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热爱生活的故事新版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9.88K

热爱生活的故事新版多篇

感悟生活的小故事 篇一

有一劫犯在抢劫银行时被警察包围,无路可退。情急之下,劫犯顺手从人群中拉过一个当人质。他用枪顶着人质的头部,威胁警察不要走近,并且喝令人质要听从他的命令。

警察四散包围,但不能离去。劫犯挟持人质向外突围。突然,人质大声呻吟起来。劫犯忙喝令人质住口,但人质的呻吟声越来越大。最后竟然成了痛苦的呐喊。

劫犯慌乱之中才注意到人质原来是一个孕妇,她痛苦的声音和表情证明她在极度惊吓之时马上要生产。鲜血已经染红了孕妇的衣服,情况十分危急。

一边是逃跑和漫长无期的良心谴责,一边是一个即将出生的生命。劫犯犹豫了,选择一个便意味放弃另一个,而每一个选择都是无比艰难的。四周的人群,包括警察在内都注视着劫犯的一举一动,因为劫犯目前的选择是一场良心、道德与金钱、罪恶的较量。

终于,劫犯缓缓举起了枪——他将枪扔在了地上,随即举起了双手。警察一拥而上。围观者竟然响起了掌声。

孕妇已不能自持,众人要送她去医院。已戴上手铐的劫犯忽然说:“请等一等,好吗?我是医生!”警察迟疑了一下,劫犯继续说,“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请相信我!”警察终于打开了劫犯的手铐。

一声洪亮的啼哭声惊动了所有听到它的人,人们高呼万岁,相互拥抱。劫犯双手沾满鲜血——是一个崭新的生命的鲜血,而不是罪恶的鲜血。他的脸上挂着职业的满足和微笑。人们向他致意,忘了他是一个劫犯。

警察将手铐戴在他手上,他说:“谢谢你们让我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这个小生命是我从医以来第一个从我枪口下出生的婴儿,他的勇敢征服了我。我现在希望自己不是劫犯,而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有时罪恶会被一个幼小的生命征服,不是因为他强大和伟大,而是仅仅在于他是一个需要生存权利的生命而已。生命的征服就是如此简单。

这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荚国的洛杉矾市,时间是1999年7月25日

热爱生活的故事 篇二

黄美廉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景,判定她活可是6岁。

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本事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

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我的情感。

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貌,请问你怎样看你自我?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终,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读了上头的这个故事,我们都会深深地被黄美廉那种不向命运屈服、热爱生命的精神所感动。

是啊,要想使自我的人生变得有价值,就必须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想使自我活得欢乐,就必须要理解和肯定自我。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并非仅有你是不幸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和对待不幸。

无须抱怨命运的不济,不要只看自我没有的,而要多看看自我所拥有的,我们就会感到:其实我们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读过很多让我们感动和令我们深省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以往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以往给我们的心灵以慰藉或震撼,以往让我们感动。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领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我变得更加睿智;都需要理解一些感动,以便使生命充满活力。

热爱生活的故事 篇三

我常想,生命是什么?

有一次,一只苍蝇在我的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我听着那声音,不由地拿起苍蝇拍朝它打去。真是不幸,因为我只是把它的翅膀拍的成了一团,我蹲下来,观察它去干什么?

我想它必须会放弃飞翔的本事,从此,在地上拖着沉重的翅膀慢悠悠地爬过每一步。然而,它并没有像我所想的那样,而是先把自我的翅膀铺展开,然后,试图飞翔。第一次,它仅仅只飞了不到一米的距离,便掉了下来。第二次,它又离开地面,再次试图飞翔,它飞了有几米,又重重地摔倒了地面上。

就这样,它一次次的试图飞翔,一次次的摔下来。一次比一次飞得远,不久,它就能熟练地飞翔了。它飞走了,而我依然蹲在那里。

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不放弃,热爱自我的生命,必须会创造奇迹。

生活小故事 篇四

老有所聚

下午两三点,背街小巷,中档饭店门口,常见一堆白发人在那儿依依惜别。刚刚在一起吃过饭喝过酒,兴犹未尽,每个人脸上红扑扑一片。有的人显然是喝高了,话语已无遮拦,嗓门冲天,嘴巴说一句,其他人便哄笑一阵儿。有的人看来还没有喝好,急不可耐,一遍遍落实下一次聚会的地点、时间。

不用问,这又是一帮老友的聚会。老友,可能是老同事,也可能是老同学、老战友。之所以一顿午饭能吃到两三点,一是因为大家都退休了,脑子里没有了下午还要上班的观念,信马由缰,走哪儿算哪儿。二是因为聚会不易,话老是说不完,要不是服务员摆了几次不好看的脸色,聚会可能要聚到四五点,实际上一人再点一碗酸汤面连着吃晚饭的事例也是有的。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话在肚子里憋着给谁说?儿孙嫌啰唆,听不进去,幸亏有同样话多的同龄人。但是想要把自己的话说出去,就要耐着性子听听别人怎么说,于是老人聚会因“话”而生。看起来聚会热热闹闹眉飞色舞,其实那是老人之间说与听的互助会,互相帮忙,互惠互利。所以点什么菜喝什么酒都在其次,不断线的说话声音,就是最好的下酒菜。

老人聚会,方式不尽相同。亲友之间,我所知道的,是我大姐近20个大学同学每年聚会两次,夏天到湖南一山区避暑,冬天到海南岛一酒店取暖,每次一两个月,优哉游哉。我们13个一块儿下过乡老同学的互助会,只是西安市几千几万个老人聚会里的一个,但是也有自己的特点:轮流做东,一个月聚餐一次。从最后一个同学退休到现在,吃了五六年,起码也有60多次。单论次数,应该是全市第一名了。

13个人老在一块儿吃,渐渐地吃出了窍道与规矩。一是做东者自选饭店,至少提前三天通知,好让带孙子的办理好托管事宜。二是女生饮料管够,男生白酒,则实现了从每人必须二两到各人随意的软着陆,老了老了,身体要紧。二是做东者点菜,荤荤素素,大盘子小碗,每次差不多都在700元左右,这就奇了。

老在一块儿吃,时间充裕,嘴里说的,耳朵听的,都可以装好几列火车了。内容不外乎上学下乡、老人儿孙、网络新闻,间或也有心得体会、独门秘籍、玩笑调侃、春风得意。60多次聚会,话锋戳破多少心房窗户纸,笤帚扫出多少记忆角落的鸡毛蒜皮,都记不清了。

五六年下来,大家面貌多少都有些变化。原本在单位里矜持的,如今打开了心扉;好为人师的,知道了永做学生的好;老年愤青、言语尖刻的,却开始温文尔雅起来。大家卸下各色面具往前走,不经意间拾回了童真,素面度晚年。

吃着说着,菜凉了;吃着说着,心醉了。一次次聚会,一次次过年,一次次敞亮舒坦。老年人碰到一起,咋就会碰出如此好光景?

老有所聚,聚会很便宜也很健康。顺便说一句,13人中,4人年过七十,3人明年七十大寿,但每次聚会相见,个个面带春风,胃口好大,说是一月一次的聚会暗中成全了大家的好身体,也未可知。

热爱生活的故事 篇五

海伦·凯勒的故事

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叫塔斯喀姆比亚的城镇。在她一岁半的时候,一场重病夺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之后,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本事。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竟然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我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一个聋盲人要脱离黑暗走向光明,最重要的是要学会认字读书。而从学会认字到学会阅读,更要付出超乎常人的毅力。海伦是靠手指来观察教师莎莉文小姐的嘴唇,用触觉来领会她喉咙的颤动、嘴的运动和面部表情,而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她为了使自我能够发好一个词或句子,要反复的练习,海伦从不在失败面前屈服。

从海伦7岁受教育,到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的14年间,她给亲人、朋友和同学写了很多的信,这些书信,或者描绘旅途所见所闻,或者倾诉自我的情怀,有的则是复述刚刚听说的一个故事,资料十分丰富。在大学学习时,许多教材都没有盲文本,要靠别人把书的资料拼写在她手上,所以她在预习功课的时间上要比别的同学多得多。当别的同学在外面嬉戏、唱歌的时候,她却在花费很多时间努力备课。海伦能够走出黑暗,到达那么高的学术成就,除了靠她自我的顽强毅力之外,同她的教师莎莉文的循循教导是分不开的。她说“我的教师安妮·曼斯菲尔德·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她使我的精神获得了解放”。是她的教师教她认字,使她明白每一事物都有个名字,也是教师教她明白什么是“爱”这样抽象的名词。海伦幼年得病致残后,变得愚昧而乖戾,几乎成了无可救药的废物,但之后她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确实是个奇迹。能够说这个奇迹有一半是海伦的教师安妮·莎莉文创造出来的,是她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莎莉文小姐不管教海伦什么,总是用一个很好听的故事,或是一首诗来讲清楚,她的教育经验十分丰富,教育方法也与众不一样,她从不把海伦关在房间里进行死板的

、注入式的课堂教育。

海伦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热爱生活,会骑马、滑雪、下棋,还喜欢戏剧演出,喜爱参观博物馆和名胜古迹,并从中得到知识。她21岁时,和教师合作发表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在以后的60多年中她共写下了14部着作。

生活小故事 篇六

留守老人”的幸福生活

提起“留守老人”,一般人都会把他们跟“孤苦无依”和“暮气沉沉”这些词联系在一起。直到在坡头大岭脚村亲眼见到那群老人,我才知道,“留守”并不凄凉,向阳晚景也是可以那般的美好。

周末到了,朋友说,乡下的稻子熟了,不如去看看吧!想着很久不曾欣赏过的田园风光,我便欣然前往。

车行四十分钟后,我们一行几个便到了大岭脚村的农田。只见大片的稻子沉甸甸的,在阳光照耀下金灿灿的,如同一粒粒跳跃的音符,撞击人的心灵。

就在大伙儿忙着拍照时,来了一对老年夫妇。朋友介绍说,那位老人叫喜叔,是他们的老村长,而周围那十几亩水稻,就是他们夫妻俩种的。

“十几亩地,就您两位?二老差不多也是年近古稀的人了吧!”我根本无法置信。

朋友哈哈大笑,说:“近七十?错了!喜叔马上就八十岁了啦!”

“天哪,您老是怎么做到的?这么多田地,起码得三五个青壮年劳动力吧?”我小时候是在农村里长大,脑子里有这个概念。

喜叔笑了,说:“那是过去,现在的农民可不一样了。像耕地啊收割啊这些重活都可以花点小钱请机械帮忙呢!——你看,生叔开车过来了!”

顺着他手指方向一看,果然“突突突”地开来了一辆收割机。一看喜叔说的那个“生叔”,竟然也是年过花甲的老人。

看见我们,生叔在车上笑了笑,算是打了个招呼,便自个儿忙开了。

下了稻田,只见那收割机前方的一排刀锋一卷,大片的稻穗便魔法般被吞进了车肚子里,几乎同时,车尾部分便吐出了一截一截的稻梗来。而地面上,凡收割机开过的地方,竟没有一根稻穗被遗漏。

短短十几分钟,一亩稻田就收割完了,收割机便又开回到路边。这时,只见机器的后方慢慢伸出一条粗粗的管子来。而等在那里的生叔眼疾手快,早已将一个大大的尼龙包装袋套上了管口,接住了里面吐出来的谷子。

很快,田埂上便小山似地堆满了一包包稻谷。这时,又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开来一辆改装的拖拉机,几个人七手八脚地把稻谷往车上一装,便“突突”地拉回家去了。

几个老人自信而从容,配合得天衣无缝。不到半天功夫,就收完了好几亩水稻。我不禁惊叹起他们的效率来。——在我的记忆中,农村收稻子总是最忙最累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全家人就要出发,带点干粮和水,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田里那个热火朝天啊!踩打谷机的、割稻子的、抱禾递禾的、装谷挑谷的,人员特别密集,分工相当细致。

不到十二点钟,老人们就收了工。离开农田,我们去了最近的喜叔家。喜叔夫妇特别热情,泡了上好的茶,摆出水果和点心招待城里来的客人。

在那里,我们待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也没有见过一个年轻人。看样子,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人村”。

然而,聊起自己的儿女时,老人们并没什么怨言,喜叔说:“孩子们其实挺孝顺的,想把我们老家伙接到城里去享福。可我和老伴就是离不开这土地,一闲下来,全身筋骨都疼。还是扛着锄头到地里走走踏实,每天出去一晃,就到中午,一晃又到天黑了。”

“可是,这满村的年轻人都外出了,这活儿全靠老人能行吗?”我提出疑问。

“怎么不行?只要身体健康,我们什么事情做不了?你看,当初买这农用车的时候,大家都担心没人开,我现在不照样开得‘突突’的。”生叔一脸骄傲地说。

“是啊,你可别小看这些老人,都厉害着呢!去年我建了个微信村群,呵呵,没想到很多老人都进来了。不会打字的用语音,在群里活跃度比年轻人还高。”朋友说。

多么可敬的老人啊,与时俱进,豁达乐观,活出了新时代别样的风采!我心里不禁一阵感叹。

从生叔家出来,我们来到村中心位置。只见那里整齐划一地排列着很多红砖房,房子外墙已剥落,看起来有点历史了。一问朋友,才知道果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集体修建的。

据我所知,那个年代相当贫困,集体有能力建这么多房分给村民?我心头满是疑问。

朋友自豪地说:“大岭脚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有‘文明村’的说法了,当时村干部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蒲草,又办砖瓦厂,种植了很多树木,所以村建设才走在了前列。”

沿着弄子往里走,我看见好几个老人坐在一间无墙的“房子”里看电视,聊天,很是诧异。

朋友解释说:“这是当年生产队留下的公屋。在集体生产的年代,这里是摆放农具和储放粮食的仓库,也是社员们议事的地方。分田到户以后,这里依然是大家的活动中心。”

大多人家已盖了新房,村里还集资建了很漂亮的“文化楼”,可老人们还是喜欢来这坐坐。我想,也许因为这些旧房子承载了太多的回忆,更有温度吧!

走出“队屋”时,我意外地发现屋顶上还有一个墨绿色的高音喇叭。原以为这件“古董”只是作为一种摆设的存在。可朋友说,广播站还会使用,比方说某户人家有事急需帮忙,或者村里有重大消息要发布时。

我想,在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老人们其实并非一定要用喇叭来叫人。他们这么做,也许是想借旧物来缅怀一段过往的岁月吧!

跟老人聊天时,我终于问了一个自以为很敏感的问题:儿女都不在身边,你们会不会很想他们?

谁知老人们都很淡然。其中一位老太太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说:“想啊!不过没关系,就算多远,就算他们多忙,过年的时候肯定会回来。一回来,家里就热闹了。”

多达观的老太太啊!是的,孩子就是他们放出去的风筝,当然是飞得越高越好。但只要手里拽着的线还在,便能心安如初了。

每到春节,便是“风筝”从四面八方飞回的时候。那时的大岭脚会出奇的热闹,村里会组织拔河比赛、篮球比赛,还会组织唱戏、放电影等活动。老人们则挤在人群里,视线被自家孩子扯到东,扯到西,脸上开出了一朵朵灿烂的菊花。

真的很佩服这群“留守老人”,他们用智慧与爱,守住了自己的幸福,守住了孩子们的家园,更是守住了一种精神与文化。

感悟生活的小故事 篇七

我有一个朋友,家境比较富裕,也很少受苦。刚进大学的时候,她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也一直认为自己能够实现。后来她才发现现实并不是自己想的那个样子。她英语4级没过,兼职做了几天,人家就嫌她专业知识不过关,辞退了她。更要命的是,她的男朋友另结新欢,离开了她。

于是朋友便感觉非常痛苦,在强大的精神压力下,她一度想到了自杀。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一生其实是在痛苦的道路上行走,快乐只是达到成功彼岸的刹那。成功过后,接下来又是另一个起点了,又得面临新的痛苦。如此循环不息。

我想,朋友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关键在于对待痛苦的态度错了位。把痛苦无限扩大,就会陷进泥沼里,甚至会觉得生活对自己太不公平了。人一旦万念俱灰,就很容易走向极端。如果你把痛苦无限缩小,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道路上的一个台阶,看到了,攀过去,它便成了你走向新高度的基石。

记得有个作家曾经说过:要么你去驾驭生活,要么生活驾驭你,你的态度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者。其实痛苦也是一种生活的体验,要想在一生中有所作为,就得学会坦然面对痛苦。也唯有在痛苦的磨炼中才能健康、快速地成长

热爱生活的故事 篇八

热爱生命的芦荟

一根小树的枝条,经过生根、发芽,就能长成参天大树。一粒小小的花种子,就能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花朵。……这些,都需要生命的勇气。

我家的芦荟就体现了这一点。芦荟,自从妈妈买回来时,精心照料了一段时间后,就再也没有人管它了。可能是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把它给忘记了吧。

我在一次晾衣服时,在阳台角上发现了它。我蹲下来一看,花盆里的黄土又干又硬,已经开始裂缝了。芦荟也开始有点枯黄了,没精打采的站在花盆中。我想:都开始枯萎了,也不明白还能不能活。还是浇点水先不管它,要是活不了就不要了。反正家里少一盆芦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盆花也没几个钱,不要也罢。

过了半个月,我觉的有一点对不住芦荟,它还没死,也是一条生命呀。只要有一线期望,就要让它活下来。我又一次拿起了水壶去看他。这一次,我十分惊讶的发现芦荟并没有死去。芦荟不但没有枯死并且依然翠绿,在它的根部还冒出了一个新芽。虽然泥土已经干黄,但它却依然生机勃勃。小小的芦荟靠着还不够湿透泥土的一点点水分,存活了下来。

这就是生命的力量,这就是生命的勇气。是这样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芦荟存活了下来,这一线的期望和勇气,不就谱写了生命之歌吗为此我也明白了,生命的勇气,能够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