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精品多篇】

栏目: 教育教学方案 / 发布于: / 人气:5.6K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精品多篇】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篇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列举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他们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他们的思想作简要的评价。

2、过程与方法:

①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②编演历史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③将教材中的重要人物、重要概念、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分配给学生在课前搜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交流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②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③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难点:如何理解思想家的哲学观点。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怀的一段骄傲而又温暖的记忆。当今世界唯一能把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国家和民族联系在一起、并能激起人们高涨热情的就是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当奥运圣火点燃,“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谁能不对古希腊人油然而生敬意?这是古希腊人为世界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啊。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奥运的故乡希腊,去感受一下古希腊文化的人文精神。

【新课教学】

一、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神、水、人。

先安排学生快速阅读教材21页的单元引言和22页的本课引言,思考并概括“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情况及人文主义起源发展的线索”,然后教师概述:

人们对宇宙万物起源的探索:

1、前6世纪之前,世界由神创造。

2、前6世纪,泰勒斯:“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

3、前5世纪,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西方的“人文主义”的演变和发展:

起源: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智者学派;

发展:14至17世纪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成熟:17、18世纪启蒙运动。

二、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什么是智者学派?(概念)为什么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会出现智者学派?(原因和背景)智者学派的主张有哪些?影响如何?(主张和影响)

1、“智者学派”的概念

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自称“智者”。反对派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那么当时的希腊为什么会出现智者学派呢?

2、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复习上节课内容,由此提问:以上各派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授: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问题1:结合以下图片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兴起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师:多媒体展示三组老照片由学生归纳背景

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师:问提2:多媒体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

生:(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此处介绍北大发展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师:问题3: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提出了哪些内容?

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师:提问: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先生: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教师讲解: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 篇三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二、战国时期的战争(课件显示标题)

请大家阅读教材40页的小字部分的两个战役,了解战国战争的盛况,然后总结出战国战争有哪些特点(先请学生用精简的语言概述战争过程,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争的特点)

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以学生归纳出来的为序,教师重点对谋略和兵器进行讲解。)

(课件展示)

a.兵器(青铜兵器改进、铁兵器出现)——武器的改进

(学生展示自制古代武器,并简介戟,戈,矛,刀,剑的特点和用法)

b.兵种(步兵,骑兵)——军队构成的变化

c.人数多、规模大、修建工事、争夺激烈

d.战役的发生(围魏救赵,长平之战)

e.重要军事家的涌现(孙膑、白起)

学生讲述孙膑,田忌的故事

f.谋略(“围魏救赵”、“反间计”;“合纵”“连横”)

课堂辩论(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的战争除了在战场上刀光剑影,杀声震天外,战争的背后,各国间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就是激烈程度和影响力不亚于战争的“合纵与连横”。

三、合纵与连横(课件显示标题)

1、正当各国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秦国却逐渐占据了主动,为什么呢?因为秦国出了个张仪(投影张仪图片)

张仪游说各国,破坏了六国的联盟,使得六国联合抗秦的谋略破产,具体是怎么回事,同学们还是通过阅读教材去了解吧。

2、指导学生重点理解什么叫“合纵”,什么叫“连横”(课件出示“合纵连横”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合纵政策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苏秦奔走于东方多国之间,身佩六国相印,在他的游说推动下,东方各国一度合纵攻秦,迫使秦国吐出一些占领的地方,使秦国遭到一定的挫折。

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连横政策的代表人物是魏国人张仪。秦国用张仪为相,让他推行连横政策。当时东方的齐楚两大国结成联盟,秦国要跟齐国争雄,必须先破坏齐楚联盟。张仪连横政策最成功的一着便是把齐楚联盟给破坏了。

3、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立场不坚定)

(教师讲述)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一会儿加入合纵,跟楚国搞联合,跟齐国搞联盟,一会儿又跟秦国抱到一起,朝秦暮楚,反复无常。“朝秦暮楚”的成语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虽然斗争很复杂,情况多变化,形势发展的总趋势是清楚的,那就是,在不断的军事斗争和复杂的合纵连横斗争中,楚国和齐国先后衰落下去,秦国却-越强。

课堂小结

(课件出示知识要点,教师概述)

战国宏大而壮观的战争,变化多端的谋略,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令人难忘,但是我们都知道,无论在何时,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都是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在连绵不绝的战争岁月中,受煎熬的始终是老百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和平,一直都是我们共同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