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高校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栏目: 师德师风建设 / 发布于: / 人气:3.19W

高校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高校师德师风的内涵极其广泛,师德师风有时以综合的力量影响着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有时又从不同的方面分别影响着高校的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事实上,高等学校教师的道德往往被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理解。广义的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作为一般社会人的道德,狭义的高校师德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具体而言,所谓广义层面的师德即教师作为一般社会人的道德,也是指作为“人”的道德,比如,热爱祖国、讲究诚信、尊老爱幼等,是任何一个社会人都应当具有的道德,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当然不能例外。所谓狭义层面的师德,即高校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与具体言行。它决定着高校教师对自身工作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调节着高校教师与学生、与同行、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其工作质量。高校教师的师风,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自然汇聚和有机整合,它很多时候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调节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同样影响着高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质量。

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愈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决定了教育以及教师在人类生活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变革中将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教育,关注教师职业。教师素质的高低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重视教育的发展,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注重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正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古有“天地君亲师”的尊贵,今有对教师职业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美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了教师的“专业人员”定位,教师职业不可取代的、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身份获得了法律上的认可,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教师职业的稳定性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近年来,“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减轻教师非教学负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极大地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教师职业日渐成为优秀人才竞相争夺的“香饽饽”。但是,在教师职业地位整体提升和各项保障措施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也存在着教师素养与国家和社会对高素质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的现象,这亟待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师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在教师的素质结构中,最核心的莫过于教师职业道德,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教师所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他人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在他们的性格与品质上烙下深深的印记。此外,教师职业产生的最初动因就是要传递、继承与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要将人类社会的灿烂文明世代延续下去。这既需要教师对知识本身有深度的掌握,能够融会贯通,也需要教师掌握教授知识的技能与技巧,否则文明延续的过程就变得艰难。因此,一位合格的教师,既要有为师的宽容、公正、热爱等职业道德素养,又要有广博、宽厚的知识素养,还要掌握知识解读、转化、呈现的能力,以及师生交往中组织与管理学生的能力。正因如此,社会各界希望学生通过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为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做好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准备,帮助师范生形成“身正为范”的师德,提高“学高为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任何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转和健康发展,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两股力量的维系和调节,这两者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各行各业正在大力提升依法治国的力度,以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与此同时,在有着长期德治传统的国度内,道德对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的调节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确立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和标准,明晰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间的道德准则,并以此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是目前我国加强道德建设的重点所在。

和法律相比,道德具有层次性,有高标性道德、规范性道德和底线性道德之分。高层次、高境界道德价值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引领效应,高尚道德人物对一般社会公众具有引领作用。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道德高标的引领,需要高层次道德精神和境界的引领,需要一批践行高层次道德的人士进行引领。古往今来,人们把这一道德引领的重任交给了知识分子,交给了知识分子的集聚地——高等学校。

自古以来,我国有“知书达礼”的说法,西方有“知识即美德”的论断。高等学校的教师作为社会上知识最为渊博和丰富的群体,理应最具美德,最能达礼。因而,人们在高度尊重高校教师的同时,也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期望他们的行为合理合法,更期望他们能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和榜样。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高校教师的确承担起了这一社会重任。一大批有良知的高校教师以广博的知识、理性的精神、先进的理念、高尚的道德、人文的情怀、严谨的作风,始终引领着人们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并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进行批判,给公众必要的警醒和提示。高校教师也因此赢得了人们更多的尊重和认同。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当代中国的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和社会越来越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急功近利、浮躁短视、为了目的不择手段等现象同样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敷衍、学术造假、过于关注个人名利等师德问题不时见诸报端。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高校教师身上,但它既影响了高校职能的正常发挥,更带来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引起了社会公众的不满和抱怨。人们会不自觉地发问:连高校教师都这样了,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高等学校对社会的引领和批判功能逐渐弱化,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质量受到人们的质疑。这已经引起了很多有良知的社会人士的关注和深思。

因而,无论是从进行道德引领的社会责任出发,还是从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考虑,提升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追求和职业道德素养,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