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常委会检查报告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3.34W

常委会检查报告多篇

【第1篇】市委常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市委常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分析检查报告

根据中央、省委、咸宁市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总体部署,按照_____市委《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我市从11月26日转入了分析检查阶段。市委常委会围绕“科学发展新_____”这一总目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开展“五查五看”,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广泛征求意见,先后召开市委常委会、全委扩大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四大家”领导班子会,对近几年市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检查,形成了市委常委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分析检查报告。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和共识

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常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和各级党政组织,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实施大工业、大旅游、大城建“三大战略”,坚持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生态立市,大力推进特色经济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特别是近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快、城乡面貌变化大、人民得到的实惠最多。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翻番。预计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01.8亿元,增长19.8%;实现财政收入7.22亿元,增长24.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800元,增长12.9%;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增长18.3%;万元gdp能耗下降4.2%。回顾这些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以下进展:

(一)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实现新跨越。一是抓好招商引资,壮大工业经济。通过招商引资,香港华润、香港大诚和华新水泥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在我市投资兴业。初步形成了电力、纺织服装、机电、建材、造纸、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全市现有规模工业企业163家,亿元企业18家。20xx年规模企业增加值35.8亿元,较20xx年增加了25.9亿元。二是抓好多种经营,拓展特色农业。已建成楠竹、湘莲、猕猴桃等名特优产品基地共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山区竹杉松,丘陵茶麻果、湖区畜禽鱼、城郊瓜果菜”的特色农业格局。20xx年农业总产值26.1亿元,增长7.8%,省级龙头企业4家。三是抓好品牌培育,发展旅游经济。培育旅游精品名牌,重点打造三国_____古战场、龙佑温泉和陆水湖等三大旅游产品,20xx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1亿元,增长27.8%。四是抓好全民创业,扶持民营经济。通过政治上激励,发展上引导,经营上服务,环境上保护,出现了全民创业的热潮。全市民营经济总户数达4.8万户,民营经济销售收入160亿元,税收2.1亿元,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0%。

(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不断加大对民生投入,坚持每年集中办几件惠民实事。仅20xx年,市本级财政用于解决基层、农村和弱势群众困难的资金近4000万元。近5年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65.7%和60.4%,农民收入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连续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水平5年增长58%;在湖北省率先实现了农村特困户整体过渡农村低保,城市“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比例达到85%。素质教育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遍推开,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40%以上,农民大病费用报销“封顶线”提高到3万元,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5%;先后建成了人民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城市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市、乡、村三级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宽带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8%;8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建成了体育活动中心或健身场所;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年年提高。

(三)注重环保,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绩。我们力求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把经济建设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严格的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企业。华润电力公司投资9800万元进行了脱硫工程项目改造,晨鸣纸业总投资1.17亿元进行氧脱木素改造、碱回收配套工程和中段水改造。我们严禁新上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积极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整顿超标排污企业;关停了一批小造纸厂、小水泥厂等企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上循环经济项目,引进富士康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

(四)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用市场模式搞开发 ,加大植树造林、荒山开发、低产低效林改造和林纸一体化工程实施的力度,在山上再造一个_____。市财政每年安排20xx万元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全市实现公路村村通,客运班车通达率提高到8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3%。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

(五)加强党建,提供坚强保证。近年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围绕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强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坚持以创新干部选任机制为重点,抓好领导班子调整配备工作。特别是乡镇班子“两推一选”、事业单位班子“差额竞选”,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不断健全基层组织网络,全市农村、企业、社区以及外出人员集中地区党组织覆盖面达到100%,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积极探索集中设立纪工委和监察分局的改革模式,对市直和乡镇全部实行集中派出纪委、监察分局的统一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党内监督,强化法制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抓好经济责任审计。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坚决遏制腐败。

通过学习和实践,全市党员干部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了以下共识: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不够仍然是_____最大的实际。当前,我市面临中央领导联系_____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央扩大内需、沿海产业转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等重大历史机遇。必须抢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_____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保护生态,确保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市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增长而竭泽而渔,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沿着生活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前进,实现_____可持续发展。

——必须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日益加剧,我们面临企业销售下滑、出口受阻、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等困难,各类社会矛盾加剧。需要我们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及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矛盾,系统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促进_____全面协调发展。

——必须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观念,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群众,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必须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必须有完善的体制机制作保障。完善体制机制,必须改革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废除过时的政策制度,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二、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前一阶段,我们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开展书记、市长“大接访”活动,召开不同层次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开通征求意见电话、上门听取意见等途径向群众广泛征求意见,还征求了深圳、北京、武汉等_____商会、在_____落户的大企业以及省内外专家的意见建议,累计征求意见3万人次,收到意见和建议5100多条。经过梳理归类,查找出影响和制约我市科学发展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是:

(一)经济发展方式不优,高能耗工业占比偏重。我市地区生产总值近年来增幅较大,但总量偏小,与_____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不相称。经济发展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小,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缺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化运作的农产品专业经销队伍。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全省排位50位,多极支撑、多点增长的工业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效益还未显现,仅占gdp的4.8%,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文化品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配套设施不齐备。二是工业经济质量不高。工业企业规模较偏小,贡献程度不高,大多数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163家规模企业中,只有波赛恩真空电子、康华药业和航天聚星等4家科技型企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8%,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非常薄弱。三是节能减排压力大。工业结构重型化明显,我市的电力、钢铁、水泥企业都是高耗能企业,单位能耗下降难度大。万元gdp能耗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能耗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企业能耗就高达75%以上。四是经济外向度低。全市外贸出口企业只有26家,在规模工业企业中,出口企业只有8家,出口交货值仅占全部规模工业总产值的3.6%。

(二)农村集体经济脆弱,“三农”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水利、通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南北干渠淤塞、中小型水库不同程度存在安全隐患。全市农业人口38.7万人中饮水不安全人口达11.13万人。农村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任务艰巨;通组公路建设资金缺口比较大;农村环境脏乱差还很突出。市、镇、村三级财力普遍较弱,农户贷款困难,对农村发展投入不足。现有支农资金“资”出多门,项目较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全市14个乡镇办164个集体经济组织,有61个空壳村。全市村级债务总额4400多万元,平均每村有近30万元,化解难度大。

(三)城市管理水平不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城市规划的前瞻性不够,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还有待加强,村镇规划意识不够强、控制不够严、随意性较大。城市品位、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城市功能分区不尽科学;城市综合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功能还有待完善。公路水路等级比重、乡镇公路油路通达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班车通达率明显低于先进城市水平。在城市经营中依然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建设投入与管理投入比不协调。城市环境卫生质量不高,尤其是背街小巷和部分小区卫生状况不佳。广场、公园、城市绿化、人行道板和排污管网等公共设施管理不善,维护不及时。

(四)社会事业相对滞后,民生保障亟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城市养老保险存在制度盲区,一些边缘人群无法按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比较滞后,农民还在社会保险体系之外。城乡低保保障范围偏窄,标准差距较大。城乡重病、大病医疗救助病种少,比例偏低,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医疗保险面临困难。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用工技术需要与劳动力技能不对称,企业工资支付不规范、农民工参保率低。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刚起步,建设资金短缺。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医疗卫生人才匮乏,农村医务人员比例低,如柳山湖卫生院只有5名医务人员,连普通外科都不能开展,却承担着1万多群众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任务。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城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不足,群众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受限。城乡基础教育存在差距,乡村学校硬件设备远远落后于城镇,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和相应教学设备按学。

【第2篇】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食品卫生法的报告

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食品卫生法的报告

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食品卫生法的报告

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食品卫生法》执法情况的报告

地区人大工委:

根据阿人办电[20xx]10号电报通知精神,我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于本月中旬对本县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情况进行了检查。这次执法检查重点是检查《食品卫生法》颁布实施以来贯彻执行情况,尤其是在防治非典性肺炎时期,医疗部门、药品销售部门、食品餐饮场所各商品经营部门,公共场所,学校,集市,交通站所以及上述主管位的主管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对法律的执行情况。检查组检查之前召开了执法检查预备会议,组织全体人员(包括自治区人大代表、县级人大代表、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防疫站等负责人)集中学习了相关法律法规,做好了此次执法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执法检查期间,检查组分别到县城和拜什艾日克镇实地查看了县城屠宰场,宾馆,食品市场,学校,医院、榨油厂和餐厅食堂等场所。从这次检查的情况来看,反映出的情况和问题比较集中,带有普遍性。检查结束后,检查组又召开执法情况反馈会,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向各相关单位作了通报。现将这次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加强培训,努力提高经营者自律行为。我县针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中的问题和部分群众对食品卫生方面的糊涂认识采取积极措施,一是定期对食品生产经营、食品商店销售人员进行食品卫生法学习,做到食品卫生法手册人手一册,经培训合格,发放卫生许可证后,才能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或食品销售,提高了广大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介绍一些常见的有关食品卫生方面的小窍门,小知识。通过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为推动食品卫生法制贯彻执行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突出重点,深入持久地开展食品市场整顿活动。在食品卫生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过程中,我县以食品市场的专项整治工作为重点,主要作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定期安排卫生行政人执法人员对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卫生设施和环境卫生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违反食品卫生法的行为,及时对其负责人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教育,追究责任,并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地理对违反食品卫生法,经营不符合卫生标准食品的单位和个人,责令其停止生产经营、销售。并限期整改,对生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有害食品的单位,根据食品卫生法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其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三是对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或不符合卫生标准的专供婴儿主、辅食品的单位人和个人,责令其停止生产或销售。情节严重的吊销卫生许可证。四是坚决没收和取缔产品说明书标识不清或虚假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限及过斯的食品。五是安排组织有关部门,积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派出监督检查人员检查单位1979户,体检合格人员1522名,体检不合格人员15名,发放卫生许可证179户,停业整顿55户,行政处罚1户,没收过期食品及夸大广告宣传饮品15种,价值2100元左右,当场清理涝坝自然冰11户。

(三)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在加强卫生市场管理的同时,我县还加大了执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力度。一是充实了基层卫生执法人员的数量,大力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了监督人员的素质。二是及时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意识,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日常监督与宣传培训相结合,监督执法与帮助生产经营者提高卫生管理水平相结合,打击违法行为与树立良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形象相结合。三是深入学习外地有关食品法执行工作的先进经验,逐步完善了我县的卫生监督管理体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在贯彻实施食品卫生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与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和这一阶段做好非典型肺炎的特殊要求,还有不少差距。食品卫生法在贯彻实施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卫生监督人员还有待进一步充实。预防非典型肺炎的特殊时期对做好食品卫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我县卫生监督人员还不能满足当前开展工作的需要,需要引起政府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这一方面的工作。

【第3篇】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组赴重庆市检查报告

10月14日至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义务教育法执法检查组赴重庆检查。检查组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带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佐书任组长,成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范徐丽泰,全国人大代表刘佩琼、蔡毅、颜宝铃、李沛霖。检查组先后听取了重庆市及其沙坪坝区、垫江县和万州区政府有关情况的汇报,实地查看了城镇初中、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9所,召开了校长和教师代表座谈会3次。现将有关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重庆市实施义务教育法取得的新进展

自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特别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义务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重庆市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全面实现“两基”攻坚规划目标。,市政府出台了《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将巩固提高“普九”成果、推进均衡发展作为“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目前,重庆市有义务教育学校5779所,在校生303.05万人,专任教师19万人。小学入学率99.98%,巩固率98.53%,升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43%,巩固率99.41%,升学率95%。

这几年,重庆市贯彻义务教育法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突出的直辖市,在经费上面临着许多困难。但市政府重视教育,克服困难,建立健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过去5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占gdp的比例一直保持在4%以上。,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654.6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521.2亿元,占gdp的4.55%。预算内教育经费比增加115.8亿元,增长32.24%,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3.75个百分点。政府每年统筹教育费附加、土地收益、基本建设投资等资金近45亿元用于教育。

为了保障义务教育学校正常运行和促进均衡发展,重庆市建立了城乡统筹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全面纳入财政预算,重点投向农村、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统一城市和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小学、初中分别为500元、700元;提高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测算标准,由每平方米500元提高到700元。在资金管理使用上,每年对义务教育经费的拨付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审计、统计公示,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这次检查组所到的区县,在增加教育经费方面也作出了很大努力。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财政较困难,但至,全区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年均增长31.3%,义务教育经费比上年增长46%。垫江县至,教育财政拨款从3.15亿元增加到5.54亿元,生均教育经费从2900元增加到5100元,生均公用经费从500元增加到1200元。沙坪坝区在逐年加大本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管。教育经费预算及追加,均按程序报请区人大常委会审定,并定期向其报告执行情况。,该区在全市率先成立教育经费集中核算支付管理中心,加强对经费的管理。

2.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全市农村小学教师8.9万人、初中教师5.7万人,分别占全市小学、初中教师数的46.8%、30%;小学、初中教师学历达标比例分别为99.83%、99.24%;小学、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别是40.88%、47.5%;义务教育生师比16∶1。将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从原来的城市、县镇、农村三类调整为城市、县镇两类,缩小城乡中小学编制标准差距。

针对农村边远学校教师短缺,音体美和英语等学科教师紧缺的情况,实施“双特计划”,即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同时,实施特色学科教师配备计划。以来,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1万多名。从起,每年为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层次的全科教师,培养对象在校学习期间将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5所高校招录培养小学全科教师700名。每年安排教师培训资金1.5亿元,重点实施农村教师全员培训、农村薄弱学科教师轮训以及农村骨干教师、校长培训等计划。近4年来,国培计划培训农村教师10万人、市级培训教师20万人次,培养认定农村学科带头人100名、农村市级骨干教师1000名、农村区县级骨干教师10000名,构建了“国培做示范、市培抓重点、区县保全员、校本重教研”的教师培训体系,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

万州区为了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以来,新招聘的义务教育教师1108名,其中90.8%的教师补充到农村学校。为了改善农村教师居住条件,以来,投入了5000万元,建设1000套农村教师周转房;投入了130万元,改善27所村小学教师的居住条件。垫江县为了提高教师素质,近3年培训教师3.5万人次。目前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率达100%;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小学为99.67%,初中为97.77%。沙坪坝区为了稳定教师队伍,不断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目前实现全区专任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近3年,新建、改建教师午休房312套,农村学校食堂13个,争取政策修建教育系统经济适用房320套。

3.均衡发展正在逐步推进

重庆市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城乡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总体上按照每2万人设置1所小学、每3.5万人设置1所初中,在人口聚集区、新建小区、公廉租房、镇乡结合部、主城二环区域布局建设学校,满足新增城镇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全市确定了46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项目”,28个区县教委、18个中小学和教科所从多个方面开展均衡发展改革试点,形成了“上下联动、城乡互动、整体推动”的工作格局。

重庆市还印发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督导评估实施办法》,成立了重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立了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指标数据监测体系,全面启动自下而上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县”创建、督导评估工作,力争前全面实现均衡发展的目标。实施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通过100所城市示范学校与100所农村项目学校“一帮一、一带一”的方式,将100所项目学校培养成为引领农村教育发展的领雁学校,辐射带动全市4000多所农村中小学提高办学质量。各区县选择20%以上的乡镇农村学校作为区县领雁工程项目学校,不断扩大“领雁工程”的参与面。大力支持区县探索优质学校与毗邻学校实行学区制管理、强校托管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等模式,开展“+分校”、“强校+弱校”等改革试点,推动城乡学校均衡发展。

万州区为了加强统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80%以上的建设项目安排在农村和城区薄弱学校;对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实行“三统一、两打捆”,即: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经费、统一实施建设,打捆办理工程审批手续、打捆公开招标。垫江县积极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撤销25个乡镇教育管理中心,成立9个片区教育管理中心,推进片区内学校共同发展。沙坪坝区想方设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近6年来,已累计接受约10万名适龄儿童少年入学。

4.教育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重庆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利用红岩革命纪念馆、三峡博物馆等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健全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阶段,围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完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革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和,重庆市先后印发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十项规定”和“提质十项规定”。通过控制在校学习时间、作业量、考试次数和难度等,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让学生有合理的时间休息、参加体育锻炼和其他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实施《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办学特色,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特色发展项目,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具备一项艺术特长和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开展“千名专家进万校”活动。完善义务教育学生资助政策。每年安排3000万元专项财政经费,改善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

万州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垫江县在狠抓教育质量的同时,积极开展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培育市县级体育、艺术、书法等特色项目或特色学校96个。沙坪坝区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均接近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比例保持在97%以上。

二、主要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和标准化建设资金短缺

根据中央要求,重庆市中小学建设规划总投入51.3亿元。其中,校舍建设改造,中央下达专项资金13.55亿元,市级财政配套资金7.12亿元,区县投入4.33亿元,累计投入资金25亿元,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但农村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还十分繁重,资金缺口较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性债务沉重及学校安全工程改造也有较大资金缺口。以来,重庆市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在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均衡发展工作的过程中,地方财政困难、资金短缺成为首要的制约因素。

2.农村学校师资结构性缺编比较突出

重庆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自然环境差,教学和办公条件简陋,农村教师编制少,课时量多、教学任务重。农村学校普遍缺乏保安、厨师、校医、生活教师等编制,专任教师承担的工勤工作多。村学校和教学点“包班制”现象比较普遍,包班老师“请不了假、生不得病”。全市缺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农村学校中特级教师、高级职称教师、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小,农村小学、初中具有高职称的教师分别占总数的34.3%和4.7%。

3.农村教师周转房紧缺,居住条件亟待进一步改善

重庆市主城区外的30个区县有农村中小学校5437所,教师156622人。农村教师中,特岗教师有4226人,支教交流教师有3652人,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有9028人。重庆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基本都是大山区,交通不便,教师工作的学校与住家距离较远,教师周转房紧缺,多数教师靠“走教”和租房,有的乡镇无房可租,部分教师只能挤住在学生宿舍或食堂里,条件亟待改善。

4.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发展依然不平衡

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三峡库区还有不少薄弱学校,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市“一小时经济圈”的12个区接受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督导评估,“两翼”地区还没有一个区县接受评估,全面实现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学校布局还有待优化。由于农村学龄人口自然减少和向城市流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壳”和“麻雀”学校,城区学校容量不足,存在大班额现象。城市新区开发和小区新建过程中,一些小区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学校,或配套学校不能满足小区学生就学需求。

此外,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子女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择校、择师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布点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目前存在撤并学校后学生上学路途太远,随之带来上学路途不安全、午餐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学校标准化水平不高,不少学校设施设备不齐全,教师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尤为不足。

三、工作建议

1.加强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

建议中央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发挥发达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对西部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建设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向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倾斜,大力加强西部地区学校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缩小办学条件差距。建议中央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农村初中改造工程,加大对西部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房建设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特岗教师、支教交流教师、寄宿制学校管理教师、村级学校教师、村小教学点教师在校住宿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以来,对口支援省市给予重庆教育事业积极援助,帮助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学校管理水平和育人质量。建议中央坚持这一政策,积极帮助库区提高教育水平。

2.完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建议积极创造条件,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逐步扩大到省属师范院校,着力培养扎根农村的教师。完善农村教师补充退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到农村任教。重点增加教师培训经费,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合格人员进入教师队伍。对培训后仍不合格的教师,可开展提供退养补贴、一次性退出岗位的试点工作。

3.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标准

建议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标准和编制配备政策,积极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村小学和教学点按班师比核定编制,适当增加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同时,根据农村学校课程设置、教师离职培训、学生寄宿和安全、卫生、后勤管理等实际需要,将学校必需的生活管理人员、卫生保健人员、安全保卫人员等纳入学校编制,明确标准、足额配备,或者由政府出资购买社会服务。

4.研究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全社会都有责任关注、爱护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重庆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探索“代理家长”、寄宿之家、托管家园、亲属代管等方式,旨在使留守儿童“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取得了初步成效,值得研究推广。

5.研究制订学校安全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