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挪威的森林》最新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栏目: 读书笔记 / 发布于: / 人气:6.02K

第一篇:《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最新读书笔记摘抄(精选多篇)

先前并未看过村上的任何一本书,久闻其名,但是却不闻其声。倒也自然,天下的书好似汪洋,哪有看尽呢。暑假期间,凭着在学校图书馆借到的《挪威的森林》,好歹不至于完全荒废,阅读了这样的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读到小说《挪威的森林》,就有一种被噬住的感觉。村上的语言不显华丽,但是却有十分有味道。一言一语之间的缝隙透漏着一种残酷的真实,让读者不得不信,又不愿相信。村上熟练的运用某种感情上的转换,把时空,空间与人物表现的自然而真实。其中的时代背景大概是二战投降十年后的日本,涉及到一些历史上的问题,也并不避讳,甚至巧妙的运用主人公之口,蔑视了在此时代背景下的事件。

整本书的基调让人觉得沉郁阴霾乃至窒息,除了偶尔间出现的一缕叫绿子的阳光。绿子是森林里头唯一一缕清澈透剔的阳光,在阴霾的世界里,这缕阳光显得特别的耀眼,也特别的可爱。喜欢绿子式的理智冷静的叛逆,也喜欢她聪明可爱的直言不讳,更喜欢她勇敢刚毅坚强的品质,最欣赏她对生活的坦然而又富于情趣的态度,在这个“非人”的世界里,保持着这么一种善于在苦难中找寻乐趣的态度着实不易。佩服的是她能敢在父亲的肖像前脱光衣服的勇气和那一分坦然。就我看过的文学作品里,没有一个角色能象绿子般那么直面人和人生。她敢

于直面生活,鄙视虚伪,细心照顾病重的老爸之余也会不管旁人的假惺惺能大口吃饭放心玩乐;她也率真得毫不遮掩自己对性的好奇以及认识后对性的平和态度;她也可以戏虐自己在别人心里的形象,结果是变得很不在乎。她要的都是很纯粹的东西,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迹,纯粹得别人给她的杂迹也能一股脑的扔到九霄云外。当然,作为一个小女孩,她也有扭捏害羞的时候,但这种害羞扭捏,却为绿子这个看象是女强人的小女孩增添了几分可爱可亲,让人敬佩之余又乐于亲近。

直子跟木月都是同一类人,用心理学术语称做“完美主义人格障碍患者”。村上对他们完美主义的表现描写得相当的细致,几乎可以当成是心理学教学案例来看。很具体的行为如系鞋带,说话,写信,交朋友,做事情(就直子来说,连临死前也只是惦记把她那漂亮的衣服留给玲子而不是交代其他)从这些很具体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完美主义倾向。这种类型的人事事尽力追求完美,行为通常会带有强迫的性质,强迫自己去追求完美,在这个过程里,达到目的固然好,但当达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足以让自己毁灭的紧张焦虑。木月跟直子都达不到目的,也不晓得怎么去排遣他们的焦虑无助,结果他们的强迫使他们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木月因为在恋人身上和心上都得不到他觉得应有的地位或感觉而自尽。直子强迫得更厉害,甚至连说话跟写信都扭曲了,而达不到她自己要求的时候也更多了,一达不到要求,心里越紧张,就越强迫自己做好,结果却越做越糟糕,到后来也只能选择了跟她姐姐(另一个完美主义者)一样的结束方式——自杀。这个世界,在完美主义者看来都会是:太糟了。而自我毁灭,是他们唯一能做的最后一件追求完美的事情。直子跟木月都是不幸的,不幸的养成了这么一种人格,更不幸的是,直子碰到的是一群破医生。

另外一个写得比较详细的人是玲子,算是半个阳光人物。因为从玲子的前半段人生经历可以看到她或多或少的也有一定的心理障碍,但后半段的玲子,却是阳光明媚的,闪耀着智慧的可爱。前半段的玲子过于注重人们心里对她的形象,心理承受能力很脆弱,稍微的一点挫折就能击倒这个原本聪明的孩子。而住在调理院的日子里,目睹过形形式式的心理障碍者,才明白自己的遭遇自己的创伤原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在那里,她学会了坚强和助人,并在这个过程里治好了自己的心病。玲子不幸而又幸运,她及时的苏醒过来,使自己以及后来并帮助渡边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来。经过创伤的磨练,玲子身上散发着一股真正成熟,真正坦然于世的风韵,这时的玲子才是真正的可敬可亲的。

渡边是里头的主人公,是个很茫然的普通人,普通得估计在我们身边能一抓一大把,不过也正好有了典型的意义。渡边心不愿随波而去,可却身如游魂,沾上谁就依附上去,但貌合神离,弄得哪里都不是归宿。如果不是碰上了绿子,估计这个年轻人还这么一直茫然漂流下去,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将要怎么样,更不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村上对这个年轻人的情感描写和心理成长的描写得详细而又让人不觉突兀,甚至对于他其实爱的不是直子,留恋直子的根源只是那种很直接而又强烈的“性感觉”给他的深刻记忆,也分析得清清楚楚。书里头描写的社会是乱糟糟的一团,就象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们茫然麻木,象一群蚂蚁忙碌而又机械的生活,没什么精神信仰,也没什么生活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清醒而又想作出反抗的人大都是痛苦的,除非你有象绿子对待生活的那种心态。渡边也没有,他的人生阅历并不能让他有如此深刻的人生感悟和那种不羁的洒脱的生活态度,而且,在他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实在难以让人乐观豁达起来,所以他依旧的彷徨迷惑,甚至消极低沉,整天让生与死的哲学在自己内心交战,以至也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但渡边是幸运的,他碰上了绿子和智者般的玲子,一个教他认识生活和认识自己,一个教他断绝过去,重新好好的生活。不过,如果用书里折射的宿命论来解释的话,渡边也会迟早有醒悟的一天,因为他距离醒悟,只差一张纸那么远。绿子和玲子的出现,只是加快他捅破那张纸。

在这里面,读者既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心里无比纠结的直子,并且有一个十分开放活泼而坚韧的绿子,一个聪明而自居的永泽等等人物,而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存在,更是能把读者深深的吸引到故事中,使得每个读者都能间接或者直接的代替主人公渡边君的存在,独立的存在这个村上的故事中,与这些性格迥异的人们互相补充,互相联系,实在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件十分有幸的事情。

生活要的其实只是个态度,既然我们没有缘故地获得生命,便要珍惜它并且让它精彩丰富。太多人执着于追求它的来与去,反而让自己沉溺于迷茫,而生里其实包含了太多,我们不止要去接受美好,更好深刻地学会包容丑恶而不是讽刺与诋毁,如果揭斯底里地一味追逐未知,最终就会想村上的字里的那些亡魂一样,抱着问好死去„„

第二篇:挪威森林--读书笔记

挪威的森林——读书笔记

李永政 09历史 09504006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 著,林少华 译,译文出版社发行,2014年5月

作者介绍:村上春树(1949年1月12日-),日本著名作家。京都府人。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1979年以处女作《且听风吟》获群像新人文学奖。主要著作《挪威的森林》‘《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舞!舞!舞!》、《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等。作品被译介至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再世界各地深具影响。

小说简介:.汉堡机场一曲忧郁的《挪威的森林》,复苏了主人公渡边伤感的二十岁记忆:娴静腼腆、多愁善感的直子,是他动情倾心的女孩,那缠绵的病况、如水的柔情,甚至在她花蚀香销之后,仍令他无时忘怀;神采飞扬、野性未脱的绿子,是他邂逅相遇的情人,那迷人的活力、大胆的表白,即使是他山盟已订时,也觉得她难以抗拒。悲欢恋情、如激弦,如幽曲,掩卷犹余音颤袅;奇句妙语,如泉涌,如露凝,读来真口角噙香。这是一部伤感而痛苦,青春情感的恋爱小说。

可以说《挪威的森林》不过是一段青春期的恋情,里面有甜蜜,有苦涩,有困惑也有没有缘由的寂寞。其实都逃不过让人心动的俗套氛围,可是它还是感动我。情节是平平的,笔调是缓缓的,语气是淡淡的,然而字里行间却涌动着不可名状的波动,引起了我的震撼与共鸣。书中有两个世界,渡边彻整日里游离其中的,身边走着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世界,听着嘈杂的声音,做着不知所终的事情。真实的世界在作者的描述中荒诞可笑,光怪陆离,那些身边的人或者惨然终老,或者匆匆离他而去,留给他的是不能愈合的伤口。于是他也会用一种畸形的方式寻找温暖。

还有一个世界,一个精神病人的疗养所,在作者的笔下被描述出来,这个叫“阿美寮”的地方更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污浊,没有喧嚣,甚至不会为人创造孤独的滋生地,医生和病人融为一体,整个地方竟成了一块儿净土。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轻松、惬意的自给自足。最重要的是那里还有一个女孩儿,渡边君深爱着的女孩——直子。书里渡边和直子、玲子一起吃鲜葡萄,弹吉他的情景,美丽的月光下他们一起漫步,说出自己经历的心灵的创伤,或者说是让人生的砰然崩溃的故事,雪地里他们尽情的游戏。

可以说村上春树不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作家。综观他的小说,缺乏流行小说的紧凑情节,没有大悲大喜的人物刻画,也没有大锎大合的细节。所以有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觉得读不下去。可反过来看,这样一部缺乏流行因素的作品可以流行日本甚至中国,更体现出它的非一般性的阅读价值。其实《挪威的森林》的内容很简单,主人公渡边的好友死于意外,他喜欢上了好友的女友——直子。直子因心理抑郁住进医院,在此期间,渡边同时和直子以及照顾直子的铃子还有一位叫绿子的姑娘保持暧昧关系。最后,直子死了,渡边在冲破了好友之死的阴影后,与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与其说是娓娓讲述渡边所经历的青春,倒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探索,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不同的。

虽然是部描写常人生活的小说,但《挪威的森林》所展现的许多问题都体现了作者哲学层面的思考,例如生与死或情感与性等等。最明显的就是在他所讨论的生死问题了。这样两句话先后在小说的开始和末尾出现过,“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全书的结构也如作者所说,并不以死为终结,这里有作者的无奈即每个人都会死,也有作者面对生活的勇气即有死才有生。如果对于死去的人的感情太过沉重,那么于生者只会是身体的完好,精神的腐蚀,就像直子,她永远活在对木月的爱下“不甘愿被折离枝端失去了灵魂。不能做坚韧的行尸走肉。宁愿自毁至形容狰狞,被人丢弃。如此,这短而无救的美才深如骨髓,令人怀恋。绝不苟延残喘”。 木月的死看上去是个谜,但一直被提醒的似乎他的离去是个必然和迟早。但死者已死,所幸的是在直子走后,渡边也终于发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小说中铃子对渡边说的话。当时,直子的死几乎让渡边崩溃,在遇到绿子之后,渡边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绿子就像是积极向上的生活化身,慢慢的让渡边看到阳光,看到希望,看到生活的美好。渡边终于回到了生命的轨道,勇敢奔向绿子。最终,村上春树也没有逃脱俗套,希望战胜了失望,活着战胜了死亡,一个抛弃社会同时被社会抛弃的青年在爱情的力量下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社会中,个体最终溶入整体!也许痛会让人不能自己,当新的事物出现,你不该为过去感伤,应该去面对新的生活。毕竟就像渡边说的,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到某种哲理。

村上在情感和性上的描写占据了大部分篇幅,诚然他的描写是如此出色以至于如果不贯穿地读往往会认为是部情色小说。这部作品完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想想可真够前卫的。不过通过这些内容读者可以清楚地知道作者要说明的更是一种意识,开放的性意识和主人公至真的情感追求。

在《挪威的森林》中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表现出了每一位角色的不同,其不同体现在灵魂之中。渡边君大是一副天下无谓的态度。敢死队会认认真真地过活,爱地图,做体操,虽然成为笑料,也改变不了他生活的原始轨道,力图坚持自我的目标。再加上永泽。永泽的生活是一帆风顺的,但他认为“人生中无需所谓理想的东西,而是行为规范”。

渡边,本书的男主角,一个实在是很普通的人物,他对学校这个小社会内部虚假、肮脏很厌恶,但他却没有去改变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点逆来顺受的意思,因为很清楚这是无法改变的。不过最强捍的也就是这种逆来顺受了态度,似乎任何人都不能影响他的生活轨迹,虽然他也并不知道自己想去哪里。不过渡边的心理也不成熟,他在寻找一种既不伤害直子,又不伤害绿子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存在的,在直子死后渡边想通过旅行来找回自己但却失败了。直到渡边见到玲子,玲子说“你选择了绿子,而直子选择了死”,此时应该说渡边解到了相对于已经失去的更应该珍惜眼前存在的,应该停止对生者的伤害。

直子本书的女主角之一,很执着于完美。本书一开始直子就提到了一口井,一口在森林边缘的井,一但坠入便只有孤独陪伴直至死亡的井,但又是很吸引直子的井,因为坠入井中便与现世隔绝她也明白这是危险的,但这才是她真正想要的,这口井也是直子后来生活的写照,所不同的是渡边一度在井的附近守望着直子。在疗养院的直子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她需要靠井边的渡边才能确定自己还活着,需要靠玲子才能完成与外界的交流,以至到最后玲子几乎成了直子的化身。

绿子本书的另一位女主角,应该说是森林里一棵非常奇异的树,绿子从心理上表现得相当的成熟,甚至很有策略,她很明确的向渡边表白,因为她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渡边的选择。当渡边因为陷入对直子的思念而忽视了她时,她选择告诉渡边自己当时的真实感受并选择暂时离开让大家可以冷静的思考。绿子的最特别的地方是,她直接从现世中寻找滋养她的自我的养分——这在《挪威的森林》中也是一个绝无仅有的例子。她是现世中唯一的亮色。

永泽注定会成为这个社会“精英”的人物,他暗熟在这个社会成为“精英”的规则,“绅士就是做他应该做的, 而不是做想做的”虽然他也看不惯这个社会。他也期待和初美获得爱情,但他清楚这样做就会被排除在“精英”这个圈子之外,在他的价值观里除了成为“精英”其它都是通往“精英”这座城堡的铺路石而已。社会的压力,家族的压力以及周围人对他的看法都注定了他永远都无法做一个随心所欲真实的自己,他在为这些看法活着,为别人活着。

玲子,虽然作者赋予了她身世背景,但玲子更多的时候还是以直子的附助者,或者是替身的形式出现的,替直子写信。玲子的信应是解读《挪威的森林》之寓言的关键:“纵令听其自然,世事的长河还是要流向其应流的方向,而即使再竭尽人力,该受伤害的人也无由幸免。所谓人生便是如此。??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地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构造了一个现代寓言:一个个人如何在自我与现世间达成一个平衡。这种平衡在现实中极难掌握,人们往往迷失在现实与理想之中。在这片“森林”中是孤独的是自我的,甚至有些荒诞的,可走出那片森林后,不希望看到的是俗世挣扎,守住自己心中的森林,哪怕森林已经荒漠。然后经过磨练寻找真正的自我,拥有一颗勇于面对磨难的坚强的心。这样在经过青春的反叛、迷茫与孤独彷徨后。在我们都市的森林中找到自己“挪威的森林”。

第三篇:《挪威的森林》读书心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读书心得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读《挪威的森林》,我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为这本书起一个这样的名字?《挪威的森林》是六十年代,世界上曾盛极一时的乐队beatles(甲壳虫)的一首歌,作者生于1949年,六七十年代,正是村上十几二十岁的时候,beatles的音乐,对那个时代的西方国家的年轻人,影响是很深的。而这种影响,也通过音乐,传到了位于东方的日本,同样影响着村上这一辈的人。beatles的音乐其实并不是纯粹的音乐,更大意义上,它还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对社会丑陋的阴暗的庸俗和虚伪的不满和愤恨。在《挪威的森林》,如果你读得比较仔细,你会发现,很多地方都表现着这样的一种精神。

说到日本小说,有几个要素似乎已经定格,凄清、阴郁的气氛、死亡、掺杂着情欲的爱情。初读《挪威的森林》,只因为他的名气,然后被在其中的强调一种强烈的被摇撼的东西所共鸣。所有的美好的东西总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这种共鸣能够轻易的穿越肤色、种族、文化、宗教等的障碍,直达内心,在脑际隆隆作响,乃至能够让你热泪盈眶,《挪威的森林》的这种印记比比皆是,作者对直子的会议,对初美的感觉,对心灵沼泽的体验等,能够通过一种自以为是相对完美的语言的,道出你心存已久的感动。

考虑更多的生和死,“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生的一部分”,“死不过是普通的事情而已”,“那只是而已,不比在意”,或许这些语句的表达过于俗气,当他们抛开言语的俗套,用心去描摹,那时一种凝澈的感动。在村上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孤独 迷茫 徘徊在人群边缘的灵魂,人群中的陌生人,周围的人与事更多

的只是作为一种景致存在,主角永远生活在自己的硬壳中,沉默 宁静用心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一切感动---听起来似乎还是不错的生活,只有身陷其中人才能了解那解不开的苦闷。

《挪威的森林》主角渡边是一所普通私立大学的学生,作者对所谓的精英群体不断的冷嘲热讽,入学不久即得出了“大学教育毫无意义可言”的结论,而那里的人更是虚伪、傲慢、愚蠢、无知的人,“这班人拿了大学学位之后,便到社会上去拼命的制造更为下流的社会”。

大学生的种类很多,“突击队”就是其中之一,作者把这个专心的做地图的,固执又木讷的年轻人刻画鲜明,虽然不断成为别人的笑料,他一直为自己“不同的人生目标所努力”-----背地图,看新闻,自习。

渡边,为人自省,生活目标不明确,心情迷茫,彷徨,有时甚至爱情和友情都不能阻止他们的消亡,为人谦和,真诚,沉默寡言,朋友寥寥无几,生活宁静,思想普通,但他们真诚的道出自己的普通的想法,却往往被视为另类。

直子,忧郁而又迷茫的女性,眼神清澈,“仿佛在清澈的泉底寻找一尾小鱼”,“小小的冰冷的手”,“一头触感柔滑的长发”,“软而圆的耳垂,耳垂下方有颗小小的痣”,笑容甜美,温柔细致,(“喝了小小的一口水”,“小心翼翼的系了鞋带”“她红着脸,略带腼腆的说”),相信这样的刻画是许多男生心目中的完美女友,但她又那么忧郁---忧郁的足以致命,正如她所说:我是个比你想象的还要不健全的多的人,尽管作者在前面情节展开作了层层铺垫,但是读到最后一章那一句“直子死了以后”,往往是饱受打击,似乎在希望和绝望边缘苦苦徘徊的不是渡边,是我自己,那种感伤和失落让人感同身受。

小林绿,绿子出场后的每次语言,每次装扮直到最后的感情的抉择,都印证了她给的第一印象:像是迎着春天到来的出生的牛犊一样,从体内洋溢出一股鲜活的生命力。这个人物的刻画已接近完美,连村上本人都坦言:以后再也写不出绿子这样的人物了。阿绿的生命力如此顽强,让人感觉再灰暗的世界也难以对她形成半点阻碍,她与直子相反,她从不去思考生活的目的,只要直感好,而文中的人物的思考也不是一点点的偏离现实吗?她深扎在现实中生活,以现实而有力的选择来回应生活的种种不幸,可以说正是阿绿的出场才使漠然生活在现实边沿的主角有了被拯救的可能,如果说整部书有一种难以避开的阴柔之气,绿子的精神力量无疑是冲开迷雾的阳光。

初美是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她气质高雅,内涵丰富,稳重理智,穿着不俗,脸上适合挂着微笑,“无论做什么都那么漂亮”,跟重要的是,她有一种“强烈震撼人心的气质”,能以微小的力量来摇撼对方的心灵,直到十二三年后,作者在异国他乡被自然美景强烈震撼,像是醍醐灌顶一样的顿悟了,“初美摇撼我的,乃是沉睡在我体内的自己的一部分”,我自己也相信,每个人---尤其是男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的女子,她或许是自己的亲人,或许只是茫茫人海的惊鸿一瞥,留一个纯美的形象在心中,当她离去---不管是死亡还是时间把她带走,让你觉得有一些东西永远的消失了,让你悲哀的想放声大哭。

永泽是个极端坚强的人,他风度翩翩,口才好,学识好,家世好,有领导能力,是渡边这种角色难以企及的,可谓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但他以一种“不够地道的方式”考虑生活,他明白:“当官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垃圾”,他一味的奋勇向前,是想看看“在这个又大又蠢的政府机关里面,自己究竟能爬多高”,他的人生规范是“做自己该做的,而不是想做的”,他想控制自己,又想控制别人,一切一切的都得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可以温柔的令人落泪,也可狠霸的让人心疼,尽管为人亲切,谁都明白“不能以真心对待这个男人”。

石田玲子,一个面目模糊和主角关系暧昧的人,尽管作者在最后对她和主角的关系作了交代,我始终都认为作者对她的描述不够尽心尽力,同样是一个脆弱的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女性,但却“俨然雅阁看破红尘,热情爽快而又技艺娴熟的女木匠”,我至今无法想像那时怎样的一脸生动而富蕴魅力的皱纹,给人的印象是在经历风雨后玩世不恭,热情大度,认清了人心,如此而已吧!

尽管书的宣传口号是“百分百的恋爱小说”,可能是每个人的看待眼光不同吧,我从不把它当成恋爱小说来看,爱情只是年轻人避不开的话题罢了,绿字的父亲出场便是一例。这是一个普通的罹患脑瘤的垂死的男人,他的言语、行动凸现了人对生命的无能为力,像被岁月的钝器狠狠的击中,只能像“负了重伤的小动物一样横卧着”,不可否认,他的出场和医院的环境更凸现了绿子的坚韧和顽强,但他本身也代表着一种人群---像中国的农民一样,他们不思索生命的本质,顺应命运而活,在官员的淫威下唯唯诺诺,他们没有想过努力和劳动有什么区别,没有想过反驳什么批评,他得劳动,养家糊口,得把离家出走的孩子接回家,最后在疾病里面萎缩,在高温炉里面化为一抔灰烬,永远不会有人明白,他的脑子和眼睛是怎样思考和看待人生的。

作者在描写中,常常“不合时宜”地用一些形容词,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玲子不无欣喜的在桌子上把双手攥在了一起”。

许多元素被复制,咖啡馆,酒吧,唱片,酒,书,这是村上小说中不可少的生活环境。音乐庞杂,摇滚,爵士,参杂一些室内乐、钢琴和交响乐等。

岁月无情,而每个人的成长都必须付出代价---作者常常在不经意间把命运扯到台面上来,没有人可以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的小孩,肚子饿了吃香蕉,寂寞了相抱而眠”,没有人不为命运和时间所威慑,没有人可以逃避成长的苦痛,所以有人选择了死亡,“木月照旧17,直子依然21,直到永远,”满二十岁的直子感觉就像别人从后面推了一把,青春易逝,最美好的青春。

人,从17岁开始老去。人们无望的探求未来,我们不能相信那些成书的愚蠢的经验,有人漠然而行,有人彷徨踟蹰,可我们到底该怎样呢?不相信那些强加于人,指手画脚的蠢货。不能相信政治,不相信革命。相信爱,相信和平,相信自己,相信音乐。

通篇围绕着死亡,木月,绿子的父亲,直子的姐姐,初美,直至直子,有时甚至羡慕绿子的父亲那样的人---那种不自省的,混沌幼稚的人,所有的自省者:木月、初美、直子的姐姐都在最美好的青春里面消散了。

第四篇:挪威的森林读书报告

never a book can be like "norwegian wood", always exist in my college career, whether i was confident, or when i'm depressed; i struggle, passion and self sealing; also i was stuck in a long distance relationship, or because of brokenhearted and self depression... in i read over and over again in the process of "norwegian wood", the heart is always in the trembling. i don't know why, i seemed to understand watanabe, i also felt sorry for naoko. even naoko and wood month of lo(感谢访问本站)ve, and love for naoko watanabe. a lot of things, are connected with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responsibility and growth. maybe i should also like the end of the book watanabe, really grew up, and to act as its own responsibility.

watanabe, the university is so unbearable, he finally make college training even endurance of boredom. during his college career, have a class, get along with people around you, or has been holding the indifferent attitude. only for naoko, let naoko back to normal and living with his desire is very strong. but this is not a waste youth, is not in the pursuit of no results of be in love, but he really aware of the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with more strong than wood month of heart and ready to go to pursue and bear.

watanabe, lao, went to the two may see more beautiful after naoko, originally expected in the spring can live with naoko, but ling son a letter then let him thoroughly despair, he hated the beautiful spring, whether it's a bright spring, or charming fragrance. "but i will not abandon her, because i love her, i'm better than her, and will become more strong, become mature and become adults, and i have no other choice." when naoko choose finally still choose to follow the wooden month after death, dubian the backpacking trip for the last time, and since then, dubian may only really grow up. him from the death of naoko realize a truth: he thinks no matter how familiar with the philosophy, the person also cannot eliminate love brings sorrow. no matter what kind of philosophy, what kind of sincere, how tough, how tender feelings, also can send this kind of sad. the only thing we can do, is to pull away from the sadness, and to realize a certain philosophy, and understanding of any philosophy, in the face of unexpected sorrow after that, and how weak. "

about watanabe, life attitude and way of life, perhaps it is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of this book can enduring. "what you want to, what you feel, and how their actions - in addition to other all have no interest, so the ability to separate yourself and others to consider", so yong ze is used to evaluate watanabe. watanabe is largely said of himself, but the focus is not strong, such as yong ze but watanabe, the ordinary people (in own words watanabe "was born in ordinary families, long in ordinary families, a common face, ordinary grades, it's normal to think of.).

"where would someone like alone, just not disorderly to make friends, it will only end up disappointed." with such a mood, beside the watanabe has only two or three people, then, he would not let himself into the kind of position being aspires, he just wanted to hold their own on the lamp. and watanabe, fin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ollege education is meaningless, from now on is to such things as the university is only some kind of training. because even in society has nothing to do. i sometimes on this and now some of china's university of how similar it is!

i love is green, from small to large, didn't can decide when parents say what is what. from elite schools are parents sent to endure the shame in front of millions of money to the poor; like cooking but there was no money to buy a frying pan, so can only be a person silently a month wearing only a bra to saving money to buy to make the delicious food without

parents' half words of praise; during the last parents successively has brain cancer and died in hospital, her heart in the hospital to take care of their parents, not serious to go to school, it cannot release full of grievances. so she wants to find a love his lover with all my heart, there is no real condition of the heart and soul. (in fact, it may also not normal love psychology)

when mr. watanabe for naoko sad, she said can imagine life as a cookie jar. "cookie jar is not equipped with all kinds of biscuits, like and don't like in it? if you like to eat a madam, pick, then the rest of the all don't like. life is the cookie jar." this kind of attitude towards life, optimistic and positive. not the kui is watanabe said "the whole body are bulging with infinite vigor and vitality, like just bounced against the spring to the world of a small animal." the green fruit. it is the existence of green child beside watanabe, dubian to endure the pain and loneliness guarding naoko, and have been trying to put the naoko back to the real world.

watanabe said finally: upon naoko, i feel the love is quite elegant and clearing ying jie, but the green is the opposite - she is standing, walking in the beating, breathing in shaking my body and mind. i also can't distinguish who love watanabe, may exist at the same time in love with two different kind of women, but for inner expectations and responsibilities, dubian heart really nowhere to put it.

when i see the story of the ling son again, should have a strong impulse want to cry. life only her piano, piano has been betrayed, someone finally saved her from the dark, long and met with an angel face, devil, the appearance of the little girl broke the she should have a happy life. and twenty years later in may to dubian recalls that lao, reiko have sympathy with the same little girl suffering from the disease, although his family is broken, she also had to go into a nursing home. because of sympathy and sadness always in her heart, but she finally choose to step into society, perhaps this is naoko had given her a gift.

such a work,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in our mind, explicit sex, but he does not smell, no prima donna. watanabe attitude to go out looking for a girl musicians also has obvious change, before as yong ze in and tokyo night market, at the hotel bar. but he did so after three or four times, feel is very boring, this is opposite with yong ze attitude. and the facts also prove that yong ze is just a matter to consider his own life

来没有一本书可以像《挪威的森林》这样,一直在我的大学生涯里存在着,不管是我信心满满时,还是我情绪低落时;不管是我激情奋斗时,还是自我封闭时;也不管是我深陷异地恋时,还是因为失恋而自我消沉时。。。在我反复阅读《挪威的森林》的过程中,心总是在颤抖。不知为什么,我似乎很能理解渡边,我也很同情直子。甚至于直子和木月的爱,还有渡边对直子的爱。很多的事,都连接着爱和责任,担负和成长。也许我也该像书的结尾处渡边那样,真的长大成人,并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渡边的大学是如此的不堪,最后他甚至把读大学当做训练自己对无聊的忍耐力。在他的大学生涯中,上课也好,与周围人相处也好,一直都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唯有对直子,让直子恢复正常并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愿望是异乎强烈的。但这不是在荒废青春,也不是在追求着没有结果的恋爱,而是他真正意识到了爱情和责任,并且准备以比木月更加坚强的心去追求和担当。

渡边去了两次阿美寮之后,看到愈发美丽的直子后,本来预想来年春天便可和直子一起生活,但玲子的一封信便让他彻底的绝望了,他厌恶起了美好的春天,无论是灿烂的春光,还是迷人芬芳。”但我绝不抛弃她,因为我喜欢她,我比她顽强,并将变得愈发顽强,变得成熟,变成大人--此外我别无选择。“当直子最后仍然选择追随木月选择死亡之后,渡边进行了最后一次背包旅行,而从那开始,渡边或许才真正的长大了。他从直子的死中悟出一个自己认为的真理:无论谙熟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带来的

悲哀。无论怎样的哲理,怎样的真诚,怎样的坚韧,怎样的柔情,也无以排遣这种悲哀。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这片悲哀之中挣脱出来,并从中领悟某种哲理,而领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继之而来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怎样的软弱无力。"

关于渡边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或许也是这本书能够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自己想什么,自己感受什么,自己如何行动--除此之外对别的都没有兴趣,所以才能把自己和别人分开来考虑”,永泽是用这样的话来评价渡边的。很大程度上渡边也是在说自己,但人们关注的并不是像永泽这样的强者,而是渡边这种普通人(按渡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生在普通家庭,长在普通家庭,一张普通的脸,普通的成绩,想想普通的事情。)。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乱交朋友罢了,那样只会落得失望。"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渡边的旁边一直只有那么两三个人,他不愿让自己陷入那种仰人鼻息的境地,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盏灯光。而渡边终于得出大学教育是毫无意义的结论,从此更是对大学之类的东西只当是某种训练而已。因为即使进入社会也无事可干。我有时转念一想,这和现在的中国某些大学的状况是多么的相似啊!

我更是喜爱绿子,从小到大都没有可以自主决定的时候,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从小就被爸妈送进贵族学校,忍受着穷人在百万千金面前的自惭形秽;喜欢做菜却没有钱买煎锅,于是只能一个人默默的一个月只穿一个文胸来攒钱买,做出了美味的菜却得不到父母的半句夸奖;最后父母相继得了脑癌住院并去世,期间她只能一心在医院照顾父母,不能正经的上学,满腹委屈也无处释放。所以她想找一个全心全意爱自己的恋人,真正毫无条件的全心全意。(其实这或许也不是正常的恋爱心态)

当渡边为直子的事难过的时候,她说可以把人生想象成一个饼干罐。“饼干罐不是装有各种各样的饼干,喜欢的和不大喜欢的都在里面吗?如果一个劲儿挑你喜欢的吃,那么剩下的就全是不大喜欢的。人生就是饼干罐。”这种人生态度,乐观而又积极向上。不愧是渡边说的“全身迸发出无限活力和蓬勃生机,犹如刚刚迎着春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只小动物。”的绿子。正是有了绿子在渡边身边的存在,渡边才能忍受着痛苦和孤独守护着直子,并一直努力地把直子拉回现实世界。

渡边最后说:在直子身上,我感到的是娴静典雅而澄澈莹洁的爱,而绿子则截然相反----她是站立的,在行走在呼吸在跳动,在摇撼着我的身心。我也分不清渡边到底爱着谁,或许存在那种同时爱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的情况,但出于内心的期许和责任,渡边的心真的无处安放吧。

当我再次看玲子的故事时,竟然会有一股想哭的冲动。人生只有钢琴的她,也被钢琴背叛了,最后有人从黑暗中拯救了她,又碰到长的有着天使一样脸蛋的恶魔,那个小女孩的出现打破了她本该幸福的一生。而二十年后在阿美寮向渡边回忆起那件事时,玲子还同情着那个同样患着病的小女孩,虽然自己的家庭已然破碎,她也住进了疗养院。因为同情和悲哀时时在她心里,所幸她最后选择重新踏入社会,或许这正是直子送给她的一份礼物吧。

这样一部作品,虽然有几段在我们看来露骨的性事描写,但全然不带腥味,并无丝毫做作。渡边对出外寻找女孩作乐的态度也有着明显的变化,之前随着永泽辗转于东京的夜市,流连于酒吧旅馆。但他这样做了三四次之后,觉得甚是无聊,这与永泽的态度截然相反。而事实也证明永泽只是一个劲儿考虑自己人生的

第五篇:读书笔记~《徜徉在爱与痛边缘的青春》-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3.《徜徉在爱与痛边缘的青春》

——读《挪威的森林》有感

每个人对青春都有不同的理解,那是因为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那淡淡的爱与痛总会牵扯着拥有过往青春的我们。而村上春树就是用那淡淡的笔调,缓缓的情节,慢慢的铺叙手法向每个读者展开了《挪威的森林》的述说。看完以后,我虽然说没有一股酣畅淋漓之感,但那久久不能忘怀的清香确实是绕梁三日。留给我最大的感受还属那些青春留在时光岁月里的些许疼痛吧。

日本文学向来给人就是那种暧昧、清新的感觉,《挪威的森林》也丝毫不例外。作者村上春树 写这本书是据说是受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披头士的一首叫《挪威的森林》音乐的影响,所以于一九八七年写了一本同名小说。和歌曲一样的是,字里行间所表达的都是对青春的感想,都有那一点点的彷徨。可以说,整篇小说都是以伤感的笔调在进行的,但并不会让人感到十分压抑,反倒扣人心弦。小说主人公渡边是以第一人称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的。渡边有过两次恋爱。第一次恋爱是在高中,他同女孩睡觉后就把女孩甩了。第二次应该算他喜欢上了直子。而小说的女主人公直子却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死了。渡边就前往东今念书,读书占用了他大部分时间。直到一年后,直子意外地重新来到渡边身边,这让渡边惊讶不已。此时的直子已经变了一个人似的,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他们两人见面后总是重复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散步。直子二十岁生日的晚上,渡边为她过生日,而直子情绪异常激动,于是渡边与直子两人第一次“坦诚相见”,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这让渡边很是担忧。几个月后直子突然来信说她那晚之后回了家,后来就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后来前去探望直子,越发的喜欢上她。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直子却不能像第一次那样产生性反应,。分手前,面对病重的直子,渡边仍旧表示永远等待她。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渡边与低年级的绿子相遇。绿子是个开朗外向的女孩,对渡边而言“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他一方面念念不忘还在深山里的直子,一方面又难以抗拒勇于大胆表白和拥有迷人的活力的绿子。其后,渡边虽仍有去探望过直子。但突然某一天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却让渡边不知所措。下定决心的渡边于是暂时告别绿子,让绿子等他回来,自己就孤身一人去了海边,独自揪心痛苦。回来之后,在与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互相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是渡边从海边痛苦的回来后,受到玲子的鼓励,重新振作起来,在家楼下给绿子打了个电话。他告诉绿子说他十分想念她,希望见到她并和她说说话。此时绿子问渡边,“你在哪里?”。渡边愣住了,使劲地想“是啊,我在哪里?”。这处文章的笔墨很好的反映了主人公此时的内心世界。渡边这时候是真的无比脆弱与彷徨,他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人生正在哪里,也不知道今后的人生要往哪去。其实,我觉得这时的渡边正是作者村上春树想抒发的情感。青春,就是令人会有伤痛,就是会有不知所措的徜徉。在爱与痛的边缘,我们每个人都在危险地行走。只是小说的木月,直子都不小心失足,掉了下去,好在渡边还有希望,他还有很多美好的未来值得去面对。关键在于他今后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想村上春树也正是想告诉我们,青春的一路上有苦与累,很少有只存在快乐和舒心的大道供我们前进,我们的人生也许都会出现像渡边那样的抉择,我们所应采取的不能是消极,而是之后的豁然开朗与勇往直前。

可以说,在看《挪威的森林》的一路上都是带着淡淡的隐痛的,但伤感之情却像茉莉清茶的香气般来的那样芬芳。我在平淡的苦楚之中渐渐看到光明,看到前方美丽的景物。我知道,痛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结果与归宿,我们要学会的是一种担当,是一种无言的坚强。在有爱与希望的路上,我懂得了要奋力扬帆,不畏巨浪。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

李赓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