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天人合一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栏目: 学生作文 / 发布于: / 人气:1.22W

天人合一精品作文精品多篇

“天人合一”seo结合搜索引擎推广 篇一

由非典再思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强调的是“天”与“人”和谐的内在关系。在“非典”疫情突袭之后,我们应深入地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所做所为,把天人和谐的理念当作人类共同的。理想和行为准则,采取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使自己的家园成为永恒的乐园。

作 者:张林昌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刊 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TAIYUAN'S COMMITTEE OF THE C.P.C. 年,卷(期): “”(4) 分类号:B2 关键词:非典   天人合一   自然   灾难   发展

天人合一与生态学的经典散文 篇二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中华传统精神首先在于“法天文”,那么在传统生活中,人们为达到天人合一做了哪些努力呢?

一、天文下的人文

古人认为,万事万物的产生和推动皆源于“气”。阴阳摩荡,日月消长,风雷瞬变,都来于天地之间。一天之内的昼夜交替;一年之中的春气生发、夏气长养、秋气肃杀、冬气敛藏,皆依天时。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天地万物的运行各有其时序和轨迹。唯有相时而动,在尊重自然节律的前提下行动,才能得到希望获得的结果。以农耕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俯仰进退皆求与 天时的循环同步。

农耕生活“靠天吃饭”,在长期的观察和实践中,农家对天的脾性的了解就如熟悉自家亲人。《齐民要术》中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其中一段是这么记载的:“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以此时耕,一而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可见在农家眼里,土地也有脾性,而且它的脾性竟然与天时相应。遵守天时劳作可以事半功倍,不守农时则“耕四不当一”。而且这个“时”竟然能够估算到“二十日以后”的效果这么精确。所以农人惕惕乎计算天时,以使土地达到耕作的最佳状态,以便使生产活动轻松一些。

日月悠悠,农人看着禾苗一天天欣欣向荣,就算急于收获,天时不能一次送来所有的雨露润泽、日照风吹,禾谷生长期不足,秀华未蕃,农人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急不得,帮不得,得等,得耐。清明、谷雨、立夏过后才是小满、芒种。农人经过长时期的等候已经养成了稳笃忍耐的性子,农闲时候晒晒太阳,喝喝小酒,悠然闲适,与世无争。这份从容优逸的安全感只有在对天时规律的把握之上才能衍生出来。

天时是怎么来的呢?“斗转星移”“日月交替”,看到这样的词我们便能意会到指的是时间变换,可是定睛一看,不正都是对天的描绘吗?古人观天而体会日月阴阳,观月盈亏、星辰运转来作为划定时节气候的依据,由天道运转而体会时节变迁。斗柄南指,天下皆夏。二十八宿从“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不仅反映着天时韵律,也隐含着对人行止的指引。人的处世原则就这样与天的运行规律力求达到内在呼应。

除了生活节奏力求与天同步,在居住方面人们也想方设法求得天人相应。

传统民居多习惯于坐北朝南以纳日光,这是方位上的与天相契;依家庭条件不等还有“天井”、“天窗”、“天台”等设置,从名称就可体会出与天感通的意愿。建房造屋最慎重的是择吉日,这其实也是期望与天相应,得到天福护佑;另外一个注重的是上梁仪式。因为主梁不仅是房屋构架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也是房屋与天最接近的部分,承天覆命,如何能够不慎重?另外,与天相距更近的民居部分就是烟囱,无风的时候,袅袅炊烟向上升腾,难怪人们会想象灶王爷会上天庭打小报告呢。

至于历朝历代的皇宫宝殿作为“天子”居所更不待言,楼阁宫室布局正如天上星辰在人间的投射。宫城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个城门都有与其方位相应的名称,而方位不正是自天上星斗而命名的吗?

二、人文中的天文

除了实在可触可见的部分,人文生活中,天的虚指意涵实在是太多元了:“天打雷劈”式的天威莫测,象征拷问、审判之意;“天覆地载”又似乎冥冥中的佑护;“天地不仁”体现毫无偏私的理性;又似乎天亦有情,与人共悲欢。

民间俗语中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依照这些生活经验,人们观天便可知晴雨,据此判断行动与否。诗句中人天呼应的句子就更多了:“把酒问青天”的超迈逸兴;“仰天大笑出门去”那样问心无愧的坦荡与豪放;“八千里路云和月”天与相随的凌云壮志;“长河落日圆”的肃穆大气;“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意蕴悠长;“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落拓气势;“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飘逸灵动……

天带给人们如此多的灵感,以至于人们情不自禁为天加冕。涂尔干曾经说过:“我们所说的语言不是我们创造的;我们所用的工具不是我们发明的;我们所行使的权力不是我们确立的;知识的宝藏代代相传,也不是哪一代人独自聚敛的。全凭着社会,我们才享受到了这些绚烂多彩的文明,即使我们一般看不出我们得到这一切的根源,至少我们也会明白那不是我们的功劳。而正是这一切,才使人在诸多事物中拥有了自己的位置。人之所以为人,只不过是因为他有了文明。所以人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在他之外存在着他从中获得人类本性特征的某种主动因素,它们作为仁慈的力量,帮助他,佑护他,确保他得到特许的命运。当然,就像对于美好的事物他要赋予它们重要的价值一样,他必定也要给这些力量以尊荣。”这种冥冥中不可见却又随处可感的力量,被涂尔干归功于社会,作为宗教力的本质,中国人却将之归功于“天”。

清代诗人黄仲则经过李白墓前,赋诗曰:“醒时兀兀醉时有,应是鸿蒙借君手。”此处的“鸿蒙”指代的就是“天”,也实指时代。陆游也发过类似感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人们把赋予他们文采、灵感来源的时代潮流、人文社会、物质环境等等归结于天道运转的自然规律,既有谦退不自居之意,也有对天地万物生灵的赞叹敬畏。

人们通过对天意的抒写,描绘着自己的感情。风雷晦冥,气息鼓荡,一张一弛,皆与人的内外身心相感相应。天象征着无垠的空间,日月星辰的运作又象征着运转不息的时间,“云飞月走天不动,浪打船摇道未移。”空间是永恒的,时间是变幻的,在这片天空下我们安然而居,又不断追索短暂生命的意义,天赋予我们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绚丽,人的性灵就这样被天地及参与天地运转的社会集体滋养着,一个“天”字,其意万千!

天人合一优秀作文 篇三

天人合一优秀作文

共和国六十二年,岁在辛卯。仲夏之初,会宁二中学子邀师友,共游徐家山。

徐家山,陇中之名山也。斧劈断崖,怪石嶙峋,丛林掩映,云雾缭绕,黄沙之中一点仙气,荒原之上一株奇葩。然徐家山之名盛陇中者,非山石、非林木、亦非仙雾也。徐家山之所以盛名于陇中者,盖其为自烧自烤之烧烤乐园也。

晨曦微露,朝雾尤存。余廿八人出学府、乘车直奔兰州,再经西关、雁滩来到徐家山。曾想,如此浩浩黄沙之中,苍茫荒原之上,再有名之山也不过是文字中一种文化的符号,以艺术家之奇思之奇才渲染纸页上的名山秀水,剑山之浪得虚名,甲子之名不副实是为铁证。然初入徐家山,给人的。又是一惊,初入山口,便闻水声跌宕势如跃龙。过拐角,只见怪石屹立,孤傲与不驯吐纳内外;飞瀑急湍,柔情与刚毅汇通一气。

别瀑石,绕林间。苍翠之中一条青石小道蜿蜒陡峭,行走于这样的青石板阶,总会不经意被古典的诗韵袭击;被文化深处的淡雅醉倒。抚枯松,依红柳,余廿八人负酒水、蔬菜力攀青石板阶近千米,忽而眼前豁豁然开朗,山之巅峰却如万里平原。桃杏芬芳,飞鸟欢鸣;又闻金樽相撞,笑声朗朗。原来此便是声名远扬的烧烤基地。再回首,一条青色丝带,飘逸灵动,一头伸入山麓云雾里,一头紧牵自己脚下,其身若隐若现于浩茫苍山中。

租炉台,切蔬菜,生炉火,启酒封。余廿八人各持所爱之菜,于炉台之上自烤自乐对饮相娱。其中小伟之烤肉堪称廿八人中之一绝。十几串烤肉在其手中犹如玩物,火炉至上左翻右转,观者皆目不暇接;但见小伟手腕又是一抖,十几串烤肉奇翻身,油水抖落炉火中,炉火陡升,乘火势,各类调料尽撒其上,火落肉起,众料之味,已完全被炙烤进肉纹之中,浓香蔓延。观者皆情不自禁“妙!妙!妙!”脱口而出。

肉尽樽空,杯盘横斜;樽酒之声稍息,宫商角徵又起。酒后之歌,兴极之乐。笔者一腔秦音,大西北之豪壮苍茫涌动山谷;友人彦蓉亦不示弱,一曲黄梅戏大显抒情之灵动曲调之淡雅。其余各人皆显身手,或歌或舞,欢颜永恒。随行的二位老师亦引吭高歌,各展风采,歌声或沧桑感人或灵动婉转,皆调和声色,将歌舞之娱推向高潮。

未末申初,歌毕舞落,夕阳染色,清风醉人。但见远山尽头褐来紫,近林深处绿如墨。理杯盘,熄炉火,同入层林深处。一路枯松倒挂,红柳拔根。至一断崖之巅,面苍茫群山,视万里浩渺。山风掀起衣襟,陡然若有怀抱天下之感,胸中似有游龙腾跃,怀里似存天马驰骋。极目万里山河,余等齐声长啸:“奋发图强,护我河山,壮我国威!”声震层林颤群峰,气动山河囊星辰。

夕阳尽,照回还。又止山脚岩瀑前,余廿八人借夕阳将尽之余辉,身披霞光,影罩锦绣,以飞瀑为背景合影留念。至此徐家山之行落幕。

吾虽非道家之人,然此间天人合一之境着实令人神往。愿此行廿八人皆如满山之红柳,刚毅不屈,生生不息,坚持创建此番天人合一之和谐社会。

由非典再思天人合 篇四

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命题。在认知的意义上,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形上学说;在伦理的意义上,它反映了古人善待自然的积极态度,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胸怀的精神境界;而在审美的意义上,它又体现了人们以人情看物态、以物态度人情的审美的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中,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万物生命间是息息相通的,处在相互对应的有机联系中,存在于统一的生命过程中,体现出生命的某种象征意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活动的独特特征和有机整体的思想方法,这对我们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乃至将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思想发扬光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其精华与糟粕杂糅着,我们应当站在时代的高度,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未来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服务。

作 者:朱志荣 ZHU Zhi-rong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21 刊 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42(2) 分类号:B83-09.2 关键词:中国美学   天人合一   审美   思维方式

传统文化生活中的天人合 篇五

天人合一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易位问题提出了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教材引进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创建生态道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作 者:刘保玉 LIU Bao-yu  作者单位:安徽工程科技学院,计算机系,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1(2) 分类号:B821 关键词:自然性   转变   引进   生态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