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教海漫记读书笔记

栏目: 读后感 / 发布于: / 人气:1.89W

第一篇:《教海漫记》读书笔记

教海漫记读书笔记

暑假,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一口气读完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不自觉的拿起笔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

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让我更喜欢教师这个行业。我很欣赏于老师的“翘起大拇指”的做法,原来教育的魅力也就在这些小的细节上。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一年级,他们刚刚踏进学校这个大门时,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甚至什么也不会,不知道上课的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上数学课的过程中,由于一年级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同学,能端正地坐着认真听课”,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同学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举手发言呢。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学生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学生学习的风帆,是很值得的。

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奖给学生有“你真棒”字样的小纸片,上课认真听讲的,,作业做的好的,发言积极的,都有的奖。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特别是后进生,都非常渴望得到。这样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

第二篇:教海漫记读书笔记

朱艳

感谢工会活动让我有机会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想随便翻翻而已,哪知开卷一读,竟爱不释手,如获至宝。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的每篇文章篇幅虽然不长,但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着一个大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一位老教师跟你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于老师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

本书中写道,于老师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语文老师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后面批了这样的两句话?有老舍风格,此文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就为了这两句话,他把作文在怀里揣了两天。如果老师写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烂了不可。虽然于老师把作文投寄过去。直到今天也没发表,但那句话却启发了他对作文的兴趣,激励了他一辈子。

在本书中还有这样一则小故事,说的是有个叫张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绩不好,有一次,张斌终于写出了一篇较通顺的文章,于老师想写上几句鼓励的话语,可他考虑到二年级的小朋友思维靠的是形象,于是就把话变成了一幅画,他在作文本上画了一只翘起的大拇指,并在旁边写了一个?棒字,没想到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张斌来了劲,从此,他的作文都写得很认真。是啊!在于老师的教学生涯中,从不吝啬他的表扬,象春不吝啬他的风,不吝啬他的雨。他用表扬扬起了学生理想的帆,并把它鼓的饱饱的,不容你松弛。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表扬和鼓励确实能给孩子以动力,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小时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扬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们做为教师,也应该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兴,也应为他的努力而翘起大拇指。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有时候他们甚至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我去年教的是托班,他们刚刚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什么也不会,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于是我就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在教的过程中,我发现表扬对于教育这些托班的孩子来说真是一件法宝。比如说,在教孩子们学习叠衣服的过程中,由于托班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难免会有些小朋友会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什么的,这个时候我只要说:表扬某某小朋友,她的大眼睛就认真地看着我,因为她知道要学新本领了。那么刚刚做小动作的孩子会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扬,那我就顺势表扬他一下,这一节课他就能认真地听讲了,还能动脑筋,一起动手尝试。这样的表扬,其实是很容易就能给孩子的,所以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一定不要吝啬这样的表扬,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却能扬起孩子上进的风帆,是很值得的。我在教学中,除了不吝啬这样的口头表扬,也会像于老师那样,小朋友们都以能拿到?你真棒?为荣,我经常能看到孩子们小心地把自己奖到的?你真棒?收集起来,把它们当宝似的。

于老师的书中有许多这样的小故事,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一些启发,读来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我想,《教海漫记》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引领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谛的!

第三篇: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 海漫 记》读书 笔记摘抄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教海漫记》读书笔记摘抄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 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 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 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 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 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 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 在学生身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 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 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 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 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 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 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 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

有凝 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 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在阅读教学上于老师主张要以问促读, 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老师都是为读而读,包括我在内,阅读课文时,往 往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两遍,不懂的字词查一查字典。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 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 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 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现在我读 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请一位 学生读课文的 1--4 小节,这位学生第一句就丢了一个词,一段未了,重复了三、 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 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注意不要紧张,慢一 点,看准每一个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于永正老师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以问促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比 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 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老师问学生从"断断续 续"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 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终于许多学生举起 了手,于老师先让学

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再让学习好的补充,一个比一个理解 得深刻。于老师说,阅读不是为了找答案,单纯为了找答案还不容易?我们的教 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课堂上于老师始终 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举个 例子来说吧: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文,只有小涛在摆弄橡皮--把 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个角,然后绕着作文本转圈儿。于老师没有生气, 而是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小涛慌忙抓起橡皮往抽屉 里放,于老师笑着说,橡皮又没有犯错误,干吗藏起来呢?再说还要用它呢!于 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小涛赶紧动笔写起作文来,直到下课也没有 抬头。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 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说到这 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 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他不敢吭声, 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假如我是这样处理 的: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 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 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 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 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

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正是这种 阳光般的微笑,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众多老师和学 生心目中的永远闪亮的灯塔。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刚开始是在校长督促 之下读的,但读后却感觉就像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它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 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 涵着理论的活力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 《教海漫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又贯穿一个大的 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与读者娓娓谈心,有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 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有感到在幽默 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读完这本书,我有两点感悟:首先,我从书中感悟到素质教育是充满情感的 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 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爱孩 子就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 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 爱孩子就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 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把自己视为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爱 孩子就要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 神世界。我的第二点感悟是: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 样有着一种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教育教学的最

后境界。 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才会不断地去 学习,去探索,去创新。你才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会到不平凡的乐趣。有 了这种追求,你的生命的火焰会快乐的跳跃,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 照亮了自己。你的人生会因此而美丽,充实,你的心灵会永远年轻,你会淡泊 而致远的人生境界。 …《教海漫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于老师人生的积淀,智慧 的结晶,是爱心与奉献绽开的奇花。艺术与创新结出的硕果,读了书中的文章, 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 翻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 来。全书虽然有 482 页,可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于老师按"教育篇、教学篇、 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 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 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 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他对教 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一些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上的。他爱学生,爱自 己的工作,他有机会离开教学工作,可他舍不得。他善于发现,善于改进,善 于总结。爱学生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他多才多艺,他牢记家乡名言:"谁也说不 准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学京剧,拉京胡,弄丹青,爬格 子…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优秀教师一样有着优秀的师德。 于老师对学生那分纯朴真挚的爱心,深深的启发着我,我不是也同样很爱 自

己的学生吗?我在对学生教育时为什么就没有于老师那么细,方法上有时还不 够恰当,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可能还是个"青年教师"。我在想,人怎能用"年轻、 不够成熟、经验不够"来为自己的不实在学找理由呢?所以,我真感到自己书读 得太少。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也真希望自己从现在起,抓紧 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他在全 国各地上公开课时那种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怀,他在一节课上能让一 个学生通过8 次读书,最后读到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他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写 下水文。作文批改中善于写激励性语言的评语,使得多少得益于他的学生从此 不再为写作而苦恼,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青年教师。读着他 68 篇文章, 我很佩服他善写的精神。文章中写的有的是六十年代刚工作时的事例,可读起 来却那么亲切,他也一直说他记忆力不好,可他善于记日记。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 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境界。

第四篇:师徒读书笔记《教海漫记》

2014-2014学年师带徒“共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师傅:刘秀玲徒弟:李国梁

近日来,我和师傅共同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教海漫记》是于永正老师几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坦露。其中蕴含着理论的活力和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手。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文章又贯穿一个大的中心。内容平实, 文笔流畅,像是跟读者娓娓谈心,又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的事例,不少幽默 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又感到在幽默风趣的行文中,有 一种历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于老师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不戚戚于贫贱,不 汲汲于富贵",以教为荣,以教为乐。 于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案应烂熟于心,应将百分之八十的注意力集中 在学生身要"目中有人"。于老师眼里的学生,不仅有共性,而且有鲜明的个性。 就某一个学生而言,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个阶段的心理特点都不尽相同,时而高 兴,时而焦虑,时而困惑,时而顿悟。教师的任务是伺机诱导,巧于点拨,学 生思维堵塞时疏导之,心理困惑时开导之,精神倦怠时激励之。上课时,于老 师或注目,或颔首,或微笑,或抚摸学生的头,或给学生讲悄悄话?总之,言 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是在准确地传达某种信息,给学生注入 兴奋剂。 于老师说:"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 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学会"用眼睛说话,可 以少费口舌,使课堂干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既有活泼的心灵飞跃,又有凝 神寄照的内心体验。他认为,什么艺术都在一个"心"字上。教学作为一种艺术, 对学生情感的催发,心弦的拨动,教学节奏的调控以及对学生及时反馈的变通 处理等等,全都"乎存一心"。 于老师说,教师也是一本教科书。在阅读教学上于老师主张要以问促读, 面向全体学生。 在阅读教学方面,许多老师都是为读而读,包括我在内,阅读课文时,往 往一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两遍,不懂的字词查一查字典。老师再领读两遍,然后 让水平高的好学生读一读,提出的问题也只是让聪明的同学回答,免得读得磕 嘴绊牙的学生耽误教学时间。有时候学生轮读课文,轮到读不成的同学,我总 是不耐烦地把他隔过去,对这个同学尴尬、为难的情绪丝毫不关心。现在我读 了于永正教学《月光曲》的一段文字,深深为自己的行为自责。于老师请一位 学生读课文的 1--4 小节,这位学生第一句就丢了一个词,一段未了,重复了三、 四处。于老师微笑着说:"你只读了两遍,能在这么多老师同学面前读成这个样 子,就很不简单了,请你再读一次,这一次肯定会更好。注意不要紧张,慢一 点,看

准每一个字。"该生又读了一遍,这一遍比第一遍流畅多了。于永正老师 在阅读教学中提倡以问促读,培养全体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边读边想的习惯。比 如《月光曲》中的一句话"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 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了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于老师问学生从"断断续 续"中看出了什么,开始没有几个学生举手,于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 让学生再读一遍,边读边想,他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看出来。终于许多学生举起 了手,于老师先让学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再让学习好的补充,一个比一个理解 得深刻。于老师说,阅读不是为了找答案,单纯为了找答案还不容易?我们的教 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 微笑教学是教学的最佳境界。 在教学中,于老师的微笑教学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在课堂上于老师始终 保持着欢愉的心境,用微笑和诙谐去化解班里偶尔出现的令人不快的事。举个 例子来说吧:作文课上,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写作文,只有小涛在摆弄橡皮--把 橡皮从桌子的一角推到另一个角,然后绕着作文本转圈儿。于老师没有生气, 而是走到他跟前,轻声说,当心,别开到山沟里去。小涛慌忙抓起橡皮往抽屉 里放,于老师笑着说,橡皮又没有犯错误,干吗藏起来呢?再说还要用它呢!于 老师一边说一边笑着拍拍他的肩。小涛赶紧动笔写起作文来,直到下课也没有 抬头。这件事要是一般的老师都会毫不客气地没收小涛的橡皮,然后责令小涛 写作文,但是这样做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小涛会去认认真真地写作文吗?说到这 儿,我想起了我处理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一次在我讲课的时候玩玻 璃球,我气呼呼地走过去,一把抓过来扔到窗外,然后继续讲课。他不敢吭声, 怯怯的,可是眼睛一直向窗外瞟,直到下课也没有认真听。假如我是这样处理 的:我微笑着说摸摸他的脑袋说,小朋友,把玻璃球放到抽屉里,先认真听讲, 咱们下课再玩好不好?那么这个小朋友就不会老往窗户外面看了。我看了这本书中的好多事例,于永正老师都把微笑教学贯穿始终,他认为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正是这种 阳光般的微笑,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才使他成为一代名师,成为众多老师和学 生心目中的永远闪亮的灯塔。 近日来,我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说实话,刚开始是在校长督促 之下读的,但读后却感觉就像品着一杯浓浓的香茶。它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 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其中蕴 涵着理论的活力人格的魅力,我开卷一读,竟不忍释。 《教海漫记》书中每篇文章不长,都有一个中心,几十篇又贯穿一个大的 中心。内容平实,文笔流畅。像是与读者娓娓谈心,有像是讲故事,许多生动 的实例,不少幽默的话语。能让你忍不住笑出声来。掩卷沉思,有感到在幽默 风趣的行文中,有一种历

尽人生沧桑的凝重感。

读完这本书,我和师傅有两点感悟:首先,从书中感悟到素质教育是充满情感的 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 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而爱孩 子就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就要把学生当成有灵性的人,而非"学习机器"发自肺腑地爱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把自己视为学生在人格尊严和情感上平等的朋友,爱孩子就要尊重学生在性格,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特别应尊重学生的精 神世界。我的第二点感悟是: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像于永正老师那 样有着一种对事业永无止境的追求精神,要不断地去追求教育教学的最后境界。 因为只有你有了这种追求,你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才会不断地去 学习,去探索,去创新。你才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会到不平凡的乐趣。有 了这种追求,你的生命的火焰会快乐的跳跃,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 照亮了自己。你的人生会因此而美丽,充实,你的心灵会永远年轻,你会淡泊 而致远的人生境界。 ?《教海漫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它是于老师人生的积淀,智慧 的结晶,是爱心与奉献绽开的奇花。艺术与创新结出的硕果,读了书中的文章, 你会感到中国也有马卡连柯,也有苏霍姆林 翻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我便迫不及待地读起 来。全书虽然有 482 页,可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累。于老师按"教育篇、教学篇、 修养篇、其他篇"的顺序编写,共计68 篇文章,从他参加工作一直写到退休。 每一篇文章都那么朴实,没有理论的说教,有的只是用心对教育教学成败的总 结,很多地方,于老师还勇敢地把自己的短处披露出来了,让我觉得他就生活 在我们中间,没有特级教师"特殊"、"不易接近"、"不可学习"的感觉。他对教 育的爱,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一些实实在在的教学工作上的。他爱学生,爱自 己的工作,他有机会离开教学工作,可他舍不得。他善于发现,善于改进,善于总结。爱学生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他多才多艺,他牢记家乡名言:"谁也说不准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学京剧,拉京胡,弄丹青,爬格子?他的人格魅力不仅仅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优秀教师一样有着优秀的师德。 于老师对学生那分纯朴真挚的爱心,深深的启发着我,我不是也同样很爱 自己的学生吗?我在对学生教育时为什么就没有于老师那么细,方法上有时还不 够恰当,用于老师的话说,我可能还是个"青年教师"。我在想,人怎能用"年轻、 不够成熟、经验不够"来为自己的不实在学找理由呢?所以,我真感到自己书读 得太少。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活到老学到老",我也真希望自己从现在起,抓紧 时间多读

书,读好书。 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一些观点、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他在全 国各地上公开课时那种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他的关怀,他在一节课上能让一 个学生通过8 次读书,最后读到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他在作文教学中善于写 下水文。作文批改中善于写激励性语言的评语,使得多少得益于他的学生从此 不再为写作而苦恼,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指导青年教师。读着他 68 篇文章, 我很佩服他善写的精神。文章中写的有的是六十年代刚工作时的事例,可读起 来却那么亲切,他也一直说他记忆力不好,可他善于记日记。 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教师的 工作本身就是平凡的,可怎么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呢?这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 境界。

第五篇:《教海漫记》读后感

由于信息闭塞,没有学习的机会,踏上三尺讲台好几年我都不知道有一位特级教师叫于永正。一次县教研室组织的语文教学观摩活动,让我聆听到于老师的古诗教学《草》,从此我便认识了于老师。在课堂上,我被于老师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出于崇拜,在活动结束后,我也买了一本于老师写的《教海漫记》。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只是看一下目录,然后随便翻翻而已。由于自身内在的要求,本学期,我认真地拜读了于老师的《教海漫记》,读完以后,感受很深。

这本书是于老师几十年教育的经验集粹,是于老师教学生涯的记录,也是于老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袒露。书中内容十分平实,像是一位朋友与你娓娓谈心,其中生动的实例,幽默的语言,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掩卷沉思,觉得幽默风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种历尽人生的沧桑的凝重感,还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润与字里行间。《教海漫记》这本书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育篇、教学篇、修养篇和其他篇。作为班主任我对教育篇很有感触,作为语文老师看了教学篇受益良多,作为一名年轻的老师,看了修养篇更是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老师,就得要做到教书育人,而且首先得育人,所以我最为关注的还是于老师写的教育篇。其中有一篇名为《忍耐·宽容》的文章让我记忆犹新,读了还想读。我认为:忍耐与宽容是老师认真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条件。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师这个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就是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新课程理念要求以全新的模式去培养人,如果我们还以一种“叫、喊、打、骂”的高压政策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正意义就失去了一大半。我想:一个没有爱心的人,一个对教育事业缺乏信仰的人,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学生有忍耐与宽容的,许许多多的著名教育家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忍耐与宽容应该是一个永远值得探讨的话题,永远值得我们结合自己的实践去仔细思量,只要你对这个话题还感兴趣就行。读《教海漫记》,让我看到了一个特级教师许许多多平凡的地方。

另外,我对教育篇中的《翘起大拇指》一文深有感触。表扬和鼓励是伟大的教育法宝。因为小的时候成功了某一件事受到表扬而使其立下志向并最终成为专家学者的,也不乏其人。想一想我们小的时候,又何尝不是非常希望老师来表扬自己呢?梦想着老师能对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呢?有的从事教育的同志认为:过分的表扬能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从教育心理学上来讲,这无疑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体验:老师表扬鼓励了自己,我们想的是明天我一定要做得比今天还要好,要赢得老师更多的表扬。而受到表扬之后就会骄傲,就会在别人面前趾高气扬,那是极少发生的事。依我看来,似乎还没有一个老师把表扬用到了过分的程度,用到了足以使我们的孩子翘起小尾巴的程度,大多数的情况是我们老师的大拇指竖得太少了。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为优等生竖起大拇指,而为需要努力的学生竖起大拇指的时候却少得可怜,或者说几乎没有;我们多数情况下是为学生的成功而竖起大拇指,在学生失败的时候竖大拇指的时候几乎没有;我们为讨老师喜欢的同学竖大拇指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为比较有个性的学生竖大拇指的时候却非常少。教育是一门艺术。竖竖大拇指应该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尽管学生离老师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我想,你竖起了大拇指就意味着他的进步老师已经心中有数,并及时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让他看到了希望,让他了解到他的每一点进步老师都会记在心中的,让他树立起自信心,时刻注入不断进步的动力。这样的孩子,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再怀疑他能不能进步了,因为他的进步只是时间问题。老师要及时地给予学生与“竖起大拇指”类似的鼓励,让学生时刻切身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呵护,让我们的学生不断地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而树立一种健康、积极、良好、平和的心态,以迎接未来更加激烈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