无法解释的是,如果真如他们所说,共产党是暴民土匪且人数少得可怜,为什么一直无法被消灭相反还继续扩大着根据地共产党真的是反帝的么或者如国民党支持者所说的,他们激烈的抗日口号只不过是争取公众的同情和绝望的挣扎,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最后的呼号。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他是一个兢兢业业的记者。

在第一篇中单单斯诺列出的额疑问就有几千字之多。中国共产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政党?其纲领是什么?共产党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他们的领导人是谁?到底是怎样的人?抑或他们传说中的领导人毛 泽东是怎样的人?或者象南京官方宣布的那样,毛 泽东真的已经死了吗?

历经坎坷终于到达了当时苏区,亲眼看到了这块红色的土地。他用着朴实的语言描绘叙述他所看到听到的人和事。例如对与周恩来初次见面的描写: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文尔雅的口气向我打招呼:“哈喽,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简洁的文字,生动的细节,形象化的描述,形毕现地再现了斯诺与周恩来的初次见面这种叙述特点产生地艺术魅力就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未经利用、不为人知的材料,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件。这种叙述在书中随处可见。在他的笔下,一些在当时人们认为不甚了解的一群人,甚至认是传说的一群人,在他的笔下,显得那么真实,那么立体。想必许多人在读了这本书以后喜欢上这些人,这块土地,以及他们的热情。书中对毛 泽东的描写最为详尽,文中写到毛 泽东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一个很

究外在的一个人。他甚至当着斯诺,当着林彪接下裤子抓虱子!让人实在为他不拘小节的程度感到惊叹。尤其让我感到很幽默的是毛 泽东的回忆他童年与私塾老师,与他父亲斗争的那一段。

在斯诺的笔下,不管是现实的生活状况,是红军高大的形象,还是领袖们 思想高度都从人民百姓点点滴滴的小事中一一体现。而在这些小事的背后又深刻 反映了百姓们当时的心理状态。 在书中“苏维埃社会”一节中的一部分令我影响深刻。“中国农民通常最讨 厌他自己家庭之外的组织、纪律和任何社会活动。当提到这一点是,一些党员大 笑起来,他们说中国农民如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民团--地主或是税吏工作,他 们没有不喜欢组织或社会活动的。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谈话的大部分农民看上去都 支持苏维埃和红军。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怨,但是当问道他们 是否喜欢现在这样而不喜欢过去的日子时,他们的回答几乎是带着强调的语气 '是的'。我们也注意到他们大多数人在谈到苏维埃时常讲'我们的政府',这使 我感到中国乡村有一种新鲜的凝聚力。” 从我以前的狭窄的认知范围来看,当时的人民一定都思想禁锢且保守,甚 至有些木讷。没想到事实却恰恰相反,“他们中许多人都很自由地进行批评和抱 怨”这无疑是对他们言语自由开放最直接的证明。而之后大部分农民团结一致看 好“苏维埃”和“红军”,可以说他们思想觉悟相当高,有共同追求的目标有坚 定不移支持的信念,我想这一点更是当今社会缺乏精神寄托的我们非常欠缺的地方。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流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作为一名预备党员,了解共产党的过去,才能更加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才能不辱使命,为中国带来新辉煌!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七

《红星照耀中国》当时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成西行漫记的,坦率地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觉得更有中国革命的特色,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今年有幸去延安等西北地区参观学习,所以对书中提到的很多景物都有直观印象,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时过七十年了,依然属于欠发达的地区,同事们去一趟“面子上”都有反应,依然是一地干渴的黄土和太阳能晒开石头的缺水区。

翻开书本,心就平静下来了,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而一个个鲜活人物跃然纸上,一幅红色苏区斗争图浮此刻眼前。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述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就应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这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明白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述――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十分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吧,珍惜这天所拥有的,跟一位美国人――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或者说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00字 篇八

在老师推荐的书中,《红星照耀中国》吸引了我。作者以一名外国人,一名记者的身份写下此书,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

在中国人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近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党的初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干预和一些不安定因素,曾受到过很大的损失,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多次面临生死存亡的局面。然而领袖们的睿智使党走上了正确的道路,确立坚定不移的纲领,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为中国,为中国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

只有人民拥护和支持的政府,才能让国家看到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的刺刀击退,没有被当权者的白色恐怖吓到,在无数人的流血牺牲后,更多的人勇敢的站出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崇高的事业。

在多方打击和封锁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队伍在逐渐壮大,在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没有人能在轻视这股不可抵挡的力量,一切关于“无知土匪”的谣言不攻自破,这是一个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党,这是一个有些执着信仰,严格纪律的政党。

《红星照耀中国》可以让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所经受过的苦难,牺牲,今天的幸福来自昨天的奋斗,多少人的血才造就我们今天的辉煌。历史是沉痛的,幸而这种情况不会再次发生,但这种历史却永远保存在后代子孙的记忆中。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九

跟官方史书比起来,《红星照耀中国》(以下简称《红星》)的语言更加生动,更加吸引读者的兴趣。幸好“探险家”斯诺来到中国的西部世界,探索了中国的一隅并记录了生动的故事。

《红星》里许多可歌可赞的故事不在本文记述,谨以此文记录本人一些肤浅的收获。

1

革命者

《红星》中记述了一些革命者,不知道斯诺会不会惊讶,但是我感叹红军中的一些大人物做的是“推翻”自身利益的事情。他们中有富农子弟,小资产阶级子弟,甚至大资产阶级家庭,竟然站在了革命的一侧。原因是什么呢?通过仔细阅读,我寻找到一个答案----他们是中国人,革命不单纯是为自己洗心革面,更是为了整个民族自立自强。这不就是那句老话“格局打开”

2

格局

格局打开了,信念坚定了,可以迈开步伐向前走了。走路是要有方法的,大步向前,跬步徐行,三步一回头,都是优美的步伐。红军没少走弯路,但终是走上了正确道路。白军没少走弯路,但纵然走上了不归路。谁的步伐好,历史给了答案。我们个人怎样才能走出这样的步伐和人生旅程呢?我认为要因时而异,乘事而行,造势而进,不要忸怩,不可故步自封。

3

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斯诺是戴着白区售卖的有色眼镜前往红区的,但是他能够、愿意、也确实是为了摘掉有色眼镜才来到这片地区的。如今,各种意见领袖漫天飞舞,丰富咨询扑面而来,反转剧情超脱剧本。人们该如何增强定力保持独立思考,能不能给自己点儿时间看子弹飞一会儿,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4

选择

读书识字是有用的。如今我们不能满足于字面意义的读书识字。这个时代,难再有旧式文盲,谁还不会识字读书,认得几门外语的也大有人在。识了字,要读好书,要会读书,还要会用书。《红星》里面的人物,读哲学、政治、历史,取其精华。我们不跟伟人比,我们只跟自己较劲。争取每周拿出5%的时间,读一读好书,每年让出一周的时间到外面“读一读”世界,会是有好报的。不要抛弃读书,不要抛弃自己和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读后感 篇十

吴佳铭

在红军长征队伍中,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都还是些娃娃,却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在跋涉中渐渐成长,在战火中走向成熟,用不寻常的童年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壮歌。

他们和我们年龄相仿,是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叙述了关于他们的一切,包括生活、学习、工作。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红小鬼”们年龄都很小,几乎都是在十一、二岁时加入红军的,大多数都参加过长征,甚至是真实的战争。因为家里贫困,生活堪忧,又听说红军帮助穷人,于是便都纷纷加入到红军的队伍中。他们都热爱红军,就像作者说的,“没有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会跟自己所憎恶的军队走六千英里路的。”他们都懂得,红军是自己的军队,是抗日的军队,是反抗压迫充满平等与正义的军队。在这支队伍中,他们享受到了人人平等,接触了共产主义,他们意识到只有这样的队伍才能拯救中国,才能有美好的未来。

令我惊讶的是这些“红小鬼”们在红军中担任许多职务,传令兵,甚至教员等等。有许多都因做过侦探或宣传工作而被捕关或被杀掉,但他们却依然能勇敢的胜任这些工作。这需要惊人的勇气。而且他们也对红军有着无可置疑的,绝对的忠诚。并且他们非常受上级的重视,有很多命令从最高当局一直传到少年先锋队。他们是有担当的,有极强的责任感。

他们也是乐观的。从衣着上来看,“红小鬼们”的衣服大多只有灰色,很多打了补丁,有点军服太大了,不合身。但“红小鬼”没有一个人抱怨,仿佛只要有缀着红星的帽子,就是完美的军服了。“有革命的地方都是好地方!”“和同志们在一起什么都不苦。”的确,心中有了信仰,就会满足,就会开朗乐观。

他们是充满自豪的。他们因自己是红军而自豪。每当斯诺与“红小鬼”聊天的时候,基本上都会问他参加红军多长时间了。他们都会挺起胸脯自豪地回答,无一例外。他们称自己为“战士”,明白作为战士的责任。不管他们担任什么样的岗位,不管职位的大小,他们都尽职尽责。比如说,斯诺写到,有一个职位就是检查旅客有无通行证,那个小鬼碰到彭德怀,要检查他的通行证,他说他是彭德怀,通行证就是他写的。但是那“红小鬼”却说即使他是朱德司令,他们也不管,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彭德怀,无奈之下,彭德怀只好自己写一张通行证,“小鬼”才放他走。多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啊。他们对任何人都是平等对待的,这一点充分体现了红军的军纪严明,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在保安时,斯诺请一位队员为他倒水,但必须要称呼他为“同志”;斯诺遇见一位叫“季伯”的少先队员,但别人常叫他一种难听的外号。他为此特地十分严肃的跑来告诉斯诺,并细心的写下自己的名字。希望斯诺在发表报纸时,不要写错自己的名字,认为这样会给外国读者眼中的中国与中国红军带来坏印象。我不由得敬佩他这种自尊,这种伟大的、为国家着想的自尊。

在那个不幸的年代,艰苦恶劣的环境里,他们没有抱怨,却以乐观,坚忍的心态,接受了一切。还想方设法的去寻找和创造着改变命运的行动。在红军里,他们的精神是快乐的,自由的。他们的愉快和乐观,感染着大人们,为了他们的未来战斗。这些英勇的少年,是在不幸年代里找到幸福和快乐的幸运的红小鬼。我们要传承他们的精神,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光辉未来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添砖加瓦。不管哪个时代,中国的未来都在于年轻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因为我们都是“红小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