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女生调查报告多篇

栏目: 调查报告 / 发布于: / 人气:1.25W

女生调查报告多篇

【第1篇】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大,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县留守妇女的现状,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县妇联于2022年9月,对全县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深渡镇,小川乡,上丰乡,新溪口乡,璜田乡,富堨镇,森村乡等7个乡镇的181名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2、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调查对象中,近52。5%的留守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上山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3、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交流少。调查中发现,为了节省开支,长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家,电话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修建房屋等重大问题时才会与丈夫电话沟通。长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妇女认为长期的远离已经影响了夫妻间的感情,其中20%的妇女感觉与丈夫的感情明显变淡了。

4、留守妇女对小孩培养教育不够。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家务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培养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璜田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人承受。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3,大力发展女性经济。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之路。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2篇】关于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宜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已成为宜兴城市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宜兴现代化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外来流动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目前宜兴市区范围内外来流动妇女达17万多。针对近年来宜兴市外来流动妇女维权问题日益突出的趋势,宜兴市妇联于去年九月开展了外来流动妇女在宜生存状况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全面反映她们在宜兴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制定合理的流动人口政策提供依据,更为外来流动妇女在宜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本次调研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外来流动妇女及其家庭,召开有关人员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外来流动妇女比较集中的镇(园区、街道)、村、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专门针对外来流动妇女的日常生活、居住、家庭婚姻、劳动保障、医疗教育等几个方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工作和生活在宜兴的成年外来流动妇女,共发出问卷500份,共回收问卷454份。

一、来宜外来流动妇女的基本情况

1、年纪轻,已婚多,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对象平均年龄为35.3岁,已婚占96.3%,这一结构符合流动人口外出的年龄特征,即她们是在精力最为充沛的时期外出创业。同时调查对象中文盲6.4%,小学占20.5%,中学占72.5%,大专及以上文化占0.6%,这一结果显示流入我市的外来妇女文化程度仍然偏低。

2、多数居住时间一年以上并以家庭或合租形式为主。

调查中外来流动妇女在宜生活时间3年以上的占近40%,2-3年的占15.4%,1-2年的占20%。调查居住情况显示:她们中有70.3%的与家人或亲友居住,17.6%的与别人合住,还有10%的独居者。调查住房来源情况显示:她们中有17.9%的由用工单位为其提供,6.5%的是自己购房,绝大多数的还是靠自己租房。

3、打工挣钱仍是外来流动妇女来宜的主要目的。

据统计,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妇女认为其来宜的目的是打工赚钱,另有25%左右的是随丈夫而来,只有5%的外来妇女是为了开阔眼界。显然,当前的人口流动主体仍停留在以打工为主的较低层面上,妇女的从属感仍较明显。

二、在宜外来流动妇女的生存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情况,从总体上看,在宜外来流动妇女具有乐观、安定、女性独立意识相对较强等群体特征,说明宜兴对多数外来流动妇女而言,不失为一个生存和发展的好地方。具体表现在:

1、心情愉快,乐观积极,对宜兴的认同感强。

在宜外来流动妇女中的绝大多数对宜兴有良好的印象,对宜兴整体感觉满意或比较满意的高达93%,不满意的只为6%,很不满意的仅占0.9%;有1/4的认为宜兴人热情、富有爱心,61.4%的感觉一般。很多外来流动妇女反映她们在宜兴生活得很开心,有近一半的认为自己比来宜前过得更开心,还有35.2%的妇女表示如果有可能,愿意一直呆在宜兴。

这样的结果表明,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的外来流动妇女是从农村流入城市,尽管来宜后使她们的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带来了生活上诸多不适应,但她们仍会感觉城市生活的新鲜和便利;另一方面说明宜兴作为一个和谐开放的城市,社会和公众对参与宜兴建设的外来流动妇女给予了必要的肯定和关心,为她们安心于宜兴工作和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吃苦耐劳,不计较工种,工作岗位较稳定。

调查时有固定工作的外来流动妇女占42.2%,有临时性工作的占51.4%,没有工作的仅为6.4%,表明在宜外来流动妇女就业率处于较高的水平,显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宜兴,外来流动妇女只要肯努力、肯吃苦,大多数能找到相应的工作,调查报告《外来流动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在用工企业中也证实,很多用工单位除了工作性质因素外,出于管理和安全等方面考虑,更愿意接纳女性。在报酬上,尽管外来流动妇女的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但平均水平仍高于目前宜兴市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查中平均月收入为1054元,平均家庭月收入为2555元。

3、普遍感到生活压力,需要政府提供服务。

据调查,生活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和子女就学,突出的问题是经济收入有限而家庭开支高,子女就学学校难找且费用较高。由于种种压力,她们自身也都需要法律法规、卫生保健、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服务,希望建立新市民妇女组织,经常性开展些社区活动,增强归属感。

三、建议与对策

为进一步强化对在宜外来流动人口(妇女)的管理服务力度,为她们在宜兴的健康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激励她们为宜兴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提出建议如下:

1、统一思想、科学管理,从思想上接纳、关心外来流动妇女,逐步形成同城待遇。

通过大众传媒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宜兴市民尽快转变观念,学会宽容和理解,真正从思想上接纳在宜外来妇女。政府部门、机关团体、企事业等单位应起表率作用,要积极履行职能,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工作方法,设计有效载体,为形成包容平等的社会环境而努力。如针对外来流动妇女孤独和自卑的心理,可利用社区、企业等集聚人口的优势,让她们与本地妇女共同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交流与沟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使她们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关心,同时真正从内心更爱惜和关心自己生活着的这个城市。也可以在本地居民中征集自愿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外来流动妇女结对子,帮助她们克服困难,增加她们的城市归属感。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成立流动人口自治组织,如“外来流动妇女之家(联谊会)”,通过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挖掘和树立外来流动妇女中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广大外来流动妇女参与宜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使宜兴成为她们的第二故乡。

2、注重在宜外来流动妇女的教育培训,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增强她们的竞争力。

要全面提高外来流动妇女的生存质量,除了政府投入、社会关心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她们自身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帮助她们树立教育为本的理念,明确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她们热爱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和追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她们认识到,这样的理念不仅能改变自身,也会对下一代的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其次,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针对外来流动妇女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特点,在教育的方式方法、内容、程度上可分层次进行。相信只要我们对流动妇女的教育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依托企业、社区等主阵地,并借助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外来流动妇女的整体素质一定能得到较快的提高。各级基层妇联组织作为妇女的娘家,定期开展一些综合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如定期开设外来流动妇女流动课堂,为她们构筑再教育平台。

3、开辟妇女就业创业新途径,从源头上扩大就业覆盖率,让外来流动妇女积极投身宜兴的经济社会建设。

从调查来看,一半以上妇女从事临时性工作或没有工作,如果结婚生子以后大部分外来流动妇女都将回归家庭,在座谈交流中,这一部分“留守妇女”普遍反映希望投身社会参与工作,但由于一般行业、工种工作时间跨度长,家庭情况不允许,她们希望从事工作时间相对短、工作时间弹性较大的行业。针对外来流动妇女这种需求,建议开办一些规范的编织社或家政服务公司吸纳这部分闲散的剩余劳动力,一方面充实外来流动妇女的生活,提高她们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宜兴经济社会发展。

【第3篇】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衍生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是负担最重、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自身权益最难保障、受到关注最少的群体,她们的生存发展状况是需要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现状,掌握她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县妇联抽样100名农村留守妇女,对她们的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状况

从年龄结构看:以中青年居多,主要集中在30-50岁,占70%以上。

从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居多,占62;小学占31%;高中及以上占7%。

从精神生活看:留守妇女忙于农活和家务活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

从婚姻状况看:由于夫妻长期分居,相当一部分留守妇女家庭出现婚外情,婚姻呈现不稳定状态。

二、主要问题

1、劳动强度大。由于丈夫外出务工,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产生活的绝对主力,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几乎都压在了留守妇女肩上。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庭事务,赡养年迈的老人,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身体状况下降,体力大幅度透支。

2、发展能力弱。绝大多数的留守妇女受教育程度较低,其文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平时极少读书看报或参加培训,大多从事传统的体力型农业生产,缺乏现代生产发展技能。

3、精神负担重。由于丈夫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生产生活重担,自身安全感缺乏、心理压力大,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夫妻双方聚少离多,缺少情感交流,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感情容易出现裂痕,导致第三者插足造成留守家庭离婚率上升,直接影响着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质量和家庭稳定。

4、子女亲情缺位。多数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偏低,加之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子女教育力不从心,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缺乏与子女的有效沟通,难以进行正确的心理关怀和家教指导。父亲的亲情缺位,也影响了孩子健全性格的形成。

三、对策建议

1、强化政策倾斜。充分认识到农村留守妇女在农业生产、管理家庭、教育子女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调查研究,掌握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制定关爱留守妇女的政策和措施。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制定出台有利于留守妇女创业就业的扶持政策和。从政策机制和导向方面减少农村留守妇女数量的扩大,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就业。

2、强化技能培训。根据农村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现实需求,制定农村妇女教育培训计划,开设灵活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通过送教上门、定向培训等方式,为留守妇女提供创业理念、信息咨询、项目定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和培训指导,使她们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其在非农生产领域创业就业的能力,帮助她们向非农生产领域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就业。有针对性地启动培训与提供小额贷款相配套的激励措施,建立留守妇女劳动力创业就业信息网络,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农村留守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创业就业的能力。

3、强化保护力度。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切实加强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及相关财产权益的维护,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引导留守妇女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建立心理干预机制,建立由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定期开展心理关爱行动,为婚姻危机下的留守妇女提供心理支持。拓展司法救助渠道,降低法律援助门槛,动员法律工作者和女律师志愿者走进贫困留守妇女,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活动。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安全知识学习,完善安全措施,加大社会治安管理力度,加大对侵犯农村留守妇女权益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为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4、强化精神关怀。利用农闲时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妇女的业余文化生活。经常性开展妇女儿童互动活动,增加她们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建立对留守妇女的健康支持系统,关爱留守妇女的身心健康,减轻她们的心理压力。探索建立留守妇女互帮互助组,招募一批协调能力强、热心妇女工作的留守妇女组成巾帼志愿者队伍,与留守妇女家庭结成固定的帮扶对子,使她们在生产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照、在安全上互相守望、在精神上互相扶持。

【第4篇】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伴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务工的浪潮,农村留守妇女的队伍逐步扩大,她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日益凸显,她们的生存状况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引起注意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县留守妇女的现状,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研究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县妇联于2022年9月,对全县留守妇女相对集中的深渡镇,小川乡,上丰乡,新溪口乡,璜田乡,富堨镇,森村乡等7个乡镇的181名留守妇女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对全县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农村留守妇女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低.调查中发现,小学以下文化的留守妇女占32.6%,初中文化的占60.4%,高中文化的仅占7%.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没有一技之长,这成为她们留守在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3,留守妇女劳动强度大.调查对象中,近52.5%的留守妇女除了要赡养老人,照顾孩子外,还要担负起家庭的各项生产,生活重任.面对烦锁的家务和繁重的农活,她们身心疲惫.有妇女说:'有时上山干活回来,脚都懒得洗,饭也懒得吃,就想好好睡一觉.'

4,留守妇女与丈夫沟通交流少.调查中发现,为了节省开支,长期外的丈夫一年回家次数屈指可数,甚至有的几年都不回家,电话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家庭只有遇到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修建房屋等重大问题时才会与丈夫电话沟通.长期的缺乏感情的交流,36.7%的留守妇女认为长期的远离已经影响

了夫妻间的感情,其中20%的妇女感觉与丈夫的感情明显变淡了.

5,留守妇女对小孩培养教育不够.由于留守妇女的年龄偏大,知识层次较低,家务事繁重等原因,36%的留守妇女对孩子培养教育倍感吃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夫妻长期两地分居造成情感缺失,婚姻呈现危机.由于跟丈夫长期分居,联系较少,造成双方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差距越来越大,夫妻双方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璜田乡一妇女说丈夫在外打工,经不起外面的诱惑,有了第三者却又不离婚,对家庭,孩子不管不问,不再承担'养家'义务,把苦难留给她一人承受.

三,对策建议

1,提高妇女综合素质.各有关部门要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能培训,让留守妇女基本都能参加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咨询服务,使之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她们自我发展的能力.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各部门在制定出台政策及工作措施时,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利益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把对农村留守妇女的教育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整体规划,在培训指标和经费上向女性倾斜.

3,大力发展女性经济.许多留守妇女心灵手巧,吃苦耐劳,脏活累活都不怕,针对她们这些特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女性特点的副业生产,如养殖,瓜果蔬菜种植,手工业等;要积极为留守妇女提供项目信息和致富门路,推广投资少见效快的增收致富项目;另外,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大力培养妇女科技致富带头人,女经纪人等,引导妇女走联合致富之路.这样,她们的非农收入增加了,经济情况改善了,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

4,创新开展文娱活动.健康的文化活动是减轻精神压力的良方,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在农村建立文化站,图书室等文化场所,让她们通过读书等活动培养良好的道德

意识,增强她们的法律观念.要培养乡土文化队伍,挖掘地方传统娱乐资源,丰富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5篇】贫困山区农村妇女生存现状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调查报告

前言

女人能顶半边天,在现在的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得到提高。但是在广西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存在着那么一种现象,家庭中的大多数男性都作为劳务输出,奔走全国各地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那么,家里缺少了男人这部分主要力量,农活由谁来干?这个家由谁来当?女性的地位如何?这部分人力资源如何开发?都成为了我们的疑问。为此,水电学院团委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让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队组织了农村妇女生存状况调查活动,为我们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的目的地是广西河池市马山县,通过出发前的调查,我们得知:马山县是劳务输出之乡,目前劳务输出人数达12万人次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从邮局汇回的劳务资金达1亿元以上,劳务输出不仅带回资金、技术,也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的进一步解放、更新,是全县各乡镇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也是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品牌。我们共有15名队员参与到此项调查中,成立了3个调查小组,奔赴广西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农村进行实地调查。

调查时间

2010年7月16日——2010年7月19日

调查地点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古记村、本立村。

调查情况

调查前,马山县妇联和当地村委会取得沟通,县妇联潘玉富主任为我们介绍了当地情况:古寨瑶族乡位于马山县东部,距离县城23公里。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260个自然屯5289户,总人口为21710人,其中瑶族人口6230人,占总人口的29.5%,是南宁市三个瑶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050亩,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国家重点扶贫山区乡。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红薯等,林业以竹子、任豆树、金银花等为主,养殖业主要是生猪、土鸡、黑山羊等。XX年年国民生产总值6618万元,农业总产值5030万元,粮食总产量4334吨,人均有粮205公斤,财政收入7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79元。古寨瑶族乡妇女基本情况:全乡女性有10486人,女干部有55人,女党员有88人,XX年女性出生有410人。瑶族妇女3023人,乡妇女劳动力5138人,占妇女总数的49%。

乡妇女工作指导思想:围绕全乡党政工作大局,在“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上找准定位,坚持“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的工作方针,充分调动妇联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实施《两纲》、《两法》;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全乡妇女儿童整体素质,全面加强妇联自身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妇联组织。遵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提高全乡妇女综合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和谐古寨中发挥积极作用。

县妇联和当地村委会取得沟通,在县妇联潘玉富主任的带领下对农民进行访谈,了解农村妇女生活情况及家庭情况。另外还发放了51份问卷,并及时收回,做了相应登记,问卷回收率100%。队员们还给农民带去了《妇女保健知识》、《关爱今天的女孩关注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宣传资料。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妇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小学文化的占到了50%大专文化的才2.5%。没有上过学的占15%之多。她们的专长有87.5%的妇女是一般性农活,像诸如养鱼、养蚕、编织、文艺方面的都非常少人会的。家庭人口有85%的家里是2到5个人,67.5%的家里有2个小孩,但是还有5%的家里还没有小孩。有65%的小孩读书。家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丈夫,而收入主要由妻子支配。家里的事情,20%是小事自己大事丈夫,25%是大小事情都由丈夫决定,50%是一块商量的。一天的娱乐时间较少,有60%的妇女没有娱乐时间。而主要的娱乐方式也非常简单,60%的妇女是看电视和聊天。打牌的有17.5%。给自己买的女性用品65%是衣服,2.5%买了化妆品,2.5%买了补品,还有30%买了其它的。身体健康状况,70%的妇女身体良好,有12.5%的妇女生病,剩下的17.5%是其它情况。生病后有谁来照顾是否有人照顾,2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丈夫照顾,7.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自己的孩子照顾,12.5%的妇女生病后是由老人照顾,还有35%的妇女生病后是其他情况,20%的妇女生病后没人有照顾。在身体检查方面,40%的妇女是一年一次的身体检查,2.5%的妇女是一年两次的身体检查,竟有57.5的妇女没有去做过身体检查。家庭收入情况,全年家庭收入情况,20%的家庭年收入为1~XX元,15%的家庭年收入为3~4000元,25%的家庭年收入为5~6000元,10%的家庭年收入为7~8000元,20%的家庭年收入为万元以上,10%的家庭年收入为其它情况。外出打工情况,45%的妇女出去打过工,还有55%的妇女没有出去打过工。而打工的地方,有22.5%的是去南宁打工,5%的是去广东打的工,2.5%的是选择去中山打的工,还有17.5的是去其它地方打的工。在外面打工一年能挣到的钱,一年能挣到1~3000的占12.5%,一年能挣到4~5000的占到15%,一年能挣到6~8000的占到12.5%,其它情况的占到60%。丈夫是否在外面打工,有65%丈夫是去到外面打工的。丈夫在外打工对家庭经济状况是否有变化,无变化占35%的比例,其它对家庭经济状况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以上是两个村的有效样本:40个妇女的调查结果统计,从数字中可以看出:在当地,农村妇女的文化程度偏低,受到的教育机会少,很早就辍学了。她们都没有什么专长,除了平时的一般农活,很少有会其它技能的,诸如养鱼、养蚕、编织还有其它生产以及文艺方面特长的非常少,也许是平时农活太多,还有照顾家人,她们的生活都过得很朴实。每个家里的人口还不算太多,基本上是2到5口人,家里的小孩也不是很多,拥有两个小孩的家庭所占所有家庭的比例最多。而小孩上学的,到了上学年龄的基本上都上学了,初等教育普及率较高。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丈夫,村里的男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只有在农忙时才会回来,他们是家庭收入的来源。收入纯粹靠农作物的不多。而家庭收入主要支配者是自己,也有很多是夫妻共同支配的。家里的事情小事情基本上是自己做决定,大事情由丈夫或者是一起决定。可能是农活较多,娱乐活动少,她们的娱乐时间非常少,甚至还有没有娱乐时间的情况。她们的娱乐方式也非常贫乏,看电视聊天,很少有打牌的,精神生活过得较单一。女性用品的购买,基本上都是买衣服,很少有买化妆品和补品之类的。这也是农村妇女与城镇妇女的不同之处。身体状况都还不错,有很少一部分是得病的。生病后照顾她们的大多是丈夫和家里的老人。也有的是没人照顾的。大多数的妇女每年都会去一年进行身体检查,不过仍有一部分是得病了才去做检查。不去检查的大多是年级稍大点的妇女。至于家庭收入情况,总体上是收支平衡的,能剩下的也不会很多。如果有小孩上学的家庭,经济较拮据,交了小孩的学费,一年的收入就剩下得更少了,甚至还会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欠钱。

调查结果

我们发现马山县的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抗灾能力弱,基本上仍处于“望天收成”状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不够明显,特色农业规模不大,农产品缺乏深层次加工,包装、宣传、品牌打造等工作跟不上。高新农业、生态农业等发展滞后,农民增收途径单一,增收幅度小、速度慢。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看到并从中了解到了,本立村是马山生态扶贫示范村,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养猪场,由富德公司和村里的会计负责运作,主要生产种猪并联系外销,形成“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猪场有新品种种猪50头,母猪400头。对村里的贫困户,每隔一段时间提供给贫困户猪苗,让农户养成肉猪后出售,或者母猪生出小猪后,还养猪场猪苗的钱或者直接还猪苗。还有瘦肉型猪,有50%以上销往外地,。养猪场虽然由村里的的会计负责,但不属于村里共同的经济财产,但受到村里的监督。还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种猪,贫困户不用先付钱,等猪养大后再付种猪钱。本立村村长还强调说村里非常重视村里的妇女工作。村里已经拉有宽带网,就等着买电脑了。我们的领队周书记对村长提出建议,可以免费为村里提供技术支持,免费进行电脑技术相关的培训。值得村长骄傲的是村里的路是村里人出钱修的,不用靠政府扶持。这个村让我们想到了先富带后富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模式,算是一个挺不错的村了。

而我们调查的第二个村——古记村,各户房屋之间距离较远,楼房不形成群居式坐落。移动电话在当地信号很差,而感到好奇的是古记村的妇女相对本立村的显得较年轻些。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政府为了两户人家6口人竟花100万修了一条路。不知这样子做是否明知。有人说,还不如给他们100万的钱,让他们住城里还要好的多。与我们原先了解到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交通条件差。目前全县城镇化水平仅20%左右,远低于全国39%和广西31%的平均水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只有3个乡镇通油,145个行政村中尚有73个行政村没有通四级路,其中有29个村未能实现晴雨通车,1586个自然屯不通路,交通闭塞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情况不符,说明政府对当地交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在古记村,有个现象我很惊讶,他们都存在日不闭户的习惯,我们调查过程中能随意进入民宅,不知道是不是他们这里的风气很好。有说法是,家里没什么东西值得别人偷的,当我们几个人在一家小卖部歇脚时,店铺老板,很放心的骑着自行车外出办事了,留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在店里,过了一会老板才回来,此事令我们很是异常惊讶。

两个村都是群山环绕,房子也大都依山而建。村里的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和甘蔗,还有很少的稻田,这里水资源不是很充足。耕地面积也不多。他们还在山上种有竹子,每棵竹子还有承包商给的三块钱的补助。调查过程中,还看到一家养蚕户,因为养蚕,收入较别人富足。虽然很多农户都盖有楼房,但是房子里基本上都没有装修过。很多家里都堆有收获的玉米。当地人都很友好、和善,我们的造访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见得最多的是他们那朴实的笑容。让人看着舒坦,很容易相处,减少了我们调查的困难。这次调查出来

【第6篇】女生强迫症状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女生强迫症状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通过调查也发现,大一新生中,女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6项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而男生在躯体化、敌对和偏执等3项的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女生。

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就比较突出。

调查表明,目前,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调查中21%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知道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咨询员李卫兵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新生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其次是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时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总爱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埋首苦读。但学生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在高手如云的新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无形中产生一种失落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心理。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进大学后,他们一时无所适从。有些学生感觉一下子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了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最后是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这一切难免引起一部分学生的孤独感,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因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使得他们害怕与他人沟通思想感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种人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对此现象,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咨询员李卫兵建议,各高校应尽快认识到对新生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措施,使新生了解到自己的心理变化是正常的,从而科学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以良好的心态走过大学生必经的“心理断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