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地质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

栏目: 小论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79W

地质学论文范例【新版多篇】

地质论文 篇一

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因为自然地质的变化,作用,或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环境恶化,从而对人类的生命以及财产造成的损失,人们称之为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来自于自然,可以说是一种不可抗的灾害,预测以及治理都相对困难,一旦灾害发生,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所以,我国政府在这个方面一直重视,但是因为,经济基础以及技术水平的制约,目前为止,也不能对地质灾害进行全面的防预。面对大自然的力量,人类所能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全面分析地质环境,对其各种运动规律都分析掌握透彻,这样就能够对可能出现的灾害有所预测,并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的种类有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为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地震,土地退化等等。

2地质环境。从广义上讲,地质环境就是指岩石、水以及大气等物质所构成的体系,那么从狭义来说,则是岩石团与其所产生的风化物,地球在不断变化和运动过程中,其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更改的,因此,地质环境,就是地球演化的结果,岩石团与水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作用,相互交换能量,从而形成了目前人们所看到的地质环境。它们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与冰期后形成的。地质环境是再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发生的,其中会有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等进行参与,各个圈层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形成了最终的地质环境。所以说,从地质环境中能够分析出地质运动的规律,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科学预测,减少损失。

二、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通过对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关系,能够看出,想要有效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首先就是要对地质环境的规律进行全面分析和掌握,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制定防治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地质灾害总是发育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地质环境是地球自身运动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质环境在不断演变过程中,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的地质环境变化比较快速,人类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强度都在增加,追求经济效益的脚步越来越快,因此,地质环境的变化速度,也超过人们的想象,并超出了环境本身所能承担的范围,这样的结果,就是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必然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它不可能脱离地质环境而独立存在,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一起构成了地质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它们的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成为了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

2地质灾害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优劣。按环境学的定义,所谓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对地质环境而言,环境质量就是指构成地质环境的各要素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如前所述,如果地质环境的改变超过了地质环境的自适应能力,就会产生某种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来看,地质灾害的发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气候因素繁多的国家,每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以百亿元计的。总体来说,地质灾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影响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另一方面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从地质环境保护角度来说,地质灾害的产生与发展,影响了反映地质环境质量优劣的地质环境各要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适宜程度。地质灾害越严重,发展速度越快,危险性越大,对地质环境质量的影响也就越大。

三、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进行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必然要遵循地质环境发展规律,在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可持续的防预措施,减少其发生的几率,或者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在第一时间内采取治理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这两者就是人们常说的“防”与“治”。只有采取防治结合的手段,才能受到更好的治理效果。防止受灾对象与致灾作用遭遇的方法也有两种,一是防止将拟建工程设施(含居民点)放进有致灾作用存在或有其发生危险的危险区,这是“避”;二是将已处于致灾作用威胁之下的人、物、设施撤离危险区,这是“撤”。

在科技力量的支持下,我国在地质灾害的预测方面已经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由于人类活动不会停止,因此,不断完善和创新地质灾害防治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是维护人们生命健康以及减少财产损失的关键。结合地质环境,从其规律出发,科学预测,合理的制定治理措施,是文章所以表达的主旨,相关的技术人员,也要坚持将地质灾害治理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科学分析之后,再制定防治措施,从而提高治理效果。

地质论文 篇二

通过培养造就一批引领我国地质工作的高水平的业务团队,能够提升整个地调局的核心能力,逐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地学领域的地位,有利于吸收外部人才为我所用。业务团队具有开放性特点,既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队伍规模不足的缺陷,又保持了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核心能力。业务团队中的项目设计思路,核心技术和成果综合由局系统人员完成,其他一些工作可以通过外包、优选单位和外协等方式完成。业务团队通过项目联系,与地调局以外的有关单位建立长期的业务联系和合作关系,能够将业务团队的能力大幅度提高。有利于促进业务、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的协调发展。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中,我们始终重视业务的发展,并围绕完成任务建章立制,组织实施,而对队伍的发展缺乏系统考虑。比如,地质调查任务都是以专项的形式开展,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并没有考虑队伍的持续发展问题,其中、出版专著等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的费用是不允许列支的。提出强化团队建设的思路,就是要将项目的部署与业务团队的发展相结合,装备、基地等保障条件建设也是围绕业务团队的发展统筹考虑,这样有利于促进业务、人才队伍和条件建设的协调发展。

业务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

1)按三个层次、四个要素建设业务团队以上单位在业务团队建设中的共性做法是,按照人员科研能力把团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团队带头人。一个好的带头人要求业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第二个层次是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第三个层次是与团队规模相适应的一般业务人员。地科院地质所认为,引进高端人才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高端人才进入单位后,能吸引很多科研骨干,逐渐形成科研团队。地科院资源所等单位提出,业务团队是由人员、项目、经费、管理四要素有机结合的组织,即业务团队要具备合理的人员结构、稳定的业务领域和经费支持、和谐团结创新的氛围、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2)整合研究力量,建设业务团队地科院物化探所围绕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在对人员结构调整的同时,依据学科结构要与人员结构相一致的原则,将零散科研人员整合到各研究领域的团队中,改变了过去研究组小而散的状况。在科研团队建设中,通过项目支持和组织推进方式,对有关研究室和项目组进行了整合,并明确了研究方向,为打造业务团队和培养领军人才起到了推进作用。此外,该所依托物化探研究室、地震方法研究室等几个主要业务处室,集中科研力量,正努力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地质调查物化探研究核心科研团队。3)依托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高 质量 业务团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依托重点实验室相继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海洋地质研究工作,形成了专业优势,吸引了大批海洋地质专业人才,凝聚了一批具有海洋地质研究经验的优秀人才,建立了一支优秀的海洋地质科研团队。4)对业务团队实行整体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地科院资源所在考核机制上,淡化个人考核,突出对团队整体考核。考核主要分四个方面:一是性质考核,衡量是不是一个科研团队;二是成果考核,衡量研究报告、论文、专著以及获奖的次数、级别,成果转化应用情况等;三是人才考核,衡量人才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称号头衔等;四是软环境考核,衡量团队的和谐程度、团结氛围等。此 外,还 制 定 了 《优 秀 科 研 团 队 评 比 办法》,每年对科研团队进行评比和选拔,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调研的单位在业务团队建设中,都比较重视团队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 “真才实学”的气氛和干事业的氛围,强调 “人品好才能科研好”的理念。提倡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的精神,并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

业务团队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地质论文 篇三

水文地质条件和岩溶发育特征

1.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背斜轴部的碳酸盐岩为岩溶含水岩组,属强富水岩组。背斜两翼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的长石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层间承压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属中等富水岩组。隧址区内的断裂带F3、F4、F5断裂带及影响带发育了部分张扭性裂隙带,沿断裂带溶蚀裂隙、溶洞、落水洞发育,具有强的富水性和渗透性。这些断裂带为导水构造。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泥、页岩夹煤层层位,渗透性和富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背斜轴部嘉陵江组碳酸盐岩直接出露于岩溶槽谷,为地下水补给天窗,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两侧斜坡地带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一部分在槽谷两侧以泉点形式排泄,沿河沟排出槽谷外。槽谷底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直接沿岩溶裂隙、落水洞下渗形成地下水,沿岩溶管道运移。

2.岩溶出露形态

隧址区背斜轴部纵张裂隙发育,为地下水对可溶岩地层产生溶蚀作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地质条件,岩溶形态表现为溶蚀槽谷、溶蚀洼地、落水洞、水平溶洞和溶隙等,岩溶发育规模极不均一,最大有数米落水洞,小至数毫米的溶隙和溶孔。从对核部隧道南部采石场的地表调绘可知,地表张裂隙发育,张开度宽3~5cm,局部可达10cm,可见发育深度最大达30m,局部段为粘土充填。另外,洞身段有三条断层通过,地面调查和物探信息显示,在这些断层及影响带范围内有岩溶裂隙和溶洞发育。

3.岩溶发育规律

(1)岩溶发育的呈层规律。隧址区由南向北可见魏家槽、韩家槽、魏家槽、赵家湾、周家槽(南侧)、干田坝、周家槽(北侧)等条状串珠状溶蚀洼地组成的溶槽。溶蚀洼地、槽谷、落水洞系统都集中分布于含盐溶角砾岩层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第四段层位,而以灰岩、白云岩为主,不含盐溶角砾岩层的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T1j)第三段灰岩溶蚀现象则以溶丘、残丘、溶蚀裂隙为特征。岩溶形态及岩溶化程度的差异,显示可溶性碳酸盐岩类中可溶性成分的种类、含量对溶蚀现象发生的难易程度有突出影响,岩溶在嘉陵江组顶部第四段内盐溶角砾岩与白云质灰岩、灰岩接触带、第四段白云岩与第三段灰岩接触带发育最为强烈。(2)溶蚀现象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在沥鼻峡背斜核部呈条带状分布的串珠状溶蚀洼地与干谷坝断裂带(F3)走向一致。而在背斜西翼分布的岩溶槽谷形态,明显受区域横张裂隙控制的侵蚀、溶蚀沟谷影响,槽谷呈等间距平行排列。

岩溶工程地质问题及处理措施

1.塌方和冒顶

隧道碳酸盐岩按岩溶化程度可分为强岩溶化岩体和岩溶化岩体。强岩溶化岩体发育层位主要是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四段(T1j4)、二段(T1j2)和嘉陵江组三段(T1j3)季节交替带、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和断层破碎带和影响带。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四段(T1j4)和三叠系中统雷口坡组(T2l),其岩体为含盐溶角砾岩、角砾状灰岩可溶性碳酸盐岩。其中盐溶角砾岩岩体强度低,该层部分段呈泥质胶结状,少量为泥夹石状,强度低,完整性差。嘉陵江组三段(T1j3)断层破碎带及影响带,岩体为可溶性碳酸盐岩,岩体破碎,溶孔、溶隙和垂直溶隙发育。岩溶化岩体发育层位主要是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四段(T1j4)、三段(T1j3),该层位岩性为灰岩、白云岩。围岩级别取决于岩块坚硬程度、岩体完整性、构造和地下水条件。岩溶对围岩级别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岩体完整性和存在大量的岩溶地下水,从而降低了围岩级别[3]。强岩溶化岩体中存在大量的Ⅴ级和Ⅳ级围岩,岩溶化岩体中也存在大量的Ⅳ级围岩,这些区段在施工过程中易塌方、冒顶。

2.涌水、突水和突泥

地质测绘、钻探、钻孔水文地质试验、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物探均显示,在强岩溶化岩体区段存在大量的岩溶裂隙,局部还存在溶洞,渗透系数大。钻孔抽水试验和注水试验显示渗透系数K=0.45~4.5m/d。利用地下水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水入渗法对隧道各区段的平水期和丰水期涌水量进行计算和预测。结果显示,隧道平水期涌水量达14,880m3,丰水期涌水量达52,080m3。强岩溶化岩体、中等岩溶化岩体段总长约1,610m,占隧道总长的48%,但其平水期涌水量约14,400m3,约占隧道总涌水量的97%。可见,在将来施工过程中,该隧道的涌水量绝大部分将来源于强岩溶化和中等岩溶化岩体,岩溶大大增加了该隧道的涌水量。另外洞顶地表存在水塘、水田,局部可能存在联通至洞身的地下水通道(溶洞、岩溶裂隙等),因此隧道开挖过程中将易突水、突泥。初步估算,在强岩溶化岩体和岩溶化岩体段,隧道外水压力可达0.66MPa~0.95MPa,最大突水量可达106,000m3/d。

3.岩溶可能引发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

隧道建设将降低地下水位,尤其是在和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含水层分布区,成为隧道区及其邻近的排泄基准面,并可能贯通裂隙与地表水体连通,影响甚至疏干地表水体。

4.岩溶地质问题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