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统计局调研报告多篇

栏目: 调研报告 / 发布于: / 人气:1.89W

统计局调研报告多篇

【第1篇】统计局企业服务年调研报告

统计局企业服务年调研报告

为解决当前我市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顺利渡过难关,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大局稳定,按照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要求,市统计局对2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

调查表明:

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温家宝总理表示,当金融和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经济家、企业家的信心尤为重要,人民的信心尤为重要,国家领导人的信心也尤为重要,这时候信心比黄金和货币还要贵重。今后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保持国民经济在更长时间内又好又快发展。通过调查显示:54%的人对今年经济形势持基本乐观态度;64.5%人的对20xx年外部经济环境持较强的信心态度;96.7%的人对20xx年国内宏观政策持较强以上的信心。从调查结果看:半数以上的人对当前的内、外部经济环境和今年的经济形势持较强的信心和基本乐观态度。

1、对今年经济形势的判断方面:54.8的人认为基本乐观,22.6%的人认为今年上半年比较困难,16.1%的人认为今年三季度前比较困难。半数以上的人对20xx年的经济持基本乐观态度。

2、对20xx年外部经济环境的信心方面:3.2%的人认为很强,64.5%的人认为较强,32.3%的人认为较弱。认为很强和较强的就占了三分之二。

3、对20xx年国内宏观政策的信心方面:29.0%的人认为很强,67.7%的人认为较强,3.2%的人认为较弱。对20xx年国内宏观政策认为很强和较强的就达96.7%,比20xx年外部经济环境的信心高出29个百分点。

二、出台加大投资和扩大内需政策是多数人对“战危机,保增长”的建议。在31份调查问卷中,有17份都提到了投资和内需。在投资方面多数人认为: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对民生福利建设,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通过对这几方面的投资,带动相关行业复苏。在内需方面多数人认为:政府要出台有关切实可行的政策,要保民生、保就业,要出台一些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培养消费习惯,提升消费层次,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

三、对企业出台和落实优惠政策是多数人的心声。在出台政策方面:多数人认为要以企业服务年为契机,通过一些政策,在税收、费用减免方面,企业创新方面,政府机关人员办事效率方面,在为企业服务方面要有新的举措。对于政策落实方面,多数人认为目前政府的政策落实还有待提高,希望政府通过企业服务年使政策更加具体和可操作性,并且要求将服务意识深入贯彻到每一个公务员心中。

【第2篇】统计局关于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在领导创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艰苦卓绝的苏维埃斗争运动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先后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光辉篇章,提出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重要理论,找到了符合中国现实的中国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依然以革命战争年代的真情、热情,无私地支援着国家建设。江西赣南被誉为“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三年困难时期,赣南钨砂大量出口创汇,为国家偿还外债、度过难关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以来的60年赣南累计开采钨精矿130万吨,占全国一半以上;累计开采稀土25万吨,占全国中重稀土总量的七成以上,有力地支持了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森林资源丰富,建国初期被列为全国调运木材的重点地区,并修建了森林铁路专门外调木材。仅赣南苏区就累计为国家提供统配木材2450万立方米、毛竹8718万根。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其中1975年至1982年7年间,赣南林地面积减少257万亩,荒山面积增加183万亩,水土流失面积1678万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7.8%。在资源大量输出的同时,历经战争深重创伤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苏区的主要劳动力大量外出到沿海发达地区,仅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省输出劳务185.19万人,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达33.7%,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但是,与全省和全国的发展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仍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经济发展基础依旧十分薄弱,总体发展水平低、发展差距拉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等问题仍未根本性改变,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很艰巨。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全省和全国人均水平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人均指标水平较低,差距较大。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生产总值(gdp) 为1621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62.7%、46.2%;人均财政总收入172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9%、22.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130元,相当于为全省、全国的48.0%、29.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10706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54.7%、47.6%;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4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66.2%、37.4%;农民人均纯收入4949元,相当于全省、全国的71.8%、70.9%。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主要指标发展水平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制约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2.发展差距不断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缺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主要指标增长速度慢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全国其他革命老区的发展差距逐渐扩大。XX-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生产总值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1.5%下降到62.7%;人均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48.4%下降到46.9%;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当于全省人均水平由72.5% 下降到66.2%;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由83.5%下降到71.8%。与其他革命老区相比,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速度同样较慢,如,XX-XX年,xx市生产总值增长9.5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3.5倍;xx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7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 5.7倍;xx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4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仅增长1.7倍。

3.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农业比重偏高,落后于全省和全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比全省、全国高6.3和8.2个百分点,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大部分工业企业属资源初加工型企业,产业规模小、层次低,安全性和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纳税上千万的工业企业仅87家,部分县除供电、烟草等垄断企业外,没有一家纳税超千万企业。与工业化水平低相伴的是城镇化水平低。XX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城镇化水平为39.3%,分别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6.4和12个百分点。由于没有大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能协调发展,工业化水平难以提高。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固定资产投资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固定资产投资从XX年的94.19亿元提高到XX年的1350.46亿元,XX年增长13.3倍,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31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中无铁路的县15个,无高速公路的县9个。农村路、水、电和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更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有52.9%的自然村不通客运班车,60%的农田灌溉设施不全,43.7%的人没有解决饮水安全,16.9%个村收看不到电视,8.2%的村组还未通电。

5.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江西省31个苏区县中有12个是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贫困县个数的一半以上,大部分县区财政自给能力弱,完全靠上级转移支付维持,长期的财政困难造成政府负债居高不下,由此造成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有限,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2.3%、62.9%和80.2%。由于社会投入偏低,大部分苏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还很低,条件也较差。据调查,31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达22.4%,上学困难的人口比例30.6%,看病困难的人口占21.1%,不安全饮用水人口比例达43.7%,土坯房住户比例达40.6%。仅有22.7%的自然村有卫生室,且医疗设备普遍简陋。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1.生产要素流失,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为革命事业输送了一批批革命精英,演出一幕幕母送子、妻送郎的感人话剧,奉献了全部的优质人力资源,就连一批“红小鬼”、“儿童团”都上了战场。与此同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也遭到了国民党的疯狂烧杀,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无人村”、“无人区”,多数县出现人口负增长。幸存者大都是老、弱、病、残,加上生活环境恶劣以及各种地方病困扰,致使当时的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建国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疗养战争创伤和化解沉重的战争包袱中艰辛缓慢前行,发展压力和治理贫困落后难度远远超过其他地区。由于老区经济条件的限制,既留不住分配来的科技人员,也难以兴办教育培养本地人才,即使偶尔出了几个“金凤凰”,也常常是远走高飞。同时,为支援新中国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还无私的大量输入了各种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由于长期被过度砍伐,矿产资源和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严重。人才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流失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不足。

2.交通条件闭塞,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县大部分处于边远山村,交通非常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特色很浓。这种情况,在民主革命时期,是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是苏区发展革命建立红色政权的优势,但在和平年代则成了脱贫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使商品生产成本高、损耗大、效益低。即使有廉价的劳动力和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也难以吸引外部投资。信息闭塞就把握不了市场行情,难以实现商品生产中 “惊险的一跳”。加之苏区旱涝灾害频繁,地方财力微薄,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1996年,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赣南吉安苏区有史以来首次通火车,铁路贯穿赣州、吉安的11个苏区县,沿线苏区人民第一次见到火车,交通状况首次有所改善,但在近两年京广线和武广高铁通车、周边地区交通设施极大改善的背景下,大大削弱了我省赣南苏区的交通优势,缺乏高铁、大吨位水运等运输方式,运输能力和辐射范围有限,跨省区综合交通运输建设整体上没有形成网络效应,人流、物流耗时较长、成本较高,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3.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缺乏有利有效的发展条件。建国以来,国家对老区的财政扶持资金并不少,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对于那些“食不果腹,衣不敝体,住不挡风雨”的特困户,确实需要采取“输血”的方式,拿出一定的资金、衣物、粮食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他们有一个安于生活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起码条件。但对国民经济发展、苏区产业振兴的扶持力度不够。国家已经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除了“一五”时期在赣南建设统调资源的大吉山、西华山和岿美山三大钨矿,以及作为配套动力设施的装机5万千瓦的上犹江水电厂外,没有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建设过其它的大型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钨矿建设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给当地留下了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和转制职工安置等问题。由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薄弱,地处偏僻,一直以来难以获得国家的重大项目、重点投资和规模大的国有大型企业。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中,苏区已明显属于“中部塌陷”,受到极大的地域壁垒制约,面临日益被边缘化的境地,差距正在进一步拉大。

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计划实施,缩小区域差距,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让苏区人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是对我们党光辉历史最好的回顾,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是对苏区人民最好的回报,也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执政为民,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实践。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按照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打造为江xx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目标,综合运用政治、财税、金融政策等手段,扶持培育区域的聚集发展,不断改善发展环境。一是实施财税优惠。根据各地区域经济中心培育发展的经验,财税政策是促进区域发展最重要的政策工具。要改变传统的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专题研究财税扶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变输血为造血,进一步发挥财税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区域中心形成中的作用。二是加快金融创新。新一轮的金融改革试点已在全国部分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江西应借此次振兴规划出台的契机,争取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金融改革跟进,通过加大对区域中小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完善准入制度,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放宽民间资本成立金融机构的种种限制等措施,搞活区域金融市场,吸引外围资金进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二)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应用产业。随着稀土在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的突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稀土资源优势愈发明显。科学合理、环保地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成为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壮大稀土产业的一个契机。一方面通过提高稀土产业集中度来加强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体竞争力,从而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优势;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清洁开采技术,保护资源环境,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层次产品,将稀土产业打造成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支柱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打造高新技术的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传统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仍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主要产业,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传统产业良性发展是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吸引资本、引进技术、促进苏区就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改善企业的管理运营理念,建立新型的科学管理模式。企业通过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打破地域壁垒,突破信息闭塞瓶颈,使生产经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如网上交易可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开拓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创新,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利用,特别是节能环保技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大科研与开发投入,提高自我创新能力,建立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加强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三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第一产业在经济中仍占据较大比重,同时也是江西粮食、蔬菜、水果的主产地,大力发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从优化品种、提高单产、稳定播种面积着手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同时鼓励优势产区集中发展油料、水果、茶叶、花卉等大宗农产品,促进农产品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另一方面大力扶持农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龙头企业引进先进适用的生产加工设备,改造升级贮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支持龙头企业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开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节能、节水等项目建设,使之在带动农户生产、增收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心城市对整个区域经济的组织协调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容置疑,包括江西中南部以及粤北闽西广大地区范围几乎没有大型城市,长期以来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一定的制约,这既是不足,也是契机。一是打造两大中心城市区域。江西除南昌外尚无超过1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其他城市都没有成为中心城市的规模,但是我们看到,在吉泰以及赣州南康区域都已经有了集聚融合的趋势,首先xx市、xx县、xx县以及xx市、xx县、xx市这两个区域本身具有地理位置靠近的先天基础,其次这两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正在互相靠拢,有一体化的趋势,为打造江西中部、南部大型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利用此次中央支持原苏区振兴发展的契机,打造两个区域经济中心甚至合并上述地区为两个大型城市,发挥大型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向北连接呼应昌九,形成纵贯江西的经济发展通道,为江西的经济起飞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在基础设施方面加紧投入和建设。力促鹰梅、赣韶、赣州至井冈山、衡茶吉等铁路的建设完工,与原有的京九、赣龙铁路形成纵横交错的通道。同时着力解决能源短缺的瓶颈,加大区外电力输入,适当加快区域内新电源点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区域物流和交通运输中心。吉安、赣州不仅是江西的中、南部中心,同时也是整个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面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出口,要充分发挥这一地理位置优势,转化为打造这两个中心城市的基础动力。顺应当今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大力发展物贸流通业,使之成为这一地区的贸易中心、交通运输中心,以此为基础进而推动城市的生产、服务、金融乃至成为信息与科技中心和人才密集之地,充分发挥引领、辐射、集散功能,带动整个地区发展。

(四)继承苏区传统,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区的一大特色,除红色文化外,庐陵文化、宋城文化、客家文化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推动该地区文化事业发展,加速文化产业的兴起大有可为。一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推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扶持力度,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二是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建设,综合利用、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公益文化单位的社会效益。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人才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创建苏区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三是优化布局,引导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根据各地特点,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引导项目、资金、人才、科技、金融等优势要素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产业高地。深入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益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科技、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物流、软件、服务外包、城市规划建设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引领经济、经济支持文化、文化经济互动的发展格局。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统计监测系统,及时跟踪监测赣南等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状况

一是要尽快建立苏区统计制度。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战略规划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为使这一战略规划顺利实施,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科学的统计制度,跟踪监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进程,帮助各级政府部门有效把握关键问题和优先发展领域,督促、引导完成各项发展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二是要建立苏区统计指标体系。应针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发展状况、规划目标、发展进程进行认真分析,建立起一套涵盖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监测指标的选择,实现政府对区域发展的导向意图,同时补充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等形式补充当前估计指标的不足,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基础数据库。三是要加强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监测。在建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数据库的基础上,可针对苏区振兴规划的具体重大政策措施,提取出相应的数据,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政策措施的执行、进程、效果进行实时跟踪分析,以直观量化的形式,清晰的反映出这些政策措施的运行状况,使决策者真正能够明确地把握全局、运筹帷幄。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报告

【第3篇】市统计局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报告

什么是市统计局经济运行情况呢?关于它的调研报告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市统计局经济运行情况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为扎实做好统计工作,全面摸清有关情况,正确研判我市经济走势,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8月中下旬,我局由局领导带队、业务骨干参加组成的8个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重点企业、重点乡镇开展了以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单位大清查以及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统计大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面对今年以来更加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县市区均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全市经济基本实现了止缓、回稳、促增的目标。

(一)主导行业止缓回稳。从全市主导行业情况看,电力行业稳步增长且增速不断加快;煤炭行业保持增长但增幅持续回落;炼焦行业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1-8月全市电力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8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上个月加快2.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煤炭采选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51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个月回落3.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4.7个百分点;炼焦业完成20.8亿元,同比下降3.3%,降幅比上个月收窄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2.7个百分点;钢铁业完成59.4亿元,同比下降5.2%,降幅比上个月扩大0.8个百分点,但与上半年相比仍收窄0.7个百分点。

(二)主要产品产量稳增。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14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1%;原煤产量3125.1万吨,同比增长 6.6%;洗精煤3035.7万吨,增长4.2%;水泥229.1万吨,增长8.6%;钢材829.7万吨,增长1.5%。焦炭1233.5万吨,下降 7.5%;生铁800.6万吨,下降8.9%;粗钢663.4万吨,下降16.2%。

(三)第三产业投资加快。1-8月,全市第一产业投资完成40.2亿元,同比增长17.7%,增速比上个月回落2.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完成 286.2亿元,增长7.9%,比上个月回落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68.2亿元,同比增长34%,比上个月加快0.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一产、二产增速16.3个和26.1个百分点。分行业情况看,以房地产业投资拉动最为明显。1-8月,全市以城中村改造为主的房地产业投资完成153.7亿元,增长55.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4.5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2.1%。

(四)重大项目带动力强。从项目建设情况看,施工项目数量稳步增加,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持续加大。1-8月,全市施工项目1323个,比上年同期增加 177个,增长15.4%,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983个,占施工项目的比重74.3%。全市亿元以上施工项目327个,比上年同期增加54个,增长 19.8%;亿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422.6亿元,增长23.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0.8%。

(五)民间投资增势良好。1-8月,全市民间完成投资335.2亿元,增长22%,高于全市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的48.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5个百分点。

从调研的各县市情况看,四季度全市将有部分企业入库,可以继续有力地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如:山西中升钢铁有限公司120万吨高线项目,山西太平洋电缆有限公司的矿用电缆、风能电缆、特高压电缆,xx县的宏源富家凹煤矿、官庄河煤矿、昊鑫源煤矿、黑龙关山煤集团300万吨洗煤厂,xx县科森混凝土有限公司,浮山煤焦电化材一体化园区,xx县山西天润煤化集团德通煤业、山西保利裕丰煤业等。

二、经济发展趋势及难点

从调研情况看,近八成的县市区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持平或稍有回落,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难度较大。

(一)工业下行压力加大

1.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主要工业品产品价格下滑,市场低迷。1-8月全市工业品价格指数89.4%,比上年同期下降10.6%。从主导行业看,煤炭采选业下降18.6%、炼焦业下降14.6%、钢铁业下降5.9%。从产品市场价格看,煤焦铁钢价格仍然持续在低位徘徊,8月份原煤含税平均单价460 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4元,比7月份减少10元左右;洗精煤含税平均单价765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58元,比7月份减少21元;焦炭含税平均单价983 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74元,比7月份减少5元;粗钢含税平均单价2984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00元,比7月份减少30元;成品钢材含税平均单价 3180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75元,比7月份减少20元;生铁含税平均单价256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8元,比7月份略回升7元。

2.企业持续亏损运营艰难。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6.1亿元,虽比上年同期减亏4.7亿元,但仍未摆脱整体亏损的局面。分行业情况看,煤炭采选业由上年同期盈利4.76亿元,下降为盈利1.96亿元,同比下降58.8%;钢铁业净亏损5.5亿元,同比减亏5.1亿元;化工业净亏损 0.8亿元,同比减亏1.9亿元;炼焦业净亏损10.35亿元,同比增亏2.88亿元。电力行业实现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3.8倍。企业持续亏损,导致运营更加艰难。如:沙坪煤业原煤价格仅售195元/吨,生产完全成本为310元/吨,上半年企业亏损1800万元,目前依靠集团公司借款资金发放职工工资,经营维艰。

3.部分县主导产业产能趋于饱和。如:xx县全年的原煤产能为510万吨,2022年完成545万吨,已超产能10%,达到行业标准上限;xx县两家煤矿年生产能力为180万吨,20xx年已完成201万吨,超过核定生产能力。xx县部分煤矿由于长期开采,有些矿井已经面临煤层枯竭,有些矿井仅有 5-8年的开采时间,并且煤质差、回采率低,造成资源浪费。

4.焦化行业持续低迷,产能发挥不足。目前全市焦化企业普遍大幅度限产,如xx县主要焦化企业限产幅度均在30%以上,其中:万鑫达限产幅度35%左右,光大、晋能限产幅度40%左右,腾达、宏源、顺泰、巨龙限产幅度在30%左右。

5.企业融资难度加大。由于国家不断提高高能耗企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必须不断加大对生产设备的更新扩大,从而产生较大资金需求,而由于市场持续低迷,银行对钢铁、煤焦行业贷款又十分谨慎,企业普遍反映资金紧张。

6.接替产业支撑不足。目前我市主导产业仍是钢铁、焦化、电力,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没有形成有效的拉动力。如:xx县主导行业钢铁产能没有增加,也没有新增的规模以上工业;xx县的主导产业已起不到拉动作用。山西新临钢钢铁有限公司拆除3个转钢炉,一个炼铁炉,导致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生产钢材的原材料钢锭紧缺。1-7月份,太钢集团临汾钢铁有限公司累计产值比同期减少18.1亿元,增加值减少3.6亿元。

(二)投资增速趋于减缓。

1.连年高增基数加大。自2022年以来,我市投资连年高速增长。至2022年底,全市投资额已达1036.3亿元,是2022年(265.3亿元)的4倍。20xx年若增长23%,全年需新增加投资238亿元,是2022年总量的90%。

2.重点项目储备不足。各县市区普遍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缺乏大项目的支撑,完成全年投资任务压力巨大。如:霍州带动投资增长的两个电厂的投资业已完工,煤电集团资源整合用于矿井的投资减少;xx区省、市属项目投资明显下降,其中市属项目仅完成0.8亿元,下降幅度高达89.5%;xx县计划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不能及时开工;xx县固定资产投资后续大项目有限等,完成年度目标压力较大。霍州、xx县、安泽、xx县等都存在此类情况。

(三)消费市场增长乏力

1.住宿餐饮业下降幅度较大。受大环境影响,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持续低迷,收入下降明显。如:xx区限额以上餐饮收入下降高达33%,江湾御景酒店、五洲休闲广场、唐尧花园酒店、金大都酒店、临汾宏龙实业等5家星级酒店停业转产。1-8月,全市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下降23.1%。

2.批零企业增长乏力。一是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下滑、销售下降。1-8月限额以上煤炭销售99.7亿元,下降18.1%;二是成品油销售下降。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后出租车、私家车油改气增多;主导产业不景气导致大型车辆的销售和柴油的消费下降。1-8月成品油销售46.6亿元,下降8.4%;三是受网络购物快速增长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模式和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本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从我们调研中了解的各县市情况看,预计全市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比上半年有回落的趋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较大,形势不容乐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快产业转型步伐。目前,我市产业结构仍以煤炭、钢铁、焦化为主导,这三大行业占整个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高达80%,而这也正是当前产能过剩、受市场冲击最大的产业,下一步还要受到国家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影响,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新的、有成长性的产业,并逐步形成优势。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特点是投入少,见效快。近几年来在各级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第三产业的体制和政策障碍逐步得到克服,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全市劳动就业中已经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但是其创造的增加值增长还不够快。2022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 33%,比全国平均水平46.1%低1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40%低7个百分点。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不足和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整个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项目建设步伐。项目建设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尤为明显,因此要加快项目建设尤其是要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确保投资任务的完成,带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同时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保障项目建设资金。

【第4篇】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统计局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我们在全国首批劳务输出示范县——桃源县,走访了当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局、农委等职能部门,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座谈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桃源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和人口大县。20xx年,全县完成农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县gdp总量的41.1%;截至20xx年末,全县耕地面积12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4%;农业人口8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全县转移劳动力22.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8%。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xx年、20xx年和20xx年,桃源县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22.2万人、22.1万人和22.3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6.3%、46.1%和46.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问卷调查结果看,20xx年转移的201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2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据统计,20xx年、20xx年、20xx年,桃源县通过劳动部门进行培训的农民工分别为3370人、3710人和4327人,占当年转移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均不到2%。20xx年,全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4.6%,亲友帮带的占39.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22.3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人数分别为0.2万人、12.5万人和9.6万人,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据农委和劳动部门统计,20xx年,桃源县转移的22.3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五是从年龄结构看,以青壮年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18岁以下、18—35岁、35岁以上的比例分别为7.5%、67.8%和24.7%。而从问卷调查结果看,201名转移劳动力中,没有18岁以下的外出务工人员,94%的为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xx年,桃源县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问卷调查的201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没有小学以下文化的外出务工人员,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52.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三年来,桃源县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1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3234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置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3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2、返乡创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既是一种谋生手段,也是一个财富积累和技术学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桃源县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xx年 末,全县返乡创业成功的有240人,兴办企业128家,解决了3293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桃源县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xx年6月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100万元成立金固力油墨涂料有限公司,20xx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上缴税金153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xx年公司再投资88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亿,上缴税金上千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置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从桃源县深水港、八字路、青林和车湖垸4个乡镇的调查情况来看,荒芜比例低的有1%,高的达10%,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如八字路乡海家溶村何某,家有5.3亩水田,夫妻俩长期在外务工,4亩田无偿转让给他人耕作,余下的1.3亩田由于面积小、位置偏不好耕种而荒芜。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57%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50%以下。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桃源县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远高于全市40%左右的平均水平,是全市9个区县市中占比最高的,与该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3、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老化是一个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因素,特别是水库和灌溉沟渠损毁严重,灌溉功能受到很大影响。近几年来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在调查中了解到,车湖垸乡有一老人,老伴早逝,儿媳和孙子均在外务工,去年冰雪灾害期间冻死在家中, 3天后才被邻居发现。据桃源县公安部门一次网吧清理结果显示,长期出入网吧的农村少年占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少年。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重视劳务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农业生产效率难以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乏力,农村消费市场启动缓慢等问题已十分突出,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提高劳动力就业水平,是农民增收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各级政府部门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全面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职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大力支持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第5篇】统计局对当前农民工回流返乡情况调研报告

统计局对当前农民工回流返乡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国际金融风暴逐渐影响到我国的实体经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外向型企业产品订单减少、生产下滑甚至停产,大量工人失业,一部分农民工纷纷踏上返乡归程。最近,我们对全市农民工回流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情况不容乐观。

一、目前全市返乡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1、返乡回流人数近一成。20xx年全市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约110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的约95万。据调查,截至11月底,全市返乡回流约9万人,约占全市外出务工农民工总人数的8%。

2、返乡回流时间提前2个月。农民工返乡时间过去一般在春节前后10天以内,今年返乡的启动时间至少提前了2个月。

3、返乡回流农民工中年龄偏大者居多。据调查,返乡回流农民工中,16-25岁占11%,,26岁-40岁占32%,40岁以上占57%。由此可以看出,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的以40-50岁的大龄农民工为主,这部分农民工大部分因文化水平较低,从事的是高体力、低技能工作,失业后很难在当地再找到新的工作,如桃源县在福建打工的煤矿工人、加工厂工人等。

4、返乡回流农民工主要来自沿海地区和劳动密集性行业。返乡回流农民工集中在沿海及珠三角、长三角和我国北方,其中以沿海一带为主,约占70%以上;返乡回流农民工中,85%以上来自出口性企业和中小型企业,从行业来看,以从事制衣业、玩具业、机电业所占比例最高,总数达到66%,其次为建筑房地产业,占19%。

5、大部分返乡农民工对打工期间的工资待遇较为满意。调查表明,65%的农民工工资能够按时足额发放,25%的工资不按时但可以足额发放,由此可见,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在调查中,部分农民工对现有的按年度或项目结算工资的方式颇有怨言,希望按月发放工资。农民工收入状况有所改观。据调查,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占45.7%,收入在1000元至1500元的占44%,两者合计,近九成农民工月均收入超过1000元。65%的农民工对收入状况表示基本满意。究其原因,关键是其对进城务工的期望值较低,虽在城市务工,但他们仍以在农村务农收入为参照,所以比较容易满足。

二、目前农民工回流的原因

企业经营不景气是农民工提前返乡的主要原因。据返乡农民工反映,农民工提前返乡主要是其所在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多出现破产、停工、歇业等情况所致. 如临澧县安福镇望城村的农民工周尚松说“十几年过来,都是下半年这个时候最忙,唯独今年10月份就已经接不到活干了。”其所在工厂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国外订单明显减少,工厂开工不足或停工,对工人或是放假,或是采取自然裁员。特别是十月份以来,开工时间不足一半,所拿的工资已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二是返乡回流工的收入相对较低。据调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收入一般在1000元左右,据临澧县太浮镇王化村的农民工杨振国说,他在深圳三和兴玩具厂务工,月收入一般在1200元左右,但每天必须工作10个半小时,而且每月只能休息2天时间才能拿到这么多,如果按正常工作时间,月工作22日,每日8小时,那么他们就只能拿到月800元的底薪。而且工厂每月还要扣住宿费等。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又一时难以找到工作,被解雇的农民工只能选择返乡。三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国家1000亿投资计划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对农民返乡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采取有效措施,从容应对农民工返乡潮

当前农民工大量返乡,带回来的不仅是消费和收入的增长,更多的而是再就业的困难和基层工作稳定的压力。近年来,进城务工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工集中返乡,意味着全市部分农民家庭收入锐减。为帮助返乡农民工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效缓解他们的失业之痛,我市各区、县(市)制定了返乡农民工帮扶计划,拟定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实施方案,切实搞好为农民工“五送”活动,即:送岗位、送信息、送培训、送政策、送温暖,收到了一定效果。做好返乡农民工的安置和帮扶工作,关系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为了引导返乡农民工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议采取以下七项措施,帮助返乡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一是全力为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介绍服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方联系用工单位收集岗位,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实际,进行个别推荐和进场求职相结合,千方百计为他们找到适合的岗位。

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使返乡农民工具备用工单位所需掌握的技能。一些农民工暂时回家,利用春节前的空隙时间,参加各种就业培训。如桃源县劳动局近一个月就对100多名返乡农民工免费进行计算机、电工电焊、车工等技能培训,唯美学校培训工业设计、电脑软件高级技能人员10多名,这些必将对他们以后的 再次就业增强竞争力。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三是积极协调配合工商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开辟“绿色通道”,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等。

四是积极协调配合税务部门,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落实相关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帮助返乡农民工创业。

五是举办创业人员经验交流座谈会,以点带面进一步促进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六是积极帮助吸纳返乡农民工的企业落实优惠政策。可以象临澧县那样对吸纳、安置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企业,按安置返乡农民工人数,帮助提供小额贷款,通过“绿色通道”提供社会保险补贴,从而促使更多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降低用人成本。

七是对生活确实存在困难的返乡农民工,积极协调民政部门,对符合最低生活保障的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不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给予一次性救助,妥善解决其生活困难问题,尽早帮助返乡农民工渡过难关,尽快重新就业。

【第6篇】统计局驻村帮扶调研报告

市统计局第十六批下派帮扶工作组,自 XX年4月1日入驻广饶县开发区前初村,随即按照下派工作队的要求开展了“民情百分百”调查活动,进行了近两个月的彻底摸查,尤其在5月6日之后,前初村换届选举完成、新一届村委会产生,工作组迅速与其建立工作周例会制度,多次组织全体村委会委员工作会议、党支部会议、群众代表座谈会等,对前初村基本情况、民情民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了解掌握,为进一步制定下派帮扶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基本情况

(一)基本经济资源及经济发展情况

前初村的基本经济资源主要有1100亩耕地,由于本地土质水质情况较好,开发利用活动也比较合理,所以全部耕地均被划归基本农田,周边及腹地分布有耕地附属的防护林带和灌溉系统;村庄之内的非住宅土地比例比较小,而且已经几乎全部用于开发较早的养殖业;从区位角度说,本村处于胜利油田采油三矿和四矿生产生活区近邻,北侧是广饶县纳税大户正和集团,南部是广饶县经济开发区,第二产业成片覆盖;石(村)大(营)路平行于一干渠紧靠村庄南缘,向西可至博兴,向东直达东青高速公路。

(二)基础设施情况

前初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较早,全村内外街巷均进行了较高标准的硬化和绿化。但正是由于规划较早,所以一方面存在某些规划模式不够合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某些设施老化的问题。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是:

1、除去村庄入口的一条主街之外,村内三纵八横十余条街道普遍偏窄,各街口排水管道多年为各种车辆碾压破损较为严重,路边排污管道垮塌堵塞近1/2,绿化带杂草滋生蔓延,需要彻底处理;

2、本村尚无夜间照明系统,村民反映需要在主要街道安装路灯;

3、本村饮用水供应虽然早已经实现自供自给,饮用水源为地下180米处地下水,泵房年久失修,屋顶已经塌陷,供水的罐体为1983年购置,老化严重,并开始漏水,部分供水管线由于材质不达标且当时埋于地下较浅,受到挤压或风化,导致管道老化,不能承受24小时供水系统的正常压力。

4、农田灌溉取水井由于地下水位逐步下降,最近出现井口周边陪土塌方下陷的情况;

5、本村多年没有垃圾处理手段,村西北角的自然水湾被垃圾填塞,主要街道杂草丛生,存在村民乱放杂物的场所,村容、村貌脏乱问题污染问题都急需处理。

(三)村民经济收入情况

前初村XX年人均纯收入1XX余元,其中,从事第一产业收入3500元,外出务工收入8300元,其他财产性收入200余元,村集体收入基本没有。该村是典型的村民较富集体较穷的空壳村。

(四)产业结构情况

前初村现有耕地1100亩,全部为基本农田,其中200亩属于村集体所有,于XX年对外承包,承包费为270元/亩,由于当时村里修路急需资金,村集体和各承包户签订了一承包XX年的合同,一次性收足了XX年的承包费用,出现了涸泽而渔的现象,导致集体经济没有了来源。耕地中均匀分布灌溉水井25眼,灌排系统完善,有效灌溉率达到100%,完全可以实现旱能浇涝能排。农业技术更新较快,有省级高科技示范田200亩,全部农田均为亩产超过1吨的高产田。同时前初村有较为悠久的养殖业传统,村内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现有养猪、养鸡专业户共30户。本村具有一定地理区位优势,村民中的个体经营大户带头发展物流运输餐饮等服务业,先后建成3家物流运输公司、1家加油站、12家餐饮业经营店。

(五)村级财务情况

前初村较早建立了村民民主理财小组,但是村级财务收入一直不高,收入来源主要是以前县级各个部门的帮扶,没有太多财务运作活动,可以说既无大入也无大出,村里的公益事业无法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导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呈现老化而无力修缮,出现了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出现倒退现象。

(六)村民基本情况

前初村现有110户,407人,平均年龄42.5岁,传统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劳动力占用较少,年轻劳动力大多就近到广饶县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务工,另有少数人经商办企业。

(七)村两委及党员情况

前初村现任村委会委员三人,其中党员一人。全村党员一共18名,其中女党员1名,20岁至50岁党员10名;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0名,致富带头人6名;另有入党积极分子2名。村委会主任范宝周,54周岁,任前创办个人企业一家,经营多年;为人热情干练,对村集体有高度的责任感。村委会委员兼文书范文孝,50岁,党员,大专文化,在村委会已经历任三届,深得村民信任。

(八)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前初村民风淳朴,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良好。本村拥有25人的业余文艺宣传队一支,建有图书阅览室一处,内有图书XX余册,老年人健身场所一处,健身器材8套。

二、发展优势、劣势分析

基于前初村的各方面基本情况来看,其发展优势与劣势都不是很突出。从产业升级化发展思路来看,本村土地利用几乎已成定局,一方面基本农田的地位不可动摇,另方面村内住宅规划紧凑,没有土地置换的余地,没有发展第二产业的空间;而本村既有的养殖业,无论从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来说,还是从经营户自身技术能力、经营意识情况来说,目前仍然不具备进一步整合集约化的条件。目前可见的发展方向局限于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输出,这是前初村目前的基本状况,也恰是本村村民比较富裕而村集体比较穷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思路及工作计划

(一)对策思路

鉴于上述调研结果,本工作组认为针对前初村的帮扶工作思路应当以避短为先,力图扬长。同时要着重培养干部。

避短为先,就是务必认清前初村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发展的劣势,不要停留在对周边村庄的羡慕上,避免在可能性极小甚至没有可能性的方向上浪费精力;力图扬长,就是承袭本村的养殖业传统,深入探索养殖技术和经营策略,从生产效益和经营模式两个控制层面上将本村养殖业推向更高级的发展轨道,让养殖业从内容上也就是养殖品种上、从形式上也就是资金运作上都实现多样化,这样才能够使本村的养殖业灵活而稳健地发展壮大。

从根本上说,我们的下派帮扶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小单元,我们开展帮扶工作当然必不可少要给予帮扶村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任何实体都不是仅仅依靠外力帮扶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帮扶还在于对其自主自立能力的培育。

所以,我们的帮扶工作仍然要以培养干部为核心,把上级党组织的关怀以强大的思想力量的形式转达于基层,让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基层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具体说,就是要以我们统计局下派帮扶干部的全心努力之中,在前初村发扬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精神,建设和谐村集体,让致富带头人能够直接带人致富。

(二)帮扶工作计划

1、搞好班子建设。前初村委班子是刚刚选举产生的新班子,只有一人是原村委成员,新一届村主任和一名女性村委委员是从未有过村委工作经历的人员,村务工作方方面面了解掌握不多,尤其需要尽快适应新岗位。为此,下派帮扶工作组决定首先在村委层面实施帮扶工作,将工作组三名成员与村委成员三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子,一个工作组成员包抓一个村委成员,帮助其学习党和政府有关农业农村的相关政策。

2、进一步规范制度建设,创建五好党支部。规范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及有关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活动,村级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

3、在村两委的协助下,进一步广泛开展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实施“帮扶工作亮民心”工程,对村里路灯进行改造安装。二是实施“帮扶工作润心田”工程。村里自来供水设施已经年久失修,这项投资大约15万左右。三是进一步抓好生猪合作社建设,完善制度,发挥其带头作用。四是一是重点培育1-2个生态猪养殖示范户,辐射带动本村养殖户和邻村养殖户进行生态猪、放心猪的生产。五是积极开展区域帮扶。参照德州市统计局的办法,帮助乡镇街道,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涵盖社区“基本情况、人口与计生、合作组织、党务与组织、民政与社会救助、集体财产、住房与出租、人员分类、企业管理”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以破解长期以来困扰党委政府在发展与服务方面基层“底子不清、资料不全、信息不新、情况不明”四大难题,为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服务、公众参与搭建了便捷有效地服务平台,从而实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委领导,政府决策,部门管理,公众参与”的施政格局,对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加强执政能力,从而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六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建前出村锣鼓队、秧歌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开展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户的评选,进一步提高全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