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栏目: 读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8.56K

目录

《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第一篇:《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第二篇:《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第三篇: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第四篇:读书心得(半部论语治天下)第五篇:韩非的政治思想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

第一篇:《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春节在家里翻以前买的书,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半部韩非治天下》,觉得很有意思。想推荐给大家,又懒得敲键盘,于是就在网上搜索。这下奇怪了,林先生的文集十多年前就在大陆公开出版了,网上也很多摘录,连几个大部头的小说都有。但这篇《半部韩非治天下》,我在狗狗上搜索了十页,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拷贝的地方。

静下来想想,有点开窍了:林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放到现在,却也非常合适,通篇一个字都不用改。放任在网上流传,岂不是说社会没有进步么?何况文中还有那么多敏感字关键词,估计没有哪个网站的过滤系统能够放过它。看来好奇的可能要买本书才行了,或者等我哪天闲了扫描上来。

第二篇:《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半部韩非治天下》读后感

春节在家里翻以前买的书,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半部韩非治天下》,觉得很有意思。想推荐给大家,又懒得敲键盘,于是就在网上搜索。这下奇怪了,林先生的文集十多年前就在大陆公开出版了,网上也很多摘录,连几个大部头的小说都有。但这篇《半部韩非治天下》,我在狗狗上搜索了十页,都找不到一个可以拷贝的地方。

静下来想想,有点开窍了:林先生的这篇文章,虽然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作品,放到现在,却也非常合适,通篇一个字都不用改。放任在网上流传,岂不是说社会没有进步么?何况文中还有那么多敏感字关键词,估计没有哪个网站的过滤系统能够放过它。看来好奇的可能要买本书才行了,或者等我哪天闲了扫描上来。

第三篇: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二千多年来,孔子的“杀身成仁”的爱国思想对中国有益的影响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北宋政治家赵普留下的故事,赵普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手下的人物,足智多谋,忠心耿耿,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一部论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辅的,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汉时称其为传。宋以后列为经,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其内容涉及社会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如何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如何治国家平天下,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两千多年来流传不息,影响深远。《论语》主张“为政以德”,按照儒家的观点修身是治国的前提,所谓修身,就是学习。我这10年读《论语》,他不仅是儒家最高学说,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而且也影响及东南亚各国,至今仍然被视为治国乃至管理企业的思想宝库。如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至今仍把《论语》等作为其道德教育的主要读本。新加坡、台湾非常注意对青少年进行以儒家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据考察,新加坡的工人在素质教育,守法观念,工作态度等方面均名列世界第一,这是新加坡成为一个现代化文明的基础。《论语》在西方也产生了不少忽视的影响,今天我们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孔子思想精华部分可以吸收并发扬光大,当然儒家学说现有精华也有糟粕,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对它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是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一部《论语》全然是做人的学问,在先秦诸子中,孔子的人学思想最系统、最完整、最完善,影响也是最深的。

二千多年来,孔子的“杀身成仁”的爱国思想对中国有益的影响,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是孔子衡量人的最高准则,二千多年来,孔子: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曾经哺育着数以千万计的优秀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祖国视死如归,为国捐躯,如宋朝的岳飞从小立下“精忠报国”的雄心壮志,元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危不惧,英勇杀敌,被俘后,大义凛然,宝贵不移,威武不屈,从容就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首照耀自己生命前途的灯塔,正是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哺育和熏陶的必然结果。在中国的历史上,象岳飞、文天祥等人物也是屡见不鲜的,刘少奇同志说“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共产党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象赵一曼、刘胡兰、雷锋、李林、董存瑞、黄继光等无数光荣的共产党员和先进的革命烈士,为了人类最伟大的解放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这难能可贵的爱国光荣传统,这种传统是孔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主要特点就是爱国思想,我这10年读孔子严谨的教学、治学态度和方法给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贵有恒,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虚心学习,严谨治学,勤奋刻苦”,对学生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孔子的思想在中国留下了不少光辉的亮点。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思而后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言必信,行必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思而后行”,“欲速则不达”,“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等,这些著名成语留传二千多年,至今不衰。

孔子的一生志向坚定,实事求是,严于宽人,崇善憎恶,谈薄功名,自省改过,提倡“不耻下问”,《论语》中的大量语言,代代相传。据统计,被收进成语的有九十四条,孔子提倡的孝、弟、忠、信、恭、宽、改、惠、温、良、俭、让等伦理道德,长期以来,一直影响我国的精神生活,加上各个时代人民群众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补充和发展,使它已经凝聚在中华民族的正气中,逐步形成了人与人之间讲礼貌、讲义气、讲忠诚、讲考友的美德,形成了有别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敦厚的民族风格,特别是孔子提倡的志气、正气,千百年来,成为我国志士仁人的座右铭,日益形成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说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十分重大。

中国福建收藏家:张祖仁

邮编:35001

第四篇:读书心得(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

--读《论语》有感

众所周知,俗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是春秋时期,儒家的创始人。《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当然,其成就是不容忽视的。俗话说《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的理念更是满腹经纶。

读了部分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

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师说》中曾提到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第一、二、三、五则都谈到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强调温习的重要。孔子的时代,教的功课有礼、乐、射、御,所以不仅有温习,还有实习,要实际操作。“默而识之”,强调了“识”,即记住,只有记住才谈得上掌握巩固。“温故而知新”,温习的目的是什么呢?固然为了“识”,为了掌握巩固已学过的知识,但不要忘记“知新”,只有有了新体会,新发现,才达到了“温故”更深的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这与后来的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不同的。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

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请收藏本站:)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古代先哲的智慧结晶。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

《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第五篇:韩非的政治思想

韩非的政治思想

王建振

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在吸取批判前期法家相关君主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上把法家政治思想推向了新的更深理论高度。从极端君主专制制度的立场看,韩非可以说是君主专制统治理论的设计大师,理论大师。他的理论回答了如何组织、实施国家权力,包括对政权的组织形式,行使政权的原则、方式及具体的技术细节等都做了深入详细的探讨和设计,可谓是煞费苦心。

韩非认为,君主是绝对的中心,君主利益是最高利益,权力由君主发出,经由亲近大臣、朝廷百官,到各级地方官吏,像网一样层层扩展开去;民众都被网罗之中,所有官吏都只是网上的一个扭结,只有君主臵身局外,是权力之网的控制着。韩非首先声明:君主利益高于一切,是君主至上论和君利中心论。《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用最直白的语言表述了这一思想,“国者,君之车也”。

在君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方面,君主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则是君主的私有财产;在君臣关系上,臣下必须无条件绝对服从君主的利益,一切妨害君主利益的臣下,都必须清除。他不厌其烦的作了细致的阐述,比如规定官吏不能兼职,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便于君主和上级随时根据有关法度加以考察和监督;同时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工作,绝不可越俎代庖,同级对上级负责,使之相互提防,以免朋比为奸。

在君主和民众的关系问题上,韩非认为,民众存在的价值就在于

能为君主所利用。臣民只有有利于君主,才有存在价值,否则应该统统扫除。《韩非子〃六反》说“君上至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韩非进一步解释道,君主“喜欢”唯命是听和卖力效死的臣民,当然这种“喜欢”不是因爱而致,相反恰恰利于君主位更尊势更强。

在专制权力的行使方面,韩非认为,只有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着使用,才能巩固君主统治,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政治目的。韩非任势、用术、行法,即以势为凭借,唯我独尊;以术为手段,统驭大臣;以法为工具,网罗天下。行使专制权力,君主首先要假势制定法律,《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就是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只有在法律的约束指示下,全体百姓才能有统一的行动,才会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争斗。行使专制权力,君主要懂得驾驭群臣的秘诀,韩非所讲的术是维护君主专制的驭臣之方,君主是唯一的“产权人”。他的这种主张是基于对君臣关系的理解定位后产生的,他把君臣关系视为虎狼关系、买卖关系,所以除了讲考课监察方法之外,更多的要讲阴谋诡计。怎样使用“术”呢?韩非指出,君主应该把自己装扮的高深莫测,使任何人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厉害,有多深;君主对臣下装聋作哑,以闇见疵,使臣下手足无措;离间群臣、臣臣关系禁绝朋党比周现象;故意说错话,做错事,用以检验臣下是否忠诚等诸多用术之道。这些用术之道客观上加强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维护了君主的权威。韩非为强君主之权势,对于君之臣严

格规定了许多措施,诸如,限制分封割据,去臣兵权、财权、人权和刑赏之权等。

在加强君主专制的手段方面韩非特别向统治者推荐奉献了两件法宝:刑和赏,君主必须牢牢控制住刑和赏的权力。韩非将这两件法宝看做是君主控制臣民的根本手段。刑是铁鞭子,是硬东西;赏是金龙头,是软东西。软硬结合。两手都要抓。他解释道,人都是畏惧刑罚而欢喜奖赏的,君主以此硬软两手利诱威逼,臣民就会服服帖帖地为君主效力。君主行赏罚要掌握分寸,倘若赏罚无度,就会失去效用。他用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有一次韩昭侯令手下人将他用过的一条裤子收藏起来,大家都很纳闷,问他为什么不随便赏赐给哪个人,韩昭侯解释说,我不是吝啬一条裤子,只是不能开无功受赏的先例,不能破坏既定的规矩。君主行赏罚要讲诚信,就是信赏必罚。该赏的一定赏,该罚的必须罚。韩非在刑赏两者关系上强调以刑罚为主,且刑罚还必须是轻罪重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立法的目的,才能震慑社会的奸邪,才能实现社会的有序状态,也才能强化中央权威,巩固专制统治。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默认推荐其他文章:

韩非之道德观

《韩非与高效执行》

佣兵天下读后感

《天下姐妹》读后感

《家国天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