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精品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3.4W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精品多篇)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篇一

(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

①经济:

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

“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儒家:

1)孔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

思想内容: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思想内容: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

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

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法儒结合,此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后世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今天仍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明清之际的儒学(明末清初对儒学的继承和批判 篇二

1、出现的背景

政治: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

思想:理学和心学盛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李贽思想(明朝后期的思想家)

否定孔孟学说的权威;

反对传统道德和传统观念,追求个性解放;

否定“存天理,灭人欲”;

主张男女平等。

著作有《焚书》《藏书》等。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篇三

1、董仲舒的儒学主张:

①根据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②为加强君权: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③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提出相应措施,用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

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