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品多篇

栏目: 教育教学方案 / 发布于: / 人气:3.02W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一

第8单元 总复习

第2课时 位置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114第4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熟练地用数对表示位置。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掌握将数对应用于生活中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 点:用数对确定位置。

难 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组织练习,质疑引导。练习体验,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谈话:为了更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老师想调整一下同学们的座位。下面是座位示意图:

已知(1,4)表示小亮的位置。

⑴小明、小丽和小红的位置用数对分别可以表示为( , ),( , ),( , )。

⑵老师想把小刚排在(5,3)这个位置上,请你在图中标出来。

⑶从小明的位置向左数2列,再向后数1行就是小强的位置,小强的位置是( , )。

2.下面是一幅街区平面图,请看图回答问题。

五爱城所在的位置可以用(2,7)表示,它在火车站以东200m,再往北700m处。

⑴像上面那样描述一下其他建筑物的位置。

⑵小刚家在火车站以东600m,再往北400m处小红家在火车站以东900m,再往北200m处。在图中标出这两名同学家的位置。

⑶星期六,小刚的活动路线是(6,4)→(2,7)→(4,3)→(5,7)→(7,6)→(9,4)→(11,1)→(11,8)→(6,4)。与一说,他这一天先后去了哪些地方。

二、回顾整理

1.行和列的意义: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2.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也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3.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先表示列,再表示行。先用括号把代表列和行的数字或字母括起来,再用逗号隔开。如:(7,9)表示第7列第9行。

4.两个数对,前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列上。如:(2,4)和(2,7)都在第2列上。

5.两个数对,后一个数相同,说明它们所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同一行上。如:(3,6)和(1,6)都在第6行上。

6.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三、巩固拓展

1.运用平移的方法加深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按要求完成题目。 (答案:数对略)

(1)中点A的位置可用数对(1,1)表示,那么平行四边形其他各顶点的位置分别怎样表示?

(2)写出平行四边形向上和向右平移的的图形,写出平移后的各顶点的位置。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小结:一个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列数没变,行数发生变化;向左或向右平移后,各顶点的位置的行数没变,列数发生变化。

2.教材第114页第4题。教师:我们都下过五子棋,都知道五子棋的规则。请观察题中的情境图,你能用数对来准确地表示出图上的棋子的具体位置吗?

学生观察图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四、课后小结

位置可以由数对来确定,要注意数对的规范写法,逗号前面表示列,逗号后面表示行。

五、作业: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板书设计】

位置复习课

竖排叫列,横排叫行。 先表示列,再表示行。

物体向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并会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0。

教具: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数乘小数(2)。(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师:那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

1、理解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2、正确进行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会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在积的前面补0。

(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生齐读)

过渡:要想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同学们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出示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5页的例4,看图、看文字,重点看黄底色部分的内容。思考:小数乘小数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

5分钟后,比谁会做与例题相类似的题。

四、先学

过渡: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自学效果。

1、看一看

生看书自学,师观察督促学生紧张自学。(教师在巡视过程中不宜辅导学生)。

2、做一做

3.74.6= 0.481.5 =

0.290.07= 0.0560.15=

过渡:看完的同学请举手。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 有信心挑战吗?

(1)师抽三名后进生上台板演第6页做一做,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写。(时间3分钟)(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大一些,注意坐姿和握笔姿势。)

(2)生独立完成,师在巡视过程中收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确保全部都做完后)观察堂上板演的内容,有不同答案的可以举手上堂补充或更正。(提示:用彩色粉笔把出错的部分划掉,再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讨论( 议一议)

过渡:下面我们共同来看一看板演的同学写的对不对,比一比,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师:认为对的请举手?并追问:

(1)小数乘小数时,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想?( 把两个因数的小数点都去掉,使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

(2)当把因数的小数点去掉,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那乘出来的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两个因数都扩大了一定的倍数,乘出来的积也扩大了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积。)

(3)要想得到正确的积该怎么办?(再把扩大后的积缩小一定的倍数。)

(4)小数乘小数我们应该怎么算?(师板书: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4)评议板书和正确率,全对的打100分,书写好的画小红旗。

(5)对照堂上答案,同桌互改,有错误的订正。

3、拓展练习(做一做2)。分别比较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 )。

下面的等式不成立。猜猜看,两个因数的小数点有可能各在什么地方?

73__146=10.658 把所有的可能都写一写!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想来说一说呢?(学生说对,教师不必重复。)

七、当堂训练(练一练)

列竖式计算。

6.7__0.25 3.5__0.3

2.56__0.32 0.37__2.9

0.56__0.18 0.18__2.5

过渡语:同学们在这节课中表现的真棒,下面,大家就运用新知识来做作业吧,有信心做全对,字写端正的同学请举手?

八、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小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乘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是一样的,会计算小数四则混合(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

2、利用学过的小数加、减、乘、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善于探讨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能够综合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算法,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理解运算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前几天五年级同学对我们平时所产生的生活垃圾进行了调查研究,下面就是五年级两个班级的调查汇报情况。(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师:从这个调查汇报情况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五年级1班汇报信息:一个人4周可产生千克生活垃圾。五年级2班汇报信息: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吨。

师:看到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连除、乘除混合运算。

根据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教师有选择性地出示问题:一个人4周可产生千克生活垃圾,那么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

学生阅读题目后,教师提问:“要想求出一个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生活垃圾,需要什么书籍条件?题目中是否直接给出?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小组汇报,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

一种方法:先计算4×7=28,算出四周一共多少天,再用÷28算出平均一天产生多少垃圾。

另一种方法:先算每周产生多少千克垃圾,用÷4=,再用÷7算出平均每天产生多少千克垃圾。

2、研究除、加混合运算。

出示问题2:一个小区周一到周五共产生生活垃圾吨,周末每天产生生活垃圾吨。与平时相比这个小区周末每天要多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列分步算式的同学试着列出综合算式,根据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算出结果。

3、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面容两题中的三个综合算式,再一次得出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7页算一算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四

设计说明

本复习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经历回顾、梳理、应用、拓展知识的过程。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整合知识,总结学习方法,而且能在由易到难的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本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回顾所学知识,散落的知识经过小组的梳理与全班的交流基本上连成了线,学生基本上清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经过应用与拓展,这些连成线的“知识珍珠”被穿了起来,这些闪亮的小珍珠足以显示学生的思维魅力。

2、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简单地把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整理、学会归纳。通过把知识用情境的形式或者习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才能系统化的整理归纳。

3、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综合运用中体会数学知识是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会得到提高。

4、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有新的收获,这个新的收获就是在解决问题中提出或者发现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本课应特别注意的就是要把知识连成线、形成串,便于学生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引导学生按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梳理:

(1)轴对称图形的意义。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画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2)在方格纸上画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

(3)如何利用平移和轴对称设计图案?

(4)完成教材111页3题。(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再次经历轴对称和平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先想一想比较图形面积的方法,再借助方格纸,在下面图形中找出与图①面积相等的图形。

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了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有多种方法:根据图形面积的大小,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可以借助参照物进行比较;可以运用重叠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方格,利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比较;可以直接计算面积后再进行比较等。

3、复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2)结合上面的练习题,复习求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①直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得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②将图形进行“化整为零”式的计算,即根据图形的特点,将整个图形分割为若干规则的小图形,通过求小图形的面积,得出整个图形的面积。

③采用“大面积减小面积”的方法,即通过计算相关图形的面积,得到所求图形的面积。

4、复习底和高。

先让学生在纸上分别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边画高边总结方法。

(1)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边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2)复习用三角尺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重合,让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过对边的某一点。

②从这一点沿着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点到垂足)就是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高。

注意:从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可以向它的对边画高,也可以从另一条边上的任意一点向它的对边画高,但把高画在底边延长线上在小学阶段暂不要求。

(3)复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4)复习用三角尺画出三角形的高的方法。

①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对准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条直角边与这个顶点的对边重合。

②从这个顶点沿着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这条垂线(从顶点到垂足)就是三角形一条边上的高。

(5)复习梯形的底和高。

从梯形的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上的某一点到对边画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梯形的底。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练习十七4—9题和思考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问题的探索与解决过程中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把计算教学和运用教学结合起来。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并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课件

2、兵乓球拍和兵乓球学具

3、课堂练习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算:

老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加减和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相关练习,前面的练习同学们掌握得不错,不知今天能否继续发扬你们的优势?下面来几道口算试一试你们的“功力”

(放课件2,练习1)。请一位同学说出答案。

[设计意图:结合我校开展的计算课题研究,

复习简单的小数加减运算,由浅入深,先激发

学习兴趣。]

二、小数混合运算

老师:同学们的口算果然厉害,看看小数混合运算。能否依然“百发百中”(放课件3,练习6),做四道练习,安排男生和女生各做2道,进行比赛,然后请4位同学上黑板板书。

[设计意图:这4道练习分别有2道有括号2道没括号,让男女生竞赛,谁又快又准,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时间,加强和巩固学生的混合运算能力。]

男同学: 女同学:

老师:果然“名不虚传”。下面谁能告诉老师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步骤是什么?(提问)小结,展示课件4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己运算,自己总结计算步骤,

还学习主动权给学生,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决解实际问题

1、完成练习十七第8题。

老师:同学们,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我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今天我们运用小数加减法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看大家能否学以致用?(出课件5,练习8),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再提问。

(不用算结果,只说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小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理解题意并说出解决的方法,因时间关系,

可以不计算,但基础好的同学会很快把结果计算出来。

由浅入深,这道题较简单,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大,有积极性。]

2、完成练习十七第7题。本节课的重点和亮点,用学具配合提出问题。

老师:在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与数学

有关的问题,例如下面这题(展课件6,

练习7)让学生先看图,了解题中的信息,

提出问题再解答。按4人小组分发学具,

每人提出一个问题,并拿着学具说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会提出6种问题,先请

4位不同问题的同学上黑板板书。把学具贴在黑白,并列式计算。后2种方法提问学生,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学具展示在黑板,可以节省学生写文字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完成P103思考题--拓展延伸:

老师:同学们从窗外扔过垃圾吗?(有、没有)。对,不能随便扔垃圾,要爱护我们的环境。还记得我们学校举行的科技节的其中一项3楼“扔鸡蛋”比赛吗?大家知道鸡蛋这样扔下来一定“粉身碎骨”,为了使鸡蛋完好无损,我们参赛的同学花了很多心思去解决这个问题,还有一些高空坠物地知识,你们知道吗?

物体越接近地球速度越快,地心吸引力的作用。

(展示课件7,让学生读题)打开书本P103,

看思考题……在书上的图示写一写这4秒钟分别的行程。

然后,老师在黑板画图分析,先算出每一秒落地的距离,然后把这4秒加起来,让学生明白并不是第四秒是问题的结果。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和生活知识,二是解决一些较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问题,进一步巩固多步骤的小数加减法运算。]

4、记账本的计算知识。

展示课件8,师问:不

知同学们见过这种表格没有?

(没有、有)。在哪里见过?

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

(这是一本记账本,所有

单位或一些家庭都要会用的,

目的就是为了把每日的收支

情况记录下来,好为生活和

工作作具体的安排,这是学会理财的必修课。说说怎样计算,不要求计算结果。小结

板书:上次结余+收入-支出=现在结余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知识,并掌握如何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表达能力。]

四、知识迁移,小数的加减解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小数分数互化,

谁能举出一些例子?提问,

老师板书:例如2/100=0.02、

3/10=0.3

老师:既然大家掌握了小数分数的互化,

下面这道题估计也难不到我们四(3)班

的同学,请看题(出课件9,练习9),

请四位同学上来板书。

[设计意图: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既掌握小数的加减,又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加减,了解知识间相互的联系,进一步巩固小数的加减运算。]

五、小故事,讲大道理。

老师:同学们做了不少题了,有点累了吧,为了奖励同学们的优秀表现。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不好?展示课件10、11。这是前苏联“联盟一号”飞船因工作疏忽,遗漏了一个小数点导致飞船和科学家一起坠毁的悲剧。

[设计意图:在学生做了不少练习的时候,适当放松一下,调节学习气氛,通过小故事讲大道理,教育学生学习和生活都不能马虎的道理。]

六、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总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真正收获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0~51页掷一掷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运用已学过的组合、统计、可能性等有关知识,探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渗透概率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分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2,3,4,,11,12,明确掷出哪些和的可能性大。

教学难点:探索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点数之和为什么是5,6,7,8,9的可能性大。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课件一套;学生两人一组,每组红色、蓝色骰子各1个、彩色笔及学习单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提出问题

1.认识骰子。课件出示骰子图片,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及特征。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庄家用掷骰子来设骗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掷一掷。(出示课题:掷一掷)

二、学习新知,探索奥秘

(一)组合

1.思考:一次掷一个骰子,面朝上的点数可能有哪些?不可能是哪些?

2.教师演示:同时掷两个骰子,算一算它们的和是多少?如果两个骰子朝上的两个面的点数相加的和是4,那么红色、蓝色骰子上的点数分别可能是多少?

3.猜一猜:一次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面朝上的点数之和可能有哪些?

(板书:点数之和可能有2,3,4,5,6,7,8,9,10,11,12。)

4.动手实践,验证猜想:同时掷两个骰子,每个同学掷几次,看看点数之和是不是在2~12之间?

(二)事件的确定性与可能性

1.刚才,有谁掷出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是1或13的吗?

教师:看来,在上面的所有组合中,最小的和是1+1=2,最大的和是6+6=12,所以,两个数的和是2,3,4,,12都是可能发生的事件;但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不可能是1或13,这是一个确定事件。

2.思考:同时掷两个骰子,得到的两个朝上的面的点数之和可能为2,3,4,,12,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一样吗?

教师:虽然掷出的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可能是2,3,4,,12中的任意一个数,但这些和出现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下面老师把可能出现的这11个和分成A、B两组,如下图所示:

(三)动手实践,探索奥秘

1.教师提出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分组

教师:如果老师和你们玩掷骰子的比赛,你们想选哪一组的数?A组还是B组?

(2)猜一猜: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哪一组赢的可能性大?你是怎么想的?

(3)究竟谁赢的可能性大?哪些同学猜得对呢?让我们在比赛中见分晓吧!

2.动手实践,发现问题

(1)教师与部分学生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一)。

①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A组,算老师赢;如果掷出的两数之和在B组,算同学们赢。

②每个小组派出一个选手上台跟老师比赛,其他的同学当记录员,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并按要求涂在下面的统计图中。

师生共同游戏,下面的同学做记录。

统计后,宣布赢家。

教师:在刚才一轮的游戏中,老师赢得多,同学们赢得少,同学们不服气,认为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掷,不能说明问题。接下来继续掷,老师还会赢吗?为了体现公平、满足大家的要求,在下一轮的游戏中,我们每个人都动手轮流掷,好吗?

(2)全体学生参与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规则(二)。

①继续游戏:两人一组,轮流掷,和是多少就在对应的数字上方涂一格。涂满其中任意一列,游戏结束。

②游戏结束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用正字统计法来给最先涂满的和作记录。

学生两人小组进行游戏,并作好记录。

教师:观察实验统计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掷出的点数之和是A组数的可能性大一些,而点数之和是B组数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教师:其实,我们用数学上的组合知识来思考一下,就能揭开这个奥秘!

三、理论验证,揭示奥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点数之和是2,那么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

2.如果点数之和是3,红色骰子上是1,蓝色骰子上是多少?;如果红色骰子上是2,蓝色骰子上是多少?还有其点数之和是3的情况吗?一共有几种情况?

3.点数之和是4的有几种情况呢?和是5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在课件中依次呈现各种点数之和的组成情况。)

点数之和2

3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8×01250.9×0.9

0.35×30.4×0.57×06

5.5÷58.4÷43.6÷3

2、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式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入提问:“广场上每天早晨有许多人在干什么?”(晨练

“王朋和爷爷也在坚持晨练。

2、出示例2:王朋计划每周跑5.6千米,他每天应跑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列竖式笔算:5.6÷7

0.8

——

7)5.6

56

——

(3)、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在整数除法中,除到哪一位不够商1时是怎么处理的?

(5)、学习笔算方法

(6)、同桌互相说计算过程

(7)、小结:当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时,不够商1该怎么办?要注意什么问题?(商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

“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

同数位要对齐,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3、练习:

6.23÷70.54÷614.21÷71.56÷12

4、学习例3:

王朋和爷爷每天坚持晨练,爷爷每天用12分钟跑1.8千米,王朋每天跑5分钟,爷爷的慢跑速度是多少千米?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列式。

(3)、尝试练习(列竖式笔算)

(4)、指名板演,全班齐练。

(5)、集体订正

(6)、明确:如果除到被除数末尾仍有余数,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7)、思考:看看百分位上还有余数吗?

讲解:当小数除法除到最后没有余数了就叫除尽。

5、练习:

7.56÷86.3÷1472÷15

质疑: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上商0?

讨论总结。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的商哪些是小于1的?

4.03÷536.4÷270.84÷26

2、解决问题。

(1)6个苹果1.26千克,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千克?

(2)小红买了6个苹果共用3.12元钱,平均每个苹果多少元钱?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教材19页4、5、6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2.掌握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及读写方法。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1、字母不但可以表示数和运算定律,还可以表示计算公式。

2、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活动一: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周长公式

(1)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小写字母a表示,周长用大写字母C表示,面积用大写字母S表示。你能用字母表示出正方形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2)交流汇报

2.探究活动二: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1)像这样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还有一些简写的方法,你想知道吗?请自学课本p46页相关内容。

(2)整理汇报,并举例说明

①字母和字母相乘 。

②字母和数字相乘 。

③两个相同的字母相乘可以写成 。

④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 。

3、探究活动三: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如果上题中,正方形的边长a=6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三、课堂达标

1、判断。

(1)10个a的和可以简便记作10a。 ( )

(2)因为2 =22,所以5 =52。 ( )

(3)4a =4aa。 ( )

(4)a 一定比2a大。 ( )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的操场其中正方形边长为a,小长方形长为b,怎样表示大长方形操场的面积?

3、小明家的客厅和厨房的平面图。(如黑板)

(1)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2)当B=6时,求小明家的客厅比厨房的面积大多少平方米?

四、知识拓展

想一想,填一填。

(1)当x=( )时,x >2x (2)当x=( )时,x <2x

(3)当x=( )时,x =2x。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的:

1、整理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2、理解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结果与第二个因数和除数的关系。

3、能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简便运算。

4、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用循环小数表示商。

5、能用进一法和收尾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概念回顾。

1、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计算小数乘法和除法要注意什么?

3、计算结果有几种取近似值的方法?

4、什么叫循环小数?

二、在判断中辨析概念。

1、两个因数都是两位小数,它的积是两位小数。

2、m×0.98的积一定小于m.

3、3.636363是循环小数。

4、2.5×17+2.5×13=2.5×(17+13)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5、小毛看一本120页的故事书,每天看35页,要看4天。

三、在计算中理解法则。

3.25×4.83.6÷0.25

四、简便计算。

0.25×32×1.252.85×5.2+2.85×5.8-2.85

3.6÷0.25÷0.43.69-(1.69-5.8)

五、在运用中掌握方法。

1、李老师用200元买字典,每本48.5元,可以买几本?

2、工地上有160吨货物,用载重8.5吨的汽车要运多少次?

六、作业。

1、总复习第1、2题。

2、练习二十五第1---5题。

板书设计:

课后记:

第二课时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 =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

(3)姓名李明陈东刘云马刚王明张炎赵丽

成绩/米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

(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略。

课后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