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留美自荐信

栏目: 求职自荐信 / 发布于: / 人气:1.65W

第一篇:留美自荐信之“弱点变优势”

留美自荐信

编辑:haoword

推荐信:诚实至上阐明自身弱点反而是种优势

“学校在受理推荐信时,首先看推荐人与你的关系,并以此来预测信件的真实度。”发布会上,针对学生提到有些外国招生学校对学生提交的申请材料置之不顾的情况,美国加州路德大学彭世昌教授认为,写好推荐信,关键在选好推荐人。“其次看你的学习能力,在陈述时最好以成绩单上的数据为准,但不论成绩上升还是下降,都要有一个好的解释。第三则主要看你的性格,看你是不是一个能和同学老师互动互助的人,因为这种合作性不管对你 面试 学校还是将来 面试 工作都非常重要。”

彭教授提醒学生,在提交申请材料时,个人自荐信与他人推荐信之间内容落差不要太大,否则就容易被“置之不顾”。对自身的弱点,学生千万不要刻意掩饰。“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彭教授笑道,在自荐信中大大方方地将自身弱点摆出来并好好解释,有时反而是种优势,能够吸引招生老师的注意力。

继续关注:

第二篇:留美幼童

《留美幼童》观后感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在当今出国留学已经成为稀松平常的事情时,再回望这批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留学幼童的故事,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同样是出国留学,今时和往昔已发生了许多变化。

一、人选

1871年,为凑足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名额,容闳在上海设立预科学校招生。当时以为这事儿很容易:“学生年龄,定为12岁以上,15岁以下,须身家清白,有殷实保证,体质经医生检验,方为合格。”同时制定了考试规则,应考及格,才能进入预科,再学一年,“方可派赴美国留学”。不料,预科学校设立一年有余,愿意留美的幼童没来几个,容闳大急,“乃亲赴香港,于英政府所设学校中,遴选少年聪颖而于中西文略有根底者数人,以足其数”。同时,他回到广东香山老家,动员亲友支持自家子弟留学。

以现在来看,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当今中国,出国留学成为许多学生的梦想,如果有机会出国,只怕会欣喜不已而不是不愿出国。

但在当时的中国,长久的闭关锁国,绝大部分的中国百姓信奉的仍然是学习儒家文化从而走上仕途的传统道路,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从根本上是很难被打破的。

同时,由于信息的闭塞,人们对除了中国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由于文化水平的落后,愚昧的人们把中国以外的西方世界看做蛮荒之地,将洋人视为残暴的魔鬼,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传入才渐渐改变了中国人的这一偏见。

中国的农耕文明传统,每个人心中都有很重的“安土重迁”的情结,因此,也鲜少有父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去。出国留洋对于重视家庭完整的中国人来说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冲击。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最后敲定的留美幼童多为贫苦家庭出身,而但凡有些家底的家庭都不愿送孩子留洋,而更愿意将孩子留在身边念四书五经、考取功名,以期走上传统的士大夫道路。

但是当时的中国,早已不是历史上岿然不动天下尽归的强国,而是风雨飘摇千疮百孔的破败江。不论是朝堂之上的达官显贵,还是江湖之间的草莽村氓,都已经感受到在这个时代格局下的自身难保。想要固守中国千年不变的传统,做千年不变的道路,显然已经是不可能了。

面对着自鸦片战争以来战败丧权的处境,一些身在高层的统治阶层多少还是意识到了自己与那些洋人的差距,虽然他们自己还不知道这些差距具体有哪些,虽然他们已经有了进一步了解对手的勇气,但是作为少数几个睁眼看世界的人,身在朝堂,他们也只是自己摸索着前行的条件,一方面是闭门造车,摆脱不了传统思维的局限,一方面还要面对顽固保守势力咄咄逼人的刁难,还要秉持着自己的见解,真是举步维艰。 这一切都决定了需要有人迈开那重要而坚决的第一步,走出国门,实地考察。钻心研习西学,功成名就后再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和改造中来。

二、融入

赴美留学在大清朝应算得上是创举,更何况是一群幼童远渡重洋。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在那里学习生活,对于还远未成熟的小留洋生们来说,难免遇到巨大的困难。首先就是语言上的问题,然而,这些留美幼童们却很快的克服了这个问题,甚至对英文与中文运用自如,写出了很多美妙的文学作品。纪录片中记录了当年一些幼童写的诗文,不论是字体,还是中英文的语言功底都称得上是上品,由此对幼童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程度可见一斑。这些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孩子,不仅学习到了美国教育的精髓,积极向上、多才多艺、热

爱运动,又不失中华文化之精华,沉稳董事、刻苦好学、文采斐然。一改当时中国国内的颓唐之风,展现出有为青年的良好精神面貌。可以想见,若这些孩子可以学成归国,对当时破败腐朽的中国而言,必将会是一股清新之气,有所作为。

记得纪录片中说,在一次毕业讲演中梁敦彦在题为北极熊的演说中论述在俄国、土耳其的战争中很荒谬的一个说法就是土耳其人是亚洲人,所以就要被赶回亚洲,那么美国人就要被赶回欧洲,俄国人就要被赶出亚洲,那么在中国的帝国列强也理应被赶出中国了。蔡绍基在演讲中指出英国用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罪孽深重,他说中国并没有死,她只是睡着了,她终究会醒过来并骄傲的屹立于世界。

这才应是我泱泱中华学子的风范学识,这才是中国走出创新自强之路应有的姿态,虽然身在异乡,接受着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西方先进教育,但这些留美幼童的心中却始终未忘身负的重任,未忘审时度势救国家于水火之中。我想当时这些学子定都是有着满腔的热血,希望回国一展拳拳报国之心。

同时,远在中国的李鸿章也对幼童们的生活非常关心,在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李鸿章对幼童的重视毫不亚于对北洋舰队,听说幼童在美国的学校有女老师他就写信让把女老师换掉,听说美国假期很长就要把幼童的中文学习加强,当幼童经费不够就从海防拨出银两给留学事务局。他认为为幼童们多付出一些就能为中国日后的自强多收获一些。由此也可见,当时李鸿章作为洋务派权臣,其目光是很长远独到的,也真正的将“师夷长技”做到了实处。

三、召回

幼童留美,原计划时限为15年,不料进行到第十年时,留美幼童全部被政府强行召回。这一事件史称“留美幼童公案”。容闳在《自传》中记载了留美学生监督吴嘉善主张撤回留学生的种种理由:“留学生在美国,专门好学美国人的嬉戏游乐之事,读书的时候少,玩的时候多;还学美国人的样子,加入各种秘密会社,有的属于宗教性质,有的属于政治性质,总之全都属于不正当行为;因此,留学生们再也不尊重老师,对于新监督的训令,全当耳旁风??这样的学生,再在美国久居下去,必将失去他们全部的爱国之心,纵然有朝一日学成回国,不但无益于国家,且将有害于社会;所以,为了国家利益,应当立刻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全部留美学生,能早一日施行,即国家早获一日之福。”

对这些污蔑言论,容闳极为愤慨,他写道,这些主张撤回留学生的清朝官僚“久处专制压力之下,毕生所见所闻,没一点自由的精神,没一丝活泼的思想。相反,留学美国的青年学生们,受到新教育的熏陶,终日呼吸自由空气,以往所受到的专制重压,一旦排空而去,言论思想当然与旧式教育格格不入,因此,他们爱好种种健身运动,跳啊,跑啊,走路没那么多规矩啦,这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然而,容闳的辩解却无法让身为大清朝实际最高统治者的慈禧太后放心,最终大部分幼童还是被召回了。留美幼童计划算是部分破产了。其实,以当时的境况来看,留美幼童被召回并不是很出乎人意料,毕竟统治者们和她的爪牙固步自封、闭关锁国,这是洋务派们再怎么致力于改革也改变不了的。这些留美幼童的所谓“出格”的表现,刺痛了地位岌岌可危的统治者们的敏感神经,让他们对西方文化更产生了恐惧,出于自保,他们自然是要切断与西方的联系,万不可让夷人荼毒了天朝子民。现在看来,这次计划的失败着实让人惋惜,也许当初如果留美幼童都能学有所成而归国,会对中国近代化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篇:留美费用问题

费用问题

1、一般来讲,银行准备资金证明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你申请学校的时候,作为国际学生,你需要有能够付清第一年学费食宿等杂费的存款证明,有了这个证明,学校录取你才能给你发i-20表格,你才有资格去签证。

第二种是去美国使馆签证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要求你具有能够付清你学习期间所有费用的存款。这么说,如果你是读硕士,一般都是2年,每年就算需要4万美金,那你申请学校的时候需要有4万美金的证明,而申请签证的时候最好带去8万美金的证明,否则可能不好签,除非你有奖学金证明。

2、读硕士研究生,一般按学校而言。如果是公立学校,准备3万一年,私立学校4-4.5万一年,这是保守估计。读商科的研究生很难拿到奖学金,不过你可以试试私立学校。会计比较有前途,好找工作,国际贸易几乎没这种专业,有学校有international business,不过这个专业太空。

3、生活费因为地域差异而不同。一般东西海岸比较贵,中部相对便宜。东西海岸一个月保守估计700-1000美元,当然如果你找到很差的住房可以省下钱,中部的话700到顶了吧基本上。

4、允许留学生打工。只不过,到学校学习第一年期间只能在校园上打工。然后第二年你想出去打工的话,除了是做实习,你都要向移民局提出申请,一般都是两种情况批准:经济困难和为国际组织服务。打工一个礼拜只能20小时,如果你打黑工也行,只不过不挣钱,还累,还提心吊胆。可以在校园里打工。

5、发i20的时候,只要你的担保人作为sponsor在申请上签了字,那么就可以了。但是担保人的银行存款,要能够夫请你第一年的费用

第四篇:大清留美幼童记

《大清留美幼童记》读后感:他们优秀 事件:央视纪录片《幼童》将在黄金时段播出

公元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少年,在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

的土地。

“留美幼童”的故事奇异而曲折。

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的手中出现。

这原本是清政府设立的一个长达15年的留学计划,但是进行到第10年,终因遭到强烈反对,半途夭折,功亏一篑。“留美幼童”被“召回”后,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他们中的一些人,在1884年中法海战、1894年中日海战中阵亡。一些人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他们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有的是袁世凯的顾问。一些人成为清政府的大臣。他们中有宋美龄的姨父,是他把宋氏姐妹带到美国留学。他们中间出现了中华民国的第一位总理。

然而,多年以来,除了“留美幼童”中的詹天佑——他作为中国铁路开拓者——的故事为人熟知,其他却语焉不详。120名幼童留学美国的故事,在中国大陆湮没无闻。

为了再现这些往事,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摄制组来到美国,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采访,拍摄制作纪录影片《幼童》。他们在幼童曾经就读的学校 看到当年的成绩册,甚至找到130年前“留美幼童”住过的老房子,看到了幼童寄居家庭的女主人的日记。

“留美幼童”的故事,像一件珍贵瓷器的千百碎片,散落在中国和美国。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因为有这一位又一位对中美关系历史、对中国现代化历史怀有热情的朋友,因为所有探询者的共同努力,120个幼童的形象,开始在眼前逐渐变得栩栩如生;故事的轮廓,被一笔笔勾勒清晰。

纪录片将在五一期间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播出。作家钱钢也随摄制组到美国访问,专门研究这个课题,最近,他和胡劲草共著的《大清留美幼童记》也出版了。我拿到这本书后,一口气读完,受到极大的震撼。

溯源:出类拔萃的幼童

自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中国人出国留学始成风气,到今天,按粗略划分,已经有六七代留学生了。哪一代留学生最为出类拔萃呢?读过《大清留美幼童记》后,我个人的感觉是,他们是最优秀的!

前后4批,共120名“留美幼童”,都是乘坐轮船,跨海3.2万里,横渡太平洋去美国的。他们全部中式打扮,拖着小辫子,穿着缎面的鞋子,戴着小缎帽,丝制长袍,外套白色亚麻褂子。他们怎么可能适应西学呢?

更为严酷的是,清廷怕这些孩子“忘本”,在美国期间,他们也要熟读儒家经典,也就是被称作“五经”的《诗》、《书》、《礼》、《易》、《春秋》。还有《孝经》、《小学》。幼童们还要学习《国朝律例》,也就是朝廷颁布的法规。他们每7天就要学一遍《圣谕广训》,比国内幼童的学习频度高一倍,这是清朝康熙、雍正二帝为教化百姓而写的读本,连正文带解释有上万字,当时万千学子人手一册。

这些中华经典,如今就是对大学生也属过分艰深了,很难想象他们还要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可他们表现得如何呢?

钱钢根据有限的资料查出,他们中至少有50多人,也许是大部分,以优异成绩中学毕业后,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

如果只是以他们最终的业绩来衡量是否“优秀”,那就太过功利和迂腐了,令我瞠目结舌的是他们在西方同龄人中的表现。一位耶鲁大学教授在自传中记述了他的中国同学:

“这些男孩子穿着打扮和我们一样,只是头上留着长长的辫子。他们玩橄榄球的时候,会把辫子藏在衬衣里,或盘在头上??我们玩的所有游戏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他们很快就成了棒球、橄榄球、冰球的好手,在花式滑冰场上技术更是超群。当自行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学校第一个买它的是曾(吴仰曾)。我现在仿佛还可以看到,他骑着这奇怪的家伙在艰难的山路上走。

“这些男孩不但在体育场上压倒美国人,他们还在另外一些场合让我们心碎。当这些中国年轻人出现在社交场合的时候,就没有我们什么事了。他们对女孩的态度,有优雅的恭顺,是我们学不来的。??在舞会上,在一些招待会场,那些最漂亮最有吸引力的女孩总

是会挑选这些东方男孩。我至今还记得那些美国男孩痛苦的神情,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那些他们心仪的女孩特意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去接受他们的对手——那些中国男孩的邀请。那些中国男孩的舞跳得真是很棒。”

在若干代中国留学生中,学业出类拔萃者比比皆是,这符合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但在体育和社交场合压倒外国同龄人,这是我看到的惟一记录。

故事:“因为他们总在后面”

与中国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是,西方教育极为重视体育,学校里的体育明星总是备受崇拜。英美著名大学间的直接对抗,竟只有一项:划艇。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每年一度的划艇大赛,几乎就是大学声誉的标杆。有幸成为划艇队的一员,不仅是体育明星,还要品学兼优。这样罕见的位置,我没有见过任何一位当代中国留学生占据过,而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就有一位!他叫钟文耀——他是耶鲁划艇队的领袖——舵手。

哈佛和耶鲁的划艇比赛,自1852年起,已有130多次,耶鲁胜少负多。而钟文耀担任舵手的两年,耶鲁均获胜。他的美国同学这样记述道:教练告诉他,舵手必须要学会大声斥骂划船手,才能激励他们发挥到极致,而他总是儒雅地坐在船头。教练一遍遍告诉他舵手必须学会大声呵斥。终于有一天,他这么做了,他突然间开始机械地,毫无重音地,反复地大声重复着“damn!”“damn!”“damn!”(相当于“他妈的!”)结果令所有的队员莫名其妙,哄然大笑,最后是央求他停止这羞涩的“叫骂”。但不管怎么样,结果是,在钟文耀做舵手的1880~1881两年间,耶鲁队大获全胜。

若干年后,他偶遇一位哈佛毕业生,当两人谈起哈佛耶鲁的划船比赛时,哈佛生怀疑地看看钟文耀,说,你见过哈佛划船队吗?钟文耀颇有风度地承认,他没有见过。稍作停顿,他说,因为他们总在我们的后面。

思考:当代中国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

这些故事让我着迷,这表明他们深入到西方文化当中并且受到真正的尊敬,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回国后作出杰出的贡献。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女儿留学美国的文章,没想到这篇文章被各种媒介广泛转载,直到今天我还能收到多少不一的稿费。也许与这篇文章有联系,我被当成一个对留学事务颇有发言权的“专业人士”,频频接到各地电视台的辩论或访谈邀请。题目大体相仿:小龄留学到底利弊如何。这是当今中国的热点问题之一。

有趣的是,多大年龄留学为好,早在1909年就发生了激烈的对立,当时,外务部的意见,主张招收16岁以下的幼童,从小送美培养,否则对外国语言“绝无专精之望”;学部则坚持招收30岁以上的学生,不然的话,“国学既乏根底,出洋实为耗费”。双方针锋相对,评阅考卷时,外务部所取的英文第一名,在学部一分未得;而学部所取的第一名,在外务部受到同样的待遇。

历史上的争论竟是这样“惊人相似地重演”。读读这本书,我们共同来想想吧。(来源:《青年参考》 作者:端木)

第五篇:留美幼童观后感

留美幼童观后感

医学检验班 c组

这是一个两百年的传奇,一群孩子的悲欢离合,一个古老国家的命运跌宕,他们是荒原中第一个探路的人,是惊涛里最早的远航者。他们欢乐、哭泣、成功、失败,他们亲历激荡的的百年,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留美幼童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至1875年,有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共有120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远航。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12岁。

他们虽然年幼,但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各个学校最优秀的学生。幼童在美国接受西方的教育,过着美国人的生活。由于他们思想上尚未成熟,极易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做出令当时反对派的“口实”,他们借此发难,批判留美幼童。同样也是留美幼童的梦想破灭。

不过他们也给美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也有曾受到美国总统的亲切接见。幼童钟文耀可是划艇健将。当面对美国学生询问他是否知道哈佛划船队时,他颇有风度的承认没见过后有稍作停顿,幽默的对美国学生说:“因为他们在我们后面。”.

其中留美幼童中的容揆和谭耀勋他们面对清政府的召回时,为了理想他俩选择了逃跑,最后独立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这也是留美幼童当中成功之一吧!倘若其他幼童也能为自己的理想而战,那么在甲午战争中就不会错失先机。

不过,这些幼童中的一个名叫“梁诚”的也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被抹掉,他虽是这些幼童中的一员,但他学成之后积极投身于国家,在活跃在美国外交上,在庚子赔款中他为国人争取了庚子赔款的退款。也解决了留美幼童经费上的难题,为清华大学的建校和发展极大的影响。同样,也为日后留欧奠定了基础。

留美幼童的命运,离奇曲折;他们的故事,美丽而忧伤。面对清政府的提前召回时,他们挥一挥衣袖,告别他们昔日追求民主自由个性的母校,面对收养他们的家人时,他们哽咽了。

回国后的他们,活跃在晚清各个领域中,有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开区煤矿矿冶工程师是吴仰曾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大学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他们目睹了近代中国的荣辱兴衰。

然而,他们对后世的影响,却没有留欧学生的影响大。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留美学生中途夭折未能完成学业,而留欧学生却完成了所学科目。

第二,留学生生源的差异。留美学生大多数贫家子弟,且开始应招学生人数太少,这就造成了生源质量的良莠不齐,而留欧学生大部分来自船政学堂,质量也就上去了。

第三,培养目标不同。留美教育为明确其所学科目,在目标上具有不确定性是一种储蓄人才观,具有长期的特点。而留欧教育则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种适时人才观。这也符合当时清政府的需要。

虽说容闳是留美幼童的促成者,但同样他对留美幼童的失败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主张完全接受西方文明这与当时的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初衷相悖,而他一再幼童的西化行为,也加快了幼童的召回。他没能很好分析时局及与领导的心。可以说他是一个领跑者,但他自己的主观意愿太重,这是他的败笔。一个不能分析时局的人他又怎能担负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呢?

当我们拾起岁月的残片,重新回首这段往事时难免带有历史的偏见和时空的隔膜。但是 ,对于如何在现在多元的文化中,要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段风尘的记忆却能带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接受教育,接受优质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教育改变孩子的一生。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生活在当下我有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有机会在一个新的国度里完成自己的学业面对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里找到自己记得用武之地。

令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中,我们再也看不到这样的表现,相反,当代中国的留学生似乎丧失了真正融入西方文化的能力,他们总是感到难以进入“主流”,总是感到“歧视”,这是为什么呢?是今日之留学生年龄大了吗?还是我国当今的教育缺失了什么?

如今的我们不需要政府专门派遣留学生去外国学习先进技术了,甚至有些人在出国之前就打算将来生活在别的国家,甚至想抛弃自己的文化,国家政府为我们提供如此好的环境,我们理应在外面好好学习,将来回国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越来越多“镀金”的留学生们不愿意归来这已成事实,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国家是一种凝聚力,我们应该把国家的利益考虑在第一位的,而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迷失在外国美好的生活中不能自拔。我觉得,还是我们应该像留美幼童中那些卓有成就的人一样,好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丢掉自己的那颗赤子之心。

愿我们的华夏子孙能细细品读这份财产。

李正乾

Tags:自荐信 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