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精品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2.21W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精品多篇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篇一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1分)

答: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答: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答案: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阅读题答题窍门 篇二

1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3说明文阅读方法

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a. 看文章题目;b. 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考生经验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

二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篇三

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磨鍼溪》)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去: 离开

方:正在

还:返回

卒: 完成,结束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代老太太 )

2)学而时习之( 以前的知识) 3)一日曝书画,牧童见之(代词,指书画 )

4)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它,指代前文“此正午牡丹也”这件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案: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只要有决心,肯下工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够成功。 ()

译文: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

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学校。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终于完成了学业。老婆婆说自己姓武,直到今天小溪的旁边依然有一块岩石叫武氏岩。

铁杵磨针的启示: 篇四

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阅读理解的技巧 篇五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方法:1.近义词解释法。2.拆字解释法。3.本义加文中义。

如:心服口服可用“拆字解释法”:心里嘴上都信服,真心实意地信服。

2根据要求划句子。

方法:能熟练把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并判断,了解不同句子的作用及常见的位置。

常识: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排比句、中心句、联想句、过渡句、总起句、总结句。

联想句:由看到的事物而引发的联想,进行想象、虚写的句子。

过渡句(段):使文章衔接自然的句子或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它的作用也是常考点)

中心句: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句子。

总起句:统领全文,是概括整段或整篇文章的主旨。

总结句:总结全文。

3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

1、结构 uawen.c n 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4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文章中的具体内容来作答。

正面情绪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

反面情绪有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从字里行间中就可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感,有的是直抒胸臆,有的是委婉含蓄,要联系生活细细品读。

5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欲扬先抑、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古喻今、运用典故、直接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阅读答案 篇六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无陇断焉 B 惧其不已 其如土石何

C 以君之力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操蛇之神闻之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铁杵磨针文言文阅读答案 篇七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去:方:欲: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答: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3分)

答:

参考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离开)方:(正)欲(想要)

2、译文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3、持之以恒启示:只要有毅力,坚持不懈,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