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课题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栏目: 汇报材料 / 发布于: / 人气:1.09W

第一篇:课题汇报材料

课题汇报材料(精选多篇)

《初中数学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阶段汇报材料

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顾帮福

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初中数学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个课题是基于社会和我校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1.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持续、全面、更加和谐地发展。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是学生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样的教学班的学生他们虽然处于同一年龄段.受到几乎相同的教育;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在数学学科体现尤为明显。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也势必造成学生参与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如果按着中等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经以后的学习和相关科目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3.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采用统一的教法、布置同样的作业和采用统一的评价的模式对学生的发展不利:不利于在大面积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详细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面向全班学生的集体教学,又要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提出不同的标准并给予具体的指导,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打算探索研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分类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依托本校进行研究,进而拓展与推广。

4.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我校趁着县教育局“打造高效课堂”的东风,打造学校管理、工作特色,把开放性的教学信息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为重点,从而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进程,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5.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为了开展好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从2014年10月开始对涉及本课题有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进行分析研究,确立研究方向和内容,组建课题组,组织学习有关理论,确定研究范围,深入调查,了解现状。每个成员做好学生资料袋,并对每个学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订研究计划,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1)收集、整理、归类上级文件、课题研究纸质资料。负责人:季向阳

(2)收集课题组成员提交整理资料。整理并形成电子文稿。负责人:于恒武

(3)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申报课题立项。负责人:顾帮福

二、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当课题申请立项得到批准以后,学校首先成立了以副校长李叶飞任组长、教导主任高国庆为副组长,教科室领导直接指导

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立出课题实施目标和鼓励措施,教科室召开课题研究开题动员大会。

三、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理论培训。3月12日我们学校对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让实验教师了解目前课题研究的成果,确立自己研究的侧重点。实验教师拟订个人研究的子课题,并且制定个人研究计划。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的教育理论知识后,都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本着解决问题的宗旨,每一位实验教师都制定了自己的研究子课题。

季向阳:数学课前预习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

于恒武:数学课堂提问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

朱崇玉:数学课堂练习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

上官庆党:数学作业辅导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

顾帮福:数学测试评价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

有学期课题计划,每位课题成员都能根据自己收集到的实验材料按时做好课题的阶段性总结。科研室也成立科研专柜,及时地把实验情况收集存档,建立起教师个人的研究档案。

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一)师资保证:

本课题组由省级课题一等奖获得者顾帮福担任,其余4人,县教学新秀一名、县优质课获得者三名,课题组成员都是既能干又肯干的优秀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相互配合,统一协作的原则,以保证课题实验的研究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

(二)制度保证:

(1)学习研讨制度。要组织课题组成员阅读相关书目,围绕承担的课题做好学习笔记,定期召开学习研讨会、实验研究会并做好记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实验工作。

(2)通报例会制度。要及时填写“课题研究进展情况表”,及时掌握、分析、研究、实验的情况。课题组成员要定期召开例会,通报每个阶段课题研究情况。规定学校课题例会是在隔周周二下午进行。学习形式采用了辅导与自学相结合;座谈与讲座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每次研讨都有主题,有重点,有心得。同时在课题例会中,对于课题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推出了问题研讨法:收集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选择重点问题,集中研讨。每一位课题实验教师每一学期都有一本课题学习笔记。

3月12日:材料:如何做好课题研究。观看张锐主任的关于课题研究方法课件。

3月26日主题:课题研究收获和疑惑研讨小结材料。

(3)专题调研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及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专题调研(原则上每学期两次),通过听汇报、听课、参与活动、现状调查、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形式,检查指导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并以此作为过程性评估的依据。

(4)协作交流制度。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要大力倡导协作的风气,做到信息共享、 资源共享,形成科研合力,达到共同研究、共同探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5)经费保障制度。学校将拿出专项资金,实行课题研究专款专用,给予经费保障。实行专款专用,由课题负责人统筹安排使用。

(6)评比表彰制度。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等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

六、预期研究成果

1、全程录像;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教师学习、调查问卷、教师研讨等全程录像,保留原始资料。

2、论文:把课题实验过程中的阶段性总结、论文、反思等编辑成册,争取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3、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力争在省以上刊物、杂志发表。

4、争取在我校召开市以上“初中数学分类指导策略的研究”现场研讨会,力争在全市推广。

2014年3月25日

第二篇:课题汇报材料

湖北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案例研究”子课题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几何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阶

段小结

恩施市第三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一、所做工作

我们数学课题组按学期初制订的研究计划,正常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1、为使课题顺利结题并有利于改进我校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组成员积极组织研讨,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重点讨论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2、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在2014年3月份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会上一是简介了课题申报立项情况。二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三是讨论并通过了该学期实施课题研究事宜:(1)确定上研讨课的对象;(2)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教研会议和相关赛事活动。四是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理论培训,使课题组成员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懂得研究方法、选准突破口,保证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

3、课题大量研究工作要靠实验教师个体的思考、实践、反思、改进。课题研究坚持发挥教师个人研究特长为主,课题小组集体研究为辅,及时调整改善课堂教学方式,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设计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努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4、加强资料积累,对能反映课题研究过程的资料加强积累,督促成员勤于动笔,特别是案例分析、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及时整理、归档,做好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

5、及时总结交流,不断改进。课题组成员共执教了研讨交流课8节,课题组成员都根据自己教学的研究工作,认真撰写了与课题密切相关的经验文章或体会。由于课题贴近实际,教师易于操作,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有的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注重挖掘教材,利用教材的现实性素材,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这样不仅学生乐于探究,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收到了较好的实验效果,学生成绩上学期期末较去年同期明显提高。

二、研究心得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研究,我校的数学教师能够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增强数学作用意识,感知和理解所学的数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时,我们老师充分运用学生奶盒子这一有利材料进行教学设计。并结合本班学生购买学生奶数量这一学习素材,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包装。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知识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

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三、存在问题

1、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对集体活动中典型课例、典型问题关注多,研究多,而对自己个案的课例、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够,特别是对自己个案实践的分析、积累资料不够。

2、教师撰写典型教学设计、典型案例或片断分析不够深入,即使发现了问题,针对性地改进方法比较含糊,缺少可行性措施。有的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得当、学生反应效果很好,他们有实际做法,但在资料中表述不出自己的意图和方法,总结归纳能力不够.

3、实验教师的阶段总结中,实例少,虽然总结了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策略,但这样做的原因及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有何影响,分析不到位。

四、改进方法

1、加强对新教材的研究,力争准确理解编排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加强实验后的效果分析,及时改进,做好“回头看”工作。

2、加强对典型课例、片段积累的分析。在课题组内,做到互动互促互进,强化教师独立思考意识及大胆实践、勤于总结的能力,充分发挥课题组的集体作用,树立好的典型,发现好方法及时总结,带动全组成员共同提高研究意识。

第三篇:小课题汇报材料

小课题汇报材料

高家店中心校

唐永利

2014.6

小课题汇报材料

自新课改以来,《品德与社会》因其内容的生活性和呈现方式的儿童性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喜爱。文本源于生活,生活拓展文本。如何实现“源于生活的话题,得以正面立体的来认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有所提升,并正相关于他们今后的生活,而不仅仅只停留于课堂上”一直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一学期来,通过对“生活资源在品社教学中利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逐渐积累了一些做法,下面试做一总结汇报,望专各位领导能够不吝赐教。

一、以生活为本,用好教材

信手翻看教材,可以看到很多教育章节的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题材源于生活是我们教材的一大特色。也是令教材走进学生的一宝。

长期以来,教材被当作单向传输知识的载体和工具,被视为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不少教师也认为照本宣科无功亦无过,而且基本上不会出现知识性方向性的问题,然而却忽视了生活之于学生并不是那薄薄的几页纸,而是厚厚的一本书。因此,让教材把学生领进生活,继而用他们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打开思维的触角去感知、体验生活,在思辨中逐渐塑造健康的人格。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尝试分两步走加以落实:

1.准确划定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例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学会安全自护》这一内容,应该说“自我保护”是人们必备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因其年龄小,辨识能力、防范能力弱,所以这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险与隐患。要沟通教材与学生生活,势必要引入更多的生活资源,比如学校的、社区的,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接轨,带学生走进“活”教材,走进现实生活,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关注度,使学生的学习充实、自如。

2.恰当设定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恰当的教学行式可以蕴道德教育于无形,并在潜移默化中回归学生生活。

仍旧以上述《学会安全自护》一课为例,在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的过程中,以学校中的自我保护为学习主线,渗透

学习、研究的方法,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家庭、社区中的自我保护则采用发散式的学习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特点,采用家庭——生活场景图找危险,社会——师生演绎路遇陌生人等教学形式,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在童言稚语的品评、发现中达成教学目标,正确引导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学会更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以学生为本,用好活动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都强烈地意识到探究、发现、体验、感悟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活动作为串起这些关键词的核心,其意义与作用显而易见。

由于学科特点,《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大量的选用活动素材,力求寓德育于活动中。我们也深知,有效的活动,才能适时地警醒学生,进而产生深远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人都应懂得的‘道路语言’”时,为了让学生熟记交通标志,请每个学生扮演小司机,根据我手中的标志符号做出相应的驾驶反应。

活动的目的是体验、感悟、明理、提升,为了活动而设计的活动只能是无源之水,睿智而不幼稚的活动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应该说,每一种活动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价值。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科学筛选,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

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多更好的发展策略被尝试、发现与提炼,从而使“源于生活的话题,得以正面立体的来认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有所提升,并正相关于他们今后的生活”落到实处。

第四篇:课题汇报材料

《中学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课题

阶段性总结

《中学学科德育渗透的研究》这是我主持的一个市级立项课题,是一跨学科的德育课题,课题组成员有姜万宇、焦海楠、曹骥、王晓丽,分别承担了语文、数学学科的研究课题。

学科德育渗透是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是教师有意识的加强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使知识、技能、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从而提高课堂德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说,学科德育渗透是在课堂教学的语言机能、学科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学习过程、动手试验、文化意识中,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潜移默化、点滴浸润,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爱科学爱社会爱大自然、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科学爱科学爱探索创新的积极的求知欲望、健康的性格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的优良个人品质。

第一阶段:课题组集中学习了相关的理论与文件精神,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及德育《纲要》、国务院印发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爱国主义纲要实施细则》《中学学科德育渗透研究》、十七大关于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

第二阶段:分学科研究每一学科与德育的切入点。老师们,都认真研究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科学科技的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结归纳出该学科与德育的结合点。

简单介绍如下:

语文:可以说,语文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肥沃的土壤。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好素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促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欣赏,归纳总结、习作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技能,而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但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阅读训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挫折教育,使学生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同时,

受到相应的情感关怀。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只有学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亲手去做,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才有感染力。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如:在庆祝建国60周年活动中,我为学生布置系列作业:一是写调查报告。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人,去了解祖国六十年的巨变。二是开展体验教育活动。在条件尽可能允许的条件下,试着用柴火做饭、用蜡烛度过夜晚等,来感受祖国今昔昔比的巨变。三是写作活动。有许多同学写出了诸如《写信与打电话》、《我家搬新居》、《柴火做饭与液化气做饭》等文章,反映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抒发了对祖国母亲的热爱。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使对于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具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特点,因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学生接受。一是借助课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课外活动就给他们张扬个性、体验成功创设了舞台。二是借助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遵守活动秩序、善于与他人合作、为取得优异成绩锲而不舍的精神、礼貌待人等德育因素,都会在此得到生动的锻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收集简报,做手抄报,开讨论会、讲演比赛等。这些活动丰富学生德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姜老师的公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结合了课文的内容,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绿色奥运,对学生进行了爱祖国、爱环境、支持奥运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德育渗透,并在课外组织一系列的后续活动,指导同学们编写了“爱护环境”为主题的公益广告宣传语、每人写了一份爱护环境倡议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及后续活动,使德育教育得到了有效渗透。

焦海楠老师的公开课《背影》,利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自己的亲人,从而使学生从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上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与神圣,上完那节课,许多学生都说,他们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他们说,从今往后,他们会更加爱他们的父母。

我本人在教学中时刻不忘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让学生在课前三分钟进行演讲,记学生自己选择那些能教育人的素材进行演讲,刚开始的时候我只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真正一实施起来,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能从课外收集那些参启迪人、教育人、能给人以警示作用的事例来演讲,声情并茂的演讲常会博得同学们的阵阵喝彩,有很多时候,他们常常被感动得流下了泪水,这充分说明他们以被故事中的人或事深深地感染了,并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数学:数学学科的德育渗透教育可从四个方面着手:结合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学习勾股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等知识时,结合数学史,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人格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结合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探索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数学图形变换,进行美育教育与创新教;结合数学科本身的严谨性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探索与创新的精神。

如:数学知识的“应用题”时,可以根据应用题中所反映的日常生活、工业、农业、卫生、交通、教育、科技等方面有说服力的数据,经过比较、分析,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统计学”时,引导学生通过社

会实践调查,搜集数据、整理数据、表示数据、分析数据,从而得出最好的方案设计;

曹老师的公开课《发现身边的数学》,从科学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现象,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引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探究“分蛋糕”的实际问题,发现“等分三角形面积”的方法,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意识的对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探索的品质的培养渗透;并从学习策略上进行了从科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的渗透。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的设想:在后面的研究工作中,工作的重点是,探究适合德育渗透的课型、德育渗透的原则、德育渗透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每一学科最后摸索、实验与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的教育法。

谢谢大家!

第五篇:小课题汇报材料

小课题汇报材料

我是怎样开展小课题研究的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是小市镇中心学校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在这次小课题研究工作中,历经了风雨挫折,跌跌撞撞一路走来,从茫然无知到初有成效;从不知所措到得心应手;经历了无数的坎坷,终于从教学实践中取得一些心得,现在就将我是怎样开展我的小课题研究工作的,向各位做以汇报:

我的小课题题目是:“利用多媒体在一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美感熏陶的研究”,为什么研究这一内容呢?因为在教我班一年级的学生时,我发现他们年龄小,学习基础非常薄弱,有意注意能力也较差,往往是我在一张嘴,一支粉笔的讲解,学生在闷不做声、一脸茫然的倾听,更无法让这些孩子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美感。一年多前,我班很幸运添置了一台中央电子白板背投电视,在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特别爱上语文课,他们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神采飞扬、精神亦亦,足以让我莫名的激动,多媒体的介入对他们的感化非常凑效,它能使美更直观、更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因而我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尝试了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的研究。

于是,我开始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我先通览一年级语文教材,选取包含各种美感的典型课文,确定研究素材 ;平时注意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求助网络吸取有关美感熏陶的先进经验、实用的小例子,博采各家之长。

再选用一个合适简单操作的制作软件。我主要选用flash和powerpoint,设计适合自己的课件。

然后把自己设计好的课件先在本班学生面前进行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感受课文中体现的美,并且在课后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内容,再在别班进行运用,比较学生间不同的反响。

其间还向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征集更好、更多的的方法,改(一篇好范文带来更多轻松:)进自己的的做法。时间一长,我初步得出这样浅显的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感熏陶的策略:

一、形声构图,鉴赏自然美;二、时空造境,感悟品格美 ;三、启发想象,体会意境美 ;四、品词酌名,体味语言美 ;五、音像结合,感知整体美 ;六、丰富知识,认识形态美;七、情景再现,感受智慧美。现仅以体现自然美的《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为例,说一说我的做法:我先用《江南美景》的一段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江南的美,(播放视频)美丽的画面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说出自己对美的感受,激起学生审美的欲望。然后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学习“江南鱼米乡”领悟语言美。

渐渐的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手段作用于学生的审美感官,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的喜爱和向往,教学形式也具有多样性、巧妙性、和谐性;精心设计的技巧也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上的收获,又获取了成功的喜悦;教学中的情感也弥漫于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内心受到濡染。

我“量体裁衣”,尝试制作了一些符合自己的“美感熏陶规格”的课件,特别有成就感,自己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上也有了质的飞跃,小课题研究虽然累了一点,苦了一点,但让我快乐。渐渐我的小课题研究也成了我每天的习惯工作 ,

我也爱上了这份工作。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不断地尝试、改进、反思、再尝试,觉得我的研究工作还存在如下问题:

1、课件制作时间较长,耗费精力大。并不是每次运用课件上课时,都能收到了尽善尽美的效果。今后怎样能用较少的投入而取得较大的效果,是我今后要研究的一个问题。

2、我认为,自己应提高制作方面的技术,更好地展现教学内容,从而为教学美感更好地渗透给学生。

3、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初期,学生热情高,兴趣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媒体应用的增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减。应该再从哪些方面入手,来提高运用的效果,达到自然和谐呢?这将是我以后更深入地去研究的一个问题。

研究工作虽然很艰苦,但却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也使自己在不断的历练中成长,获益匪浅,我将把自己研究的方式方法延续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前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