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对联特点是什么(经典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76W

对联特点是什么(经典多篇)

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篇一

从内容上看,每一副对联都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特殊情况例外,如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的无情对。对联上下联的意义相同、相近、并互相补充、深化的,叫正对;上下联意义相反、相对,内容上互相映衬、互相对照的,叫反对。

如董必武题南湖革命纪念馆联:

“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

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这是正对,上下联互相补充、深化,表现了南湖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影响,对革命的伟大贡献。

再如有一副挽李大钊的对联:

“为革命而奋斗,为革命而牺牲,死固无憾;

在压迫下生活,在压迫下呻吟,生者何堪?”

这是反对,把李大钊的为革命而“奋斗”与“牺牲”,与其它有的人的`在压迫下“生活”与“呻吟”,两相对比,歌颂了李大钊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大多数对联的上下联是并列的,这通常叫做“平对”。例如,何香凝挽廖仲恺:

“夫妻恩今世未全来世有;儿女债两人同负一人完。”

此联写的是廖仲恺被反动派杀害以后,与妻子儿女永别。上联是从妻子的角度写的,下联是从子女的角度写的,是并列的两个方面。

但也有上下联是顺承的,这叫做“串对”。例如,杜甫的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有一联: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联上下联之间是顺承关系,即下联是上联的继续。当然,顺承关系还包括条件与结果,先后连接,转折连接等关系。

但是,在对联中不能出现“合掌”,即上下两联事意重复。如:

“宣尼悲获麟;西狩涕孔丘。”

这里,“宣尼”和“孔丘”是同一个人;“悲”和“涕”是同义,“获麟”和“西狩”指的是同一件事。

字句凝练,整齐精严,联语字数四言至多言不一,以五、七言律诗及八言文句体为常见,内容涵盖丰富,几诗词、格言、警句、谚语乃至本站皆可,典丽琳琅,文采映耀,实为照人眼目、字字珠玑的篇章。因此,将书法与对联融为一体,翰墨之中品味美文的诗情哲理,词句之间赏观佳书的风神韵致,诚然是人文艺术的完美体现。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过年对联经典对联 篇二

上联:福日九州共乐,下联:新年四海同春

上联:国贵安定团结,下联:家宜勤俭节约

上联:和睦聚财致富,下联:忠厚多福永安

上联:红梅初绽花二,下联:东方风来又一

上联:虎跃龙骧鹏举,下联:花明柳暗春浓

上联:华夏政通人杰,下联:神州长治久安

上联:欢歌笑语辞旧,下联:爆竹花灯迎新

上联:火树银花盛景,下联:红梅绿柳新春

上联:家家恭喜致富,下联:人人庆贺安康

上联:生活逐日美满,下联:光阴鼠年幸福。

上联:欣子鼠为岁首,下联:咏梅句带香韵。

上联:鼠年百业兴旺,下联:子岁五谷丰登。

上联:鼠舞碧桃枝上,下联:莺歌绿柳花下。

上联:鼠年春作首,下联:六畜猪为先

上联:鹊语红梅放,下联:鼠年喜气浓

上联:人欢为体健,下联:鼠硕因年丰

上联:鼠为生肖首,下联:春乃岁时先

上联:鼠至调新律,下联:鸡鸣早报春

上联:欣有鼠须笔,下联:喜题燕尾书

上联:新妆鼠嫁女,下联:美景艳迎春

上联:子年春到户,下联:鼠岁喜临门

上联:子时春意闹,下联:鼠岁笑声甜

上联:子为地支首,下联:鼠乃生肖先

上联:子夜松涛劲,下联:鼠年鹊语香

上联:子夜钟声响,下联:鼠年爆竹喧

上联:黄山松鼠跳,下联:子夜阳春来

上联:黄莺鸣翠柳,下联:金鼠恋苍松

上联:鼠颖题春贴,下联:鹊舌报福音

上联:百年推甲子,下联:福地在春申

上联:碧野青蛙叫,下联:黄山松鼠鸣

上联:丙辉觇瑞应,下联:子庶庆丰登

上联:苍松随岁古,下联:子鼠与年新

上联:春潮传喜讯,下联:鼠岁报佳音

上联:春风拂绿柳,下联:灵鼠跳松青

上联:春燕鸣暖树,下联:金鼠跳青松

上联:豕去呈丰稔,下联:鼠来报吉祥

上联:豕去春无限,下联:鼠来岁有余

上联:玉鼠辞旧岁,下联:金牛迎新春

对联种类: 篇三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上下两联要求对称 篇四

具体来讲就是上下两联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介词对介词。词与词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也需一致,要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另外要求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数字对数字。

当然有的对联要求也不十分严格,只要词性,结构基本相对就行了,这种对联叫宽式对。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里“蝉”对“鸟”、“林”对“山”是名词对名词;“愈”对“更”是副词对副词;“静”对“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噪”对“鸣”是动词对动词;“蝉噪”对“鸟鸣”是主谓相对;“林愈静”对“山更幽”也是主谓相对。同时两句话的意思又分别是由一种因果关系构成的,这是两联对仗工整的句子。

又如: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一句宽式对,上下联的词性都不相对,物名之间也不构成对应关系。

讲究平仄 篇五

对联的平仄,与旧体诗律诗的颔联颈联的要求基本上一致。强调平仄,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有音律和谐美。对联的平仄要求平对仄,仄对平。也可以“一三五不论”(即句中第一、第三、第五等处于单数位置的字可以放宽要求),但要“二四六分明”(即处于句中第二、第四、第六等双数位置的字必须严格按平仄要求)。所谓平仄,古代的“平”指的是平声,“仄”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现代的平仄是指按普通话的读音来分的,一、二声(即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三、四声(即上声和去声)为仄声。如鲁迅先生写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此联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又如向楚所撰四川眉山三苏祠联:

“北宋文章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如贵州黄果树瀑布观瀑亭悬一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

此联的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可仄可平平”下联中标“可”字处者,表示不合平仄对应的规律,但根据“一三五不论”的原则,可平可仄者是在一、三、五位置上,是允许的。

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

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因为如果同字了,就必然会破坏平仄相对的规则。例如有一副旧社会戏楼对联:

“少唱点雪月风花免得心猿意马;

多演些忠孝仁义挽回世道人心。”

“唱点”的“点”与“演些”的“些”意思相同,但是不能同字,如同字,就不能对仗了。

但,根据辞不害意的原则,为了表达的需要,同字在特殊情况下不得已也允许出现,也会被人接受。这当然影响平仄了,但是这就已经属于宽对一类了。宽对对于平仄与对仗的要求不是很严的。如明代户部右侍郎张津任南安知府时,为海宁县谯楼撰一联提倡廉政:

“宽一分则民多受一分赐;

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

其中就出现了二字、四字、八字三个位置上的同字,但是,由于此联内容意义深刻,人们就不在乎它的平仄不合规律了。

再如周xx总理挽蔡元培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

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此联中的第一、第四、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四等七处出现了同字。但是,此联把蔡元培先生一生中的伟大贡献作了高度的概括,内容精炼,人们也就不会去计较它的平仄是否合规则了。

上下两联要求平仄相对 篇六

平仄即从声调、节奏、韵律方面讲。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偶句不同,不必押脚韵,但必须分节奏,调平仄。

对联要有节奏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节奏感在对联中是重要的,不论是五字联、七字联,都需节拍谐调,长短强弱不能乱。长对联是由许多短句组成的,其节拍可依据短句的要求而要求。

对联要注意平仄相对,遵守“上仄下平”的规则。

即上句最末一字要用仄声字,下句最末一字要用平声字。这里平仄是词诗格律中的术语。在古汉语中,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阳平阳平相当于“平”,上声去声相当于“仄”。而古汉语的入声字是分别派入到现代汉语的四声之中了,入声字归入仄”。

过去人们流传这样一个口决叫“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是说,上下联相应的字平仄要相对,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可以不受限制,而第二四六三个字则必须按照平仄格式,要平仄分明。

平仄的基本句式有以下几种:

三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

五言句: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掌握好对联的平仄和它的分布规律非常重要。仄声字具有短促有力的特点,平声字具有舒缓悠长的特点,故平仄的交替安排,往往可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产生轻重、抑扬、回旋的音乐美。

如:

海阔凭鱼跃(仄仄平平仄)

天高任鸟飞(平平仄仄平)

又如:

柳绿千山秀(平平仄仄平平仄)

风和万水欢(仄仄平平仄仄平)

对联的特点: 篇七

1、字数相等:字数多少无规定,但要求上下联字数相同。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2、词性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对。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应:上下联结构要相当:即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而且结构类型要基本保持一致。

4、平仄相对: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对联的概念: 篇八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讲究对仗工整; 篇九

对联的对仗除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外,还要求句法相似。句法相似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

句式相当,指上联如果是四、三句式,下联也必须是四、三句式;如果上联是二、四句式;则下联也必须是二、四句式。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是四三句式,即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是二四句式,即

“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

再如广东新会县杜源叱石山写景的对联,其一: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

是二三句式,即

“月暄——穿石水;风折——断岩烟。”其二: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是二三、二二、二四句式,即

“鸟语——和溪音,自在——笙簧,不假——人间丝竹;山云——笼树色,天然——图画,何劳——笔下丹青。”

词类相当,是指要使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性相当,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语气词对语气词,迭词对迭词。如北京碧波寺联:

“一庭芳草围新绿;十亩藤花落古香。”

“一庭”对“十亩”是数量词,“芳草”对“藤花”是偏正式名词,“围”对“落”是动词,“新绿”对“古香”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济南趵突泉联:

“画阁镜中,看幻作神仙福地;飞泉云外,听写成山水清音。”

“画阁”对“飞泉”是偏正式名词,“镜”对“云”是名词,“中”对“外”是方位名词,“看”对“听”是表示动作的动词,“幻作”对“写成”是动词,“神仙”对“山水”是名词,“福地”对“清音”是偏正式名词。

再如晚清年间,云南某地农民对地主豪绅愤慨时而作的一副春联:

“咦,哪里放炮?哦,他们过年。”

“咦”对“哦”是象声词,“哪里”对“他们”是代词,“放炮”对“过年”是动词。

结构相应,是指构成对联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应该相同,如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主谓结构;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就应该对以动宾结构等。如辛弃疾纪念祠联:

“力挽河山,浩气贯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颗;

名垂宇宙,夕光冲牛斗,剩有悲壮词千篇。”

其中,“力挽河山”与“ 名垂宇宙”都是主谓结构,并且其中的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 浩气贯日月”和“ 夕光冲牛斗”也是主谓结构,并且谓语部分也是动宾结构;“ 空余英雄心一颗”和“剩有悲壮词千篇。”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又是补充式的结构。

又如山东泰山南天门联:

“门辟九宵,仰步三天胜迹;阶崇百级,俯临千嶂奇观。”

“门辟九宵”与“阶崇百级”都是主谓结构,且谓语部分又是动宾结构“仰步三天胜迹”和“俯临千嶂奇观”都是动宾结构,并且宾语部分偏正结构,结构完全相同。

对联的特点 篇十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与横批组成。贴在右侧的称为上联,贴在左侧的称为下联,贴在上方的称为横批,也称横额,内容是横着书写的。横批对于春联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为四个字,也有五、六个字的。横批的意思要与上下联相配合,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些对联对于横批,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对联的上联与下联没有一定的字数限制,少的只有二言、三言,多的有几十、几百言的长联,由几个分句组成,不管怎样,对联的上联与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常见的一副春联:“又是一年春草绿,依旧十里杏花红。”1925年,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要革命的靠拢来;不革命的走开去。”反映农村改革成就的春联:“除旧岁家中储粮十担;迎新春银行存款千元。”横批“有吃有穿”。每联上下联字数都相等。

Tags:多篇 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