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教育类读书笔记(多篇)

栏目: 读书笔记 / 发布于: / 人气:2.69W

教育类读书笔记(多篇)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一

《爱的教育》是一本记录以一个孩子的日记形式来写的书,每篇文章都很感人,虽然文章简短,但是它是通过生活的朴实,真实的描述,让人感到互相关心,互相理解,里面描述着作者和小伙伴们玩的开心,学的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教育,里面的人物各种精彩,小石匠,小铁匠,卖碳人的儿子,少年鼓手,这些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生活和故事。

同时,书中也表现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却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培养着孩子爱家,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今自己经历过的类似感情,可我们对待的态度行为可能完全不一样,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种思索。

这本书教育了孩子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家长也受益匪浅,真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本!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二

我读了《文明礼仪》一书后非常感动,这本书通过许多生动的事例给我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礼仪方面的小故事。

要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好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如:在升国旗时,我知道了为了表达对国旗的尊重必须穿着整齐、保持肃静、行少先队队礼、唱国歌;上课时除了认真听讲外,还应注意不能发出噪音影响老师上课;上学途中遵守交通规则,乘车时要给年纪大的爷爷奶奶主动让个座;外出集体活动要讲公共秩序,保护环境,注意好安全;在家里要尊敬长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读了这本书,我还知道了其它很多礼仪:如电话礼仪、节日礼仪、家庭礼仪等。我觉得不仅在家里我应该帮奶奶多做一些家务,在学校中要做一个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遇到老师主动问好,与同学们应玩有意义的游戏。那么,我就是讲文明礼仪的好少年了。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三

看了《感恩教育》视频后,使我受到了很大教育。看后,我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惭愧。

因为我明白了以前我有些地方做得不对,做事往往任性,只考虑自己,惹爸爸妈妈生气。他们为我辛辛苦苦,供我上学。以前我不知道什么是感恩,不听大人的话,让他们生了不少气,经常因对我的严格要求而有抵触情绪。例如:有时让我先完成作业,然后再玩,我还不满意。有时考试没考好,家长对我提出批评我还有反感,这确实太不对了。

通过看了这《感恩教育》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爷爷奶奶的爱是无私的爱,他们的批评与关爱都是为了让我健康的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一辈子也报答不了的,父母对我的爱是最伟大无私的。

从今以后我一定要正确对待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我的教诲和帮助。并且更要尊重老师,因为老师和父母一样辛苦、伟大。他们都为我付出了很多心血。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把各门功课学好,以实际行动来报恩父母,报恩老师。

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四

书籍——————人类的朋友,人类进步的阶梯。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更是给我们教师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书中谈到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例如:<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一文中,鲜明而生动地指出:有些学生很长时间都没有对任何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感兴趣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那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心里。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学生在某一门学科上学业落后,考不及格,这倒并不可怕,而可怕的是他冷淡的态度。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又如<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特别指出了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上好课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如果教师的语言素养好,那么他上起课来会非常轻松,学生听的也非常明白,课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语言能力差,就会耽误许多时间。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和谐、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挚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晴,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同时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

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五

作为教师,要想永远胜任,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知、更新教学方法及教学观念。今年寒假,学校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的书。看了目录,感觉颇具诱惑力:

A、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能教师(成功的教师必须了解和实践高效能教师的三大特质);

B、第一特质:积极期望(高效能教师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

C、第二特质:课堂管理(高效能教师是一个优秀的课堂管理者);

D、第三特质:掌握课堂(高效能教师知道如何设计课程来帮助学生进步);

E、全新的理解:从高效能教师成长为教师领袖(孜孜不倦地学习成长的教师最终会成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这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我虽不是什么成功教师,但是我也想成为一名高效能的教师,因为我也想具备高效能教师的特质:对学生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做一个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想知道如何更合理的设计课程来帮助学生进步。

读了《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我更明确了需要努力的方向:高效能的课堂上,要的是老师的尽心尽智而不是大声叫嚷、发号施令,更不要打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重要的一天是开学第一天,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生们希望明确自己现在学的是什么,将要学什么。在这点上,他们不希望有任何的惊喜混乱。所以开学第一课我们不必忙着讲新课,而是应该细细地与学生们熟悉本学期的教材,让学生们都知道,这一学期,我们要学些什么。接下来的一到两周里我们应教导学生们如何在学习过程中约束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比我们教师更向往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

对于我们教师,营造高效能的课堂首先要认真备课,尤其是备学生。如果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适应性就大打折扣,高效课堂无从谈起,教师备好课就传递给期待学生成功的信息,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必备信念。其次,要认真设计好课堂教学,诸如讲解、阐发、提问、演练之类的教学活动等,都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做到难易结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外,要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立足于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高效课堂这一最终目标。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尽管中美国情有别,教学有异,但教育的基本原则不变教书育人。因此,我们从书中借鉴精华,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实现高校课堂,则是益生益师之事,何乐而不为?

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六

暑假里,我和爸爸到书店看书,一本《爱的教育》深深的吸引了我,爱不释手便卖下书细细品读。

作者埃·德·阿米琪斯在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他名叫“恩利科。”他讲述了他四年级的一些大事或小事。还有一些动人的(每月故事)教导我们每一个人要有友爱、爱国的品德书中的主人工是恩利科,他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优秀少年。为人纯真善良、待人诚恳、友善,并且学勤奋,善于敏锐地观察生活。他还有一群朋友,有:加罗纳、德罗西、科列蒂、加罗菲、波列科洗、纳利、弗朗蒂······这本书重要的是一种情绪,一种纯真,正是这些东西才让读者感动。

这本书让中还有一个最最令人感动的故事是《伦巴第的小哨兵》(每月故事)讲的是:1859年,伦巴第解放战争期间,意大利一小队骑兵在树林中一家农舍门口看见一位少年,大约十二岁。带队询问少年能不能帮忙爬到树上观察敌情,少年欣然同意了。之后,却被敌军发现而用枪打死,死后,受到了军人牺牲的待遇。小小的年纪,为了祖国的和平献出自己弱小的生命这是何种的大爱!

通过这本书让的阅读我懂得了:文学和艺术的交融,让埃·德·阿米琪斯的《爱的教育》成为文学和艺术的奇葩。更让我们明白,只有爱,才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七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类读书笔记 篇八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虽然这本书的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从中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读书感悟。

一、成功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二、有关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要因为孩子成绩差,而不让他阅读,恐怕会影响了他的学习成绩。相反,一个孩子如果不加强阅读的训练,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阅读,是建立在实践上的。现在的一些教师和家长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看课外书会影响学习成绩,于是禁止让孩子看这些。其实恰好相反,没有了阅读,孩子一味沉浸在做习题的单调中,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提高学习的能力的。没有了阅读,孩子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就显得过于单纯,如果因为发生一点不益于他们的事,他们便不能自拔,想不出解决的方法。每周,我都会给学生留出几节课的时间来阅读,很明显,他们的语言和写话水平都提高了。无论是独自还是和伙伴一起,我发现,他们都从中找到了乐趣。因此,阅读近者是对阅读能力甚至学习能力都是一个飞越,远者则能够进入这个大环境中,在环境中变得通达,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密切注意,使学生迅速阅读的能力得到改善。在少年期,默读能力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六、七年级,学生应当能够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长句的完整部分的意思。不掌握这些能力,少年的思维就会变得迟钝,思考力好像在许许多多的死胡同面前停顿下来。如果不能一眼看下去就把握住一个句子的完整的、逻辑上独立的部分的意思,不能在把一个句子没有读到底的时候就猜 出其余一部分的含义,那么这就不仅会反映在目前的学业成绩跟不上去,而且会影响到脑的解剖生理过程。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

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塑性,使它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摘下我认为对老师很有益的话:

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觉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三、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建议中就让我们“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文中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是的,一个班级的学生虽然学习生活在一起,也许用相同的时间学习相同的教材,但是他们的知识与能力往往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多少会存在学习心理障碍,若没有得到及时排解,最后会导致对学习丧失信心。其实,我们在教中也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也注意了分层辅导和教学。譬如,对学习状况不同的学生,我们会有不同的学习要求和期望。如在每一节课中,课前提出学习目标是针对大部分同学来讲的,在课堂操作中,往往完成情况差异很大,有的同学用几到十几分钟就完成了操作任务,而有的同学可能等到下课也还没完成操作任务。对一些掌握不太好的同学,则降低难度和要求,让他们也能按时完成他们的操作任务,并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关注和辅导。当然,在如何分层上,我还需更多地深入实践和研究。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不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这本书对我的触动太多,在此只就几点谈了谈。读书使我们受益匪浅,思考使我们更进一步。作为年轻的教师,路还长,我们要学的东西还很多很多,努力攀登,用教育智慧创造奇迹!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篇九

逛书店偶得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断断续续的读完,有很多感触,其中,漫溢书中的是浓浓的“爱心”,让我回味和反思。

他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很明显,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