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健康心理学论文【多篇】

栏目: 小论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3.24W

健康心理学论文【多篇】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一

题目: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议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师管理 心理健康

摘要:在人们关注儿童心理健康的同时,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职业特点、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等。因此,作为幼儿学校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她们的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不断改善她们的内心状态,找到维护她们的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对幼儿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教师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前提,他们作为幼儿学校教育计划的具体执行者,担负着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对实现幼儿教育目标起着关键作用。川能不能培养出健康成长的孩子,除了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外,关键在于教师的心理素质结构是否健康。如果担当此重任的教师心理不健康,又怎能教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因此,在对教师的管理中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对于成功的幼儿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

1、对教师素质的高要求

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如同培植苗木,它关系到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搞好幼儿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尤其在当今,在提倡学生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幼儿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高要求: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复合型的能力、良好的个性特征等。〔’!面对现代社会对教育目标、策略等提出的愈来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就难以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感觉到自身发展的压力。

2、工作量大、工作烦琐

幼儿教师面对保育和教育双重任务,需要处理的事情从照顾好幼儿生活起居,到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再到培养他们的个性,工作量大,琐碎繁杂。根据国家现行的规定,幼儿教师工作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但是由于幼儿学校为了满足孩子多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使幼儿教师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规定,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学校的原因

1、教师的发展需要不能满足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要求幼儿教师必须能够进行自我发展。除了基本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手段等。广大教师必须克服时间、经济以及精力等方面的困难,尽最大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尤其是近年来,新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地引入到了幼儿学校,这必定要求教师能适应新的形式,能够跟上课改的步伐。但是,由于条件限制,只有少数教师有进修的机会,大多数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

2、幼儿学校中的人际关系满意度低

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大致包括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同事、教师和领导之间几个不同的层面,这些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生活的特殊环境,每一个层面的关系都会影响着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及他们的心理状况。在所有这些关系中,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满意度低是最为突出的问题。有调查显示,有13. 8%的幼儿教师不喜欢幼教工作是因为工作单位里人际关系不如意,而喜欢幼教工作的教师中有64. 7%则因为喜欢单位里那种融洽的人际关系。"

(三)社会的原因

1、家长的期望过高

现代幼儿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苗”、家长的宝贝,因此家长们往往对自己的孩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a]家长们不再把幼儿学校当作是孩子的临时寄养所,而是赋予学校重任,希望孩子从小就能在幼儿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也对幼儿学校在教育环境、教师素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方法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较大的心理压力。

2、社会的支持度不够

虽然社会上对教师有很高的赞誉,但有一些人对幼儿学校和幼儿教师却怀有错误的看法,他们觉得幼儿学校不同与其他阶段的学校,教师的地位不能很好的被肯定和尊重。社会和家长们的对教师的不肯定和尊重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教师,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幼儿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三、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应采取的对策

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学校所培养的儿童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既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也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只有不断改善学校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针对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种种原因,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应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身体、业务、心理等方面。管理者对教师进行管理以保证教师的高素质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严格规定教师的招聘条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保证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教育教学问题。!’〕二是为教师创造各种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以应付工作中的各种挑战和新时期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学校管理者应定期请来幼儿教育专家,以专题的形式给幼儿学校的教师传达新的教育理念,保证幼儿教师能根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来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针对社会上对幼儿教师存在偏见、不尊重的现象,学校的管理者应做好宣传和沟通的工作。一方面,向上级行政部门反映,通过法制与宣传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幼教的社会氛围;〔‘忍另一方面,管理者应提高幼儿教师的工资水平,改善幼儿教师的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满足幼儿教师的合理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

(三)开展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咨询

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纳人到学校管理的内容中来,对教师开展心理沟通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并通过举行心理讲座或座谈会等增加教师对心理知识的了解,使他们具有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和实施教师心理辅导计划,如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定期开设心理咨询等;还要尽量创造条件为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为教师缓解压力。

(四)提供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提高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师工作环境:一是校领导应在科学民主管理上下功夫,在评价层面上进行改革,建立一种科学、合理、规范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走“人本化”、“人性化”管理的路子,赋予教师教学自主权,让他们与领导拥有同样的话语权。二是建立和谐的群体协作关系,妥善解决教师间的矛盾冲突,尽量多组织集体活动,使教师有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三是作为教育教学的管理者也要善于发现问题,通过个别谈心等方式,使教师的情绪得到合理的调节,在工作中没有太多的不满情绪和积怨,教师的工作压力自然会减小,心理问题也会慢慢减少。

健康心理学心得体会 篇二

在这次培训中,王淑兰教授主要给我们讲述了心理健康与维护中的这些内容:心理健康的界定与简析;教师心理健康的特质;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成因;维护和增强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我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一。端正认知: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包括很多,如角色调整的能力,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的能力,免于患上神经过敏性焦虑的能力。而教师对失败的看法是自我维护心理健康能力的中心因素。3.换个角度想问题,教师有时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也可以说是适时当一下阿Q。比如许多教师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班上某个学生的品行不良而受到了学校的处分。其实,教师不必因此而过分内疚自责,

正如教育心理学者张春兴所言,有些学生问题的“病因根植于家庭,病象显现于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并非仅仅是教育失当那么简单的事,而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教师只要尽到了责任,就可以问心无愧。 二。调适情感:1.控制情绪;2.合理宣泄;3.从其他地方寻求满足感;如果教师觉得在学校中无法获得心理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试着在教室以外寻求成就感。培养一项有创造性的爱好,比如集邮、写作等等,是一个好方法。个体能够随这些爱好的深入而体验到满足。 三。改变行为:1.角色学习,角色学习是预防焦虑的途径之一。

2.个别或集体讨论,与其他众多的教师进行讨论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的好办法。3.坚持锻炼,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4.寻求专业帮助,寻求专业帮助在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时应寻求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5.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也是教师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6.寻求新的工作体验,新的工作体

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三

一、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质的研究较少

有些学者认为尽管实验、测量、调查等定量研究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但这不能充分揭示深层次心理结构和心理因素。目前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仍然以人文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多处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水平上,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促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一味良药,但是这方面深层次干预研究及相关研究还很少见,大多数研究只是从心理疏导与咨询角度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具体干预理论还不曾出现。

2、我国对研究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说起来重要,坐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6]。人们对研究生这类高学历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其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外,还必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专门针对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课题量都很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里,对硕士研究生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达到的水平都有较明确的规定,并且入学和毕业时严格把关,而对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应达到何种水平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目前,研究生培养单位基本没有对研究生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做出明确要求和必要培训,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本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重对个体严重心理障碍问题的处理,轻对群体事先心理保健预防”的不平衡倾向。不少人片面地将心理问题等同于心理疾病,对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缺乏全面理解,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放在个别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治疗上,偏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出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认为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少数有心理障碍的硕士研究生克服心理障碍,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发挥潜能、完善人格、实现价值这一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教育过程中调适心理障碍问题较多,而解决他们学习、生活、交际过程中的一般心理问题较少,使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地位。

4、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倾向

由于没有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队伍主要由德育工作者构成,由于思想惯性的影响,他们有意无意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范畴。从教育学伦理上讲,德育强调的是社会道德和行为需要,从社会道德伦理要求出发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而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个人内心发展的真实体验需要,从人性角度出发以自我发现为目的促进心理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必然出现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道德品质问题的不足,从而在不自觉过程中忽略学生的真实心理需求,约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形式。

5、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科同质化倾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一直以科研为导向,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从而忽视作为自然人的心理需要,更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完善人格魅力、促进潜能发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重要功能的体现,没有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视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在发现这一教育缺失后,在缺乏针对性研究的基础上,误以为是本科心理健康教育的后续,只简单套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没有针对研究生特殊心理要求区别对待,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本科同质化,流于形式,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很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赖于探索和完善,教育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完全适合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二、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析

研究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紧密相连,更多地聚焦社会发展,审视个人成长,并积极探寻将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最大限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这一情况之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和成果之上,结合研究生教育培养需要,建立适合研究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正视和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积极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学术研究,通过学术研究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加强咨询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心理咨询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心理咨询方法和手段,提高咨询业务水平。鉴于目前高校中研究生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大多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兼任这一现实,要特别提醒这些教师注意角色转换,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德育化。其次,围绕心理咨询本身开展公关活动,让研究生了解心理咨询,形成对心理咨询的正确认识,消除对心理咨询的神秘感和恐惧感,愿意提出心理咨询,愿意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袒露自己的心声,愿意接受辅导和帮助。

2、建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求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组合各种有机要素,得到1+1>2的效果。理论指导上,逐步形成以研究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为主,专业咨询指导为辅助,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互为补充的教育体系。教育实践中,形成以心理测量为科学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以参与社会实践为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普及宣传为手段,以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自我为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主动参与,专业咨询师积极介入相结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干预体系,首先完善研究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调研,编制富有实效性的教材;其次课程安排上,尽可能安排人生阅历较为丰富、专业实践力更为扎实的教师;其次建立完整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研究生情况;最后建设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由年龄较大、亲和力更强、更了解研究生心理问题特点的咨询师为研究生提供咨询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对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和干预。

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

现行研究生教育实施现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绝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导师实验室和项目组里,研究生心理健康很大程度上与导师言传身教紧密相连。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承担责任。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增强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其主动与研究生交流与沟通,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指导作用。

5、努力营造良好学习生活氛围

社会性应激是研究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如婚恋、就业、自我价值实现等都是诱因,特别自我价值实现是研究生自我发展的主导需要,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不一定能得到充分实现,也是研究生心理健康最大的压力源。因此,学校要把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氛围作为工作重点,努力为研究生成才提供良好条件,促进自我实现和维护心理健康合于一炉。

6、关注研究生心理特点,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与本科生具有明显差异性,硕士研究生心理问题已从本科生的交往障碍、思想不成熟为主转变为对未来无把握而产生的不安感和恐惧感,多数研究生经历一帆风顺,受到社会厚爱和同龄羡慕,更易形成较强优越感,自尊心和虚荣心过强,对挫折的耐受力减弱。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多与社会大环境相关,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思考未来,积极寻找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以期最大限度地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这些心理特点是实施教育内容、采取教育方法的基础。要求我们加强理论和实践探索,在借鉴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形成适合硕士研究生心理特点的完整、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与自我调适,提高研究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四

1心理课题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学校的健康工作的进行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心理健康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已有的心理健康干预研究则证明,要从学生自身、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三个维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学校心育环境营造,多学科渗透,开设心育课程,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等多途径进行效果更为理想。但我们现有师资的实际情况是,能够配备心理专业背景出身的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极少,大多数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中途改行的兼职,而教师整体的心理健康知识也极为有限。因此以往的这些研究成果在推广上会受到学校教师心理专业素质的限制,这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为了更科学、更有效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校决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心理课题同时开展。2007年6月我校与华北煤炭医学院申报立项了《心理干预活动对改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验研究》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于2009年12月顺利结题。

2011年我校又与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系共同申报立项了《小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与干预研究》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于2014年7月顺利结题。两个课题的研究都对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低年级(一至三)采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版)对其社会能力及行为、情绪等进行评定,结果显示在169份有效(11份无效)问卷中,筛查出12名小学生可能存在行为问题。高年级(四至六)采用华东师大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其情绪、行为进行评定,在228名学生中有效问卷215份,其中35人可能存在一项或多项心理健康问题,总分检出率为15.82%。其次,根据前测数据对筛选出来的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实验。

对二年级部分行为问题较多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共进行了6周。主题由团体意识、注意力训练、愉快情绪和悦纳自我等方面组成。四、五年级也分别对心理健康指数较低的部分学生开展了团体心理健康干预实验,分别进行了8周和6周。通过课题的开展,我校学生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合作意识、团队精神、集中注意力等方面都有了改进,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相互信任、相互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课题主持人还完成两篇心理论文《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统计分析》、《谈小学4-6年级学生学习倦怠状况调查分析》并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2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1完善心育设施,打造“爱心小屋”

最初的心理咨询室十分简陋,只有两把椅子和一张茶几,也没有其他的相关设施。几年来在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对心理咨询室进行了扩建改造。划分了办公区、咨询区、阅读区和情绪疏导区四大区域,添置了沙盘、沙具陈列架、宣泄人、团体辅导箱等设施设备,安装了心理测评软件,力争做大做强学校心理咨询室,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走进“心语小屋”这里是面谈咨询的主要机构,重点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心理困扰;设有“心语”热线,主要是针对部分不愿面谈的学生建设的,同时也对家长开通,解答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设有“心语”邮箱、信箱,部分学生更愿意以信件的形式进行交流,也可回避部分学生的尴尬。

2.2健全心育网络,加强培训

学校倡导“让心灵的天空一片蔚蓝”的教育理念,提出给师生以绿色人文关怀,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保护学生绿色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健全了心育网络,成立了心理教育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完善了交互的立体的心育网络,打开了全面铺开、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成效的保障。因此,学校重视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辐射工作。学校积极邀请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高志华、张郢、王岩等教授对学校老师进行讲座指导,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班级设置男、女两名心理健康联络员,称为“心语大使”,每两周一次定期培训,指导他们在学生中发现、识别心理困扰,并能对一些轻微的困扰予以简单干预;对部分学生予以引见介绍来咨询,并负责在各个班级内宣传有关心理知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

2.3利用“阳光心语”广播站,传递心语,播洒阳光

多年来,我校的“阳光心语”广播站,一直成为孩子们的知心伙伴。广播站里的“阳光使者”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正是他们,架起了一座学生间心灵沟通的桥梁。“阳光心语”里的“心语传递”、“我谈我心”、“校园拾贝”、“成长烦恼”等专题栏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它们像一阵和风,更像一场细雨,抚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另外,把心理的问题以书信的形式写给“阳光使者”,针对学生的来信,有些涉及学生隐私,就采用回信的形式,直接回复。有些不涉及隐私,反映的是一些共性化的心理倾向,就利用广播站这一阵地进行专门的辅导。以期排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指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

2.4发挥《春蕾》校报以及手抄报、黑板报的宣传功能

我们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校报的编辑,我们还引导更多的学生撰写“心育小论文”,让他们成为小报“匿名”的主人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郁闷与苦恼。我们更因地制宜地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的宣传效应,加大对学生心理教育宣传的力度,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2.5开展相关的心育活动的主题班、队会

各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写心灵日记,设立心语本;学生和老师说悄悄话,班级设立“心语箱”;开展“我自信,我能行”、“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挫折是一道坎”等班队主题活动。

2.6家校结合

除了常规的各年级家长会、每学期开展“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心理教育指导外,我们还举办了“家长日”开放活动,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活动,参与学习,亲子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融洽度,而且还积极开发了“家长”这一有效的教育资源。我校多次聘请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心理系的高志华老师,来我校通过视频直播就《家庭中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等主题进行讲座,指导家长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家长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自己孩子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来创建健康家庭,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

2.7开设心理活动课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较多,我们除了按照课程设置由班主任完成每学期的4节心理健康活动课外,为了让学生学习心理有更健康的发展,我校聘请了50名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的大学生作为我们的课外辅导员,来校深入课堂进行心理活动课的辅导,给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2.8创设安全和谐氛围,培育健康心理

学校以全面渗透的原则开展工作。首先在整体上营造和谐的氛围,走进东小,处处都以醒目的标语,提示学生自尊、自爱、自信,暗示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其次学校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进行历练,增加经验。每年的艺术节、运动会成为孩子们盛大的节日,平时的少儿艺术活动频繁,每日的“一课两操”更是从不间断。学校努力让每一堵墙会说话,让每一块牌子都会歌唱,让每一株花木育情感,让每一处景点孕意蕴,真正做到“校园处处皆文化,处处文化育人心”。和谐的校园是一种无声的隐性文化,她无时不刻地熏陶着师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她是一种潜意识的引导。工作中,我们巧妙地将这种“引导”与“四条疏导”即心语小屋、心语热线、心语邮箱信箱、学生互动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发挥其功效。几年来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扎扎实实,轰轰烈烈,活动的开展多次在直播五十分、环渤海网等媒体报道。今后我校将继续把“享有健康心理生活,提升师生幸福指数”作为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目标,将“心事”做出大文章来,更好地彰显“以美育心”的活力优势,让她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服务我们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力争把我校创建成“健康班级、健康课堂、健康家庭、健康校园”的幸福园地。

健康心理学名言 篇五

1) 世上本来有富于思想和富于感情的两种人,前者造成了以行动著称的人——将军和政治家,后者造成了诗人和梦想者——一切艺术家。

2) 在感受到伤害时,人心如果纷乱不安,并且有报复之意,这就叫做愤怒。

3) 没有一种本质或状态是或被认为是适合一切人的,同样,所有人也不都追求相同的快乐。

4) 被嫉妒的火焰所围困着的人终于如同蝎子一样转动了毒尾刺杀了自己。

5) 心理学应当和其它自然科学处于同样地位,应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那就是行为。

6) 胜利所带来的最好之事,莫过于解除了胜利对失败的恐惧感。

7) 虚荣促使我们装扮成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以赢得别人的赞许,虚伪却鼓励我们把我们的丑恶用美德的外表掩盖起来,企图避免别人的责备。

8)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搓愈勇,再接再厉。

9) 人们都是受到环境的支配,只要有合适的环境,给他任何一个婴儿,要把他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就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无论是律师、医生、运动健将、政治家,还是无赖、乞丐都可以。

10)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11)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12)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3)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4)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5)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无过矣。

1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7)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

18) 一切有意义的战争,都在我们内心进行。

19) 恨由于互相的恨增加,但可以为爱所消灭。

20) 信心是灵魂的防腐剂。

心理健康毕业论文 篇六

心理健康尤其是幼儿的心理健康,绝不像身体健康那样受人们重视,行者绝非心理工作者,而是提倡一种关注未来的崭新观念,写此文以求抛砖引玉。

在我国,心理健康可以说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在这个陌生的知识领域里,很多知识点在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身心健康。由于我们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起步较之于西方要滞后,所以还存在着一个被了解被认识被接受被重视的过程。而幼儿心理健康在整个心理健康中更处于濒临遗忘的角落。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幼儿心理健康的相关问题。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意义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是我们这个美丽国家将来的建设者。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可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孩子这个群体的健康成长,就有可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富强。相反,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健康成长,他就有可能成为对社会无用的庸才,甚至会堕落成破坏者;如果孩子这个群体不能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将来的这个社会将无法想象。

当然,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其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也许,应该再加上一句,解放儿童的心理。

在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就是关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曾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在这里,也可套用一下,“幼儿心理健康则民族健康。”

再则,幼儿历来被成年人认为是喜怒无常的群体,高兴了就欢呼雀跃,伤心了就涕泪横流。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理健康不健康地问题。但是,孩子这个群体确实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而且不能忽视。比如,孩子没有要好的小朋友、吃饭时经常耍脾气、总是需要看管、经常失去自制力、常有恐惧心理等等,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心理健康课”。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记得清代无极县令有句官场名言: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官场如才,教子当如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一定要多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多培养自身的良好品性和人格完美,尽量避免道德的劣迹和人格的缺陷。我们不能用“我们这么大岁数了,千万别跟我们学”来搪塞孩子,我们耳染目渲的不仅是我们的语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为,正所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大家要清楚地知道,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这第一堂心理健康课对于孩子的后天成长是多么重要啊!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现代教育在幼儿教育这个产品的设计上,应该多考虑孩子心理健康这一重要元素,凡是有强烈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没有理由去忽视甚至漠视幼儿健康问题。衡量我们现代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这个问题理应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然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智能技术一流,而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那么我们提供的这个教育产品,能算得上优质产品吗?从严格意义上讲,把其划为次品乃至废品一点也不为过。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培育人才的艰难我们可想而知,但是幼儿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发端,是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学校能开设心理健康课,那么幼儿就能接受良好的'系统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能生发出完美的雏形,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埋下了伏笔。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健康心理学名言 篇七

1) 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就是最大的幸福。

2) 除非你是绝世天才,否则最好还是力争被人们理解吧。

3) 聪明人宁愿看到人们需要他,而不是感谢他。

4) 事情的意义并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

5) 幻想的自由只是幻想,自由的幻想都是真自由。

6)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就永远是一个奴隶。

7) 愤怒即片刻之疯狂,所以你应该控制感情,否则感情便控制你。

8) 人的心灵只能承担一定数量的痛苦。如果痛苦达到无法承受的程度,就会逃逸到思想的深处,给埋了起来。

9) 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仆屡起。

10) 意志是十分强劲的杠杆。

11) 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12) 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13) 只是由于自己感到恐惧,我们才低头。

14) 失去什么都行,但千万不能失去教训。

15) 和善是同情的表现,本身往往是一种报偿。

16)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17) 切莫垂头丧气,即便失去了一切,你还握有未来。

18) 社交场上,信心比机智更加重要。

19) 意志引人入坦途,悲伤陷入于迷津。

20) 衡量一个人,应以他在不幸之下保持勇气、信心的方式为准。

心理学论文 篇八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些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只是停留在对心理问题的描述、诊断和治疗方面,片面注重部分有症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大多数学生是健康群体这一事实,结果导致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预防工作做不到位,使大学生的发展性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上升趋势。本文旨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实际情况,倡导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开展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性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在20世纪90年代倡导兴起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重视研究人类潜能的开发,激发与培养人类的积极情绪,引导人们朝快乐、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和体验的研究。研究包括:主观幸福感与满足、快乐情绪体验与希望等。根据“扩展-建构”理论,我们知道,积极的情绪能够在生活中良性地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人们能对当下的情境产生满足感,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过去有正确的认知观念。二是个人层面上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人格特质的研究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创造力与洞察力、才能与智慧、毅力与勇气等。如果要想使人能够把握机遇与环境,迎接挑战,就要增强个人积极的情绪体验。三是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在研究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我们发现良好的组织系统对人的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社会大系统,如:国家的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等研究,社会小系统,如:工作领域、各级学校、社区和家庭等机构部门的研究。

二、开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是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

(一)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代替消极心理学工作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高职院校心理学工作的认识有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工作的对象是心理有困惑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及教师,讲授课程的内容就是讲心理问题的判断、认识等知识,健康的人或者是其他学生与心理课程的学习和心理咨询中心联系不大,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看成是少数心理学专业人员的专利,大部分人缺乏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难以形成全员关注心理健康和投身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有些领导和教师根本看不到心理学在个体人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联运机制的效能发挥。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代替消极心理学工作模式。

(二)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和方法

我们既然不提倡过分关注消极心理学,那就要在关注心理症状的同时,还要拿出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树立一个创新的理念——积极心理学,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尤其是积极心理学的六大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慈与爱、正义、修养与节制、心灵的超越;积极心理学的二十四种优秀品质:好奇心、勇敢、仁慈善良慷慨、精神、自我控制、欣赏美和完美等。要针对各专业、各年级的实际情况,考虑好开设课程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要与学生的专业需求、人格品质的培养、职业生涯的发展等方面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千万不能为了开设课程而开设课程,要真正地发挥好积极心理学的有效作用,在授课的同时,也要注重通过多角度多方面地开展各项活动,促进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用良好的校园环境进一步促进积极心理学发挥作用与影响。

我们知道,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人格品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也能增强高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更能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同时领导者要重视自身和学院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教师的率先垂范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职院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悠远的大学校风和校训等文化软环境同样能使大学生受到积极和谐校园环境的影响,从而营造出一种全体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最后要求全体师生要积极地体验与感悟。

三、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的具体方法与步骤

(一)采用积极心理学模式,注重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创新。

笔者认为,目前各高校由于各自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又有其各自不同的方法和特点,但最终的目标都是在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创新在这里主要论述课程内容的设置问题。如今各高职院校陆续开设了各种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大多数学校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但回过头来按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来看,是不是课程设置得有针对性、实用性,是不是能满足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求和职业的发展就很难说了。我们要从整体课程上一改以往的照抄照搬,要把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潜能的开发、职业生涯的发展、个性的培养等方面统统考虑进去,制定培养适合大学生积极品质的教学计划及教学活动,并结合当前的形势发展,要倡导正能量的传递,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质,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这就是我们本文中倡导要采用的积极心理学模式。

(二)注重实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上的创新

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上的创新,就要一改以往传统模式所表现出来的被动性和局限性。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地做到: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轻诊治重预防;轻个体辅导重团体辅导;轻障碍性咨询重发展性咨询等。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开展好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学的宣传和辅导工作,发挥好教师的率先垂范的作用,让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影响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通过活动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内驱力,达到积极品质的塑造,采取有效方法增强这些积极品质从而实现预防作用。达到心理学家们所倡导的教会学生运用乐观的心理品质,有效地预防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真正树立起以预防为主,矫正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理念。

(三)注重实现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方法策略上的创新

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用积极干预手法来进行心理问题的解决,积极心理干预是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入手,通过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潜力,从而实现问题的消解与积极力量的升华。积极干预主张用人类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完成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这种积极力量不是通过外在的灌输获得的,而是在干预中个体自主建构得来的,是个体积极品质的发掘与培养,是积极力量的保持与提升。

(四)注重运用多种心理学技术开展好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等活动的创新

我们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性研究中,就要在保留以往适合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心理教学和心理讲座等活动形式的同时,还要开拓创新出一系列深受大学生成长需要受欢迎的活动形式,来保证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培养好大学生的优秀品质。例如:运用团体心理辅导,实现高效率咨询;以心理健康活动月为载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大学生心理剧表演,感悟生活,培养同理心;通过体验式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达到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培训,有效实现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培养大学生中的心理骨干力量;在大学生实习实训中,进行心理健康培训活动,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志品质、社会适应的能力,提高就业成功率;组织学生进行心理主题班会,让大学生体验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感悟心理学的博大精深;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进寝室活动,融洽宿舍管理人员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等。同时我们认为要建立起学院、系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即班级心理委员、宿舍管理员和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各院系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和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三级模式;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和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危机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