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电网技术论文【通用多篇】

栏目: 小论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6.16K

电网技术论文【通用多篇】

电网技术 篇一

关键词:电力系统;配电网;自动化技术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地开发利用电力资源,使得电力资源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在配电网供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用户的供电质量,增大了电力企业运行的费用。因此,对配电网进行深入的研究,努力研发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

配电网自动化利用先进计算机网络设备,可实现对供配电系统的远程操控,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采用分层式的结构,能够保持信号的畅通和交换,保证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用户的安全,可实现电网供电的长久发展。

配电自动化系统由配电管理系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馈线自动化系统和用户自动化系统组成。利用计算机系统和自动装置,采用相应的自动化技术,可以收集信息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开关和闭锁的自动控制,达到变电站的操作、测量和控制机械化;还可对电力用户进行管理控制,对需求方发电、用电和负荷进行管理,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电力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监测过程中,配电自动化系统可通过计算机进行远方和就地控制,如若发现安全隐患和故障,可以进行转移负荷和隔离故障,通过检测和诊断,可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而有效保证配电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控制端主站功能不匹配

目前,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设备不完善,技术不先进,缺乏设计理念,在进行设备选择时缺乏长远眼光,盲目求新,过于追求现代化,导致出现设备新旧交叉的问题,忽略了基础的建设,缺少具体的系统结构,无法体现整体的效果。原因是电力系统存在不匹配不协调的控制端与主站的通信通道堵塞,把现代化配电装置与陈旧的配电网结合,无法发挥自动化系统的作用。

2.2 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我国配电自动化还处于初步阶段,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配电网自动化、可靠性、故障抢修等系统功能不完善,造成了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较大。与此同时,自动化设备数据平台和设备分类及设备台账平台不统一,缺乏明确的规范性,无明确的设计方向,阻碍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发展。

3 改进的措施

3.1 根据我国国情和网情,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进行分析,制定详细的技术方案,注重长远利益,统筹安排,进行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

3.2 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中,关键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应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远方的监测和控制,加强对信息一体化的控制,降低通信误码率,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证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3.3 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操作过程中,需要对所有即将上岗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针对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教育。根据具体的要求,编制相应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守则,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操作,把“质量第一,安全第一”放在首位,做好预防措施。

3.4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应以科技技术为支撑,深入的研究,努力研发属于自己的软件,进行系统化管理。目前虽然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应进行有效的控制,不断完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保证电能输送的质量。

4 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4.1 逐步完善的原则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一项综合性工作系统,具备较完善的多路电源的配电网点,主要以配电网规划、设备的选择和城市建设工程为主,内容丰富,技术性较强。对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应实行分期、分阶段进行。(1)初级阶段,建立电压的控制系统,为变电站的出线以自动重合闸作保护。(2)增添通信和控制设备,协调配合负荷工作,实现各分支线自动配电开关的控制。(3)建设通讯系统和配电网自动化系统,对各点信息进行传送,实现微机控制和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进而完善配电网自动化。

4.2 适用性原则

由于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设备设施还不完善,我们应根据当前国情,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应城乡经济的发展条件,来解决配电网的实际问题和供电的可靠性,符合用户的要求,使资金有效的投入配电网自动化建设中,做到资金的最优化。

4.3 电流控制的原则

自动配电开关有合闸延时的时间,由于故障时,线路并联组数较多,而最末级完成的时间达几十分钟,导致故障判断时间明显小于合闸时间,影响供电的连续性。再者,由于重合断路器有合分操作和瞬时性故障时自动重合,使得配电开关频率增大,导致设备可靠性降低,影响配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配电网自动化在电力市场的不断竞争中,将会进一步提升,配电网自动化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电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顺利展开,我们需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工作,考虑到城乡电力发展的问题,不断攻克难关,进一步设计开发出先进的且符合国情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使配电网系统达到国际水平,只有这样,我国电力系统才能更好地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保证用户的供电质量,减少电力企业运行的费用,使电力行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何伟鹏,浅谈配电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J].科技天地,2011.2.

[2]夏书军,程志武等。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配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2.

[3]陈晓峰,配电网自动化的现状与分析[J].北方环境,2011.1.

电网技术 篇二

目前的科学设备投入力度小,大部分还是通过人工监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很难保证电压合格率,所以电网无功电压在目前看来最典型的就是技术和设备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加大电压管理也势在必行。

1.1技术和设备上存在问题

技术和设备上常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无功补偿容量不足,例如在新上工程中不安装电容器或容量偏小,甚至为提高其设备档次而牺牲电容器的做法,这类问题就会使无功补偿容量不足。

②电容器配置不合理,例如只在低压使用并联电容器或电容器的全部投入使用都可能会导致电容器不能正常投入使用,无法发挥应有的效益。

③变压器的额定限压不合理,由于网路增强供电半径的减小,就会导致配电网的电压很难满足要求且无法投入运行中。

1.2无功电压管理上的问题

未从源头上规划好无功设备、运行管理之中的管理不到位和管理用户难度大是电压管理上存在的三大问题。要解决首要的源头问题,首先要采取环网布置,开环运行,同时侧重于电能质量和线损的管理。所以不能只考虑对电压的要求,还要进行科学配置。管理用户方面,用户配置不够合理,未规范管理电容器运行,未及时向供电部门提供信息导致变压器扩容时无法同期建成无功补偿设备。

2无功电压的管理

2.1实现目标

为保持电网内被控电站低压侧母线电压在合理方位内,减少网损,减少变电站电容器投停和调整次数,实现自动管理,减轻人员劳动强度,迎合电力市场运营,但以深入开展为目标,各公司会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而探寻到一条适合自己的管理途径,以此提高电压质量,保障电网安全。

2.2解决措施

2.2.1充分发挥无功优化系统的作用为最大范围地实现电压合格,减小电能损耗,保证设备使用次数,使整个运行过程安全进行,要以保证设备安全为前提,合理投入设备,使主变分接开关调节次数达到最小,提高电网调度水平,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保证安全性,达到质量过关损耗降低的理想状态。

2.2.2建立一个完善的网络结构规划、设计、建设一个完善的网络构建,首先要支持最高级的电压网络;其次是要优化低一级的电压网络,做到分层供电,采用环形布置的科学结构;再次是中、低压电网的相互配合,控制好供电半径在合理范围内;最后要保证无功负荷与无功电源之间的平衡。

2.2.3注意电容器运行间存在的问题电容器在运行时会出现以下问题:在低压时,调度所并未下令使用所有的容器,而且功率因数和电压合格率的考核均未到达各变电站的标准。又因向主系统倒送之中,出现电压不正常、功率因数偏低等问题,未及时采取功率因数调节措施。所以一定要重视电容器的运行情况,及时采取功率因数调节的措施,加强对用户电容器的管理力度,定时询问电容器装置的状况。

2.2.4加强对电压质量的管理加强电压质量,首先就是要对主要送电线路的导线进行检查和改造,扩大线径,提高受电电压,降低损耗。同时,调整配电线路,消除因线路过长对电压质量带来的不良影响。重视调压设备的建设对无功容量的配置,对变压器有载调压改造工作是刻不容缓,也是从根本上改变的途径。加强对无功电压的运行中的管理,明确职责,各部门员工各司其职。制订有效的考核管理办法,提高综合电压合格率,确保上传下达指标的达标。

2.2.5加强无功优化补偿对变电站进行集中补偿,并利用并联电容器,最后通过有载调压主变进行调压。有载调压灵活、调压幅度大,且在电网无功不足的情况下能改变电压分布,尽管其对提供无功无济于事,但这一缺陷正好可由并联电容器加以弥补。投入电容器的使用不仅增加了网络的无功电力,还能提高网络电压。但如果进行较大幅度的调压,就会造成一定的浪费,成果并不经济,所以在应用并联电容器的情况下,调压应注意以下四点问题:

①在高峰负荷时,应首先投入电容器组的使用;在低谷负荷时,应先考虑电压的调整。

②一般变电站应以变压器调压为主要调压方式,并联电容器手段做好辅助调压的工作。

③利用并联电容器调整电压时,应保证电压突变幅度,还要对电容器容量较大时采取分组安装的方式,分组投切。

④对容量较大的电容器,其自动投切方式要采用电压控制为主的方式,从而保证能自动、适时地控制无功潮流和电压的变化。

3结束语

智能电网技术 篇三

【关键词】智能电网 电力电子技术 应用 优化措施

电网系统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是新时期电力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电力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下,电网构建的重要支撑。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化并保障电网安全,促进电网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出电力电子技术巨大的应用价值。因此,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其在智能电网构建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智能电网的构建需求,具体阐述了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构建中的具体应用。

1 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构建中的作用

1.1 依托电力电子技术,优化并保障电网安全

构建现代化智能电网,是新时期国家电力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电力电子技术,是优化并保障电网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智能电网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基于系统的复杂变化、用户环境的不同,电网运行的稳定安全,更加强调电网应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电力电子技术是电网智能化构建的重要技术保障,对于提升电网架构能力、优化电网自动化程度,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技术应用及发展的过程中,电网智能化的构建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1.2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优化电网资源及发展

资源问题是电力事业发展的焦点,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一方面,电力事业的发展,应基于电力电子技术,不断优化电网资源发展,对资源的调度、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建立起高效、清洁的电网系统,是新时期电力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电力电子技术健全电网结构,进而在保障电网安全稳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之下,大力推进电网资源建设,特别是可再生资源的发展,实现节能减排。

2 智能电网构建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

2.1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如图1所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结构图。从图可以知道,在发电及用电系统中,所运用的是交流电,而在输电环节中,运用的直流输电系统。在换流变压器的输送之下,将输电线中的交流电输送至整流设备,进而实现交流电向高压直流电的转变。从实际而言,远距离的输电状态,在输电技术的选择上,更适合采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1)可以在线路故障之时,能够降低故障对电网造成的影响,“在大功率、点对点”的远距离输电中,确保了电网运行的安全;

(2)远距离的大容量输电,要求智能电网的稳定性。

2.2 智能_关技术

在保护电力系统的设备技术中,智能开关技术非常重要,是在电压(电流)制定相位断开电路的设备。从智能开关的结构来看,电源总开关、分开关是主体,对于断开或闭合电路起到重要作用。如图2所示,智能开关的技术结构图,从中可以知道,智能开关中总电源开关,能够对电路“过压”状态的保护。并且,在A、B、C分开关,能够对漏电、过流等问题,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分开关的整体式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用户端的用电安全。因此,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开关的应用及发展得到提高,特别是高性能开关设备的发展,推进了电网智能化建设。

2.3 高压变频技术

基于节点的需求,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高压变频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节电,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企业。但是,高压变频技术存在“高次谐波”污染。高压变频器在节能性能的实现,主要是基于功率单元串联多电平技术。该结构系统,不仅具有结构紧凑、工艺密度高等特点,而且能够实现灵活的操控,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4 需求侧技术

在现代电网构建中,基于用户的电力需求,应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与质量。首先,电力企业应提高配电自动化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有机结合,进而为用户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其次,电力企业要基于能源节约的目标,在需求侧进行技术优化,在需求侧技术的应用中,实现清洁能源与新能源的并网;再次,在故障限流的保障中,应基于需求侧技术的运用,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电力要求,并智能网络的构建下,确保电力供应的效率及质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智能电网的构建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价值日益突显,在很大程度上支撑力智能电网的发展。依托电力电子技术中的“高压变频技术”、“智能开关技术”和“需求侧技术”,优化智能电网结构,确保智能电网的运行稳定及安全。

参考文献

[1]马红歌。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4(02).

[2]冯建力。浅谈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5(17).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 篇四

1.1保障充换电设施及时接入

标准第4.1条规定,配电网发展应考虑充换电设施的发展与建设的需求,合理满足电动汽车接入及充电负荷增长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电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目前,我国电动汽车仍处于发展初期,充换电设施所提供服务的便捷性,对拓展电动汽车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电网企业一方面要履行企业责任,从电网供需角度满足用户的充电需求,另一方面要承担社会责任,从国家战略角度推动电动汽车的应用。标准第4.2条规定,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所需线路走廊、地下通道、变/配电站址等供电设施用地应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与配电网规划相协调。充换电设施已经成为保障城市交通运输系统顺畅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其建设用地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进行考虑。因此,要求充换电设施布局规划及其接入系统的电网规划应同步开展,协调衔接,落实并保障充换电设施接入系统工程的用地需求,从源头上避免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导致的工程落地困难。

1.2保障充换电设施可靠用电

标准第4.3条规定,充换电设施接入电网应充分考虑接入点的供电能力,便于电源线路的引入,保障电网安全和电动汽车的电能供给。研究表明,电动汽车的大量应用,将带来系统峰谷差增大、电压骤降、谐波污染等多方面的问题,充换电设施的接入首先要从供电电源着手,从电网的基础条件上满足充换电设施的用电需求,并提供合格的电能质量。标准第4.4条规定,当充换电设施建设在规划实施配电自动化的地区,接入设备应满足配电自动化技术相关标准要求。配电自动化是通过安装在一次设备上的自动化终端装置实现对配电网运行的监测和控制,通过对故障判断、隔离和修复的快速响应,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以二次系统的丰富和建设为拓展手段,有计划地对充换电设施配套的电网工程实施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充分保证充电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3满足电动汽车双向互动要求

标准第4.5条规定,当充换电设施具有与电网双向交换电能的功能时,应符合Q/GDW1738《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关于电源接入的相关标准要求。随着电池价格的降低和循环寿命的延长,动力电池可以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向电网输送电能,发挥削峰填谷的调节作用。当电动汽车反向送电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应对充换电设施接入的配电线路载流量、变压器容量进行校核,并对接入的母线、线路、开关等进行短路电流和热稳定校核。2)在满足供电安全的条件下,接入单条线路的送电总容量不应超过线路的允许容量;接入本级配电网的送电总容量不应超过上一级变压器的额定容量以及上一级线路的允许容量。3)具有双向交换电能的充换电设施接入后,配电线路的短路电流不应超过该电压等级的短路电流限定值,否则应重新选择接入点。4)具有双向交换电能充换电设施接入点应安装易操作、可闭锁、具有明显开断点、带接地功能、可开断故障电流的开断设备。5)具有向电网输送电能的充换电设施,其向电网注入的直流分量不应超过其交流定值的0.5%。

2技术原则

2.1电压等级选择

标准第5.1条规定,充换电设施所选择的标称电压应符合国家标准GB/T156《标准电压》的要求。供电电压等级应根据充换电设施的负荷,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当供电半径超过本级电压规定时,应采用高一级电压供电。标准特别强调了要根据充换电设施的负荷选定供电电压等级,负荷范围按照导线的安全载流能力,并考虑一定裕度予以确定。如单相220V的240mm2的铜缆,最大供电负荷不超过11kW,因此单台充电机按10kW控制;三相380V供电负荷,参照《国家电网公司业扩供电方案编制导则》的要求,按接入单台充电机不超过100kW考虑,允许多台充电机同时接入。对于站内布置的直流充电机,380V线路也允许120kW的充电设备接入。供电半径的校核,除了要考虑线路载流能力外,还要结合线路功率损耗、电压损失等情况综合确定,并按照国标GB/T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的要求进行控制。1)10kV及以下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2)220V单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标称电压的–7%与10%。

2.2用户等级选择

2.3接入点选择

标准第5.3.1条规定,220V充电设备,宜接入低压配电箱;380V充电设备,宜接入低压线路或配电变压器的低压母线。标准第5.3.2条规定,接入10kV的充换电设施,容量小于3000kVA宜接入公用电网10kV线路或接入环网柜、电缆分支箱等,容量大于3000kVA的充换电设施宜专线接入。标准采用“宜”的口吻给出充换电设施的建议接入点,不强制执行,220/380V针对充电机,10kV针对充电站。国家标准规定的交流充电机额定电压为220V,额定电流16/32A,额定充电功率3.5/7kW;直流充电机额定电压380V,额定电流一般不超过250A,额定充电功率有40kW、80kW、120kW等几种。标准明确规定:专线接入的充换电设施,其容量应超过3000kVA。专线接入的优势在于便于容量的管理与控制,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但占用电网10kV间隔资源,因此标准对专线的使用没有做强制规定。但对于快速充电站,考虑到充电时间短,充电功率的冲击特性强等特点,标准的编制说明别强调容量大于3000kVA的快速充电设施,要采用专线接入。

2.4供电电源

标准第5.4.1条规定,充换电设施供电电源点应具备足够的供电能力,提供合格的电能质量,并标准第5.4.2条规定,供电电源点应根据城市地形、地貌和道路规划选择,路径应短捷顺直,避免近电远供、交叉迂回。这两项条款,分别从电源点的质量性能和空间布局的角度,规定了电源点确定的一般原则。一方面,电源点要能够满足充换电设施的用电需求,按照充换电设施的远景设计容量,选择上级电源,同时能够提供合格的电压、频率等电能质量;另一方面,要求结合地理环境,就近选择,减少与道路或其他线路的交叉,为充换电设施供电线路的安全运行、良好维护奠定基础。

2.5无功补偿及设备选型

标准第5.5.1—5.5.4条规定了充电设施无功补偿的要求,充换电设施的本质为用电客户,其无功补偿遵循用户无功补偿的规定配置即可。即按照“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运、同步达标”的原则规划和建设,接入10kV电网的充电设施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5,非车载充电机功率因数应不低于0.9,不能满足要求的应安装就地无功补偿装置。标准第5.6.1条规定,充换电设施接入的供电线路、变/配电设备选择应满足Q/GDW1738《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的有关要求。即供电线路应有较强的适应性,导线截面宜综合充换电设施远期规划容量、线路全寿命周期一次选定。220/380V线路原则上不宜超过400m,10kV供电半径原则上不宜超过5km,超出范围的应核定末端电压质量。标准第5.6.5条特别强调,负荷大于100kW的充换电设施,宜采用专用配电变压器供电。本条款主要针对分散式充电桩,采用专用配电变压器,将充电负荷与其他用电负荷分离,有利于无功补偿配置及谐波治理。

2.6电能质量

标准第6.1.1—6.1.2条规定,充换电设施接入公共连接点谐波电压的限值(相电压)要求应符合GB/T14549《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规定,注入公共连接点的谐波电流允许值应符合GB/T14549规定。标准第6.3条规定,充换电设施接入公共电网,公共连接点的三相不平衡度应满足国标GB/T15543《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规定的限制,由各充换电设施引起的公共连接点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不应超过1.3%,短时不超过2.6%。充电机是一类典型的电子型AC/DC电能转换设备,其内部的电力电子元件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谐波,因此要求严格控制充换电设施产生的谐波电压和谐波电流,满足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此外,对于低压220V接入的充电设备,要特别注意保证三相平衡。

3典型应用

某城市的充换电站工程建设规模如表4所示。充电部分站区内设置乘用车快充车位2个(配置2台40kW直流充电机)和慢充车位4个(配置4台7kW交流充电机),远景预留大巴车车位2个(配置2台100kW直流充电机)。换电部分内置乘用车换电工位1个,配置2个电池转运仓、2个移动充电仓(含40台3.5kW分箱充电机)、40箱标准电池箱以及一台手动电池运转小车,本期设计换电能力40车次/日。按照《规范》要求,3.5kW和7kW交流充电机选用低压220V供电,40kW和100kW直流充电机选用低压380V供电。该充换电站建设于次要交通干线,按照普通用户设计,采用单回10kV线路供电,供电电源取110kV变电站A的10kV出线。站内供电系统的主变容量一期为400kVA,二期为800kVA,故不选用专线接入。0.4kV一期按单母线建设,二期按单母线分段接线建设。由于城市主要采用10kV电缆供电,充换电站由环网柜(电缆分支箱)接入系统,因此,一期建设采用集中补偿的方式,在低压母线安装一台100kVA(380V,150A)的有源滤波器对无功功率和谐波进行综合补偿。二期需对每条低压母线分别进行补偿。

4结论

电网技术论文范文 篇五

加快电网加设新技术推广的重要性现阶段,在电力系统的输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线路、变同杆双回紧缩型输电线路等新技术在大规模且跨越程度较大的电力工程、高海拔电力输送工程、高压输电线路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电力工程从电网规划到运行管理全程的优化设计,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投入,增加了供电企业的整体效益。

2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研究

2.1全面实施重大示范工程在220kV系统国产化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等已经完成的示范工程的前提条件下,全面落实和周密部署其在500kV系统的示范工程,在此过程中以实现国产化和产业化、有效减少电网设备造价和电力工程造价为目标。

2.2充分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大面积应用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等新型技术,扩大电力系统的输送容量,提高安全稳定水平;在变电站工程中,全面实施变电站标准化设计,依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科学推广大容量变压器等新型设备;在电力系统日常生产运行中,大力推广直升机巡线技术、雷电定位联网等新型技术,进而提高电网的生产管理水平。

2.3稳步推进电网第二次大扰动试验进一步研究电力系统计算分析中的负荷模型,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同时在科学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有序深入研究其他电网的负荷模型,通过模型研究切实增强电网的输电能力,提升电网安全运行性能,增加经济效益。

2.4注重对科技项目的后评估为电网建设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应对先进的适用技术进行后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安排对同杆双回紧凑型输电、同塔多回、直升机巡线、大截面积导线、常规串补、可控制串补、静止无功补偿等新科技项目的后评估。

3加快电网建设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技术应用的具体措施

3.1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以促进电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中心,在增加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加强导线耐温水平、降低运行导线弧垂变化量、缩减塔基面积等方面,充分推广使用先进适应技术和设备。在电网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可结合电力工程的具体情况,适当选择使用一部分已经投入运行且有一定运行经验的设备和技术,例如L型绝缘塔型。选择材料时应尽量满足环保要求,保持其与自然的协调一致。对于山区基础可以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对于林区,为降低对地貌现状的破坏程度,可以采用高跨设计。

3.2科学规划电网电网规划指导着电网建设与总体发展方向,它具有系统性强、整体性高的特点,我们应全面、深入做好电网规划这项工作,在满足安全供电的基础上,着重做好电网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及时与城市规划部门沟通交流,将电网规划列入城市综合规划中,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电网建设工作,保证景观协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3.3着重谋划特高压落地特高压电网建设在全面实施我国整体能源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一项增加社会综合效益的系统工程。特高压落地电网的建设,有助于缩减线路走廊回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制备破坏和水土流失程度,有助于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缩减负荷密集区的污染源。特高压落地电网在促进生态发展、营造电网与自然和谐共存中发挥着深远的影响。

智能电网技术 篇六

在图1中,如果一次传感器不需要一次变换器,而是依靠光纤传输系统即可将光测量信息输出,即依据光学原理传感,那么,此类电子互感器划分和归属于无源型电子互感器。相反,如果一次变换器是在整个信息传输过程中需要一次电源供电,并且是由电子部件构成的,那么此类电子互感器则划分和归属于有源型电子互感器。[2]

2电子互感器在智能电网中的使用情况分析研究

电子互感器生产使用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完善,使得电子式互感技术在不同类型的电压等级变电站中得到极大的认可和广泛的投入运行。电子互感器在几年之前已经投入运用到110kV以下的变电站中;在220kV以上的变电站中,已经逐步实现了由常规互感器和电子互感器比列挂网运行转移过渡到电子互感器单独运行的使用模式。例如已经投入运行的江苏西泾220kV智能变电站、吉林长南500kV智能变电站、陕西延安750kV智能变电站等试运行变电站中都采用了各种类型相结合的电子互感器。目前,我国已经投入运行使用的电子互感器与GIS设备结合安装使用的类型有如下几种。(1)将有源型电子电流互感器与隔离开关组合安装应用。具体实施步骤是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安装在隔离开关的底座上,这样就由隔离开关来承受电子互感器的重量。此种组合安装使用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减小配电装置的间隔纵向尺寸,因而能够减少变电站的面积。(2)将有源型电子电流互感器安装在GIS组合器的SF6气室内;有源型电子互感器采用悬挂安装的方式,并将电子互感器与高压电极相链接使用。(3)有源型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电子电压互感器组合设备布置安装于GIS高压气室内部。(4)全纤电子电流互感器与GIS组合安装,将电子互感器套于GIS外部,安装简单,不改变GIS结构;或者将电子互感器安装于GIS高压气室外部连接处密封。当前我国已投入运行的电子互感器主要应用于电压等级在110kv以上的。截止到2011年,我国国家电网统计共投入运行电子互感器2040台左右,在所有的已经投入运行的互感器比例中占0.48%。其中,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有400台左右,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有1360台左右。[3]当前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主要以有源型为主,占据整个电子式电流互感器的80%,只有不足20%的是无源型,而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则基本上都以有源型为主。

3电子互感器在智能电网运用中出现的问题

国家电网对于电压等级在110kv以上的电子互感器运行情况调查与研究显示,各类电子互感器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据统我国智能电网的统计资料显示,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共发生故障52台次,其中,电压等级为66kV的电子互感器发生故障为1台次,110kV电压等级17台次,220kV电压等级2台次,800kV等级32台次(均为直流系统),电压等级越高,电子互感器的故障发生率也越高。(2)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据统计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内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共发生故障141台次,其中,电压等级为66kV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发生故障2台次,110kV电压等级67台次,220kV电压等级11台次,500kV等级61台次(均为直流系统)。[4]

4电子互感器在智能电网应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分析

电子互感器在智能电网应用方面技术尚不成熟,当前,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相比,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着技术成熟度较低的问题;小电流测量时的信噪比较低的问题;存在着Verdet常数的补偿问题;全纤电流互感器存在着光纤器件的非理想偏振特性问题;电容分压型的电子式电压互感器容易受到外界空间杂散电容对于电压分压比的干扰等问题。电子互感器的入网管理不到位,针对电子式的互感器存在着实验方法和实验项目不完善的问题,所设立的检验项目针对性不高;电子互感器由于投入运行时间短、设备少,因而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使用规范用于指导电子互感器设备的技术评价、电子互感器设备的状态特征信息的获得、电子互感器设备的检修和保养维护工作,所以管理运行较为困难。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