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信仰调查报告多篇

栏目: 调查报告 / 发布于: / 人气:7.14K

信仰调查报告多篇

【第1篇】2022关于当代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5)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 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神灵崇拜源自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它包括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两类。在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所谓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财神、喜神、药王神则属精灵崇拜的范畴。

岁时祭仪是民间流行最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活动。现在流行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这一信仰有关。岁时祭仪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春节代表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扫墓寄托着对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阳则溶入尊老敬老的美俗。

农业祈仪是围绕着与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有关的节气进行的祭祀活动。它最初可能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畏惧有关,但不可否认,其中更多地表达了祈求收获,盼望富足的美好心愿,这一民间信仰行为千百年来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国社会,一直发挥着指导农民适时播种与收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其在提醒农民按节气的变化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不误农时方面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占卜风水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活动,一般分“阳风水”和“阴风水。” 所谓“阳风水”是指人间各类建筑的风水,“阴风水”则指坟墓的风水。民间对风水的崇拜,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是人们相信风水流向能招致祸福的观念所致,它是早期人们科学知识匮乏,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民间信仰里也隐含着规避灾祸,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符咒法术是借助神力进行法术的民间信仰活动。符文通常用朱笔抹在黄纸上,形如涂鸦,咒语则古怪荒诞,不知所云。至于法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荒诞不经。 从上述民间信仰体系可以看出,我国民间信仰崇拜没有明确的教义、划一的仪式、严密的组织,呈现出多彩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有独特的行为特征,这就是:原始性、多样性、农事性、人性、功利性等。民间信仰还具有群众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点,使得民间信仰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

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数千年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在农民的生活习俗中有着深广细微的渗透。

村落生活是乡村农民在乡村空间里随习俗形成的一种生活式样。它是与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相对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社会及其成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应的生活方式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它在古代、中世纪、当代、当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差别极大。今日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的同日而语了。同时,即使在同一时代,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乡村社会发展情况十分不同,在它们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也就极有差异。总体而言,乡村生活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1)“乡土” 性。(2)个体差异较少、同质程度很高。(3)有较高的封闭性、变化相当缓慢。(4)崇尚吃苦耐劳与生活简朴。

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和人类心理上的需求。”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他们把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扮演着现实人类精神生活导向的角色。民间信仰同样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杂糅了儒佛道三教,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上诸多的现实人物,诸如关羽、秦琼、岳飞等深受民众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民间的神。更有各地因其民俗而随意创造出来的地方神,多到无法胜数。有些形成了民间宗教组织和宗教结社,其核心内容是对劫难将至的信仰。

中国民众的祭祀活动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民众祭祀土地、城隍、灶王以及各种自然神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求诸庇护及免灾,可能也有预备“人情”的用心。如果鬼神世界是取材于现实世界的,是对现实世界反应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下层民众其实是处于对官府的不信任、处于无望或对人生的无奈才求助于鬼神的帮助。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和延续之后,仍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非物质文化保护为民间信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保护、保存人类思维的智慧和结晶。

中国要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作为整体立得住脚,就必须先学会从正面看待所谓的乡村民间信仰。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基本的观念加以清楚的陈述。乡村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元价值)在生活实践中的仪式及其表现,从文明早期的天道观、阴阳观、神灵观和巫的观念往后代代相传,经过吸收儒、道、释和其他哲学、宗教的符号和观念,在唐宋时期演化为非常繁盛的内容,历明清而登峰造极。民间信仰经过当代的科学、教育和政治的洗礼、冲击,在当前又复兴出其基本的或者证明有生命力的内容。从国家仪式,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仪式、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庆、面临重大事件或灾异事件的反应,都见证着我们习惯称为“民间信仰”的表现。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人的生活日程,“民间信仰”是大众的信念和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专属于没有现代文化的乡民。边缘地方的农民之中观察民间信仰,并不说明它是农民所专属,而是出于一种调查研究上的便利和效率的考虑而已,因为农民更可能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表现民间信仰。

在传统时代,民间信仰基本上是适应当时的人民、社会和国家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建立相互关系和整体关系的,当然也不乏阵痛性的短期冲突。在当代,我们的民族遭受了外部冲击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民族自我意识的低潮时期曾经对我们的文化极度失望,悲愤欲绝地予以糟践。如今,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不折不挠的奋斗,我们的民族,包括文化的若干基本方面都幸存下来了,国家也逐渐兴旺起来了,现在是思考如何善待我们的基本文化问题的时机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学界应该诉求一个目标,也就是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 “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

所谓的 “名副其实”是要让民间信仰不再被随意地贴上“迷信”标签。近代以来,民间信仰被学者用 “迷信”污名化,成为精英阶层、政治权力通过建立贬低民众的话语而驯化民众、领导民众的功利性知识。自然发展状态下的信仰是以神圣之心、敬畏之心为基础的仪式体系,善意和正面的社会功能是其常态;迷信是变异到有害状态的民间信仰,是信仰中一个极端的状态。今天已经过了需要这项污名化技术所生产的知识的时代了。应该通过充分的反思、充分的经验研究来提供一种公共知识,在社会中形成通识:迷信是迷信,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迷信和民间信仰之间是一种可能的联系,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知识界和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努力减少民间信仰转化为迷信的可能性,而非以一个 “迷信” 标签贬损一切民间信仰。

所谓的 “归其本位”是要让民间信仰不被恶意利用。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可资利用的时代。信仰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也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大多数人有更大的机会过一种幸福的当下生活,应该有民间信仰一席之地的方面,就应该将其归于民间信仰;应该归于科学技术的方面,学界和政府有道义为民众提供应有的科学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民间信仰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真成迷信了,甚至成为黑道、邪教的帮凶了。这是要认真对待的。我们希望,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感召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在我们的共同体之中让民间信仰和科学技术各就各位,让民间信仰更好地成为积极的公共意识的组成部分。

四、民间信仰研究走向

首先,该视角涉及我国现当代人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正在开拓的新领域。从此拓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人文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现当代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和研究,专著文章,还是时而可见。民间信仰内容庞杂,有俗信,如生肖属相、祖先崇拜、龙凤崇信,也有迷信等不乏负面的东西。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精神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然而,民间信仰在现实中,是和我们民众的世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信仰形态。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是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相。

其次,民间信仰是与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态。我们华东师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于xx年暑期实施社会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31.4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比例来推算,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陆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超过了3亿。且不论这数据是否需进一步调查验证,其人数众多是无疑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仰宗教”,可以做进一步推敲。因为,我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村民众说自己或他人“信佛”,实际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间杂神而已。或者,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早年所言,中国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国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国人的国情。这里所谓的道教,在民间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罢了。总而言之,民间信仰在民间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约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现实生活中,它与民间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如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打井造桥、种田捕鱼等等纠缠在一起,并有意无意地规范制约人们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因立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实际危害的程度和个人的感受有所差别。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民间权威文化符号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约力量,其合理适度的流行、应用,往往与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进人性的良知,保护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内含有利于现实民众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改良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为我们当代思想文化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 其次,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们在长期相关的田野考察研究积累中提出的。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上述所说的对民间信仰本身和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之关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庙会、仪式等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另外,学界也有一些与本研究走向较为相近的文章发表,如乌丙安《俗信 ——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对策和卓识,对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启迪。

总之,这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多学科的观照,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将会经历不断的熔铸,从而找到存在和延续的途径,继续为中国农民提供有意义的解释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2篇】大学生的信仰的调查报告范文

一、调查目的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我们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与社会基础的变更必然会影响到处于转型期人们的心理。而我们当代大学生也是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交融影响最深最广的一代。 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一个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问题。如何使作为未来社会发展中流砥柱和社会高知敏感人群的大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持有正确合理的信仰,依然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所在。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针对不同对象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我校学生信仰及其相关特征因素,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达到以下目的:

1、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

2、透过表层深入到大学生的情感深处,判断何种情感支撑着信仰的需求从而示信仰“有无”的心理依据;

3、通过马克思主义之外的信仰的选择,判断大学生信仰状况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势;

4、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全面而有效的策略。

二、调查对象

xx学院在校大学生。

三、调查形式

问卷形式。(发放问卷 210 份,回收 有效 问卷 205份 。)

四、调查时间

20xx年5月24日——20xx年5月27日

五、调查内容简介

本调查问卷主要就大学生的自身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认为大学生应该有的信仰,被调查者对于金钱以及宗教在内的相关问题的看法,就马克思主义在人们信仰中的地位,来推断当今社会的人们在面对工作压力,就业困难等社会问题时的心态。

六、调查过程

首先,出于对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的考虑,我们在调查小组内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先由小组组长向小组成员征集问卷题目,然后将题目进行合理筛选、整合,经过修改核对形成最终的问卷调查;接着,我们从小组中挑选出责任心较强的两名成员,由他们负责问卷的打印、分发、回收。

其次,对于回收上来的问卷,我们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分析,并在小组内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对于给出的问题,我们大致的分了一下类,并且从各个方面讨论了大学生的信仰观念,以及信仰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一个好的信仰是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走向等等。

最后,我们总结此次调查,并集结成报告形式

七、调查项目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通过对于调查问卷的第二、九、十二这几个题目的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马克思的认识有着很大的积极地因素,对于马克思主义没有怀疑,也就是说我们大学生中有90%多的同学是支持和拥护马克思主义的。

(附:调查题目,调查结果的显示)

2、您是否有过对于信仰的相关思考( )

a、从来没有 b、有过一点

c、有过,并有一些思考 d、很认真的想过

9、您认为信教的原因( )

a、受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c、信教就是信真理b、消灾免祸,保平安 d、内心需要,精神寄托e、其他

12、学校应不应该加大宗教信仰的宣传力度并开设相关的课程( )

a、应该,但要适度 b、无所谓

c、应该大力支持d、应该坚决反对

总的来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就我们所调查的人员来看多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为坚定。例如,有80。45%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在谈到对于“当代西方学说和理论能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指导性思想”的看法时,有90。83%的学生作出了否定回答;有96。51%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大学生心中的地位。由此我们也可以很自豪的对那些说“八零后是垮掉的一代”的人说no,我们很看重马克思主义,我们通过学习懂得,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的大脑所在,没有一个好的思想的知道,我们就会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在战火中来到了我们的国家,依靠它的指引,我们得到了自由,战胜了帝国主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在建国后的这六十一年里,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人们生活水平三十年前是没有人敢想象的,但是我们的经济还在飞速的发展着。

今天看到了世界五百强企业前十位有三个是我们国家的,且中石化以绝对的优势独领风骚,也是我们国家首次有企业排到这个位置,但是我们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五百强里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前十位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

取得的这一切,我们不会忘记思想的指引。所以就会有了这么多的当代的大学生,踊跃的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加入共产党对于每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来说都是那么的骄傲和自豪,每一个学生都非常的看重和珍惜能够靠近党组织的机会。

通过调查我们也不难看出,还存在很少的一部分人不信任党的领导,过分的迷恋于宗教,我们也在此分析一下这一部分学生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经过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一下几个方面:

(1)受到家庭的影响

我们调查的学生也来自我们国家的大部分的地域,经过分析认识 到,居住在城市的同学相信科学且没有过迷信经历的比例达到了96。56%,来自农村的同学,大部分都能说出一些迷信的行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多来自于长辈的教导,多数表现在这三个方面:

1.消灾降褐。企图以求神拜佛、烧香叩头、驱魔赶鬼等方式,来为自己为亲人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带来福运。

2.摆脱困扰。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变得心灰意冷、悲观绝望,便想以此来逃避现实。如有些人在失恋后出家当尼姑或和尚。

3.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图通过迷信活动来弥补一些无法挽回的过失,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其突出表现如通过做道场、请法师来对死者进行悼念,追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

(2)地域的影响

在一些特殊的地区有一些古老传统,信教是在他们出生下来就开始的。这个占据的人数也有一部分,但影响不是很大吧,因为这种信仰有一种被迫的感觉,虽然自小就开始了,但随着自己的学习,知识的逐步积累等等,在内心就不会去迷恋宗教,宗教的影响也就不会很严重。

(二)大学生对信仰的认识

通过对调查问卷中的第一、三、五,这几道题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心中的信仰占主流的是科学信仰。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仿佛是不可能接受的。从这几道题的调查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对宗教的认识大多数人是说不清楚的,只知道是一种历史文化;对信仰的认识也知道一些概念;在宗教与科学的问题上大多数同学都意识到了科学的主导地位,认为科学是真理;对于宗教的认识上普遍认识是,信仰宗教是一种内心的需要、精神的寄托。

【第3篇】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及信仰调查报告范文

我们这次的课题是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调查。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以飞快的速度日新月异的发展着,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化都在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观念和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还有我们的追求更值得关注一下。目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着信仰的缺失,而且没有正确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有可能阻碍祖国未来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搞清楚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我们决定将调查的方向分为追求与信仰,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获取我们的答案。经过我们的调查与总结,我个人发现我们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还是人生追求和信仰的,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追求与信仰。然而相比之下,有一些同学来了大学就似乎忘记了高中时期的追求和梦想,整个人变得十分的颓废,变得毫无追求,只是一味的放纵自己。

其实在进行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之初,我们在多个题目中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大家一致决定选择这个“当代大学生人生追求和信仰”为题,因为我们觉得这个课题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我们本身就是大学生,所以觉得这个课题相比于什么民族文化之类的做起来更加得心应手一点。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我们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不少已经缺失追求与信仰之人,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从中能发现一点问题,并给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因为大学生人生追求与信仰的范围比较宽广,也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小组为了明确方向,事先经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并分工,大家一起合力出了一份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些同学的人生追求和信仰。我们做好问卷之后,由负责这版块的小组成员进行问卷的上传与回收。这次我们并没有才用传统的调查问卷的形式,而是在我们组长的建议下,把它上传到了一个名叫问卷星的一个专门做问卷的调查的网站。因为我们大家都觉得在现在这个社会,都是信息时代了,做个问卷只要点点鼠标就好,再说如果把问卷打印下来,我们也觉得不是很环保,毕竟这个数据分析完之后,这些问卷就没有用武之地了。最后,我们进行统计、总结和分析。然后各自根据自己负责的版块进行了调查,尤其是我们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

对于人生追求这一个方面,人生追求是基于一定的人生需要为实现某种人生目标而自觉进取活动过程,它反应出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追求,就比如说在大学入学前的专业选择上,大多数人还是自我意愿,当然也存在少数同学是采纳家人的意见或者说是跟随大众。当然,不是说仅仅从这么一道题就能看出你是否有人生追求,我们本次的问卷也不是很权威,我们只是从一些小的方面,或者某些细节中去分析一个人是否存在人生追求。或许当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还请大家谅解。

关于信仰,信仰是人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和持有,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及其相信和尊重,它包括宗教信仰、政治信仰、同时也包含着信仰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在我们当代大学生之中,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拥有某一明确的信仰而且不曾改变过,而存在一部分人,虽然有自己的信仰,但是却是一直在变化的。当然也存在极少数的不曾拥有自己的信仰,认为有没有信仰对于他来讲是无关紧要的。

最后,总结一下:我认为不管是追求还是信仰,都对个人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个人的未来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对信仰的选择也要十分慎重。

此次调查中,我们小组由于准备充分,加之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最终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调查。借着这次调查活动的机会,我在组织、策划等方面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通过回收的问卷我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问卷没有注意到男女比例的平衡;少部分的选项存在一定的漏洞;由于时间、经费、条件等因素限制,我们调查的对象大多还是上海电力学院的本科学生,作为一份“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人信仰”存在着不够全面等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的实践积累了经验,相信以后一定能做得更好。

在本实践报告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在此次实践过程中对我们有过指导的老师以及积极配合我们调查的同学表示衷心感谢,是你们的帮助和建议,才最终使我们的实践报告得以按期、保质地完成。谢谢你们。

【第4篇】关于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失了自己的梦想。借由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们遗失的梦想。

行程近两百多公里,其中徒步进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过河穿洞,苦乐相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收获了更多的宝贵经验。就这次活动而言,属于团队活动,但就本次调查内容而言,系我个人收集而成。针对历史系的专业特点,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庙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现状、谋生手段及村庄未来情况的调查)的收集整理之上。当然,也有对于徒步经验的积累。调查结果如下:

(一)、民间信仰(庙宇文化)调查

徒步过程中,一路所见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毕竟在大山里,人们与山为邻,靠山为生。对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其次道教的庙宇较多,黄围山景区的主体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侣为主的庙堂。这是在山西境内所见。

左边这个图片是从双底村到武家湾的路上见到的一个庙宇兼纪念 馆的建筑。前半部分是供奉关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则是纪念徐昆的,正如门楣所提孤石藏真。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这边祈福烧香,祭祀关公。

河南境内见到的则是以佛教为主,也许是离古代统治中心近的缘故吧。在东场村有幸见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现存三佛殿一间,石碑两通,偏殿损毁严重。殿内供奉有佛教过去未来现在佛,殿前有明代两通大石碑,一块是明大德年间的,另一块是明嘉靖年间的,碑文模糊,边上县长落款还是清晰的。都是当时的辉县县长重修庙宇的碑文。碑身保存较好,下边驼碑的石龟无头。碑帽脱落在地。

在焦作市区的影视城里,藏着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胜佛寺。我们去时庙前的一棵大树上落满了喜鹊,叫声特别响亮动听。也许真的是洞天福地吧。小小的一进院落中,四大菩萨的殿堂一应俱全,香火应该蛮好的。毕竟这里经常会来不少明星大腕的。不过寺庙门口的那一座座扑到的新石碑,让我看了很不舒服。不过庭院里还是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气息停留。也是两块明代的碑,完整的立在殿前。还有三块民国时期的碑文。碑文都是重修纪事,但是从碑文的字体书法来看,明朝古碑更加注重笔体端庄,民国时的则在散漫中透漏出些许飘逸与自由。可惜那时手机相机都已没电,更是接近黄昏,所以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以示大家。

在徒步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见到一座基督教堂或是听说有基督信徒,大山深处,依旧保持着古朴与醇厚。

(二)关于大山深处群众的生活状况调查与实际体验

对于这样一个被群山包围的世界,我们能够想到的也许是贫困,勤劳,憨厚,安宁,保守,甚至会是愚昧。可是,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时,一切都会重新定位的。因为在这里,有你在别处得不来的感动与体会。

我们住宿过的村庄有西石门村,双底村,武家湾村。途经的村庄有东石门村,横水村,南洼村,西沟村,东场村。其中给我映像最深的村庄是西石门村和东场村。在这两个村庄里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他们的真正生活。

在西石门村,最大的体会就是吃水难,取暖难。我们去了二 十个人,一下子让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紧张的不得了。在小韩家吃的饭,他母亲从下午三点就开始做上了,一直做到五点多。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几天来的疲惫与不安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的款待背后,需要有多少桶井水与木材支撑啊。每次提水都得到村边的那口小井用扁担担。村民们经常会上山砍柴,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样的世界里, 或者说是在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的南端,居然煤炭是作为奢侈品来看待的。我们晚上住宿的那家叔叔家,生火做饭都是用的木炭,那天晚上我们也是在木炭火的温暖下,入睡的。

遇到东场村,那是我和音乐系的张博同学一起去探路的事了。在西沟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迷了路的。组织上分配我俩前去探路,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叫东寨的村庄,在那里会有一条小路把我们送到焦辉路上,然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焦作市。我俩以超出大队伍十几公里的速度,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东场村。也是这样,我有幸遇见了我忘记姓名的可爱可敬的大叔,也遇见了那座皇家御建的洛加寺。也是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村庄的历史与现状。

据大叔讲,他们一家现在七口人,两个儿子外出打工,有老伴,两个儿媳和一个孙女在家。家里每年收入三四万块,当然这是除去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赚的钱的。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能有这么好的收入,的确有些诱人啊。谈到大叔家的经济来源,主要的不是那十几亩地的收成,而是家里养殖的中华第一蜂。这样就把我一路上看到的蜂箱有了合理的解释。大叔说,这方圆好多的村庄都养这种蜂,收益不错,已经形成养殖规模了。在大叔家院子里,我看到两支新做的蜂箱,大叔说是要扩大养殖规模。突然觉得,大山里,并没有那么荒凉,没有富不起的村庄,只有没致富的手段。大叔为我讲述了村子的历史,洛迦寺的故事,当然也有他们的家事。当我们要合影的时候,他们一家都羞涩了,尤其是大娘,脸都红了。那一刻,说不出的感受。突然觉得生命和生活本来就是一起的。

当然还有很多生活信息,比如在我们一路沿行的那条大河上,前几年建起一座发电站,可是发电站与陵川县供电局有了矛盾,电便没有地方去卖了。于是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发电站把电以三毛一度的价钱卖给村民,村民们现在用电越来越多,生活感觉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大双村,当地卫生所的大夫和我们讲,以前大双村是整个陵川县最为富饶的地界,水量很大,吃水灌溉什么都不愁,后来为了支援县城用水,在村子上游建了蓄水站,河里的水量大不如从前了。当然,这也应证了我们能在那么空旷的鹅卵石滩上休整队伍。

【第5篇】2022关于民族民间信仰调查报告

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下所产生的与当地民情、民俗相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群众思想文化活动的多元性,民间信仰已经成为部分群众在五大合法宗教之外的信仰选择。如何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3月2日至3月26日,县民族宗教局会同公安局等单位联合组成专班深入全县17个乡镇,对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民间信仰渊源长,种类多,分布广。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或被拆毁、关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大部分乡镇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活动场所在当地群众的自发组织下又重新开展活动。

1、我县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量。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县公共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100多处,信众约5万多人,远远超过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信众人数。

2、民间信仰活动主要种类及表现形式。

我县民间信仰活动主要可分6类:一是信仰关圣帝。在县城及乡镇很多商铺、厂店都供奉关帝的神像,店主常年焚香供果,敬拜关公,祈求生意兴隆。二是供奉“菩萨”。有的乡村建有小庙,供奉土地、财神、送子娘娘等被老百姓通称为“菩萨”的神像。每月初一、十五,信众自带香、表敬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早添贵子等等。三是供奉门神、灶神。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门神像,祈求门神镇守门庭,阻挡牛鬼蛇神入户作乱。灶神也称“司命神君”,传说他每月三十日上天庭汇报主人家的善恶事,于是人们习惯在灶头立香炉,初一、十五上香叩拜,祈求灶神向上天多言好事。四是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及人物神祗。如宝丰镇女娲山的“女娲娘娘”,附近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上山朝拜,祈求好运、平安、吉祥。竹坪乡金花洞内供奉的“金花娘娘”,周边及陕西边境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前来求仙水、求子疗疾的上百人,鞭炮声震耳欲聋,焚香化纸烟雾腾腾。五是自然物崇拜。如官渡镇驴头峡山顶的百年古树等,都因历史悠久传说纷纭,常年有人朝拜,祈求树神显灵保佑。六是崇拜伟人,祈求平安。有的公共场所及工地时常插挂着伟人像,祈求避邪平安,出租车、私家车的驾驶室内也经常可见悬挂伟人画像,祈求保佑行车安全。

3、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

我县的民间信仰有6大特点:一是客观性。民间信仰源于历史文化,不管人们接纳与否,都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它有着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发发展的不可扼制性,不会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而消亡。二是普遍性。我县的民间信仰群众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商贸不发达、文化较落后的乡镇。信众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多以家族、宗亲、村庄为根基,在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当中传播较广泛。三是复杂性。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农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可度。部分场所“一庙多神、一神多教”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双台乡的学堂洞,本是一个天然石洞,传说圣人孔丘的弟子颜回、子路曾在洞内传授过儒教,后人便将此洞称为学堂洞,供奉几十个各路神仙及仁人志士、英雄伟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什么神仙都有,求什么事都行的道场,香火旺盛;四是松散性。民间信仰是繁衍于民众当中的非宗教信仰,其组织形式大多都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组织机构,有庙就有庙会,各庙各自为战,只是在开展比较重大活动的时候,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村镇组织,组成临时专班举行相关活动。五是多样性。信众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凡是被认为有神灵的事物,都会成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大多不分佛道,更谈不上教别,当地民众只知道供的是“老爷”,见老爷就拜。六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信众很多都带有较鲜明的功利目的,只要身体有些许不舒服、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有可企及或不可企及的愿望,就会朝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的民间信仰态势是稳定的,民间信仰活动是正常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仰盲从。由于民间信仰没有教义、教规,与封建迷信相掺杂,信众只是盲从地参与,很容易上当受骗,加之活动内容和形式混乱复杂,一定程度上给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留有可乘之机,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2、管理难度大。有的场所由住在附近的1--2名老人看管,并收取微薄的香火钱;有的是由1名信徒自发到庙里居住,维护场所正常活动,靠场所收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场所无人管理,这种场所一般规模较小,如设在村头、路边的小土地庙等,占30%左右。由于场所点多、面广,给监管工作造成相当难度。

3、安全隐患较大。大多数场所地理位置偏避险要,交通不便,信众参加活动过程中,特别在大雪封山,雨、雪路滑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大年三十、初一、十五等朝拜人员较集中时,燃放烟花炮竹、上表烧香都极有可能引发人身伤害和山林火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传播封建迷信、社会陋习的消极的一面,也有排解群众心理压力,促进底层社会稳定的积极一面,如何加强民间信仰的引导和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积极引导,分清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使广大信众分清合法宗教、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搞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引导他们自觉地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开展正常活动。

二是倡导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对民间信仰中掺杂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时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特别要淡化民间信仰的神秘色彩,科学解释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巧合现象。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从调查情况看,民间信仰升温主要是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是农村精神文化发展却严重滞后,投入不足,设施不多、农村专业文化传播者很少,特别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太少。因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重心放在村一级的文化阵地建设上,将公用的文化场地纳入到村镇建设发展规划中;要加大对农村广播站(室)、文化站(室)、体育场地的投入,建设一些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2、规范管理,建立法制化长效管理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对民间信仰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建立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成员由宣传、统战、综治、民政、公安、文明办、宗教、土地、城管等部门组成,经常研究民间信仰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强化责任,上下左右联动,在机制上保证民间信仰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同时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属地管理,责任到单位、到人。

二是积极探索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民间信仰场所责任人的教育力度,增强法制观念,确保其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治安、消防、档案、环保等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要加强登记报备等工作。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在举行大型民间信仰活动前要向当地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和登记备案,并严格按照宗教管理部门作出的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开展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现存民间信仰活动不鼓励、不支持,更不能参与。

三是要坚决制止乱建滥建民间活动场所现象。鉴于确实存在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现象的情况,土地规划部门要从严掌握,从村镇房屋建设规划的角度限制兴建数量,控制建设规模。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治理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对借乱建滥建活动场所聚敛钱财,蒙骗群众的神棍巫婆要严加惩处,以示警戒。

3、加强调研,掌握动态,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宗教工作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辖区内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基本情况、信仰渊源、管理现状、社会影响、有无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等情况进一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第一手详实信息资料,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要掌握动态,尤其要严防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杜绝利用民间信仰活动敛财,聚众闹事,干扰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社会稳定,弱化民间信仰活动消极的社会影响;要注意总结推广民间信仰活动管理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经验促管理,确保我县民间信仰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

【第6篇】高校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报告

高校生信仰状况的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是如何定义信仰的?我们是否有信仰?我们是否需要信仰?我们这一代大学水果真处于信仰危机的时代吗?针对这些题目,我和另一位同学于2012年5月18日至2012年5月27日,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中国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调查,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个人信仰现状、对信仰的需求认知及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并以此较深进的思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题目。

本次调查活动共回收问卷107份,有效问卷107份,有效率100%。针对回收的问卷,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对本群体的信仰现状认知

(一)总体信仰现状认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过半确当代大学生觉得我们正处于缺乏信仰的时代,23.36%的被调查者则持反对态度。但是当我们问及“你是否有个人信仰”的时候,却有53.27%的人做出肯定回答,而有19.63%的人回答说没有个人信仰。从此处我们发现,这两个题目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当过半的大学生正面地回答自己是有信仰的时候,却有过半的人在不知道这种现状的情况下表达了自己对当今大学生缺乏信仰的现状的担忧。这多少是受到了当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片面评价的影响,以为当今大学生是迷茫的一代,已失往了心中的信念。

(二)大学各年级的信仰现状认知

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发现,在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们,有信仰的占了44.44%,无信仰的有38.89%,而回答不知道的有16.67%。对比二年级,48.98%的学生是已经有自己的信仰的,比大学一年级的多了4.54%,无信仰的占34.69%的比率,也可以看出是有所下降的,不知道自己有没有信仰的则也下降到了16.33%。在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中,表示自己是有信仰的竟上升到了77.27%,比大学二年级增加了28.29%,无信仰的也忽然下降到了18.18%,这时只有4.55%的学生是不知道自己有无信仰的。有这些数据对比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个人信仰的比率也持续升高,而没有个人信仰的学生比率及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学生比率则持续下降。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刚开始上大学,学生暂时还没找到目标,可能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地接触社会,他们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什么对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他们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包括当代大学生自己都以为我们这一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根据上述数据,我们是否可以推翻这么一种社会偏见和怀疑呢?

实在我们也不可以怪社会对我们的偏见和不信任,连我们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社会有怎么看到自信的我们?

(三)有个人信仰的学生的信仰现状认知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以回答“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统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觉得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信仰的竟占了57.89%,持相反观点的只占到22.81%,而有19.30%的人是不知道我们大学生是否是普遍缺乏信仰的。

有个人信仰的人,却觉得整个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是缺乏信仰的,这是否会使他们自己产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想法呢?而偏偏在我们的中国大学生中,有过半的大学生是拥有自己的信仰的,这不得不说是我们自己误会了自己。

二、当代大学生的个人信仰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总体信仰现状

在更深进的调查中,我们提出“你的信仰大致属于哪个范围”的选择题,通过数据发现,当代大学生中,信仰宗教的有4.67%,信仰主义的有14.02%,信仰人间之爱的有30.84%,信仰某种关乎自己的利益的有7.48%,而明确提出自己信仰的是金钱的有0.9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当代大学生心中是有信仰的,但是部分人又不能简单地将自己的信仰限定为某一个名词或概念。信仰人间之爱的人占了最大的比率,由此可见,很多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圣贤的主张、某种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对人间真情的积极态度。极少数的学生提出自己的信仰是金钱,如此看来,多少是受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

在另一个有相似出发点的题目中,我们从调查结果可以了解到,有40.19%的大学生以为自己可以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最重要的是亲情,25.23%的人觉得自己主要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14.95%的学生的回答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从中我们不丢脸出,亲情在中国当代大学生中是占有较重的分量的,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将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得到他人认同作为自己努力的动力,显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

(二)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的社会追求

用同样的分类统计方式,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从数据分布可以知道,在选择自己以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选项达到了最高的比重——40.00%,比总体分布的14.95%高出了25.05%,让人惊奇的是,“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个选项却达到了20.00%的比重,比总体分布的7.48%高出了12.52%,而“为了更好的生活”的比重却骤降了19.16%。这些数据可以说明,还在迷茫自己是否已经有了信仰或还没有找到信仰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同时,他们却没有其他大学生那么重视自我的生活质量,亲情的地位也及不上自己做出的成绩。

由此分析来看,这既是一种欣慰,有是一种悲哀。欣慰的是比起总体的水平而言,他们更乐意为社会服务,而悲哀的是,亲情在他们看来已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三、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一)当代大学生总体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71.96%确当代大学生觉得自己需要信仰,而有17.76%的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个信仰来追求。另有不容忽视的现象是,10.28%的人做出了“我不需要信仰”的回答。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现状,我们做出了更深进的调查。

当问及信仰的意义的时候,37.38%的大学生回答的是,信仰能够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鞭策自己朝着一个信念前进,使自己不会迷茫,生活布满动力。而20.56%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信仰究竟有什么用处,但在调查中却没有一个人提出信仰是完全没有用的。这说明,学生们都以为信仰对个体并不是完全没有用的,但是有部分人仍不知道或没有往有意识地感受信仰的具体意义,这一点是否可以解释为什么有10.28%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不需要信仰?

由此,从上述数据,我们又不难解释以下这样一个现象:57.01%协助调查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行动上或者思想上是会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的。26.17%的学生回答自己也不知道或者还没有意识到在平时生活中是否有这么做。但有16.82%的学生却表示,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并没有在行动上或者思想上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由于确信信仰的作用,不少人是遵从自己的选择的。

(二)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对信仰的需求认知

以回答“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我们从分类统计中可以知道,在回答“觉得自己是否需要信仰”的题目时,37.14%的学生表示需要信仰,25.71%以为不需要,而回答“不知道”的占了37.14%。也就是说,目前没有信仰的大学生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迫切地想找到信仰。另外同样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信仰,他们或者在迷茫,或者在犹豫。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样以这些“没有个人信仰”的大学生为分类数据源,我们发现在他们之中,有45.71%的人并不清楚究竟信仰对自己而言有些什么意义。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影响他们信仰状态的因素。

四、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效果

由于很多高校都有要求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以我们就此向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个题目: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能在精神信仰上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调查显示,56.07%的回答是作用并不明显,另有27.10%的学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以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在高校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收到的效果并不明显,有些甚至只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思考。

五、总结

(一)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现状的误会

由上述分析看来,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如社会上所说的那样处于缺乏信仰的危机,情况还是乐观的。在分析到具体的信仰趋向时,我们发现,“爱”占了最大的比重,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并不是我们先定的传统意义上的对圣贤的主张、某种主义、或对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对人间真情的积极态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以为,正是他们的信仰并不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所规定的范围中,导致社会上很多人觉得他们是没有信仰的一代。

社会在发展,人的精神与思想也不断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主义等范围,而是越来越多元化,社会需要了解他们的想法,不要片面的误会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而大学生自己也需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被社会上被放大的负面现象打击,使态度消沉。

(二)当代大学生随阅历丰富而找到信仰

由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觉得自己是需要个人信仰的,只要有渴看,就不怕没希看。固然有部分学生还没有找到个人信仰,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和经验的丰富,当代大学生会渐渐地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个人信仰。所以刚进进大学的学生不必太过担忧自己的状况,当阅历越来越丰富,了解的事物越多,就会越来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有一定的能力往追求。

而社会也需要继续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在他们感到迷茫的时候给予鼓励,而不要一味责备,帮他们一把,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信心。我相信,我们这一代一定不会让社会失看。

(三)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价值倾向的特殊性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学生在选择自己以为最重要的东西的时候,“得到他人的认可”这个选项达到了最高的比重,比总体分布高出了很多,而出乎意料的是,比起总体分布而言,有更多的学生倾向于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个现象比较特殊,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倾向有不容忽视的独立性。表现为更倾向于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是亲情在他们的心中却显得没自我价值重要。这不得不说是受到了当今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有待观察研究。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目前存在着严重的社会误解,要尽快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真实的信仰及思想,能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整个调查显示的数据呈现出一种较为乐观的现象,但当代大学生出现的部分题目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

【第7篇】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特别是基督教信徒以兄弟姐妹这种平等形式出现,无形中提升了宗教在广大信徒中心目中的地位。在我调查的已婚女性中,没有发现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对的现象。在当地那种男权还明显高于女权的氛围下,如果家人反对,很难想象女人还能坚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会支持妻子的。

三、基督教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有的人觉得信教后心里踏实了,有了安全感,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邻里争分这类事生闷气了,精神有所寄托,身体也好了,心胸变得开阔了。我看到他们性情都比较平和,精神也比较乐观,这种精神面貌的养成与信教有一定关系。农村的教堂在宣讲教义时,还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针对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编成通俗易懂的诗句,作为小灵歌来唱。这些小灵歌大多劝人和睦相爱、不要贪财耍滑,教人信主得福。其中也有一些提到要爱国、爱教,走正道。语句通俗易懂道理浅显明白。如原来一些妯娌不和,婆媳吵架的事经常发生,而现在却脾气变好了,对一些原先不能忍受的事能看开了,与他人的关系也和睦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日为生计奔忙,很难再行修养之功。但信教的农民由于宗教仪式和教义要求教徒反省自己的行为,并在觉得做错事后进行忏悔,这些信教的农民从而也养成了反省的习惯,学会了自我反省。宗教组织和活动也成为农民自发的自助互助的载体。共同的信仰和定期的聚会及礼拜活动,使原本松散的农民成为自觉地密切互动的有组织、有共同的归属感的成员。他们在一起不仅交流各种社会信息,而且还彼此分享情感,分担忧愁,并在必要的时候有一定的经济上的互济互助。这不仅密切了彼此的关系,也使教会组织成为令教徒有归属感的群体。当然基督教的传播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封建迷信思想的传播,又有的教徒过分依赖所信仰的主,产生了看病不要吃药的错误思想,还有基督信徒一些不同于当地风俗习惯的举止与当地文化产生的强烈冲突等。

四、关于农村宗教信仰状况的建议

我国正逐步转变为一个法治国家。重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这也涉及到我国的国际形象问题,所以必须严格贯彻执行。与此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的精神文化是相当贫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否则就会出现信仰的真空,引起不必要的后果。政府也要加大科学宣传力度,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由于成年人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下一代,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始终认为,宗教信仰需要一种理性,而宗教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做一个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我想是可以很好地面对这一问题的。

信仰调查报告(2)

民间信仰是由传统沿袭下来的根植于民间“尊神崇圣”和“功施于民则礼之”的具有宗教色彩和特征的较低层次的信仰和崇拜,是长期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情况下所产生的与当地民情、民俗相融合的历史文化现象。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群众思想文化活动的多元性,民间信仰已经成为部分群众在五大合法宗教之外的信仰选择。如何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工作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3月2日至3月26日,县民族宗教局会同公安局等单位联合组成专班深入全县17个乡镇,对民间信仰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民间信仰渊源长,种类多,分布广。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活动场所被挪作他用或被拆毁、关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全县大部分乡镇有一定历史渊源的活动场所在当地群众的自发组织下又重新开展活动。

1、我县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数量。

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我县公共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100多处,信众约5万多人,远远超过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信众人数。

2、民间信仰活动主要种类及表现形式。

我县民间信仰活动主要可分6类:一是信仰关圣帝。在县城及乡镇很多商铺、厂店都供奉关帝的神像,店主常年焚香供果,敬拜关公,祈求生意兴隆。二是供奉“菩萨”。有的乡村建有小庙,供奉土地、财神、送子娘娘等被老百姓通称为“菩萨”的神像。每月初一、十五,信众自带香、表敬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早添贵子等等。三是供奉门神、灶神。春节期间,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门神像,祈求门神镇守门庭,阻挡牛鬼蛇神入户作乱。灶神也称“司命神君”,传说他每月三十日上天庭汇报主人家的善恶事,于是人们习惯在灶头立香炉,初一、十五上香叩拜,祈求灶神向上天多言好事。四是神话传说中的人文始祖及人物神祗。如宝丰镇女娲山的“女娲娘娘”,附近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上山朝拜,祈求好运、平安、吉祥。竹坪乡金花洞内供奉的“金花娘娘”,周边及陕西边境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前来求仙水、求子疗疾的上百人,鞭炮声震耳欲聋,焚香化纸烟雾腾腾。五是自然物崇拜。如官渡镇驴头峡山顶的百年古树等,都因历史悠久传说纷纭,常年有人朝拜,祈求树神显灵保佑。六是崇拜伟人,祈求平安。有的公共场所及工地时常插挂着伟人像,祈求避邪平安,出租车、私家车的驾驶室内也经常可见悬挂伟人画像,祈求保佑行车安全。

3、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

我县的民间信仰有6大特点:一是客观性。民间信仰源于历史文化,不管人们接纳与否,都是历史的传承和现实的客观存在,它有着不完全依赖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的相对独立性和自发发展的不可扼制性,不会因为人们认识事物能力的提高而消亡。二是普遍性。我县的民间信仰群众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商贸不发达、文化较落后的乡镇。信众信仰观念和信仰习俗多以家族、宗亲、村庄为根基,在社会地位较低、文化程度不高的民众当中传播较广泛。三是复杂性。民间信仰与佛教、道教教义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在农村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和普遍的认可度。部分场所“一庙多神、一神多教”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双台乡的学堂洞,本是一个天然石洞,传说圣人孔丘的弟子颜回、子路曾在洞内传授过儒教,后人便将此洞称为学堂洞,供奉几十个各路神仙及仁人志士、英雄伟人,逐渐形成了一个什么神仙都有,求什么事都行的道场,香火旺盛;四是松散性。民间信仰是繁衍于民众当中的非宗教信仰,其组织形式大多都没有独立于社会之外的组织机构,有庙就有庙会,各庙各自为战,只是在开展比较重大活动的时候,借助现有的家族组织或村镇组织,组成临时专班举行相关活动。五是多样性。信众崇拜的神灵多种多样,凡是被认为有神灵的事物,都会成为他们信仰的对象,大多不分佛道,更谈不上教别,当地民众只知道供的是“老爷”,见老爷就拜。六是功利性。民间信仰信众很多都带有较鲜明的功利目的,只要身体有些许不舒服、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有可企及或不可企及的愿望,就会朝拜。

二、存在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的民间信仰态势是稳定的,民间信仰活动是正常的。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信仰盲从。由于民间信仰没有教义、教规,与封建迷信相掺杂,信众只是盲从地参与,很容易上当受骗,加之活动内容和形式混乱复杂,一定程度上给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留有可乘之机,存在着不稳定因素。

2、管理难度大。有的场所由住在附近的1--2名老人看管,并收取微薄的香火钱;有的是由1名信徒自发到庙里居住,维护场所正常活动,靠场所收入维持生活;还有部分场所无人管理,这种场所一般规模较小,如设在村头、路边的小土地庙等,占30%左右。由于场所点多、面广,给监管工作造成相当难度。

3、安全隐患较大。大多数场所地理位置偏避险要,交通不便,信众参加活动过程中,特别在大雪封山,雨、雪路滑时,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大年三十、初一、十五等朝拜人员较集中时,燃放烟花炮竹、上表烧香都极有可能引发人身伤害和山林火灾,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三、对策与建议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有传播封建迷信、社会陋习的消极的一面,也有排解群众心理压力,促进底层社会稳定的积极一面,如何加强民间信仰的引导和管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积极引导,分清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一是加强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等宣传阵地,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宗教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使广大信众分清合法宗教、民间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区别,搞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引导他们自觉地接受党委政府的领导,开展正常活动。

二是倡导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对民间信仰中掺杂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同时要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特别要淡化民间信仰的神秘色彩,科学解释一些奇异的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巧合现象。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从调查情况看,民间信仰升温主要是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极大提高,但是农村精神文化发展却严重滞后,投入不足,设施不多、农村专业文化传播者很少,特别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太少。因此,要大力发展公益性农村文化事业,积极构建覆盖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把重心放在村一级的文化阵地建设上,将公用的文化场地纳入到村镇建设发展规划中;要加大对农村广播站(室)、文化站(室)、体育场地的投入,建设一些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农村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2、规范管理,建立法制化长效管理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对民间信仰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建立民间信仰管理工作协调小组。成员由宣传、统战、综治、民政、公安、文明办、宗教、土地、城管等部门组成,经常研究民间信仰政策、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及时处理民间信仰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县、乡、村三级管理网络,强化责任,上下左右联动,在机制上保证民间信仰问题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同时实行党政领导负责制,属地管理,责任到单位、到人。

二是积极探索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管理方式。要加大对民间信仰场所责任人的教育力度,增强法制观念,确保其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要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督促指导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人员、财务、治安、消防、档案、环保等制度,并接受有关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要加强登记报备等工作。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在举行大型民间信仰活动前要向当地政府宗教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提出申请和登记备案,并严格按照宗教管理部门作出的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开展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对现存民间信仰活动不鼓励、不支持,更不能参与。

三是要坚决制止乱建滥建民间活动场所现象。鉴于确实存在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现象的情况,土地规划部门要从严掌握,从村镇房屋建设规划的角度限制兴建数量,控制建设规模。同时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把治理乱建滥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任务落实到乡镇、村。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群体性民间信仰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对借乱建滥建活动场所聚敛钱财,蒙骗群众的神棍巫婆要严加惩处,以示警戒。

3、加强调研,掌握动态,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详实依据

民间信仰活动的管理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宗教工作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对辖区内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的基本情况、信仰渊源、管理现状、社会影响、有无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等情况进一步作全面、系统地调查了解,及时掌握第一手详实信息资料,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要掌握动态,尤其要严防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杜绝利用民间信仰活动敛财,聚众闹事,干扰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影响社会稳定,弱化民间信仰活动消极的社会影响;要注意总结推广民间信仰活动管理中的一些好做法、好经验,以经验促管理,确保我县民间信仰活动的正常化、规范化。

信仰调查报告(3)

面对着高节奏的学习工作,面对着暗色彩的钢筋水泥,面对着无休止的事与愿违。我们是否已经被工作学习剥夺了自我,我们是否已经被钢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们是否已经在事与愿违中,遗失了自己的梦想。借由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离城市,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们遗失的梦想。

行程近两百多公里,其中徒步进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岭,过河穿洞,苦乐相随,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次徒步活动,也收获了更多的宝贵经验。就这次活动而言,属于团队活动,但就本次调查内容而言,系我个人收集而成。针对历史系的专业特点,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庙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现状、谋生手段及村庄未来情况的调查)的收集整理之上。当然,也有对于徒步经验的积累。调查结果如下:

(一)、民间信仰(庙宇文化)调查

徒步过程中,一路所见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毕竟在大山里,人们与山为邻,靠山为生。对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其次道教的庙宇较多,黄围山景区的主体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侣为主的庙堂。这是在山西境内所见。

左边这个图片是从双底村到武家湾的路上见到的一个庙宇兼纪念 馆的建筑。前半部分是供奉关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则是纪念徐昆的,正如门楣所提“孤石藏真”。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会来这边祈福烧香,祭祀关公。

河南境内见到的则是以佛教为主,也许是离古代统治中心近的缘故吧。在东场村有幸见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现存三佛殿一间,石碑两通,偏殿损毁严重。殿内供奉有佛教过去未来现在佛,殿前有明代两通大石碑,一块是明大德年间的,另一块是明嘉靖年间的,碑文模糊,边上县长落款还是清晰的。都是当时的辉县县长重修庙宇的碑文。碑身保存较好,下边驼碑的石龟无头。碑帽脱落在地。

在焦作市区的影视城里,藏着一座建于隋唐时期的胜佛寺。我们去时庙前的一棵大树上落满了喜鹊,叫声特别响亮动听。也许真的是洞天福地吧。小小的一进院落中,四大菩萨的殿堂一应俱全,香火应该蛮好的。毕竟这里经常会来不少明星大腕的。不过寺庙门口的那一座座扑到的新石碑,让我看了很不舒服。不过庭院里还是让我感到了历史的气息停留。也是两块明代的碑,完整的立在殿前。还有三块民国时期的碑文。碑文都是重修纪事,但是从碑文的体书法来看,明朝古碑更加注重笔体端庄,民国时的则在散漫中透漏出些许飘逸与自由。可惜那时手机相机都已没电,更是接近黄昏,所以没能留下一张照片,以示大家。

在徒步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见到一座基督教堂或是听说有基督信徒,大山深处,依旧保持着古朴与醇厚。

(二)关于大山深处群众的生活状况调查与实际体验

对于这样一个被群山包围的世界,我们能够想到的也许是贫困,勤劳,憨厚,安宁,保守,甚至会是愚昧。可是,当你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时,一切都会重新定位的。因为在这里,有你在别处得不来的感动与体会。

我们住宿过的村庄有西石门村,双底村,武家湾村。途经的村庄有东石门村,横水村,南洼村,西沟村,东场村。其中给我映像最深的村庄是西石门村和东场村。在这两个村庄里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他们的真正生活。

在西石门村,最大的体会就是吃水难,取暖难。我们去了二 十个人,一下子让这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紧张的不得了。在小韩家吃的饭,他母亲从下午三点就开始做上了,一直做到五点多。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时,几天来的疲惫与不安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样的款待背后,需要有多少桶井水与木材支撑啊。每次提水都得到村边的那口小井用扁担担。村民们经常会上山砍柴,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这样的世界里, 或者说是在山西这样的煤炭大省的南端,居然煤炭是作为奢侈品来看待的。我们晚上住宿的那家叔叔家,生火做饭都是用的木炭,那天晚上我们也是在木炭火的温暖下,入睡的。

遇到东场村,那是我和音乐系的张博同学一起去探路的事了。在西沟村,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是迷了路的。组织上分配我俩前去探路,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叫东寨的村庄,在那里会有一条小路把我们送到焦辉路上,然后到达我们的目的地--焦作市。我俩以超出大队伍十几公里的速度,提前两个小时到达东场村。也是这样,我有幸遇见了我忘记姓名的可爱可敬的大叔,也遇见了那座皇家御建的洛加寺。也是在这里,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了村庄的历史与现状。

据大叔讲,他们一家现在七口人,两个儿子外出打工,有老伴,两个儿媳和一个孙女在家。家里每年收入三四万块,当然这是除去两个儿子在外打工赚的钱的。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能有这么好的收入,的确有些诱人啊。谈到大叔家的经济来源,主要的不是那十几亩地的收成,而是家里养殖的中华第一蜂。这样就把我一路上看到的蜂箱有了合理的解释。大叔说,这方圆好多的村庄都养这种蜂,收益不错,已经形成养殖规模了。在大叔家院子里,我看到两支新做的蜂箱,大叔说是要扩大养殖规模。突然觉得,大山里,并没有那么荒凉,没有富不起的村庄,只有没致富的手段。大叔为我讲述了村子的历史,洛迦寺的故事,当然也有他们的家事。当我们要合影的时候,他们一家都羞涩了,尤其是大娘,脸都红了。那一刻,说不出的感受。突然觉得生命和生活本来就是一起的。

当然还有很多生活信息,比如在我们一路沿行的那条大河上,前几年建起一座发电站,可是发电站与陵川县供电局有了矛盾,电便没有地方去卖了。于是当地村民得到了实惠。发电站把电以三毛一度的价钱卖给村民,村民们现在用电越来越多,生活感觉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大双村,当地卫生所的大夫和我们讲,以前大双村是整个陵川县最为富饶的地界,水量很大,吃水灌溉什么都不愁,后来为了支援县城用水,在村子上游建了蓄水站,河里的水量大不如从前了。当然,这也应证了我们能在那么空旷的鹅卵石滩上休整队伍。

信仰调查报告(4)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真理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道德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如果我们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讲: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自以为是的信念或者真理。道德是在信仰支配下的行为。信仰是指人们对某人某物或某种主义、学说、理论等的极度信任和景仰,以至在它面前表现出敬畏和依赖感,并神圣地奉为自己行为的典范和指南。

一、民间信仰概述

民间信仰是一种在特定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以鬼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民间文化现象。民间信仰指流行在中国一般民众尤其是农民中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民间信仰深深植根于乡村民众之中,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迁,外界压力有多大,农民始终没有放弃属于自己内心深处的自然崇拜、神灵信仰、祖先崇拜等精神追求。民间信仰以其独特的“民间性”,伴随农民的一生。

中国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民间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影响着社会中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并与国家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社会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在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作用。因此,对于民间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校对,而且对于理解传统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信仰共同构成了乡村民众的信仰图景,扎根于农民心中,渗透在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着农民的精神需求和利益索求。宗教与民间信仰反映着乡村生活的全貌,日益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和探索的热门课题。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曾经引起过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放后,由于受到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影响,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民间信仰更是被打入冷宫,特别是当与之密切相关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大陆绝迹后,就再也无人问津,研究则更无从谈起。直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社会政治环境的宽松,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历史学、民俗学、社会文化人类学等学界的学者开始关注和重视这一领域,并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民间信仰的特征

民间信仰以广大的乡村为土壤,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种信仰,内容相当庞杂,既有远古时期的巫教巫术,也有民间的方土方术,还有神仙传说、对各路自然神的崇拜、阴阳五行风水、医术与养生学等等,其中也包括寄寓于普通民众心态中的社会理念与人生理想。基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祖先崇拜,内含牌位崇拜和坟墓崇拜,其中牌位崇拜又分家内崇拜与祠堂崇拜;(2)神灵崇拜,内含自然崇拜和精灵崇拜;(3)岁时祭祀;(4)农业祈仪;(5)占卜风水;(6)咒符法术。 祖先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它与古人相信祖先死后灵魂不死,并会变为鬼神保佑后代有关,其中体现了儒家伦理价值。与其有关的崇拜活动有祭祀,包括立宗庙、祠堂、牌位等,还有一套烦琐的祭祖礼仪。祖先崇拜的主要指向不是鬼神,而是人事,其作用是在表达对先人追思的同时,调动家族成员间的情感与道德。

神灵崇拜源自古人万物有灵的观念,它包括自然崇拜与精灵崇拜两类。在我国民间自然崇拜的内容十分广泛,有所谓日神、月神、风神、雨神、雷公、山神、河神等;而财神、喜神、药王神则属精灵崇拜的范畴。

岁时祭仪是民间流行最广,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信仰活动。现在流行的春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这一信仰有关。岁时祭仪常被赋予特殊的含义,如春节代表着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诸事如意的企盼,清明扫墓寄托着对故人的追念,九九重阳则溶入尊老敬老的美俗。

农业祈仪是围绕着与播种、收获等生产活动有关的节气进行的祭祀活动。它最初可能与人们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感到畏惧有关,但不可否认,其中更多地表达了祈求收获,盼望富足的美好心愿,这一民间信仰行为千百年来在以农业为本的中国社会,一直发挥着指导农民适时播种与收获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其在提醒农民按节气的变化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不误农时方面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占卜风水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活动,一般分“阳风水”和“阴风水。” 所谓“阳风水”是指人间各类建筑的风水,“阴风水”则指坟墓的风水。民间对风水的崇拜,与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有关,是人们相信风水流向能招致祸福的观念所致,它是早期人们科学知识匮乏,对自然规律缺乏认识的表现。当然在这种民间信仰里也隐含着规避灾祸,祈求幸福的强烈愿望。

符咒法术是借助神力进行法术的民间信仰活动。符文通常用朱笔抹在黄纸上,形如涂鸦,咒语则古怪荒诞,不知所云。至于法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荒诞不经。 从上述民间信仰体系可以看出,我国民间信仰崇拜没有明确的教义、划一的仪式、严密的组织,呈现出多彩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有独特的行为特征,这就是:原始性、多样性、农事性、人性、功利性等。民间信仰还具有群众性、民俗性、松散性、海外性等特点,使得民间信仰成为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民间信仰与村落生活

民间信仰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有着数千年所形成的深厚积淀,在农民的生活习俗中有着深广细微的渗透。

村落生活是乡村农民在乡村空间里随习俗形成的一种生活式样。它是与城市社会的生活方式相对的一种生活方式。乡村社会及其成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相应的生活方式也是变化与发展的。它在古代、中世纪、当代、当代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差别极大。今日乡村农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能和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前的同日而语了。同时,即使在同一时代,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乡村社会发展情况十分不同,在它们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方式也就极有差异。总体而言,乡村生活方式有如下几个特点:(1)“乡土” 性。(2)个体差异较少、同质程度很高。(3)有较高的封闭性、变化相当缓慢。(4)崇尚吃苦耐劳与生活简朴。

哈维兰认为:“所有宗教都是为了满足那些社会和人类心理上的需求。”宗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千百年来,不同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宗教,他们把解释自然、社会和人生现象作为自己的使命,扮演着现实人类精神生活导向的角色。民间信仰同样也为广大民众提供了精神慰藉,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 民间信仰杂糅了儒佛道三教,除此之外,还包括历史上诸多的现实人物,诸如关羽、秦琼、岳飞等深受民众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变成了民间的神。更有各地因其民俗而随意创造出来的地方神,多到无法胜数。有些形成了民间宗教组织和宗教结社,其核心内容是对劫难将至的信仰。

中国民众的祭祀活动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在日常生活中,民众祭祀土地、城隍、灶王以及各种自然神的最主要的动机是为了求诸庇护及免灾,可能也有预备“人情”的用心。如果鬼神世界是取材于现实世界的,是对现实世界反应的话,那么就可以理解,下层民众其实是处于对官府的不信任、处于无望或对人生的无奈才求助于鬼神的帮助。民间信仰在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和延续之后,仍然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非物质文化保护为民间信仰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整合全社会的力量保护、保存人类思维的智慧和结晶。

中国要使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作为整体立得住脚,就必须先学会从正面看待所谓的乡村民间信仰。这就需要我们对一些基本的观念加以清楚的陈述。乡村的“民间信仰”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元价值)在生活实践中的仪式及其表现,从文明早期的天道观、阴阳观、神灵观和巫的观念往后代代相传,经过吸收儒、道、释和其他哲学、宗教的符号和观念,在唐宋时期演化为非常繁盛的内容,历明清而登峰造极。民间信仰经过当代的科学、教育和政治的洗礼、冲击,在当前又复兴出其基本的或者证明有生命力的内容。从国家仪式,到平民百姓在人生仪式、全国和地方性的节庆、面临重大事件或灾异事件的反应,都见证着我们习惯称为“民间信仰”的表现。实事求是地面对中国人的生活日程,“民间信仰”是大众的信念和仪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并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专属于没有现代文化的乡民。边缘地方的农民之中观察民间信仰,并不说明它是农民所专属,而是出于一种调查研究上的便利和效率的考虑而已,因为农民更可能以比较直接的方式表现民间信仰。

在传统时代,民间信仰基本上是适应当时的人民、社会和国家以积极、正面的方式建立相互关系和整体关系的,当然也不乏阵痛性的短期冲突。在当代,我们的民族遭受了外部冲击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在民族自我意识的低潮时期曾经对我们的文化极度失望,悲愤欲绝地予以糟践。如今,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不折不挠的奋斗,我们的民族,包括文化的若干基本方面都幸存下来了,国家也逐渐兴旺起来了,现在是思考如何善待我们的基本文化问题的时机了。在这个大背景下,学界应该诉求一个目标,也就是让民间信仰在公共知识中 “名副其实”,在人民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归其本位”。

所谓的 “名副其实”是要让民间信仰不再被随意地贴上“迷信”标签。近代以来,民间信仰被学者用 “迷信”污名化,成为精英阶层、政治权力通过建立贬低民众的话语而驯化民众、领导民众的功利性知识。自然发展状态下的信仰是以神圣之心、敬畏之心为基础的仪式体系,善意和正面的社会功能是其常态;迷信是变异到有害状态的民间信仰,是信仰中一个极端的状态。今天已经过了需要这项污名化技术所生产的知识的时代了。应该通过充分的反思、充分的经验研究来提供一种公共知识,在社会中形成通识:迷信是迷信,民间信仰是民间信仰;迷信和民间信仰之间是一种可能的联系,不是一种必然的联系;知识界和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是努力减少民间信仰转化为迷信的可能性,而非以一个 “迷信” 标签贬损一切民间信仰。

所谓的 “归其本位”是要让民间信仰不被恶意利用。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具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可资利用的时代。信仰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也是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大多数人有更大的机会过一种幸福的当下生活,应该有民间信仰一席之地的方面,就应该将其归于民间信仰;应该归于科学技术的方面,学界和政府有道义为民众提供应有的科学技术的硬件和软件。民间信仰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就真成迷信了,甚至成为黑道、邪教的帮凶了。这是要认真对待的。我们希望,今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感召下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在我们的共同体之中让民间信仰和科学技术各就各位,让民间信仰更好地成为积极的公共意识的组成部分。

四、民间信仰研究走向

首先,该视角涉及我国现当代人思想文化研究中一个正在开拓的新领域。从此拓展、深入研究,有利于人文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我国在现当代对民间信仰的关注和研究,专著文章,还是时而可见。民间信仰内容庞杂,有俗信,如生肖属相、祖先崇拜、龙凤崇信,也有迷信等不乏负面的东西。但是,大多论者,对民间信仰,往往只注意其信仰的精神的层面,并以宗教学的知识、理论进行解说。然而,民间信仰在现实中,是和我们民众的世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独特的信仰形态。它既是信仰,又是生活,是一种不脱离信仰的生活相。

其次,民间信仰是与宗教不同的信仰形态。我们华东师大教育部文科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有一个重大攻关课题“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课题组于XX年暑期实施社会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占31.4 %。如果按照我国现有的人口比例来推算,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大陆具有宗教信仰的总人口超过了3亿。且不论这数据是否需进一步调查验证,其人数众多是无疑的。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信仰宗教”,可以做进一步推敲。因为,我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发现,广大农村民众说自己或他人“信佛”,实际上,此佛大抵不是佛教之“佛”,而是民间杂神而已。或者,如周氏兄弟周作人、周树人(鲁迅)早年所言,中国人大多是信道教的,懂得了中国的道教,就懂得了中国人的国情。这里所谓的道教,在民间其实也不是真正的道教,而是民间信仰罢了。总而言之,民间信仰在民间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它不受宗教的约束,也不同于一般的宗教。现实生活中,它与民间民众日常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如盖房买房、生老病死、养育嫁娶、读书上学、外出行商、打井造桥、种田捕鱼等等纠缠在一起,并有意无意地规范制约人们的言行走向。在世俗的生活中,民间信仰极大地约束着人们的思想言行和人生观。民间信仰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对民众生活有害。因立场观念的差异,时代的不同,实际危害的程度和个人的感受有所差别。民间信仰中蕴含的民间权威文化符号和信息,具有不同于法律的法约力量,其合理适度的流行、应用,往往与遏止人性的劣根性,促进人性的良知,保护生活生产的生态环境,祈求人生福禄寿、美好幸福等生活目的相联系,内含有利于现实民众生活和社会公共秩序的和谐发展的积极因素,在维系社会规范,促进社会稳定,改良国民性等方面,具有政府行政管理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索、剖析,可以为我们当代思想文化和相关学科提供新的理论。 其次,对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凝聚民族性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研究的新思考是我们在长期相关的田野考察研究积累中提出的。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如上述所说的对民间信仰本身和民间信仰与文艺或科学等之关系的研究。在有的村落、家族、庙会、仪式等的研究中,有所涉及,另外,学界也有一些与本研究走向较为相近的文章发表,如乌丙安《俗信 ——支配中国民俗生活的基本概念》,向柏松《传统民间信仰与现代生活》,陈明文《试论民间信仰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作用》,张鸿石《论传统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文章中不乏一些对策和卓识,对本方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思路和理论启迪。

总之,这一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建立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田野考察的基础之上。以调查、考察的第一手资料和相关的文化材料为基点,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多学科的观照,综合运用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问题作理论分析。民间信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潮中,将会经历不断的熔铸,从而找到存在和延续的途径,继续为中国农民提供有意义的解释空间和精神家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国家对民间信仰的管理提供政策的依据,为中国现当代思想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