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精品多篇)

栏目: 观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3.12W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精品多篇)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一

在距离今天这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六十年前,这个世界在法西斯这个战争狂人的误导下,充满了硝烟,完全没有和平。六十年转眼就过去,二战也早就结束了,有一位有心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将它其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用电影这个形式记录了下来,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观众。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半途中,他们几个一个个地走向死亡,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找到了瑞恩。但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守卫桥,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死前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下去。

这部电影十分令人感动,每一个细节,不论是这些战士不惜自己生命去完成任务,还是拯救自己的队友,这种精神无处不感动着我们。瑞恩在这部电影中其实就是一个希望,一个目标,是米勒一行人收到的命令,他们对总部来的命令没有丝毫的懈怠,即使是与死神面对面,还是要完成任务。这种精神也是只有军人才有的。早在军训的时候,教官就说过了,走路的时候不喊停,即使前面就是墙也要走下去。

法西斯是凶恶的,是残酷的,但是即使恶势力在强大,永远是不会战胜正义的,因为他们长官与战士是没有感情的,像盟军的米勒上校就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地去爱自己的士兵,这种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现在的生活虽然是没有硝烟的平静的,但是二战依然给我们了许多的启示,《拯救大兵瑞恩》同样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像爱亲人一样地爱自己的战友,自己的同学,这是最高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领会了二战这个血的教训!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二

20世纪是一个可以令人惊愕的时代,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年代有过如此多的危机、灾难和战争。许多事情都发展得那样极致。

“人”是相当复杂的动物,他可以不了解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但足人却无法忘记时代所带给自己的爱恨情愁悲欢离合。在那个大背景下,“人”是渺小的,但在人类的各种情感下,时代的一切也同样显得那么脆弱无力。

看《拯救大兵瑞沪恩》时,“泰坦尼克号”刚刚驶过,观众们的情感在那漆黑的电影院里迅速地做着转换。

和许多战争影片一样,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拯救大兵瑞恩》有着同样恢弘的战争场面,同样的厮杀和毁灭,八位青年为了保护那位老兵毋亲的最后一个儿子—瑞恩,而奔赴战场做了一次生与死的牵赌。

有人不禁要问:“八比一”值吗?实际上那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那八位青年同样也有母亲,同样也有着尽孝的责任。但是,“战争”是什么?难道那仅仅是“人性”的极致,是生与死最直接的交锋吗?同时它还是一个民族的立场,一个国家自我得卫的方式。在那个以战争为武器谋求幸福,以“死”换取“生”的时代,“人”没有单纯的生命。瑞恩就是这样,在人们眼中,他是无数母亲心中的象征,心中的牵挂。看到瑞恩,母亲们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儿子,于是了便感到了彼此的存在。而那位母亲也一样,她是身在战场的无数战士们的母亲,是那些在战火梢烟中用血肉杭争的儿子们的生存寄托。于是那八位青年所守护的其实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梦,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概念。

于是,“值”与“不值”在那生死的一瞬间表露无疑:

在人类的诸多危机中,生存危机似乎是一个永远倍受关注的主题,走过了战争的人们似乎更能深刻地了解“活着”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和整个社会意味着什么,人类是战争的主导者,但为什么历史会发展,用战争来控制人。这样的“本末倒置”似乎并不仅仅是在讥刺这种解决问题的武力手段,同时也在向世人揭示一种“人性”,一种可以面无表情地面对死亡的“人性”。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和平。这种本能甚至可以瓦解民族仇恨、政治立场,可是却无法逃脱人们求生的渴望。战争让这个世界变得混乱不堪,让身在其中的人们被迫去做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的残酷选择。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三

昨晚看了《拯救大兵瑞恩》,心中还真有触动,虽然以前耳听过这个名字,但鲜有心境去欣赏。

首先是战争的场面及其残酷。战争总是要死人的,在枪林弹雨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生死之间游离,每一个人的幸存,都伴随着很多战友的牺牲。电影里宏大的场面和血淋淋的镜头也给观众的心灵以震撼,对于和平年代的我们,也是一种教育,人们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其次是责任。在生活中,不同的人生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和义务,正如蚁群或者蜂群,不同的种类的职责是不一样的。“在其位,谋其政。”瑞恩的言行实际上是给所有的的人上了一课,虽然个人的幸福和生命弥足珍贵,但责任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失去了集体的利益,个人的价值就失去了意义。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孤岛,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只要我们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是选择了一定的责任,越是在关键的时候,这种责任的高尚就会愈加凸显,人性伟大的光辉就在朴素的言行中发出温暖的光芒。

最后,人应该懂得感恩。电影首尾由大兵瑞恩去墓地形成呼应,实则是一种感恩教育。瑞恩只是一个代表,他感谢周围的人,尤其感谢米上尉。生活中的每个人应时时地地怀有感恩之心,在生活中低调生活,不要认为什么都应然,不要认为一切都是上帝对自己的厚爱。只要我们懂得感恩,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总之,有工夫看看经典,既是一种消遣,又是一种自我教育,更是一种自我救赎。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四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它让我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价值。

这部片子主要讲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母亲的四个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三个,林肯总统他们派米勒上尉率领一支8人小组前去寻找这位母亲的最后一个儿子詹姆斯·瑞恩。期间,韦德和卡帕佐牺牲了。剩下的6个人忍着悲痛继续前进,终于找到了瑞恩,但6人小组在战争中几乎都阵亡了。

看完这部电影,最忘不了的人就是米勒上尉了,他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但战争破坏了他原来的平静生活。他那一只颤抖的手总是在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眼帘,这也代表着战争带给他的痛苦。但他知道士兵的使命感,在他快死的时候,,他仍然想起了自己的任务,因此,他即将去另一个世界的时候,他对瑞恩说:“别辜负大家的期望,好好的活下去!”这让我无比感动。

影片中那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让我极其震撼,无数的家庭因为战争失去了他们的亲人,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是一样多么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作文 篇五

和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战争题材的电影。说的直接点,以前基本上对此不太感冒。经常搞不懂为什么一提起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他们总会兴趣倍增滔滔不绝。

这部影片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也是从它开始,我慢慢的懂得了从战争片中发掘人性。

最初吸引我去看这部影片的原因自然是它人人称赞的口碑,虽然它与98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失之交臂,但却赢得无论影评人还是观众的一致好评,二战老兵看完本片后称之为有史以来最真实和震撼的反映二战的影片。

于是,怀着高山仰止的心境,开始了这一次特殊的观影历程。

当影片结束时,我的胸口添堵的,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厚实。这不仅仅是看过一部好片的充实和快感,中间夹杂着思考,震撼,余音绕梁,发人深省。

曾听人说过在战争中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最内在的人性。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大难临头各自飞。想想确实是这样。习惯了和平安逸生活的人们早已经体会不到战争时期的那种恐慌和危机感,自然也不会花太多心思去探求战争状态中人性的善恶。

可是,当它赤裸裸的以一种触目惊心的直观方式呈此刻你眼前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应对呢

还好,斯皮尔伯格始终是一个怀着童心的老男孩,一个能拍出《ET》这么温情的童话的人不可能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即使作为犹太人的他的那部惊世的《辛德勒的名单》讲的仍然是一个人的救赎,结局仍然给人以期望,即便是那个内心挣扎的纳粹军官最终还是放走了他喜欢但却极力抗拒的犹太女佣。所以,怀揣着天真的他能够还原战争的惨烈,能够刻画战争中种种人性,但他永远不会像库布里克那样对世界的刻画绝望得让你不敢直视。他始终会在激烈的焦灼和痛苦的抉择后给你以期望,让你对人生有所感激,让你对生命有所珍惜。

正如这部影片的主题,八个人去救一个人,这样的事在真正的战场上可能不会发生。但他们仍然义无反顾的去执行,为的是不让一个年老体衰的母亲经历所有的儿子都丧命于战争的噩耗。这种饱含人性的虚构其实早以打动人们的内心,让我们不会再去过多的苛求它是否贴合历史等林林总总的问题。这便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化有形为无形,变虚幻为真实。

我不想在对开头的20分钟的震撼的诺曼底登陆的枪林弹雨做过多的描述了。大家已经做过太多的褒奖和评述,并且我明白,无论我用什么样的文字努力去还原,较之斯皮尔伯格的镜头语言来说,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还记得米勒中尉刚到岸上时候的那一怔和那一个片刻的周围的死寂无声,摇晃的眩晕的他的眼神环顾着四周惨烈情景。已经不能用惊愕来描述了,脑海中可能是一片空白――无法理解!!前一刻的还在平静中的他们此时竟然来到了地狱!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场景,因为在那时我第一次把自我置身于战场上去身临其境的感觉周围的血肉横飞。开头的这场登陆戏让我想起了《盗火线》里的那场警匪对峙,同样的真实迅速把观众拉入其中的氛围。紧迫的节奏感染了所有的人。

看过本片的人可能会更多的关注那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和他每次出击前的那个招牌性的动作:亲吻一下胸前的十字架。确实很让人神往,可这是斯氏对战争的神话描述,对战争传奇的放大,所以他最终还是没有逃脱死亡的厄运――人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来改变战争结果的。

还记得最先牺牲的那个士兵吗?为了救一个毫不相识的小女孩而中枪身亡,而在之前他丝毫都没有研究过值不值得的问题,在他看来,这可能近乎一种本能,善意的本能,即使代价是生命。

还记得他们放走的那个德国人吗?最终反过来被他所杀时那种凄迷的眼神到底想说什么呢?这就是战争,没有所谓的仁慈吗?

恐怕人人都会在那个士兵躲在楼梯上害怕的哭泣,而他的战友已经快被敌人杀死的时候而近乎愤怒了吧!再我们眼里,他懦弱的近乎无耻,在他自我看来,他可能也会痛恨自我吧,因为直到这样的危难时刻,我们和他自我,才同时如此清晰的通彻了他的内心。

这便是战争了,有卑鄙也有崇高,有懦弱也有果敢,强烈的比较才能更深刻的彰显人性。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我们那些平日里隐藏在安逸之下的最深层的东西,到底是怎样的呢?如果应对战争之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是一个很让你恐惧的问题,因为有时候我会发现自我竟然会感到底气不足!

瑞恩,这个八条命换来的年轻士兵,并没有令我们感到失望。正义勇敢的他的内心也在经历着痛苦和挣扎。不单单是失去兄弟的痛苦,还有对为了救他回去而牺牲的几个士兵的愧疚和感激。他无法去扭转什么,因为大家已经为他做了能做的一切,不计任何代价。他所做的,不是立刻转移撤退以保全自我,而是留下来和这群热血男儿共同作战。这不是鲁莽,而是一种高于生命的职责。他所能做的,是在以后的任何一个时刻,都提醒自我好好的活着,活的有意义,不单为自我,还为了活在他心中的八个忠魂。这将是贯穿他一生的动力。直到他头发花白的时候,仍然会为这些动力和自我的坚持激动的热泪盈眶。

最终,当米勒中尉无力的躺在那,一枪一枪的射向敌人的坦克的时候,我从他即将熄灭的眼睛里,甚至看不到一丝的绝望。直到最终的一刻他都在坚持,这种坚持往往能创造奇迹。

轰隆震天的坦克爆炸声和上空呼啸而过的飞机,是一个昭示期望的开始。

其实奇迹不光是电影中才有的神话,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了期望。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奇迹了。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六

《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战争片,一直以来我还非常少看战争片,由于总会有那麼好多个片段,太惨忍、太恐怖,让人不忍直视。因此 ,长此以往碰到这类界面一直会不由自主的将头别开,可是这一部电影使我真实感受到战争的惨忍和对生命价值的了解。

电影开头便是,老瑞恩带著自身的亲人赶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生命祷告。自打俄马哈风起云涌取得成功后,总公司就收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放弃的信息,便一声令下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她们好多个都慢慢走向身亡,可是历经艰难的勤奋,苍天不负有心人,她们总算找到瑞恩。可是,令人疑虑的是,米勒一行人沒有马上离开,只是她们决策和瑞恩留下相互守护桥,但是最后米勒上校還是去世了,可是临终前还没忘记嘱咐瑞恩要好好地活地下来。

对啊!战争始终是最惨忍的,它通常使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也被可怜的拖累。在烛火下,当好多个壮汉外露她们的柔情似水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她们也仅仅平平常常的人啊,也是有自身的妻室、自身的日常生活;她们也会聊八卦、玩笑,她们讨论的事儿和大家平时讨论得是那麼类似。没人与生俱来便是英雄人物,而仅仅以便某些人的欲望,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涉进去一起被害。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见到,战争不仅是政冶的持续,它也会让我们全部的人留有不一样的记忆力,有的惊栗,有的激烈,有的哀痛,有的但有一点是同样的:它给大家产生数最多的是伤心。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七

此刻已经看完这部片子一个多小时了,但是情绪还是不能平静,还是很堵得慌。片子里的血腥、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折射……都给我的心灵强烈的震撼!总有那么几个片断,我都不忍看,下意识的把头别开。很佩服斯皮尔伯格,他找的切入点都令我感触颇深……

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使平常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我的家室、自我的生活!他们也会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生活片断和我们的是那么相似!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受害。

当瑞恩和队长在谈论和哥哥们在一齐的生活时,我感到很痛心。从那么幸福的场景,一下坠落到死亡边缘,那种对心灵的冲击力,连我这个旁人都不忍看。很多人害怕死亡,我想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恐惧吧~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明白你在哪天会突然消失,毕竟时光还有那么多你留恋的东西啊~或许很多人咒骂那个不敢开枪的家伙,若是他敢在关键时候开枪,可能就不会酿成那么惨的杯具了,但是,这也是最真实的地方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关键时刻成为英雄的,人性也有脆弱的时候!

都说对敌人的宽容就是对自我的残忍,是啊!若是他们不放过那个德军,他们的队友就不会死在那人的枪下了。可在战争中,没有谁对谁错,成王,败寇!

此刻,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真好……

看一部好片子,净化一次心灵,真好……我期望成为英雄。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八

这个元旦,我在家观看了一部好莱坞的老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这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电影,讲述的是二战后期美国军队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的4个儿子除了幼弟瑞恩外,三个哥哥都阵亡,出于人道考量,美国参谋部派出一支8人小队在枪林弹雨中寻找瑞恩,将其平安送到后方。

这部电影战争画面异常逼真,深刻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来之不易,除了让观者意识到生命与生命之间谁该救谁8个人救1个人到底值不值得这样对于生命价值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之外,映射到我们现实工作生活中,也反应了团队协作和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电影的主角约翰米勒上尉是这支8人小组分队的头。他就很好地诠释了作为一个teamleader是如何管理团队、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的。他们在寻找大兵瑞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每当有战友牺牲时,就会有其他战友对执行这样的任务表示强烈的质疑。特别是一场小战斗过后,一位战友牺牲,且米勒决定释放德国战俘的情况下,一位战友强烈表示了不满,甚至到了宁可坐牢也不继续执行任务的地步。这个时候米勒很巧妙地用幽默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说出了大家都想知道的一段关于他自己过去职业的秘密,并引出了他对于这次任务的内心真实想法,大家听了之后都心悦诚服。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学习米勒上尉管理团队的方法和能力,在工作中,很多情况下都是团队一起作战,在团队中,无论是作为teamleader还是teammember,都要清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当团队发生意见分歧时,要巧妙地避开锋芒,求同存异,在不影响原则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说服对方,达成团队共识,从而完成工作任务,切不可因个人情绪而影响工作状态,继续影响工作的完成质量。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九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东部战场正打得不可开交,英美联军则于1944年6月6日在法国的诺曼底大区开始进行大军团的全面登陆,试图从西部直取德军总部柏林,而在地面部队的登陆作战之前,部分分队已经空降到了远离诺曼底的法国内陆地区,试图在破坏骚扰德军的部署能力之后再与登陆的部队集结,以便于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进攻。二等兵詹姆斯·瑞恩所在的部队就被远远地抛离到了德军前线的后方。詹姆斯·瑞恩是家中四兄弟的老末,他的三名兄长都在这次战役中相继阵亡。美国作战总指挥部的将领在得知该消息之后,为了不让这位不幸的母亲再承受丧子之痛,决定派一支特别小分队,将她仅存的儿子安全地救出战区。

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 约翰·米勒上尉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

当小分队的士兵们陷入敌区,各种困难和危险相继扑面而来,人力和装备的严重不足,对语言与地形的不熟悉,还有路边墙角随时可能埋伏着的危险的敌人,面对身边的战友们一个个相继倒下去。

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篇十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中的故事:美军三军参谋长马歇尔亲自下令, 派一个八人小分队深入敌后,将已在二战中死了三个哥哥的列兵瑞恩救回祖国。为了一个而可能牺牲八个, 值得么?不仅中国人会发出这种疑问,影片中的小分队成员莱宾也说:谁都有母亲,凭什么瑞恩妈妈的丧子之痛要比我妈重要?

影片用一个小小的细节回答了莱宾的问题:为了一个空降师的生命安全, 有人在他乘坐的飞机上焊了一块钢板, 飞机严重超载,降落时出了事故,造成了22人丧生, 驾驶员悲痛地说“为了他一个”

同样都是“为了一个”, 这“一个”是列兵, 那“一个”是,谁的生命更有价值?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导演斯皮尔伯格已经毫不犹豫地将天平倾斜到列兵瑞恩一边。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 那么请看“泰坦尼克号”将要沉没时,妇女、老人、儿童优先上船, 没有人对此发出疑问,难道绅士的生命不如妇孺重要?

与之相对的, 新疆某地一个剧院突发火灾, 有人高呼:“让首长先走!”为什么?因为首长对革命贡献大啊!这口号似乎天经地义。

两种价值观, 对照如此鲜明,西方国家奉行的大多是人道主义,而我们从小接受的却是集体主义思想,在需要做选择的时候,永远要遵循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是,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这其实和老师让我们做的铁轨的选择相类似,虽然我也是从小接受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但是我的选择应该是什么都不做,不转向,也不直行,任其前进,也许在这一小段时间里还会出现转机呢。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论幸福还是苦难的生活着,我们都是平等的,我无权决定任何人的生死,也无权剥夺他们生存的权利。因为不是我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既然不是我给予的,那我怎么能剥夺呢?

我想我们需要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关注,中国人需要的是平民惫识, 是最一般的做人准则, 而非既大且空的口号。在西方, 同一个“人”字,并不以种族、肤色、地位高低、金钱多少来衡量其价值。在我国, 先秦儒家就提倡“民贵君轻”,程朱理学也鼓吹“人人可以为圣贤”。高呼“让首长先走”的人、对和列兵谁有价值产生疑问的人,可能不知道,那么就需要补课。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补上人道主义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