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93W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精品多篇】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一

我观看了骆正位老师执教的《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课时的教学vcd后,自己感受颇深,也从中受益匪浅。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我看后对骆正位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有如下的反思:

1、我觉得:骆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语言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往往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高涨。他不同于一些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无论学生回答得怎么样,都会始终如一地用上了“你真棒”、“你真聪明!”等语句,这是我们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语句,往往有意无意间给学生的一些赞赏和“鼓励”过头的情景:造成在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听不到些微的瑕疵,唯恐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时还未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赞叹之语就已经脱口而出,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在实践中发现,开始的课堂气氛热烈,愈到后面愈冷清。分析原因,除预设环节之类的问题外,这种激励性评价的过于频繁和泛化,使评语的激励性和导向作用大打折扣。

而骆老师在教学中,只是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也使学生获得了自我成长的快乐,体验到学习的意义。这一点真值得我在今后教学中学习。

此外,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倾听,善于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学生达到理解水平时,教师激励性评语及时准确,并富有激情。“听到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断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这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共同的拥有。骆老师还常常通过肯定性和描述性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并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理解和表达所带来的积极效果。

2、我觉得: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并不能靠赞扬就能保护和维系。若教师的引导能触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其思维和情感真正“动起来”,让思维与文本共舞,让精神律动,那也是入心的鼓舞和激发。教师应当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大胆陈述时,通过对学生的意见的恰当回应,为学生们指名学习的方向,并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进行反思,评价甚至调整。

我在教学时努力做到这一点。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在此我引导讨论两种读法不同的效果。孩子们在比较朗读后,说:“上百万年时间比百万年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仅朗读而言,针对学生朗读的重音、速度、时间更长,使我们更感受到了20世纪科技成就之多之大。”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建设性的评价,再如:“刚刚这位同学读时,我怎么就没有听出他惊喜快乐的心情呢?谁愿意再读一读?让大家听了就好像亲眼看到科技的迅速变化。”“你读得很认真,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惊喜。”

今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会坚持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的程序去读懂一篇课文。让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同时,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二

本文主要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从而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文本+生活﹦活语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同年段三个班统一要求。这是继备课组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又一次备课组教研活动——同课同师异班),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课中,我牢牢抓住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那时候,没有,没有,也没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在农耕社会还没有什么);20世纪,(20世纪的我们还拥有一些什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比,感受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同时,使学生在搜集、运用资料,模仿语言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的各项训练。

通过这样的预设与实施,感觉三个班的学生的课堂表现都比较活跃,这应该是把文本与生活有机融合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吧!

兴趣——有效教学的基石。

何为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能引导全体学生的学习收到实效的教学;能训练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力求更高效率有所收获的教学。要想达到这些目的,我认为先决条件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在本轮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等,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齐读、指名读等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伙伴的存在;自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可以“我”做主;师生对话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无限乐趣;学法的指导、小结、迁移,让学生感到:学习原来很简单……

这些,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兴奋的状态,营造了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以及同伴在集体中地位的提高,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三

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

围绕本篇课文的教学,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围绕中心句进行提问,调动学生思维。

本篇课文中心突出,浅显易懂,全文围绕“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来展开说明。围绕这一中心设置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做到浅显课文的深化学习。设置的问题,例如:20世纪以前人类的生活是什么样的?20世纪有哪些科学成果?是什么促使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

理解词语的方式有多种,如查字典、查工具书、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等,本课的学习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例如,理解“呼风唤雨”一词,让同学们阅读全文来说本词是什么意思。区分“发明”和“发现”这两个词语,从课文中找出哪些属于“发明”的科技,哪些属于“发现”的科技,学生在对这两个词语理解的过程中更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拓展延伸。

20世纪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世纪,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科技发明,让学生通过留心观察生活,查找资料等方式,说说书本中没有讲到的一些科学技术。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一百万年以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有哪些我们现在幻想的新科技产品的出现。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说出了许许多多他们想要的科技产品,如时空穿梭机、传送门……古人“腾云驾雾”“千里眼”“顺风耳”的梦想到今天都得以实现,孩子们坚信,自己的梦想终有一天也是能够实现的。课文到这里,起到了一个思想的升华的作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四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一篇科学常识性说明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科学常识性说明文,设计不好就容易成为资料展示厅或者科学常识课,失去了语文的本真,缺少语文的味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适应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全新的结构与内容,在本学期其中的一个训练知识点是学生都必须具备搜集并收藏资料的能力。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阅读了有关于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深入课文奠定基础,培养了学生课前参与能力。

课堂上,我让学生质疑、解疑,弄清课文内容,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静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文第三、四段结合具体的实例用简短、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科学技术从“农耕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人类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这两段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学生习得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按课文顺序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而是根据学生的分组汇报将其调整到第四段之后。这样,在学生自学完第三、第四自然段、在充分朗读并进行了说话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当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时,学生激情的朗读把一篇枯燥的说明文融入了浓浓的诗情画意,也强烈地感受到了20世纪取得的巨大的科技成就,强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第二自然段中的小泡泡中“‘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也是理解的重点、难点,通过“学生解释词义——结合生活理解词义——把词语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理解”这样的过程,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让文本真正成了例子,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主人,还可以从课堂教学中明晰地看到学生理解与表达,思想与言语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学习说明文,不仅仅关注介绍的科学知识,更要关注这些知识是用怎样的言语表达的。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也有很多:我的语言亲和力和激励性还不够,这往往会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感悟到只有通过自己极具亲和力和激励性的语言,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对于课后问题的'处理也不到位:“课文写得真精彩,我要多读几遍。”“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一百年的科学技术发展”这里表明课文的文字简短也是一种语言美。这和我们平时认为的语言美有所偏颇,因此我有些忽略对文章语言美的感悟。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反思 篇五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景。

课文虽然比较简短,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却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我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特点,有感情地正确朗读课文。

2、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及威力,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3、能联系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难点是: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本课的教学试图以20世纪前、后作比较,以及20世纪所取得的一些发明创造来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是现代科学技术让我们过上了比过去王公贵族还幸福的日子。

我上课思路主要是这样的:

谈话引出课题,请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然后点出课文的中心句,再请学生质疑,把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归结到解决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接着让学生充分读课文,交流读后所得。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就是人类在20世纪前后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些都源自现代科学技术。然后把这两组句子放在一起,让学生充分的朗读,理解其中的含义。最后又回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一读。这节课结束时我安排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在21世纪,希望科学技术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么样的变化。最后我引用了居里夫人的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结束课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情感。

学生虽然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课件中缺少直观图象,学生体会不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