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全国出版专业中级编辑考试笔记》

栏目: 读书笔记 / 发布于: / 人气:2.65W

第一章 出版概论

《全国出版专业中级编辑考试笔记》

第一节 出版活动

一 出版的概念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古代称出版活动为“梓行”“雕印”“版印”等。

《大清印刷物专律》

二 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三 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作品: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包括计算机软件、舞蹈等)

并非所有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需能被编辑、复制、发行的作品)

作为出版前提的作品,一般又称“稿件”。

四 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

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

生存资料、发展资料、享受资料

3.      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1) 社会文化的发展程度和国民的文化素质状况是出版物总体质量水平的决定因素;

2)精神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只能来自社会;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 引导社会舆论;

2) 培育思想信念;

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为文化产业、社会经济活动)

1) 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 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

3) 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发现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并组织、促进其迅速传播和应用,—>生产力;宣传、普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和技术能力;提高人们的科学技术素养,形成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社会观念。

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 增进文化积累;

2) 推进文化创新;

3) 优化文化选择;

4) 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一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二 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宪法、出版管理条例;“二为”方向)

中共十八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4,习近平,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

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文艺表现的主体;

人民——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简称“双百”方针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涉及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出版物)

(四)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普及与

提高的关系,兼顾大众和小众的需求。

(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应相统一和相结合,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六)坚持质量第一

(七)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

三 我国出版工作的主要任务

根本任务:促进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服务。

具体地讲,主要有:

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  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第三,  弘扬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第四,  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第五,  满足和提高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人民的文化需求可以分为两部分:

体现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基本文化需求;

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第三节 出版物

一 出版物的要素

第一,  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第二,  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第三,  具有复本,可以向公众传播。

二 出版物的种类

(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的分类

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五大类;

(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基本学科类别、二级学科类别

(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

按出版物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可分为:

学术研究类、知识普及类、大众生活类、娱乐类等;

按内容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图文类、声音类、图像类、多媒体,等等。

三 出版物的特殊性

(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两个生产过程:前一个是精神生产过程,后一个物质生产过程,即复制过程。

最重要的特殊性)

(二)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

(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

(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抗;

可能统一,也可能对立。)

 

第四节 出版资源

一 出版资源的概念

出版资源是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物质资源。

二 出版资源的特点

物质资源没有根本区别,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富有特点,是出版社的重点开发对象。

对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实际上是精神文化的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一)人才资源的特点

1. 它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同时还包括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

2. 由出版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才资源也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职业特点。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

信息资源包含学科发展信息、成果及已出版的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品牌信息、文化市场的需求信息,等等;

信息资源不是消耗性资源,而是再生型资源;

三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维护

(一)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1.紧跟社会的发展;

2.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

3.及时更新已有成果;

4.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

5.开发国外资源;

6.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着力于深度开发;

2.重视调查研究;

3.强化创新意识;

4.提高信息把握能力;

5.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三)信息资源的维护

1.不断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2.不断更新、优化信息资源;

3.实现专业化管理;

4.建立信息资源预警和应急机制;

 

第五节 我国出版业

一 我国出版业的特点与构成

(一)我国出版业的特点

1.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

2.具有产业经济属性;

3.具有文化创意价值;

4.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

5.事业与产业的有机统一;

  几乎全部采用企业管理方式;

  2006年:分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和经营性出版企业单位。(人民、民族、盲文、藏学出版社等)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

1.按出版环节:出版行业、印刷行业(复制行业)、发行行业等;

2.按产业链:图书出版行业、报纸出版行业、期刊出版行业、音像制品出版行业、电子出版物出版行业、数字出版行业等;

从出版环节看:出版单位、制作单位、印刷复制单位、发行单位、出版专业教育单位和科研单位等。

二 我国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2014年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1.完善出版管理体制;

2.增强出版单位发展活力 (*探索国有出版企业股权激励机制);

3.建立健全多层次出版产品和要素市场;

(*全国统一的出版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出版信息标准化、与金融资源等有效对接、特殊管理股制度试点、非公有制企业参与网络原创出版业务)

4.推进出版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全民阅读活动、农家书屋、少数民族出版、出版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5.提高出版开放水平。

(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1.发展图书、报纸、期刊等纸介质出版业态;

(加快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

2.发展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出版业态;

(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数字技术)

3.发展动漫、游戏出版业态;

4.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新型主流媒体、新型媒体集团)

5.发展印刷复制业;(升级换代,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工程,新材料、新工艺)

6.发展出版流通业;(大型现代出版流通组织等)

三 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出版业

(一)台湾地区出版业

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末,绝大多数民营;

成熟的书刊发行渠道:诚品、金石堂,博客来;

书展。1987年始,台北国际书展;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业

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注册制度;

为中文、英文出版物市场;

经营本地出版,进出口业务;

“二楼书店”;

7月,香港书展——香港贸易发展局;

最发达的印刷中心之一;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出版业

慢、低,主要购买者为图书馆

 

第六节 主要发达国家的出版业概况

一 美国出版业

两个较大发展时期:

1)1861-1865年南北战争以后,到20世纪20年代进入繁荣期,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出版中心形成;

2)二次世界大战后。

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业和出版市场。

报纸已超越图书成为美国出版业中最大门类;

出版企业的设立,采用登记制;

二 英国出版业

开始标志:1476年,威斯敏斯特教堂,设第一家印刷所。

鲜明特点:图书出口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是世界出版大国和出版强国之一。

图书出版是最大门类。

小型出版社和行业巨头两级分化严重。

出版社的设立实行登记制。

出版物免征增值税,但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仍需缴纳17.5%。

三 法国出版业

19世纪;

1850-1860年,出现全世界最大的出版商;

1920-1928年,繁荣期;

二战,萧条;

20世纪50年代,重新繁荣期;

1982年,全国统一书价制;

出版机构,大部分在巴黎;

期刊是最大出版门类;

发行:分直接销售和间接销售

设“图书文化基金”

四 德国出版业

15世界四五十年代,约翰 古登堡 Johannes Gutenberg 利用一整天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印刷了一批精美书籍。——全世界得到传播

16世纪初,宗教改革促进;法兰克福成欧洲出版业交流的中心。莱比锡,后来超越。

1913年,德国年出版图书,成世界第一。

1990年统一后,成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出版大国。

德国对出版业实行扶持政策。

实行统一定价制度。《统一定价法》,2002年生效。

严格按定价进行,擅自打折处高额罚金。新书上市10个月后可打折,需发公告。俱乐部版图书不受限,但要有4个月时间差,且装帧设计需不同。

五 日本出版业

公元七八世纪,中国造纸术、雕版印刷术传入。

1890年,日本出书仅次于德国。

“出版统制”。

报纸出版是最大出版门类。

 

第七节 出版学概述

一 出版学的学科性质

出版学是研究出版活动极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是年轻的学科,学科性质是应用科学,不是基础科学。

二 出版学的研究对象

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出版活动本身的规律性。

出版物、出版业和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这一矛盾运动决定了出版活动的性质及其特点。

三 出版学的学科内容

(一)出版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作用和影响,后者又对前者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出版物

出版活动的成果,集中体现了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是出版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出版物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2.      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极其相互关系。——认识出版活动规律的重要途径

(三)出版业

1.出版业与相关行业的关系

2.出版业的体制机制

3.出版业的结构和发展方式

出版业结构包括出版业内部的结构、出版业的地区布局结构、产业集中度等市场结构。

编辑工作在三个阶段中相当于“发动机”“原动力”,对复制和发行起决定作用,后两者对前者反过来影响。

(四)出版市场

(五)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出版业第一资源

(六)出版管理体制、出版法规及宏观管理

出版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七)出版企业经营管理

出版业微观单位经营管理:出版企业管理学的任务。

(八)中外出版历史

四 出版学的相关学科

编辑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文献学、传播学、新闻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

五 中外出版学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情况

(一)中国出版研究和学科建设

古代:

序、跋中,介绍了书籍著述、刊刻过程、目的;

古代出版理念的简单记录;

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古籍校勘整理的理论资料;

“艺文志”“经籍志”,古代书目和有关图书出版的历史资料。

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叶德辉《书林清话》。

20世纪初:刊物。著名出版家张元济,邹韬奋。

杨家骆:《图书年鉴》,最早使用“出版学”一词。

1983年:中国出版协会研讨会,第一次把有关出版活动的理论研究真正作为出版学学科建设来展现。

(二)外国的出版研究与学科建设

英国开展比较早,檄文《论出版自由》,约翰 弥尔顿,1644.

1926年,系统论述出版的著作,《出版实况》,日译《出版概论》  ——被西方国家赞为“出版圣经”。

日本、韩国较早提出建立出版学。

美国,《图书出版的艺术和科学》,小赫伯特 S 贝利,1970,较有影响。

六 开展出版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出版实践,才能树立正确的出版观念,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才能正确发挥出版工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为出版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只有依靠出版学的学科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各方面对出版专业人才的迫切需要,并使出版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够在持续、正规的培养中不断得到提高。

第三,只有对出版学有足够的理论兴趣,才能更加热爱出版工作,自觉地在出版业这个大学校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才有可能在出版岗位上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有精湛造诣的学者专家。

 

第二章 编辑概论

第一节 编辑与编辑工作

一 编辑的概念

最早出现的编辑活动:书籍编辑活动。

编辑: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

是出版物复制、发行的前提。

二 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一,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编辑工作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第三,编辑工作对出版单位的经营具有重要作用。

三 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政治性

(二)思想性(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科学性

(四)创造性(编辑、作者的)

(五)选择性(稿件审读)

(六)加工性

(七)中介性(联系精神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过程、联系作者和消费者)

四 编辑工作的基本功能

(一)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

首先,编辑工作的设计、组织功能体现在协调大型出版物的出版。

其次,编辑工作的设计、组织功能体现为策划和催生作者的创作活动,保证出版物生产具备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引导功能

出版物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发展;

编辑的选择权,把关;

(三)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第一,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前,编辑要通过信息的收集和分享,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出版物市场的走向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及时与作者交流,帮助作者寻找最佳创作角度。

第二,作者进入创作过程之后,编辑要继续与之保持联系,了解创作进度,分析创作情况,配合作者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三,作品完成之后,编辑要对作品进行认真的审读。

第四,在将作品转化成出版物时,编辑还要参与出版物的整体设计。

第五,编辑工作还通过选题的设计和规划,对出版物的产品结构发挥重要的优化作用。

 

第二节 编辑人员

一 编辑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一)政治认知能力  

(政治形势、重大方针政策;具有较好的政治素质)

(二)策划能力

策划就是筹划、谋划。以选题策划为主,也包括市场营销策略、出版单位形象宣传策划等。

编辑策划能力强弱取决于四个方面:

1.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

2.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

3.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

4.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这四方面能力越强,策划成果的可能性越大。

(三)语言文字能力

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规范能力;(熟悉有关语言文字规范文件)

2.加工能力;(锦上添花)

3.写作能力;

4.社会活动能力;

5.判断能力;

6.信息感知能力;

7.审美能力。

二 编辑人员的责任

归根到底:向社会提供优良的精神粮食。

(一)政治责任;

(二)社会责任;(正面的社会效用)

(三)把关责任;

把关人:

首先,把好方向关;(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把好保密关;

(《保守国家秘密法》《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科学技术保密规定》)

再次,把好质量关;

出版物质量,包括内容和表现形式。

(四)宣传引导责任

    (优劣出版物的对待;消费者的阅读热点和欣赏趣味)

三 编辑的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做好编辑工作、提高出版物质量,编辑人员要做好作者工作和读者工作。

(一)编辑的作者工作

对于开发作者资源和提高出版物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具体内容包括六方面:

1.发现作者;(途径多样)

2.选择作者;(了解作者)、

一要根据出版单位的性质、任务、专业分工范围和重点,选择符合需要的作者;

二要根据作者的水平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作者。

3.建立作者队伍数据库;(稳定的、高水平的)

4.与作者经常保持联系;

5.为作者服务;

6.维护作者权益;

包括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权益

(二)编辑的读者工作

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1.进行读者调查;

2.为读者服务;

3.处理读者来信;

 

第三节 编辑学研究

编辑学:研究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

一 编辑学的学科建设

把编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来研究:从中国开始。

Redactology

1949年,李次民,《编辑学》,世上最早以“编辑学”命名的专著。

二 编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 编辑学的研究对象

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可具体分为四个方面:

(一)研究编辑活动的性质

(二)研究编辑活动的任务及其实现手段

任务:宏观——出版活动的任务;

      微观——策划选题,组织作者创作,审读作品以作出选择,对选定的已有作品进行加工整理等。

(三)研究编辑活动的作用

与社会、复制活动、发行活动的相互作用。

(四)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编辑学的根本任务

四 编辑学的学科内容

以研究图书编辑活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同时吸纳有关其他编辑活动研究的共性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编辑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

与社会、复制活动、发行活动的关系。

(二)编辑过程

对编辑过程的研究,是编辑学主要的实务研究容。

(三)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

编辑与作者、读者的关系,贯穿于编辑过程的始终;

深入研究这些关系,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出版物质量、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水平。

(四)编辑活动的创造性及其特点

(五)编辑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六)编辑历史

 

第三章 出版历史知识

第一节 文字与文献载体

一 文字

(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3000多年历史。

汉字起源,最早文献《易••系辞下》,“结绳”。

战国,仓颉造字传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河南安阳,殷商时期,甲骨文,为迄今所知较成熟的最古文字。

汉字演进主要字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i、草书、楷书、行书。

秦始皇,创立小篆,“书同文”。

隶书,完全脱离图画的性质,真正成为便于书写的符号。

楷书,“正书”“真书”。

成熟、系统、简洁、便用、统一、规范的文字体系,是书籍编辑出版的最基本条件。

(二)少数民族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少数民族文字历史不如少数民族典籍久远。

佉卢字,《法句经》,迄今中国最早的少数民族文字文献。

回鹘文,曾是西域、整个中亚地区的通用文字之一。

公元13世纪,维吾尔人,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察合台文。1938年形成现行文字。

藏文,拼音文字。

蒙古文,成吉思汗时创制。元亡后,不再使用。

古壮文,“方块壮字”“古壮字”。

满文,努尔哈赤下令创制,以蒙古文为基础,称“老满文”“无圈点满文”。

    皇太极命达海改进,称“新满文”“有圈点满文”——今所称的“满文”

朝鲜文,拼音文字,拼写时以音节为单位。

二 文献载体

(一)早起文献载体

纸发明前: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缣帛等。

1.甲骨

指龟甲与兽骨(主要为牛肩胛骨)。

2.青铜器

公元前14世纪晚期期,青铜器上刻字。

文字最多的一件,西周,毛公鼎,497字。

青铜器上文字,称“金文”“铜器铭文”。

钟鼎上文字,称“钟鼎文”

铭文有公示意义。鲁昭公,将法律条铸铜鼎上,称为“刑鼎”“刑书”。

3.石头

石刻:刻文字、图案的石头。

东周,秦国,石鼓文:目前能见的最早的成篇石刻文字。

石经:刻在石上或摩崖上的儒家经典。“熹平石经”,又称“一体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

“正始石经”,又称“三体石经”,用三种字体科《尚书》《春秋》。

“房山石经”,最著名的、中国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佛经石刻。

4.简牍

简,竹片;牍,木片;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

南方多用竹简。一般长23厘米,相当于汉尺1尺。天头、地脚、书写面。栏界。开头两根不写的空白简,赘简或首简,用以保护后面的文字。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向前卷起,用带子系好。

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得到广泛应用,是主要文字记载材料。

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简,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候乙墓出土的竹简。

简牍普及较广,沿用超千年,已具备书籍形态。版面、书业中的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行话,与简牍有关。

5. 缣帛

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制造丝绸的国家。

缣帛和简牍常并称:竹帛。

丝织品:也称帛,缣,素,缯等,帛书也称缣书等。

现最完整帛书,长沙出土,马王堆汉墓帛书。

启发人们寻找物美价廉的代替品,导致纸的发明。

(二)纸的发明及其影响

1.纸的发明

考古发掘:西汉已有纸。

2.蔡伦造纸及其贡献

蔡侯纸:创造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新工艺,主持开发了以楮树皮等造纸的技术。

3.纸的推广应用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先秦著作多以单篇流传,建安末,已有文集,纸促进了建安文学与魏晋学术的繁荣。

  纸使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艺术带入了新的境界。

  文化的普及,为政治上实行科举制度奠定基础。

4.造纸术向域外的传播

很快传入东南亚国家。

日本、朝鲜半岛、西域、中亚、西亚。

 

第二节 印刷术的发明、发展与传播

一 印刷术发明前的复制方式

抄写。

汉武帝,设置专门主持抄书的机构,写书之官。汉代出现职业抄书人:佣书。魏晋、南北朝称:经生。唐代称:钞书人。

雕版印刷发明前到发明后的长期时间内,手工抄写,是最主要的图书复制方式。到南宋末年,才渐被雕版书所替代。至明清时期,手抄仍是重要的复制方式。可以说,在近代机器印刷广泛应用之前,抄书一直是图书复制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 印刷术的先驱技术

印章、拓石,印刷术的先驱技术。

拓石,也称拓印。拓石产生的复制品,拓片、拓本,古代称“打本”“脱本”等。

  拓石与雕版印刷的区别:

阴文、正书、用石板——阳文、反书、用木板。

三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

(一)雕版印刷

产生与隋唐之际的可能性大。

迄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西安出土,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

唐朝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晚唐书籍,出现书铺字号。

晚唐雕版印刷已高度成熟,已能很好地表现绘画艺术。

五代时期,印刷术在全国 遍地开花,成都成印刷中心。

直至19世纪初西方的铅字活字印刷术传入前,雕版印刷一直是中国最主要的印刷方式。

(二)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先制成单个的字,视需要排版印制。

中国古代制作活字的材料:泥、木、铜、锡、陶瓷等。

1.泥活字印刷

世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宋代毕昇发明。(<梦溪笔谈>记录。)

步骤:用胶泥刻字(数量:常用字、生僻字)、烧字、排版、印刷(用两块铁板)、回收泥活字。

印了什么书?能见的,清代,李瑶、翟金生。《泥版试印初编》。

2.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出现时间不详,12世纪末-13世纪已在西夏广泛应用。

元代,王祯,用木活字,成功排印,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于所撰《农书》后,是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

步骤:按韵写字后贴到木板上、用锯将木板上的字锯成单个字、修理整齐单字、造轮盘贮字、检字排版、印刷。

明,木活字排版印《邸报》,我国报纸用活字印刷的开端。

清,木活字印书已通行全国。最大一次活动:金简主办,乾隆年间,《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总结印书经验,《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活字印刷史上重要文献。

3.铜活字印刷

明:已很普及,进入成熟期。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以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

华氏印行,《宋诸臣奏议》,我国现存的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

清,《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4.古代活字印刷的普及规模

活字印刷,并未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出版技术。因为雕版印刷容易重印。

(三)套版印刷

在同一书页上印两种以上的颜色。

方法一:涂版、套色,在同一块版上施以不同颜色一次印成;

方法二:套版、套印,将同一版面有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板、施色,分几次套印而成。

套版由涂版发展而来,版面分色更清晰,表现更细腻。

进入彩印时代。

广泛应用:明代后期,最为著名的是吴兴的闵氏和凌氏。

版画艺术同时在徽州、南京、建阳等地兴起。

饾版——刻成小木块,逐色套印或叠印,最后形成一幅彩色图画。后人称“木版水印”,今仍用。

四 中国印刷术向域外的传播

从8世纪开始,陆续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南亚地区。

考据:阿拉伯地区、丝绸之路、欧洲。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约翰•古登堡,约1445年,发明铅活字印刷,比毕昇晚400年。但有创造性,用压印而不是刷印,还发明木质印刷机,开创近代机械印刷的新纪元。

 

第三节 古代图书的生产

一 古代的图书

来新夏,图书必备三个条件:

一是有一定的符号(文字或图画)所表达的内容。

二是有一定形式的专用载体。

三是有传播各种知识的作用。

从这个依据讲,先秦时代出现的简书,是我国最早的正式的图书形态。

先秦,已正式建立主管、领导图书事业的机构和职官。孔子等已开始进行图书的分类工作。

纸、造纸术,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一次飞跃。

汉代,立国起,就动用国家力量收集图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图书大集合

刘向父子:校书,《别录》《七略》,我国综合目录的开创性著作。

班固:将《七略》改编成《艺文志》,列入《汉书》,开史志目录之先河。

第一部类书:《皇览》

隋唐之际,图书由抄本向刊本印刷过渡。历朝政府的求书活动,促成图书第二次大集合。

宋以来,活字印刷促成了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二次飞跃。

宋代典藏图书有国家、私人、书院三大系统,印本代替了抄本。

宋,除了官修目录外,还有私人藏书家编目。郑樵,《校雠略》,开创目录学研究的先河。

宋,纂集图书: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明代,套版多色印刷,继雕版、活字印刷后,中国图书生产的第三次飞跃。

清,《四库全书》,促使中国图书第三次大集合。

明清,大型类书、丛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我国古代图书事业全盛阶段的重要标志。

截至1450年,我国生产的图书种类和数量都具世界首位。除数总数也大于整个欧洲的出书总数。

二 古代的刻书业

我国古代的图书生产方式主要有:官刻、私刻、坊刻、寺院刻书。

(一)官刻

官刻: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五代后唐,冯道主持,《九经》,22年,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在国子监完成,故历史上称之为五代监本《九经》。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国子监刻书兴盛,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明代国子监分南京、北京两监,南监、北监。

清,武英殿刻书,设立了书作和刷印作两个作坊。

历代地方官也刻书。

历代官刻本书籍书品较考究。内容取向上,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校勘质量历代不一样。

(二)私刻

私刻主体多为士人学者。图书质量较高。

唐五代已发端。宋元普遍。明清大盛。

(三)坊刻

主体是书商。

我国早起印刷品多为坊刻本。

南宋,形成三大坊刻中心:两浙坊刻(主要集中在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元代,坊刻主要集中在建阳、平阳。

明代刻坊分布广,刻书数量大。

清代,坊刻业更兴盛。北京、南京、苏州刻书最多。

书坊刻书以市场为导向。古人常把坊刻本称为“通行本”。

(四)寺院刻书

三 古代刻书业的编辑工作

最初的编辑工作主要是校勘。

总校勘,相当于总编辑。

清,顾广圻,“清代校勘第一人”。与出版家黄丕合作最多。黄的最佳版本,加顾的最佳校勘,珠联璧合,学界称“顾黄”。

自宋来出版界流传《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本最早的有关编辑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七个条目:

“书本”,务必事先收齐不同版本,请专家反复审订、校勘,最后确定刊刻的版本。

“字画”,要求规范文字,以字书为准,使用通用字体,去掉俗字等。

“注文”,处理注文、疏文、正文三者复杂关系。

“音释”, 要求规范注音,贯彻正确的注音原则,避免方言等。

“句读”

“脱简”,查补缺页和文中脱漏之处。

“考异”,校勘,并将校勘记附于书后,以备读者考查。

这七条对现在古籍编辑工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热门搜索
物业经理年度工作总结 一年级有关六一的作文 客服课心得体会精品 保定白石山景区导游词 高中数学必修一电子教案精品 学籍管理制度规定 2022年医院收费员工作总结 淘宝2022工作计划 高考励志语录简短 大坏 激励学生的精彩演讲稿 2024年青年干部座谈会上的发言 英语专业毕业答辩开场白 建军节活动的心得体会 杯弓蛇影成语解释 服务员微笑培训规范 2021大学生个人简历自荐信 电商客服2023工作总结通用多篇 争吵教案教学设计精品 观案例心得体会精品 动物的故事 学打羽毛球 整顿作风心得体会 个人离职证明范本案例合集 2022年学硕考研国家分数线公布出炉 护士节送什么礼物好 以忠诚干净担当展现新作为、做出新贡献 公司员工餐培训心得体会范本 疫情全球心得 第三方委托管理合同 小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 班级工作计划小学一年级 读后感写作技巧 综合实践教学随笔 吸引人的学生会招新宣传标语经典 社群营销活动策划方案 与书为友的作文500字2 产房护士长个人工作年终总结 保安2022工作总结 第二个字是重的成语造句|成语解析 特别暖心的早安问候语句子 2021我喜欢的中秋节作文 我的寒假生活作文100字 幼儿园中班下学期工作报告多篇 半学期工作总结参考多篇 中药师年度个人总结 景色描写作文600字 森林体会心得体会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