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新版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01W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新版多篇】

一词多义 篇一

之?

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

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

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

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

修?

⑴茂林修竹(意为“高”)?

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

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

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

虽?

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

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

于?

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

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

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

以?

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

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

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

一?

⑴?若合一契?(一起)

⑵?其致一也(一样)?

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

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

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

兰亭集序心得体会 篇二

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友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四十余人。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为了增加趣味,采取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作诗的规矩当是每人作四、五言诗各一首。共成诗37首,大家把诗汇集起来,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于是,王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词优美,言简意深。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珠联璧合。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是全文学习的重点。

从结构上看,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富有诗情画意的山水让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从感情上看,文章先抒聚会之乐,后感死生之痛,终叹千古同悲。可以抓住“乐”——“痛”——“悲”三个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把握感情变化的脉络。文章先写聚会之乐,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后由眼前之乐想到人生之短促,“快然自足”中不知不觉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然而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悲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从思想上看,文章议论的中心问题——生死观问题,是青春年少的高一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现象 篇三

一、通假字

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兰亭的下落 篇四

《兰亭》是著名的书法,当然受到历史上很多名人的喜欢。它一直在绍兴平水云门寺珍藏了几百年直到传到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徒弟辩才和尚才被唐太宗派人到云门寺来骗走了真迹兰亭集序。云门寺当时是绍兴最有名的寺院了。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欢这个东西,他下令重金买下这个东西,但是《兰亭》是王羲之的精品,王家把他当宝贝,绝不传人。就在唐太宗这时候,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唐太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人行骗。

唐太宗派大臣萧翼去辩才和尚那里,因为和辩才和尚下棋,后来,辩才和萧翼因为下棋,成了好朋友,这时候,萧翼看见辩才的这个《兰亭》,在趁辩才和尚不注意的情况下,将《兰亭》偷走了。

从此,《兰亭》在世界上消失了,据说《兰亭》跟李世民一起葬到了他的陵墓——昭陵里了。

但是,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了,当他打开时候,下令将昭陵里的所有东西都罗列在一本书上,但是如何找也找不到《兰亭》。

今天《兰亭》真的就消失了吗?不,有的学者说了,这个《兰亭》不在别处,就在陕西著名的名胜古迹——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被盗过的夫妻皇帝合葬陵墓——乾陵(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面,很有可能,《兰亭》就枕在武则天的脑袋下面。

但是,作为一国之君(指唐太宗),决不会如常人所想,随随便便把一件自己认为是珍品的书法艺术品藏于暗无天日的地下。后人找不到可能是其收藏极其隐蔽。毕竟太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