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精彩多篇

栏目: 观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1.34W

钱学森观后感600字精彩多篇

《钱学森》观后感 篇一

《钱学森》观后感

今天通过《钱学森》这部电影,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钱学森——一位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时刻挂记着祖国,一心想利用自己的在美国所学的先进技术,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使中国的科学事业有巨大的转变。虽然美国在钱学森回到祖国的道路设置了重重障碍,但这丝毫没有动摇钱学森要回到祖国做出贡献的意志。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那时落后的中国。在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没有实验数据,他们就自己计算;没有实验器材,他们就去垃圾站淘,去自己造;没有科技人才。他们就自己培养,总而言之,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全国人民上下一心,齐心协力搞建设,团结一致创辉煌。

1964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

这样的结局让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但这的确是当年故事的缩影。他们背后的付出我们当然不知,但我想他们一定像我们一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你回去能做什么呢?”钱学森回答:钱学森要离开的时候,杜布里奇校长很不解地问他:

“回到我的祖国,我总是能做些什么,也许,我还可以种苹果。”而在那一天,世人都知道了那“苹果”代表着什么。

至此,中国的科学事业就有了重大的突破。我们也将铭记这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观后感 篇二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一部好的电影,也会让我们心潮澎湃,震撼心灵。《钱学森》这部电影就是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钱学森曾经说过: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结果的。在美国的这些年,他在科技上取得了腾飞般的成就。年华正好,雄姿英发的他还受到加州理工大学院长的重用。在这大好时光中,他本该可以继续胜任加州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并且继续研究美国重要军事机密的活动。但是,一心想回国报效祖国的他却毅然决然的说出了四个字:“我要回去!”

中国对他来说并不只是一个归宿,而好像是一位母亲正在召唤着他。他的存在,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绝好的事情。美国更不会想把他这块肥肉白白让给中国。五年以来,对他进行了各种软禁,折磨不计其数。

钱学森在特务们的监视下,折磨下,威逼利诱之下,整整度过了五个春夏秋冬。五年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那是何等的宝贵?可是为了重新回到母亲的摇篮,他认为,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红色的中国才是他唯一的归宿。无论院长如何劝解他,旁人如何评价他,对他来说都如雾如烟般虚无缥缈。真正在他心中的是一颗爱国的心,一种回去报效祖国的使命。

“在我的国家,我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哪怕是种苹果。”他曾经这样对理工大学的院长说。

祖国对他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这就是钱学森,钱学森是中国种出来的最值得骄傲的苹果。

中国的一代巨星,是中国的骄傲!他的精神将会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篇三

今天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全体师生观看了电影《钱学森》,我知道了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学家、世界火箭专家。

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的一生,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他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让世界上重新认识中国人。

为了更好的报效祖国,钱学森早早的留学美国,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他在离开祖国时,就在心里默默的说,我一定会回来的!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国的欢呼声中,在礼炮声中,也在钱学森的心中,诞生了。我想回去!迫不及待的想回到祖国去!

此时,我国的经济状况很不好,要钱没钱,要车没车,要设备没设备的情况下,他的心没有一丝动摇。而且,美国的条件优越,要什么有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钱学森都没有改变,如果是你,你一定会选择留在美国吧!

钱学森回国5年后,为祖国的我国航空导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看看钱学森,为祖国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又如此的爱国,我们身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又生活在这么优育的环境下,就更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好好报效自己的祖国。因为我们小学生都肩负着为祖国建设的使命,一定要从小立志,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钱学森观后感 篇四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他拳拳爱国之情,令我感动。当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辉煌的一生,促我进步。他拥有奋斗与创新的一生,拥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一生。他是幸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曾给他提供了汲取知识和展示智慧的舞台;他是伟大的,他的一切成就来源于他对真理与国家的无限热书包范文爱。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

读《钱学森故事》一书,给我许多启示,他用史实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没有知识是不能学的,没有零件是不能造的,没有粮食是不能种的,我们要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的付出和努力,时时刻刻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听从党的号召,报效祖国,真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世界第一大强国而奋斗终生!

观看钱学森观后感600字<三>篇五

今天下午班会课我们看了介绍中国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他的生平。

记忆最深的是电影里他对美国人说的“我回到中国,还可以种苹果,没有我不能做的,只要我想做”回到祖国后,为了国家的事业发展,他整日不着家的工作,近乎偏执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最终的成功。

到了发射的那一天,他想到他与那些美国人的对话,说道“这就是我所种下的苹果。”这便证明了:只要你想做,肯下功夫,绝对没有做不到的。我想,在我们学习中,也应做到这样:敢于努力,敢于拼搏,你愿意,你去尝试,那么你也可以做到。

这只是对钱学森的一段正面描写,影片中还有很多侧面描写,如,一些将士们对他的崇拜,还有一群崇拜他的小战士们跑过来看钱学森的镜头,钱学森说:“我和你们一样,是个老兵,我们是战友啊”突出了他的谦逊。

不过最为人熟知的还是他在归来前备受美国政府迫害的故事,面对美国的迫害,钱学森毫不妥协,一心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回国!”,为了国家的核事业,他选择放弃在美国施展才华的机会,听过道路上的坎坷,坚持自己回国的信念,终于在五年后回到了祖国。当然,这种作为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在别人身上也能看到,如,邓稼先。

现在有许多人都出国留学,也有学成归来的,但在当时,可能不会有谁想回到条件并不好的地方,但钱学森脑子里此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回国,无论怎样都阻止不了他回国,可见他的爱国心有多么强烈。

我们也许成为不了像他那样的大科学家,但他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我们也可以尽一份爱国之心,努力学习,服务祖国。

钱学森观后感 篇六

今天我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钱学森有着“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很多美称,这些背后不仅有着他自己的努力奋进,更有着祖国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持。

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克服了美国的重重阻挠,在祖国的帮助下,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个时代的中国,航天事业还没有起步,全靠别的国家帮助,钱学森决心研制出中国自己的导弹,建立中国自己的航天事业。他看到国家没有专业人才,就亲自为大家讲解专业知识,因为大家的知识底子太薄,他就孜孜不倦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大学在他的带领下刻苦的`学习,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导弹的研制有了进展,可是国家现有的工厂却制造不出需要的零件,钱学森苦思冥想,利用现有的制造条件,调整方案,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个时候,国家正在经历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国家却集合了全国的力量支持钱学森的导弹研制和实验工作。钱学森带领他的队伍来到大漠荒原,开辟土地建立了导弹基地。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士兵们,在风沙中建设基地、保卫安全;气象专家用他们的知识确保发射时天气情况良好;负责发射监测的技术人员,在地堡中冒着生命危险保证导弹顺利上天。终于,第一颗导弹、第一颗原子弹都实验成功了。

这不仅仅是钱学森实验出来的导弹,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不惧险换来的呀。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原子弹,有了自己的航天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呀,不管在多么艰苦的地方,不管多么艰难的条件,每个人都一起坚持,一起努力,一起向着一个目标总能成功。钱学森是伟大的,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人是伟大的,我们的中国更加伟大。

钱学森人物介绍 篇七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钱学森于1934年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5年由第七届庚子赔款公费赴美进修;1936年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西奥多·冯·卡门;1939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之后留下任教;1945年被派赴德调查纳粹德国火箭科技;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以朝鲜战争空战中被俘的多名美军飞行员交换回中国;1956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57年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同年补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并出任首届主任,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198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6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电影《钱学森》观后感 篇八

鲁迅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钱学森羁留美国五年,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国,主持了“”研制,为中国奠定了军事大国地位。他是中国真正的脊梁,他参与主持研制的“两弹一星”至今都是我们对付外国列强的打狗棍,没有他的这些成果,到现在中国也直不起腰来,也没有真正的底气,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一代科学巨匠,是真正的人民科学家。

2007年钱学森当选“感动中国”人物时,颁奖词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他的经典一问,他对国家尖端国防技术发展所做的基础工作,都值得我们后人认真学习和思考。

他说,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是有国界的。但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为什么有那么多优秀人才有去无回?让人想起了鲁迅关于天才与土壤的论述,呢?论条件,而那时条件那么差,科学家却能专心科研,现在条件那么好,却留不住人才呢?鲁迅说: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电影《钱学森》的观后感 篇九

今日我观看了《钱学森》这部电影。钱学森有着“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的很多美称,这些背后不仅仅有着他自我的努力奋进,更有着祖国这个强大后盾的支持。

钱学森在新中国成立后,克服了美国的重重阻挠,在祖国的帮忙下,毅然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

那个时代的中国,航天事业还没有起步,全靠别的国家帮忙,钱学森决心研制出中国自我的导弹,建立中国自我的航天事业。他看到国家没有专业人才,就亲自为大家讲解专业知识,因为大家的知识底子太薄,他就孜孜不倦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大学在他的带领下刻苦的学习,都取得了很大提高。导弹的研制有了进展,可是国家现有的工厂却制造不出需要的零件,钱学森苦思冥想,利用现有的制造条件,调整方案,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个时候,国家正在经历自然灾害,人民的生活十分艰苦,在连饭都吃不饱的情景下,国家却集合了全国的力量支持钱学森的导弹研制和实验工作。钱学森带领他的队伍来到大漠荒原,开辟土地建立了导弹基地。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贡献着自我的力量。士兵们,在风沙中建设基地、保卫安全;气象专家用他们的知识确保发射时天气情景良好;负责发射监测的技术人员,在地堡中冒着生命危险保证导弹顺利上天。最终,第一颗导弹、第一颗原子弹都实验成功了。

这不仅仅是钱学森实验出来的导弹,还有那些默默无闻的人团结一致,勇往直前,不惧险换来的呀。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最终有了自我的原子弹,有了自我的航天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呀,不管在多么艰苦的地方,不管多么艰难的条件,每个人都一起坚持,一起努力,一起向着一个目标总能成功。钱学森是伟大的,和他一起并肩战斗的人是伟大的,我们的中国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