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3.16W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一

从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级的语文,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感到十分陌生,拿过一篇课文常常感到无处下手,生字该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生字在课堂教学中占多长时间,我感到特别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时,教研中心开展了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两个多星期以来,我们教研组认真准备模拟课、评课、实课、评课,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在认真体味着,倾听着,领悟着,收获着……可以说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

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接到学校的通知,我就认真地研读这篇课文,积极地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我翻阅杂志和上网,查找了许多本课的教学设计,反复地斟酌、比较、筛选、思考,终于把教学各环节确定好,又去准备这节课需要的课件,然后又针对教案进行精细加工,字斟句酌,还在家里让女儿、对象当学生一遍遍地练习,边讲边修改,直至熟记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为止。在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的处理上我主要是采用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课课文时,出示课件那个人种的小葫芦图片,请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读第一自然段,先请小朋友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葫芦的可爱。那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怎样,学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带着伤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找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就更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并且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上,在我对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组的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这节课我始终没有渗透识字、写字的教学,我曾经给自己找了个较为充足的理由说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以前没接触低年级,对识字、写字教学可以说是心中无数,是我不敢涉及识字、写字教学呀。后来听了张晓红老师的课以及参加了网上教研活动之后,让我了解了更多教师对本节课的生字教学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教师们的发言,我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像张晓红老师所说的“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为“随文识字”迎合了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在愉快氛围中识字。还有像孙新爱老师特别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去识字,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了识字教学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王老师以自己做示范,展示了一个坐姿端正,认真书写的好榜样。我觉得这种直观形象的示范要远远胜过电脑课件的展示。教师端正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一笔一画的书写、美观大方的字迹,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本次课例教研活动虽然只是把一节课进行了精雕细琢,但由这节课我却收获了许多,自我感觉认识水平、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二

今天我上了《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开始上课时,我先用简笔画的方式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画出来葫芦藤,绿叶,葫芦花,小葫芦。学生被这样的图画吸引了,并且根据简笔画说出来上节课积累的词语:一颗葫芦,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的形式比起直接出示上节课学过的词语让学生再读一遍的效果强很多。

接下来学习第二自然段,“蚜”“盯”都是形声字,学生能够很快用这种方法记住这两个字,“赛”用换一换的方法理解了它的意思。“自言自语”的意思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老师模拟场景,自言自语说话的样子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自言自语”。学生通过对“盯”字的理解知道这个人眼里只有葫芦,所以觉得“有几个虫子怕什么!”让多名同学站起来读这句话,齐读,男女比赛读,指导读好感叹句,并换成陈述句再比较读。此时完成了课后练习的第二题的一部分。

第三自然段先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学习生字“邻”——注意:避让,高低。再指导读最后三句话,感情一句比一句强烈,最后几个字一字一字读,“葫芦”重读。同桌扮演分角色读,老师读旁白,再读,学生很感兴趣,并能够读好反问句和陈述句。再把反问句和陈述句单列出来比较读,联系生活实际说反问句感受不同的语气。

最后一自然段的学习联系课文插图,再联系黑板上的简笔画,画蚜虫,叶子被吃光,用黄色粉笔让葫芦变黄色,用黑板擦一个一个擦掉葫芦,学生看着我一个个擦掉的葫芦,有难过有后悔,接着老师趁机提问:种葫芦的人想要的是葫芦,为什么最后却一个也没得到?学生就能理解到叶子,葫芦互相联系的道理。

这一课学习了生字,积累了短语,学会了读句子不同的语气,理解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语文阅读训练要素在教参的单元分析和课后习题里面体现,备课时要找准出发点,低年级重视老师的示范朗读,这是最基本的策略。教师要少讲概念,学生不懂,要对比,要读,要感受。根据学生年龄特征组织语言,随文识字,看图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三

开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强队伍、精管理、优课堂、兴科研、重人文、铸品牌”内涵发展的要求。

当“精品课程建设”的春风席卷而来时,我校语文低年段根据本年段的实际情况,确立精品课程研究的课题。从科研的专项研究、理论学习、课堂试验几个方面来看,精品课程研究初见成效。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教学课例,对课题研究小结如下:

一、专家指导,深入学习

自确立研究课题后,我校领导多次组织科组里的成员深入学习精品课程的有关理论,并分别邀请镇教办肖主任、沅校长莅临指导,使教师们更深入地了解“精品课程”的意义、内涵和研究的方法,让我们加快了推进精品课进程研究的脚步。

二、扎实推进,初见成果

①、有效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然,它能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精品课程的研究更是离不开教师们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因此,每次教研活动,我们都把教学的反思放在研究的首位,希望通过有效反思来促进教研活动的开展。

②着力打造精品课。为了更好地落实精品课程研究,9月份进行了“课堂教学大比武”。比赛中,教师们不断创新,想方设法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中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③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提高识字量。《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阶段,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做读书卡,写读书心得,当读书之星。10月初还进行了《识字竞赛》,从各种活动来看,学生们自主识字能力提高了,识字量也相应得到增加。11月份进行青年教师精品课研讨,并让陈老师的课例作为研究,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

④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高。随着精品课程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教师们教学的方式方法日趋新颖,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①识字教学定位偏。从老师的课例来看,还存在着对教材把握教材不透的情况,所展示的课例既不像阅读课,也不像识字课。

②识字课忽视对汉字的运用,片面追求会读、会认、会写;写字环节要从实际出发,应该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描红、仿写中落实写字训练,而且写字的时间不够充足,有点像走过墙的感觉。

③没有把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位。语文课的教学始终要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个人的感受。

④课堂上学生读得比较多,但感悟比较少,很多时候学生是漫无目的地读。有经验的老师会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读训练语感,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读中渐入佳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四、困惑

1、识字教学该如何定位?

2、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

“精”就意味着“少而精”,因而,精品课程研究要走“删繁就简”的路,才能形成“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语文教学新局面。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四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而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文,然后分别学习一、四两段,了解现象及结果后,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最佳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因我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气氛活跃,灵感不断迸现,教学活动是相互的,教师与学生的活跃思维相互感染,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五

从听到职初老师要赛课的消息后,我的心里一直是紧张、害怕的。选哪一课?怎么上好这一课?

我们二年级组坐在一起讨论教学时,我听到龙老师说他上过《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于是我翻开课本,把这篇课文默读了两遍,觉得挺有意思的,就确定了上这一课。

只有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我先认真看了教参,再写好教案,做好ppt。后来我看见赵敏老师在网上看优秀课例,于是我也在网上找优秀课例。但没那么顺利,视频只能看5分钟,vip才可以观看。我又重新找,找到一个课例,我把视频看了3遍,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我都会背了。我把她精彩的地方记了下来,我的教案和ppt也做了改动。

星期二去二班试讲了,二班的孩子还算听话,但我准备的内容只讲了三分之二就下课了,我的心里更慌了。灰溜溜地回到办公室,坐在椅子上,心里乱乱的。这时候,向老师坐在我对面看书。她看上去是那么的知性,我想去请教她,但不忍心去打扰她。星期四就要赛课了,想想还是鼓起勇气去请教了向老师。

向老师先问我上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我告诉她第一课时。于是向老师给我讲了讲第一课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再看了我的教案,告诉我哪些内容可以删除,哪些内容可以整合。生字可以借助字理网。向老师还逐句帮我推敲,哪些句子应该重点讲?哪些语用可以扩展。向老师就这么细心地给我讲了一节课,我的教学方向更明确了,也真心感谢向老师的指导。

晚上,我又重新梳理了知识点。再次改课件和ppt。离开办公室的时候快11点了,我以为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的,没想到一年级办公室还有两个职初老师在加班。大家都不容易!

星期四上午我又去7班试讲了,这一次依然没讲完。是因为投影仪出了问题,耽搁了几分钟。下午第一节课就正式讲了,心里扑通扑通地跳。

到了中午,我请刘老师帮我看管班上,自己早早地去研课室准备,对着空气又试讲了一次。

上课铃声一响,正式上课了。紧张的我紧张得忘记了紧张,就一点儿也不害怕了。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向学生介绍葫芦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喜欢上葫芦。生字讲解太过详细,后面讲解重点段的时候,没有注意示范读。最后生字也没有留足时间来写。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六

在此片段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其意境是读出来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七

这堂课在设计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新课程的这个理念在我的课中有所体现,下面我从以下4个方面来说一说。

1、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必须做到:一要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二要创设良好的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提倡自主、自觉、自悟、自得。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求学生发展的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课文导入时,我先画了学生熟悉的东西:葫芦,(但对于葫芦这两个字并不认识)学习了生字,让学生对葫芦这两个字,形和字义统一。然后我画了一棵葫芦苗,以学生喜欢的故事的形式引入课文,并带出了一个问题:那棵葫芦慢慢地长大,长得怎么样呢,揭示了课题。这样,从生活和故事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没有采用公开课最常用的听录音配乐朗读课文,而是沿用最简单的形式:老师范读课文,目的有三:帮助学生正音,建立课文的生字正确认读的概念;其二,激发学生自己朗读、学习课文的兴趣;其三,是给学生一个无形的影响,更加喜欢、亲近老师,从而喜欢我的课。

同时,在老师范读课文后,我就安排学生自学课文,读准生字和课文,并与同桌合作学习生字,再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解决葫芦是怎样慢慢长大的,自主的基础上合作讨论,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在朗读感悟课文第一段时,我又安排了学生自学这一段课文,选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想想读懂了什么,再同桌小朋友交流,后全班小朋友交流,合作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产生了新的疑问,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节课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问题是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并贯穿于学习的始终,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

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与研究,不仅找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认识。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训练口语,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而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在这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两个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小葫芦的可爱,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再有就是这么可爱的葫芦,让学生想象长大了一定会是怎么样的,这个想象说话,与下文葫芦因蚜虫而变黄落地形成了鲜明的反衬,激发学生从中产生疑问、探究原因的兴趣,为学习感悟下文打下伏笔。可谓一举数得。

而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3、以文本为中心进行阅读教学,努力做到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展开活动的联结点,无限的对话进程就从对文本的阅读中产生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在中得到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有层次地组织学生的读书活动。自读---发现探究到自读---理解感悟。这节课中,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自己读书,他们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断加深体验,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4、字、词、句训练仍然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首先,在认读字的教学上,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从老师板画葫芦认识生字:葫芦;到听老师读建立生字初步概念;到自己读课文,与同桌识记生字,又在图文对照中知道葫芦藤;又到最后的开火车读生字和分析字型,隐去拼音读儿歌,层层递进,逐步巩固。期间,利用了学生熟悉的客观事物葫芦,利用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如以前形声字的规律,引导学生创造性识字。又力求识用结合,把生字放入儿歌中读一读,是学习生字的延伸。

其次,重视词句训练。体现在这节课中,就是对每天的理解运用。我从联系课文理解意思入手,朗读课文句子,再引导学生说话,落实对每天这个词语的理解运用。

再次,重视写字指导。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并说一说自己觉得容易写错的地方。老师范写,学生跟写,展示台展示评议,这样几个过程,扎实地落实写字训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八

《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故事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描述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涵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节课我设定要讲的是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有以下两点认识9个生字。学会写2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做如下自评

一、注重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本节课在三处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1、写字方面:“横多别着急,重点在距离,远近都一样,‘哇’字才美丽。”——这是我自编的一首小儿歌,在学生写“哇”字前出示给学生,这样对学生的书写起到了帮扶的作用。以此还延伸到了“挂”字的写法。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我还提示他们,一看二写三对照,一个更比一个好,这样,我把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方法真正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2、识字方面:改变以往的先识字再读文的一程不变的教学方式,而是力争做到让学生边读文边识字。“葫芦”两个字是在出示课题之前,以实物演示的方式识记的;“哇”是通过字的应用规律识记的,我告诉学生,“哇”本字是一声,一般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读轻声;“盯”是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字理知识识记的。

3、积累方面: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教学时,我向学生渗透了“熟读成诵”、“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文学习方法。

二、课堂上做到了“三个关注”。

开学初,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提出:围绕“三个关注”,分别思考并努力探索三个问题:关注师生的生命成长——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关注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智发展为主要目标)——如何使全体学生积极并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如何让课堂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快乐场所?本节课,我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堂上的教学细节,都在极力做到以上三点。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终身发展的学生。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是让学生明白植物生长要经历一个过程,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在读到小葫芦很可爱时,我问学生 “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在体会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自己的葫芦时,我又提问:“你猜那个人会在什么时候去看自己的小葫芦?”学生的想象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文学习采用角色换位获得情感体验。“你如果也是种葫芦的人,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的说的慢条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语气来劝告书中种葫芦的人,有的以叶子和葫芦的关系来用科学道理讲给书中种葫芦的人听。这样的角色换位体验学习法,使学生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识字方式多样化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窍门,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是提高识字效率的前提。对于识字教学。如在学习“葫”“芦”“藤”时通过图片来指认“葫芦”和“藤”,让学生先认识一下“葫芦”和“藤”是什么,然后通过观察了解到“葫芦”和“藤”都与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有的用猜字谜的形式巩固识字,如“邻”、“盯”。在教学其他几个生字时,先让学生自己把生字读一读,再安排他们同伴互助学习生字,然 后向 老师汇报,得到同学帮助的生字是哪几个?这样经过学生一汇报,多种形式反复地读,例如:

1、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着读,同时表扬“小老师,你真棒!”

2、组与组之间比赛读。

3、男女比赛读。

4、开火车读。经过趣味性的强化记忆,学生最终掌握地比较好了。这样的生字教学效果使我自己很满意。

三、教学中的不足

识字教学在整个课时中占据了比较多的时间,前松后紧,导致后面的朗读、理解比较急,比较浅。导致朗读时间不够充分,朗读流于形式,不够落实;朗读对象狭窄,没有让大多数同学得到锻炼。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我不断提高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十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