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多篇

栏目: 专题心得体会 / 发布于: / 人气:5.85K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多篇

精选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 篇一

基层干部要像不知火一样提高环境适应性,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和工作要求,积极实现工作新定位,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不断培养自己在农村农业工作方面的专业素质,真正做到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希望的田野上展现新作为。不求人夸颜色好,重实绩、抓实效,追求内在成色实现真发展。不知火果实呈倒卵形,果面粗糙,多有突起短颈,是名副其实的“丑柑”;

但果汁糖度在13%以上,最高达17%,维生素c含量也远高于同类水果。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基层干部必须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初衷有清醒的认识,要像不知火一样“不求人夸颜色好”,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象工程;

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深挖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一村一地有针对性地推进产业振兴,一家一户有实效性地帮助村民发展,让希望的田野实现真发展。久积尺寸之功,用心一、积跬步,让乡村振兴事业的薪火代代相传。不知火花果同株,别有一番景致:3到4月开花挂果,10到12月着色,次年2到3月果子成熟,两代同堂。乡村振兴战略高瞻远瞩,立足于当前谋划于长远2050年,致力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并非权宜之策,也不可能靠一代人就能实现。基层干部要认识到乡村振兴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树立坚定的阵地意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乡村振兴的长征路上守初心、记使命,久久为功;

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要蹄疾步稳、分步实施,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像不知火年年花果交替一样,让实现乡村振兴的燎原之火生生不息。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 篇二

2022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和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这意味着我国的农业强国之路需要区别于当今世界上的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寻找“同归”前的“殊途”,走一条自己的路。

为什么在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要体现中国特色?我国如何体现中国特色?蔡海龙告诉新京报记者,实际上,这与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短板息息相关。他提到,一方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面前,人均资源其实很少,资源禀赋如同“原生家庭”,是无法被改变的。

而另一方面,蔡海龙提到,与目前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相比,我国的科技实力仍然相对落后;在生产环节,标准化程度还较低;而在农业经营方面,我国的品牌化运营和商品化运营能力还有待提高。“也就是说,在前端育种、中端生产、和末端经营上,我们目前距离农业强国都有差距,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我国‘大国小农’国情决定的。”蔡海龙说。

但每个“原生家庭”又都有各自的“家底儿”,这些也是我国在迈向农业强国过程中,中国特色的体现。“虽然资源禀赋缺乏,但我国资源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这表现在我们既有像黑龙江这样,适合大规模生产的黑色沃土,也有西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的小规模农业。”蔡海龙说,“这也决定了我国的强国之路肯定不是一条单一的路线,我们东北有规模化的农场,西南有具备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业。资源的多样化,也注定了我国的农业强国路线是多样化的。”

同时,蔡海龙进一步提到了我国“大国小农”的国情背景,“即便很多地方经历了土地流转,但我国农业人口的体量还是比较多的,总体上还是以小规模经营农户为主,这样的背景使得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很难提升。但我们通过社会化服务,在某些生产环节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蔡海龙说,这是我国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创新和手段,“我们用市场化的方式,解决了我国人均土地资源不多,土地规模小的弊端。”

最后,蔡海龙还提到,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14亿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吃得饱又能吃得好,创造世界未有的先例、如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业强国实践中不以割裂农村和农民为代价,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国特色的体现。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体会 篇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国家安全基础,都离不开农业发展。从国内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业是基础、是支撑,更体现强国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样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需求以及对乡村文化与绿水青山生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从全球看,一个国家要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要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链条较短、综合效益不高局面,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有利时机,不断缩小在核心种源、关键装备等领域的差距,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推动我国农业产业延链、补链、壮链、强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要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统筹部署、协同推进,抓住重点、补齐短板。“五个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要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强调底线思维,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继续压实压紧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整村整乡返贫现象。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要进一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督促各地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农业强国建设不是关起门来搞,要着眼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大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培育农业国际竞争新优势,培育国际大粮商和跨国农业企业集团。要围绕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积极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共同制定国际标准规则,增强我国农业国际影响力。

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将伴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过程。我们有党领导“三农”工作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有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资源禀赋,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强国之路。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 篇四

从中国农业最近10年来的发展来看,农业生产在吸收新要素和优化要素配置的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246万公顷,棉花机械化采收率超过80%,这也意味着有200万公顷棉花收获是机械完成的。这一数字在2012年时仅为37万公顷。未来几年之内,机收率更将会达到100%。

除了棉花以外,在大田作物生产过程中,通过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相对于人工而言,效率提高了百倍以上,每亩作业费用已经降低到10元以内。

更为重要的是,在基因型大数据、表型大数据和环境大数据的基础上,智慧育种技术快速发展,使得育种时间从10年缩短到5年甚至更短。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元,参与农业的主体越来越丰富,北大荒提供的农业服务,使得数以万计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有机衔接。得益于这些新兴生产要素的参与,中国农业的产出数量和质量都实现了有效提升。

以黄瓜为例,2020年全球9100万吨产量中,中国产量约为7300万吨,占全球80%。其背后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黄瓜育种技术的显著进步。这种进步,实际上已经可以让中国消费者实现全天候吃黄瓜,并且不重样。

当然,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仍然是土地,耕地更是农业的命脉所在。我国多方一再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的原因。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我国有耕地面积1.35亿公顷,2021年有效灌溉面积为6963万公顷,这一数字在1978年为4497万公顷。

当今世界,耕地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都高度依赖政府公共投入。通过公共投入解决农业生产存在的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要素更新,提高了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例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不仅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也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我国粮食生产十八连丰,也正是得益于这种综合配套保障。此外,带有资源优化配置性质的制度供给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农业生产而言,传统家庭经营户均耕地规模不超过10亩,而且地块分散细碎,使得农业生产成本很高。尽管通过土地流转可以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但问题仍然难以彻底解决。

为此,我国不同地区做了不同探索,安徽、陕西、广东、山东进行了“一户一田”改革试点,并进一步探索实现小田变大田、闲田变忙田、差田变良田。显然,这种面向地块的优化配置方案,也需要政府力量的参与。

明确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将获得更高层面的统筹安排、扎实推动,为我们的农业强国建设、粮食安全保障,全方位夯实根基。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学习心得 篇五

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立足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不简单照搬国外模式,走适合自己的路。

明确根本保障:党的领导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都明确了责任目标。作为党的各级第一责任人,特别是县委书记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点工作加以部署,主要精力要抓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责任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农村人才不足的问题,要让农村里面事情有人干、有人能干。通过党领导三农工作,让我们的目标和重点任务能够完成。

明确三大重点任务:01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抓好粮食生产,抓好其他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给,这对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恢复至关重要。下一步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要把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作为头等大事。要抓好耕地的保护,也要抓好耕地的质量建设。这里面重要的抓手,就是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把全部的永久基本农田都建成高标准农田。还要推进种业的科技创新,把粮食的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上。

0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促进要素的全面流动,这里面就包括了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其中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进一步落实,如果说各个地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安全稳定供给是国家安全的需要,那么发展特色产业,就是各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以及我们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需要,所以说一定要抓住土特产,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样土特产的竞争力就会更高。产业振兴有成效了,人才就有了用武之地,文化、生态、组织也就有了基础,所以说要抓住重点任务来推动、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03推进农村现代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我们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间,不仅仅要解决农业问题,建设强大的农业,还要解决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让农业强大起来的同时,使乡村美丽起来,使农民富裕富足起来。

明确两条实现路径: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

双轮驱动实际上就是一个靠科技创新,一个靠深化改革。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科技创新重点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特别是要把公共部门的科技资源和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发挥举国体制,让科技在农业强国建设过程当中真正发挥作用。

深化改革一定要以农村的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为重点。一方面是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首先要稳,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保持30年不变;其次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能动。另一个方面是一定要把土地资源盘活,实现优化配置。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 篇六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农业强国建设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基础性、关键性地位。纵观全球,农业强国必是农业科技创新强国。相比之下,我国农产品多而不优、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面向未来,在新的现代化征程上,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大幅推进高水平农业科技创新是世界农业强国的重要特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我国应重点挖掘农业科技潜力,为保障粮食安全、提升产业质量效益、促进农业绿色转型提供支撑。

一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世界农业强国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数字技术持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普遍具有较高的谷物自给率,如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多品类农产品长期保持净出口状态。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农业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粮食安全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首要任务是发挥科技力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重要农产品供给。此外,还要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挖掘耕地潜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支撑作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坚实保障。

二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重在提高农业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以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支撑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拥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是世界农业强国的普遍特征。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科技投入强度不够,科技创新体系效能不高,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不足,农业品牌影响力弱。建设农业强国,要强化科技创新全面赋能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及生产工具智能化水平,做强农业企业和农业产业,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领域核心技术掌控力。

三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农业强国的普遍战略选择。例如,2021年美国农业部发布的美国农业创新战略中明确提出粮食作物、林业、牧业、乳业等四大农业产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方向,旨在于绿色转型中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绿色转型,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但任务艰巨。当前我国农业绿色转型面临耕地退化、资源约束、面源污染等多重挑战。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应致力于持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加快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技术创新升级,使我国农业发展在可持续地满足未来粮食、纤维、燃料和饲料需求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体会 篇七

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给出清晰界定,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在敬畏、尊重和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自觉把人类发展活动控制在资源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范围之内,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保育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好“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统筹谋划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在农业农村大、人口数量多、水土资源少、生态环境差的基本国情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将存在内容不够完整、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形,这与现实发展中所强调的“四化同步”政策,以及要千方百计的“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建强农业农村弱项”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举措要求,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由此更加彰显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且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具有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基本特点;作为重要区域空间,农村担负着生态涵养、产品与要素供给的重要功能。可以说,良好资源环境和绿色生态空间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底蕴,也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必须更加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需要解决好气候变化应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集约、产业结构优化、生产方式转型等诸多问题。惟此,才能夯实固牢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根基与环境基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积极保护好农业绿色的本色和农村战略后院的家底,构架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技术路线与施工蓝图。这就需要切实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认知,始终坚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统筹谋划农业农村产业布局,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角度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型,从农业强国建设的角度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着力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目标出发,精准设计出一套打基础管长远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方案。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好“绿水青山”生态财富观与“金山银山”经济财富观的辩证统一关系,牢固树立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这就需要加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的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性治理,不断强化对国土空间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着力推进降碳减污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打好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进一步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持续努力,在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夯实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绿色根基。

通往农业强国之路这样走心得感悟 篇八

事实上,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被明确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推动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但是,众所周知的是,现有公认的农业强国,大都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自然历史演化过程,如英美等国这个过程大致都经历了200年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相当数量的问题往往是通过人口代际更替与市场自然演化得以解决。例如,农业规模化、新技术采用、农业组织方式等。

对中国而言,这些问题则需要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转变,真正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

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在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构成中,36-54岁的比例为47.3%、55岁及以上的为33.6%,农业人口老龄化、高龄化趋势日渐明显。

当然,这种趋势里也有农业发展的因素。比如,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改良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使得农业体力劳动强度大幅度下降,高龄劳动者仍然可以参与农业生产。

不可否认的是,这也侧面反映出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依然相对薄弱。这也意味着,在走向农业强国的道路上,农村问题不容忽视。

除此之外,农业开放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命题。建设农业强国,需要一个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更国际化的视野。

无论是种质资源,还是农业科技创新,都需要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尤其是“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从入世谈判开始,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持续下降,已由1992年的46.6%降至1999年的21.2%,2010年时削减至15.2%,远低于世贸组织发展中成员56%和发达成员39%的平均水平,是农业最为开放的国家之一。

在这种开放背景下,如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确保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一道必答题。

对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同时,报告也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都是十分具体的内容。

我们能看见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日益走向现代的农业强国。这不仅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需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