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多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栏目: 汇报材料 / 发布于: / 人气:1.9W

(多篇)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报告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报告汇编(3篇)

新时代高校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1(]P43)。这对我们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将更加复杂尖锐。高校是推进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要立足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找准工作着力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一、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掌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

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在人才,根本靠队伍”[2](P219)。高校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切实提升其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做好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1.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首要前提和关键所在是建立一支适应时代需求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当前,高校主要依托学校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加速叠加,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挑战正逐渐加大,迫切需要具有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加入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高校需广泛选拔和吸纳相关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三育人”标兵、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教学名师等师资精英和优秀的团学干部,组建多学科、多层次的,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并将其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

2.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能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关乎意识形态教育成效。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要不断回应社会发展提出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面对广大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要想把道理讲清楚、把问题讲明白、把原因讲透彻、把立场讲明确,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和认可,就需要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的学习和研究。“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3]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着新时代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必须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另一方面,要将科学理论主动运用于工作实践,注重在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意识形态工作本领。面对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形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锻炼在复杂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预判政治风险、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敏锐识别、准确判断各种错误观点,不断强化斗争意识、培养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敢于斗争。

二、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筑牢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4](P28)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应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满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需求、顺应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规律。

1.注重把握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学习方式、行为特征等呈现出了新特点与新动态,这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直面学生关切、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积极解答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和疑惑,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教学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时开展重大问题的学习讨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用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用典型的案例教育学生、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全方位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激发学生青春向党、不负人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政课对大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思政课教学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就会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体验不深切、理解不透彻、感悟不深刻。因此,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性格特征、心理状况、兴趣爱好、宗教信仰等的全方位分析评判,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规律与行为特点,选择与大学生需求变化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

2.积极回应当前社会的现实问题。意识形态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管理问题,而是事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面对新的时代境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立足全局、时代和战略高度,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树立问题意识,精准施策。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勇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泛娱乐化思潮、“中国威胁论”等错误观点和错误社会思潮的表象、实质和危害,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用主流价值教育学生、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明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特别是要引导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可以社会现实问题、公众热议问题、舆情热点事件、学科前沿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组织大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辩论、主题演讲、情景剧展演、谈视频观后感等方式,提升大学生的课程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理性有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三、以机制建设为支撑点,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

意识形态工作机制是意识形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高校应着力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和动态跟踪、研判、预警机制,助力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提质增效。

1.构建网络育人机制。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因此,网络育人机制的构建刻不容缓。一方面,要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创新话语方式、提升话语能力、消除话语差异,使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可利用网络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发布时事新闻,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可探索构建集资源共享、互动服务、评价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移动课堂”,使课程内容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平台建设,对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精准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动态。同时,可大力推进校园网络舆情数据库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技术搜集、整理、比对、分析高校舆情动态,增强舆情监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5]

2.建设动态跟踪、研判、预警机制。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要做到先发制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实现从“消防员”向“预防员”的转变。一方面,要运用实地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专家会诊法、重点对象追踪调查法等方式对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和风险点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持续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重点调研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阅读喜好和关注焦点。还要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定期评估,以高校的校情、生情为基础,建设符合学校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过程和效果的科学分析,做出定性和定量评价。另一方面,高校应建设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持续优化预警信息收集机制、预警决策与反馈机制、预警问题管理与解决机制,为预防和化解意识形态安全突发事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6]针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可能面临的突发问题,高校各部门需提前谋划、明确分工、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以环境建设为着眼点,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感召力

环境与教育是影响人思想的两大外部条件。意识形态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优化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是提升意识形态教育效果、增强意识形态教育感召力的重要举措。

1.强化宣传舆论阵地建设。通过构建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的宣传平台,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可以有效保障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顺利实施。一方面,高校要紧扣时代脉搏,持续推进以广播站、校园网站、校刊、论坛、宣传栏、宣传横幅等为基础的宣传矩阵建设,利用校园专题文化长廊、地标建筑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另一方面,环境建设需要校内校外齐发力、课内课外齐专研、线下线上双联动,协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形成全环境育人“生态圈”。

2.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形态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意识形态性相融共生。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形态,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意识形态教育专题讲座、研讨会、主题演讲比赛、学习沙龙和党的知识竞赛、红色文化歌舞展演、红色革命圣地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实地调研等活动。同时,高校还应打造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举办“奋战脱贫攻坚、筑梦乡村振兴”大型成果展等,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用主流意识形态浸润大学生的心灵。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深入挖掘重大节日、纪念日的丰富内涵,在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打造沉浸式的仪式教育,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形式对大学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研究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虽然能够轻易获得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但其也面临信息泛滥、信息虚假等问题,这对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学生作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和使用者,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因此,文章研究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和思想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概念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和影响

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基础,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体平台和工具,如微信、微博等。这些新媒体平台和工具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使得高职学生可以迅速获取海量的信息资源。新媒体互动性强,高职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2]。新媒体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高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新媒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然而,新媒体时代存在的信息泛滥和信息虚假等问题,使高职学生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判断信息的真实性。新媒体时代存在的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问题,也使高职学生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和网络攻击[3]。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现象,容易使高职学生陷入浅层次的阅读和思考,从而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的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求和挑战

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高职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信息获取和评估方法,以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其次,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提高媒介素养和思维能力[4]。再次,高职学生需要具备自我保护和网络安全意识,以防止受到网络攻击。最后,高职学生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媒体时代给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带来挑战。首先,新媒体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高职学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其次,新媒体时代存在信息碎片化和信息过载问题,高职学生需要学会筛选和整合信息。最后,新媒体时代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隐私保护问题,高职学生需要学会合理使用和保护个人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情况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短视频等。他们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分享生活,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普遍较为频繁。他们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分享生活,如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浏览新闻、观看视频等。相关调查数据显示,高职学生每天花费在新媒体上的时间达3—5小时,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的重要途径[5]。

(二)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状

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指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备抵御各种错误思想的能力[6]。然而,目前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然而,现有的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往往只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缺乏对高职学生特殊需求的重视[7]。这导致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第二,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现有的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的教育活动。这导致学生对正确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无法真正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缺乏及时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涌现,高职学生容易受到新思潮的影响。然而,现有的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往往滞后于时代潮流,无法及时引导学生对新思潮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虽然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较为频繁,但是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没有意识到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误导性。一些高职学生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缺乏辨别力,容易受到低俗、虚假信息的影响。另外,个别高职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个人观点时,可能存在偏激情况,缺乏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包容[8]。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使得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与此同时,一些教育者的教育方法和媒介素养却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环境亟待改善

新媒体时代,网络中的每个人均可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当前,信息的传播方式越来多样化,大量的信息如空气般充斥网络空间。这虽然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但是也导致各类错误思想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严重影响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环境。

(二)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

高职学生作为网络主力军活跃在微信、微博和抖音等各大新媒体平台上,其愿意在网络空间中交流思想观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这需要教育者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丰富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当前,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很少结合网络语言或采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因此很难引起高职学生的兴趣。

(三)主客体媒介素养亟待强化

从教育客体来看,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高职学生思想活跃,对未知事物有探索劲头,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与个体意识,但其思辨能力弱,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从教育主体来看,意识形态教育实质上就是针对人的思想工作,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教育者在掌握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但是当前一些教育者的网络媒介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对各种网络现象、网络热点、网络新“梗”和网络风潮了解不足,自然很难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对策

结合新媒体时代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文章认为提升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应从创设良好教育环境、更新教育内容和强化媒介素养三个方面着手。

(一)为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创设良好教育环境

第一,健全网络立法,促进网络道德建设。有关部门要切实健全网络立法,

强化网络道德建设,引导新媒体平台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第二,强化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政府和主流媒体应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和监控社会热点事件,积极引导网络舆情,从而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第三,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可以建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心或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和学习的场所。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可以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以微博和抖音为平台,积极传播优秀的网络文化作品,构建校园新媒体传播矩阵,使高职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熏陶。

(二)更新教育内容,使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和教育者应及时关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了解新兴的网络技术和平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更贴近学生的需求。新媒体环境下所发生的重大社会热点事件,给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材料,教育者应着力推动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增强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针对性。教育者要全面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高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正视高职学生的需要,回答高职学生心中的疑惑。从教育方法上看,教育者将VR技术、AR技术和MR技术等虚拟技术灵活应用到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能使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为“潮流”[9]。

(三)强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客体媒介素养

增强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主客体媒介素养,指高职院校要提高教育者和高职学生在媒介使用方面的能力和素养。主体指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等;客体指接受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高职学生。

从教育主体来看,在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教育者应针对高职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培养的基本原理、实现途径、方法策略进行深入研究,并充分挖掘网络媒介的交互性特征,营造教学信息化课堂氛围,引导高职学生提升信息化意识,增强高职学生应用网络信息技能的能力。从教育客体看,在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中,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课程资源及各大网络平台上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强对各种网络信息的筛选能力,并在参与网络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约束自身网络行为。另外,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开展与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有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发挥高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

综上所述,提升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成效应从创设良好教育环境、更新教育内容和强化媒介素养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应用这些对略,高职院校和教育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认可度,培养高职学生的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素养和媒介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高职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高职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存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问题。为了加强高职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高职院校和教育者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强课堂教育、建立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提供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等。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确保高职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能够正确、健康地获取和传播信息,增强他们的意识形态安全意识。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

新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渠道,其发展已是必然趋势。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建设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其意识形态建设尤为重要。

一、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风险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高速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愈加复杂的风险变量。而高校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核心领域,因为高校里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影响是巨大的[1]。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为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寻求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安全风险和基本策略迫在眉睫。

(一)传播过程:阵地和传播者的扩大带来的风险。从西方意识形态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来看,中西方意识形态冲突和斗争极为激烈和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凭借自身网络技术优势,利用当今时代最有效的网络传播手段肆意传播谣言,给我国国内的和平与稳定带来了极不安全的影响[2]。国外部分政治学者认为互联网就是“西方价值观出口到全世界的终端工具”,一些西方国家给资本主义价值观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荒谬地冠以“普世价值”的名号,肆意向中国传播,不断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这些从西方输出的不良网络信息不断消散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影响力,给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带来了危害,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造成不良的影响。

(二)受众群体:高校师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带来的风险。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来看,网络信息多样而又复杂,许多高校教师的指导理念也随之多元化,部分教师为了彰显自身个性话语,从而忽视了对意识形态的保护,且高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相对缺乏理性判断力,这些不良网络信息更加加剧了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冲突性[3],甚至造成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和主流价值观的动摇以及法律道德意识的弱化,影响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分析

(一)时代背景:网络意识形态特征的转变。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的风险变量,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信息的不断传播,网络意识形态特征也朝向一定消极程度的趋向演变。1.网络意识形态多样性演变为多元化。网络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多元化因为地域范围而进行了区分。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网络传播的快速性与便捷性,不同的网络文化逐渐相互渗透,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逐渐向多元化趋势发展[4]。在此情况下,要防止和平演变的变局再次上演,坚持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理性判断且正确处理社会思潮多元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2.网络意识形态开放性演变为无边界性。开放的互联网给予了网络意识形态开放性的特征。开放性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网络意识形态空间的开放性,网络空间的开放为网络意识形态提供了广阔的视野与平台;另一方面,开放性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开放性虽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但是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对人人都开放,使得互联网门槛一降再降,失去了边界性,这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使得舆论引导难度大幅增加,网络监管效力也逐渐减少。

3.网络意识形态可控性演变为难控性。网络意识形态从本质上来讲,极为依赖信息技术,如果要进行网络监管,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者可以通过自身所学的信息技术对数据大流进行监管、控制和过滤,达到对意识形态的高效管控。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进行监控,这既丰富了监控手段,又增加了监管的效果。但是运用大数据来达到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引导和管控,终究是有限制的,因为人们的思想是自由、独立的。所以由于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意识形态的虚拟性,网络意识形态变得更加难控,使得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受到了一定影响。

(二)自身特征: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潜在风险的扩大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步伐逐渐加快,全员皆可为媒体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使得网络空间整体更加复杂,而这一趋势使得网络舆论难以把控,给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更多更大的挑战,这也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许多潜在风险影响力度逐渐扩大。1.娱乐性剥削师生理性思考。网络“泛娱乐化”问题愈加明显,这逐渐成了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网络“泛娱乐化”问题的扩大化对于错误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带动不良社会思潮、助长价值虚无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这使得高校师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被渗透、被消散的风险。2.虚假性渗透师生学习生活。网络的交互性增加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在传统媒体时代,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对普通群众的单向输出,而新媒体时代,各种平台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边界,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单向输入,实现了不论时间、空间的互动。但是未经筛选的信息存在着很多虚假信息,充斥着整个网络。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师生教学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在新媒体时代下,虚假信息通过传播进入高校,而高校学生正处于缺乏理性判断能力的阶段,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的影响[5]。3.隐蔽性冲击师生价值信仰。网络的虚拟性,增加了意识形态斗争的隐蔽性。网络媒体的一大传播特征就是匿名传播,在网络平台上,人们可以不受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自由地去传播观点和价值观念,这既是一种开放的特征,也是一种隐蔽的特征,这些隐匿发表出来的价值观念,自由而破碎性地冲击着师生的价值观,从微弱的碎片化整合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得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整体形势更加复杂。

三、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

(一)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思政育人建设。1.发挥思政教育影响力。思政教育是高校意识形态的强力抓手,我们要充分利用思政教育在人才选拔、学历提升等方面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为大学生打牢意识形态的壁垒。为了更好地提高高校对于负面舆情的抵御能力和判断能力,我们要建立多维度、立体化的正向意识形态引导体系。对于大学生,我们要打造常态化的思政学习机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础,“四史”学习为抓手,以各类特色的思政活动等为具体措施,建立常态化的理论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大学生整体政治素质与政治站位,筑牢思想意识堡垒[6],让党的思想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发动机”,让党的理论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方向盘”,力求为大学生们注入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带动整个学校打造更加坚固的意识形态堡垒。2.重视正确意识阐释力。高校要充分守好宣传阵地,利用新媒体独特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正确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和深度,强化正确意识的阐释力。通过板报、宣传栏、主题活动等方式,多方面、多维度地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不断扩大阵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风尚。引导和鼓励各班辅导员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积极以教育宣传为媒介,着力突出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高校要坚持对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进行学习和理解,做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实现“以点带面”,让正确的意识形态能够源源不断地注入广大学生的精神。3.提升价值判断思辨力。高校要不断加强广大教职工队伍以及学生队伍的价值判断思辨力。一是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方面的体现。无论是“三会一课”还是全校教职工、学生的政治学习,高校都要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去研习和宣导,努力做好党员以及全校教职工的政治素质的学习,让党员及教职工、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意识形态正确对于我们国家发展以及学校建设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其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解和体会,从思想上切实的保证师生政治方向的正确,真正做到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努力建设美好校园、和谐校园。

(二)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科学防范机制。1.规范常态化监管责任机制。依据国家和地区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学校内部舆情稳控以及意识形态建设建立明确制度,不仅让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标准,而且通过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法治意识为高校不良舆情的蔓延带上“紧箍咒”;建立以学校领导班子、各院系负责人、支部书记、基层辅导员四位一体的多方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扎根在各个工作领域的“信息员”,及时收集各类舆情情报,尽早发现苗头性问题,并快速制定应对策略;针对学校内部做好实施监督,并建立监控台账,确保实时把握其思想、行动动向[7]。2.构建突发性事件化解组织。建立突发不良舆情应急管理体系,由学校党委领导班子牵头,组成“舆情稳控领导小组”,作为突发舆情处理的指挥机构,充分借鉴过往经验,建立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上下一体,左右联动,最大限度地防止不良舆情的扩散,降低其负面影响,为正确意识形态的建设培育良好的土壤。3.引领团结型师生工作队伍。一是坚持深化道德建设,积极建设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道德标准,树典型,立榜样。通过支部及学校的评优评先活动,树立道德典范,加强正向宣传和引导,坚持打造以人为本、健康积极、爱党爱国的良好、积极的校园风气,保持学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8];二是不断反思,积极总结,将存在的意识形态的问题及时扼杀在摇篮里。充分利用党建、党课等活动,积极组织讨论分析当下学校存在的问题,正确面对,积极解决,对于已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时通过谈话、沟通、教育等方式进行解决,防止问题扩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