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个人文档 个人总结 工作总结 述职报告 心得体会 演讲稿 讲话致辞 实用文 教学资源 企业文化 公文写作范文 小论文

劳动节的重要意义【新版多篇】

栏目: 实用文精选 / 发布于: / 人气:1.47W

劳动节的重要意义【新版多篇】

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中小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指导中小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传统节日教育、传统经典诵读教育、地方名人民俗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活动对象

全区普通中小学在校学生

三、活动内容

(一)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1、通过推进文明校园、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广泛掀起学习、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不断加强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教育。

2、通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少年”“美德少年”等活动,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3、通过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活动等推进文明礼仪教育。包括升旗礼仪、就餐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同学间交往礼仪、穿戴礼仪、借用物品礼仪、迎客礼仪等礼仪习惯养成,引导学生养成谦虚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遵纪守法、言行合一的礼仪规范。

4、通过推动书法教育健康和深入发展,激发培育广大中小学生学习和欣赏书法的热情。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

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学实践教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的感悟,传承红色基因。组织中小学生到革命历史遗址、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先辈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参观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学习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

(二)重视传统节日教育

1、以忠孝为先,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践行孝心”、“感恩老师、感恩长辈”等关爱师长的道德实践活动。

2、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故事的普及教育。积极挖掘这些节日中的德育元素,培育学生民族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

3、以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家公祭日、国庆节为契机,引导广大师生缅怀先烈,了解党和祖国的发展史,不断增进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

(三)抓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1、构建国学经典诵读体系。各校每学期制定诵读计划,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在各年级开展不同的国学教学内容;组织教师读《大学》、《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诵读体系。

2、搭建国学经典诵读平台。丰富诵读形式,开展“诵经典、写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展经典”等活动,即:每日开展“诵读经典一刻钟”活动;每星期开展一次“书写经典一刻钟”活动;每月的黑板报和橱窗要有一定的国学教育的内容;每年举行一次国学情景剧展演活动等,把国学教育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3、深化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借助校园艺术节、文艺汇演等载体,围绕孝父母、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等话题,以诗文朗诵、快板、课本剧等新颖活泼的形式,把《弟子规》、《论语》等经典美文表现出来。成立国学兴趣小组,将传统体育项目、绘画、书法、剪纸等国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国学、热爱诵读。

(四)开展地方名人民俗教育

1、加强地方区域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工作。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将地方传统名人名事、文化遗迹、等资源有效整合,推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

2、培育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德育教育基地。利用富有地方人文特色的重大纪念活动、重要历史文化遗迹、博物陈列馆等载体,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原有项目为基础开展民间体育、泥塑、剪纸等国粹教育。

四、活动要求

1、加强宣传,营造舆论氛围。各学校要及时召开动员大会,明确本年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具体要求,制定活动实施方案,适时做好档案建设。

通过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的思想舆论氛围。

2、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各校要统筹安排,有序推进阶段性重点目标与任务的落实,力争到20xx年,全区中小学、幼儿园都实现“一校一特色”、“一校一精品”的传统文化品牌。

3、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各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力求做到三个“全覆盖”:学科课程全覆盖,课时主要从综合实践课中安排,也要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教学环节全覆盖,包括课堂教学、课堂外教学、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育人群全覆盖,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坚持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总结多年来我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深化我区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将传承优秀文化与打造办学特色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教育氛围,让师生在审美中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劳动节为什么放五天 篇二

放五天有以下几个方面:满足人民的需要,增强民族凝聚力,刺激消费,缓解压力,缓解景区压力和推动旅游业。

1、满足人民的需要

人们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很少有机会回家探亲和旅游。此外,在春节期间,地方政府提倡就地新年,探亲和旅游需求积压。这些需要被释放,但它们需要假期的支持。因此,国家今年安排了五天假期,可以更好地释放和满足这些出行需求,让每个人都能以补偿的方式回家。

毕竟,三天假期太短,只适合短途和周边旅行。五天假期更好,更适合中长途旅行。人们回家探亲和旅游的时间将更加充裕,旅游半径将大大扩大。虽然五一假期持续五天,但实际上是通过补假获得的。

2、增强民族凝聚力

五一是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粘合剂。五一放假5天可让人们通过公共假期的方式得以亲身体验和参与相关活动,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3、缓解压力

五一连放5天有利于人们放松休闲、缓解工作压力,相对分散并均匀分布的“小长假”能够让更多人有更多机会踏青远足,或结伴郊游,或休闲娱乐,或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观看电影、戏剧等等,从而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工作压力。

4、缓解景区压力

从保护环境的角度看,有利于缓解景区和目的地的接待压力,相比集中放长假的方式而言,分散假期在一定程度上可均衡游客的时间分布,缓解集中出游所带来的各种环境压力和接待压力。

5、刺激消费

假期增加后,许多人会选择回家探亲。无论是乘坐飞机、高铁还是自驾,都将刺激交通运输业的消费,在家里购买各种礼品,刺激日常消费。此外,当大家在假期里吃喝玩乐时,也会增加住宿酒店、餐饮业、电影业和娱乐业的消费。因此,假期的增加确实影响到整个身体,也是刺激消费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

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篇三

浅谈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我们的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十分重要,这种关系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绝大部分,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中有的关系有家庭关系、恋人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闺密关系,甚至包括陌生人关系等。然而,正因为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占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一旦它出现任何一点的异样,对我们来说可能都会造成不小的心理波动。

在我们与其他的交往中,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不论你关系有多好、多亲密无间,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或冲突。这些矛盾或冲突很多时候并不是有实质性的矛盾点或冲突点引发的,而仅仅可能是因为两人的“性情”有些不合。这里就要谈谈平时生活中会对人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 上世纪,发展心理学家(如Bowlby,1969)就发现,婴儿对其主要抚育者(常常为妈妈)的依赖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婴儿只要饥饿、尿床和受到惊吓,就能发现马上会得到细心的照顾和呵护。婴儿哭喊时,慈爱的抚育者总是如约而至,得到此种呵护的小宝贝们就能舒心地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以信任,能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和友善。结果,这些儿童就发展处安全型(secure)依恋:他们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

气他婴儿的情形可能不同。如果大人对小孩的关照无法预测而且并不持续,抚育者有时热情关注,有时却心不在焉、交际烦躁,有时根本不出现。这些孩子就会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感情,这种依恋类型就是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这些孩子由于不能确定抚育者是否以及何时会来关照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而第三种婴儿的抚育者在关照小孩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勉强为之。孩子就会认为他人是靠不住的,因而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表现出回避性(avoidant)依恋。回避依恋型的孩子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 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人际经验回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的发展轨迹。的确如此,孩子依恋类型的差异表现得如此泾渭分明。当儿童面对陌生、危险的环境时,安全型的儿童会跑向妈妈,很快安静下来,然后开始勇敢地探索陌生的新环境。焦虑—矛盾型的儿童则会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完全不顾父母的安全保证。而回避型的儿童往往躲开大人,保持和父母的距离,即使在害怕时也不愿意发生亲密接触。

孩子表现出的这些依恋类型鲜明,但直到研究者(Hazan,1987)发现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也会表现出类似的反应方式,依恋类型才真正引起了人际关系研究者的注意,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进一步将人际关系的依恋模式分为四种。巴塞洛缪(Bartholomew,1990)指出,人们之所以要避免和他人亲密接触,是因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原因,一种情况是人们期望和他人交往,但又对他人戒心重重,害怕被人拒绝和欺骗,另一种情况是人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真正地喜欢我行我素和自由自在,而不愿与他人发生紧密的依恋关系。因此,巴塞洛缪认为成人有四种依恋类型。第一种安全型(secure),和儿童的安全依恋类型完全相同。第二种痴迷性(preoccupied),是巴塞洛缪给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他人的赞许,所以他谬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fearful)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在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现在普遍认为可以在两个维度的基础上区分这四种依恋类型。首先,人们在回避亲密(avoidance of intimacy)的程度上有差别,这会影响人们接纳相互依赖的亲密关系的难度和信任程度。在亲密关系中感到舒心和轻松的人,回避亲密的程度就低;而与伴侣亲密接触时烦躁不安的人,其回避亲密的程度就高。其次,人们还在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的程度上有差别,即害怕他人认为自己没有价值而远离自己。安全型的人在与他人亲密接触中非常安心,不会担心别人会苛刻对待自己;因而能积极快乐地寻求亲密、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相形之下,其他三种类型的人充满焦虑和不安,在亲密关系中如坐针毡。痴迷性的人渴望亲密接触但害怕被拒绝。疏离型的人并不担心被拒绝,但却不喜欢亲密接触。至于恐惧型的人则两者兼而有之,在亲密关系中坐立不安又担心亲密关系不能长久。

当然,这种人际关系依恋类型的分类只是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理想类型(ideal type),并不是说它们是没有任何共同点的对立类别,而是用作称呼不同焦虑和回避分数组合的便利标签。正如我们认识别人喜欢用不同的标签来对人进行分类,这样无疑方便了我们更快的认识他人,进而指导我们采取一定的行动去对待和回应他人,但是任何一个人都是复杂的,都不是一个或几个标签能够囊括的。 依恋类型一旦形成,就决定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正是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例如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即更让人满足和稳定。假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

在《小别离》中,女主角童文洁就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生活中不太容易信任别人,疑心比较重 依恋类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因为依恋类型不断地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的影响(Davila,)。随着时间的推移,依恋类型的确会发生新的改变。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会慢慢让回避亲密的人不再怀疑、戒备亲密感情。研究表明,在两年之内足有三分之一的依恋类型可以发生实质性变化(Davila,),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比安全依恋更容易改变。所以,当你的身边由不安全依恋型选手,就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呵护。

《小别离》中的男主角方圆就属于安全型依恋 不同的依恋类型并无好坏之分,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性格特质,只要这种特质与他们的生活相适应,每个人都可以过得很好。但与此同时,我们认识了几种不同的依恋类型后,就要借此工具去更好的认识自己。若我们是安全依恋类型,我们会在人际社交尤其是发展亲密关系方面占一定的优势。而如果你是不安全依恋类型,则你会在发展亲密关系时遇到更多的阻碍,但你不比气馁,你完全可以选择坚持自己还是逐步努力去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活出自己,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

我们怎样维护好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你取得他人信任或与他人关系融洽的前提条件。无论你诗司白领、政府机关人员还是在校学生,各行各业人员都离不开人际关系。所以,学会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认同。对一个人的认同能让别人产生很强的自信心,并且会有愉悦感,从而对你持肯定的态度。所以,在现实中,越是经常给予别人认同的人,越能有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不要吝啬你的赞扬,要经常的表达你对他人的认同。这样,你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倾听。当对方向你陈述一件事情的时候,里面除了既定事实以外,还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而他重点所讲的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他的观点,希望能得到你的认同。

如果你在他还没有表达清楚之前,就立马插入自己的看法,不仅不会得到对方的好感,反而有可能中断这个话题。造成尴尬的场面。因此,耐心的听别人把话讲完,不要急着插入自己的看法,更不要在没了解事实的真相之前就妄自菲薄。

如何维持朋友关系

真诚有心,不管你去哪里或者你做什么事情,那么对待朋友应该学会的是真诚,你给予别人的好处,那么别人也会对你好的,因为真诚的交流是可以让朋友之间变得更加美好。一味的伪装出来的友情是不长久的,所以说一定要真诚的去交友。

价值体现,虽然在这里说这个不大好,但是确实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不得不为了一些自己所需才去建立好的友情,哪怕是兴趣爱好也是一样的。因为乒乓球你们成为了朋友,这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聚会,朋友之间的聚会最好是一起去的,为什么呢,因为聚会是一种直接交流感情的场合,所以说尽量的去多参加一些朋友之间的聚会,这也是维持你们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

动态,虽然好友好久没有交流了,但是还是偶尔去关注朋友的一些动态,看看他/她们最近的状态,qq空间上,微博、微信等等都是维持朋友之间感情的一种工具。

电话短信沟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亲自能见到朋友或者和朋友一起吃吃吃饭干嘛的,哪怕是一个电话一个短信朋友也会感受到你的心,因为你们并不是那么在乎别的,只是觉得心里还是有你的。

如何快速高效的搭建人脉关系

午餐关系建立法

在企业中上班,千万要避免一个人独自聚餐,这样就会无形中与团队隔离,定期的利用午餐来了解公司的同事,通过午餐的时间也可以了解更多私下里的话题,有助于关系的建立。

会议中找人脉

在参加一些大型的行业会议时,这个时候你可以有目的去结交一些行业的人士,与他们交换名片,或者打个招呼,都能够帮助你在这个行业里更好地积累名气。

建立人脉库

如果你对于人脉关系的积累比较感兴趣,还可以通过建立人脉库,针对不同人的性格、特征、职业等进行分类,记录他们的喜好,研究他们的话题,也会帮助你更好地维护好这些关系。

怎样利用人际关系

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互相学习的一个过程,那不然一定是存在着敷衍的过程,如果说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互相可以“利用”的地方,那必然是无法维持长久的,因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互相做到“礼尚往来”,那才守键,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到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利用人际关系的相关内容。

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在变得越来越出色的过程中,会去学习借鉴他人的优秀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同路人发生变化的情况,这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因此随着自己能力地提高,能继续和自己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那才是真正的亲朋好友。

懂得“礼尚往来”,和他人交往最忌讳的是一味地付出,或者一味地索取,因为单向的过程终究会让一方觉得特别累,因为谁都希望被安慰,更不希望一直被索取,而大家互相有所付出和回报,能让一段关系变得更加长久,也能变得越来越好。

千万不要用某段关系来索取,有时候我们最怕面子上的事情,总是被冠以我们是什么关系,理所应当怎样去做,但事实是没有任何事情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涉及到借钱这件事儿,如果没有想着去还钱,那么势必会让借钱这件事破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浅谈《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意义 篇四

浅谈《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意义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受“共产主义者同盟”1847年12月伦敦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于1847年11月-1848年1月间共同撰写的关于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是一部划时代的光辉文献。

《共产党宣言》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阶级斗争为线索,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创建者的伟大历史使命;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唯一道路;批判了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和科学共产主义相对立的各种流派的所谓理论;莫定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并确立了党的战略、策略、原则。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细细研读、研究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纲领性文件的《共产党宣言》具有重要意义。列宁是这样评价《共产党宣言》的:“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可见,列宁认为,《共产党宣言》主要是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理论突破,即新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研读理论的具体内涵后,在此简单总结《共产党宣言》三方面重要意义。

一、《共产党宣言》的理论贡献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的各个民族当中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不是因为它的行文是多么华丽优美,它的用词是多么慷慨激昂,而是由于其理论表述上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人们会把《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一般规律,其理论的逻辑性与说服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它的内在矛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全盘否定资本主义的进步意义,而且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但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在发展的同时,却首先生产出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并为共产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创造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条件。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强大到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不能适应的地步,并且受到了它的阻碍,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就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了,这个时候,它本身必然会被更高级的所有制关系――共产主义所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这一理论的时候所运用的基本原理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这一观点由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83 年德文版序言和1888 年的英文版序言中进行了说明,那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则决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表现形式。因此,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从以上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的时候采用的是“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简而言之,他们并没有因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而把它看得一无是处,也更没有因为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所带来的空前的发展而放弃了对它的批判,他们始终是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资本主义的,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斗争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在阅读《共产党宣言》以及其他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的方法论,以便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能够坚定地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认真对待所有的问题。

在资本主义灭亡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充当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的伟大角色,他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一切历史(从原始氏族社会的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贯穿于阶级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消除,而只是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从而消灭所有阶级的存在,建立起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新社会。在这一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无产者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个阶级,通过不断地阶级斗争达到消灭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的目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政治斗争的策略等基本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共产党人并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本身也没有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无产阶级政党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阶级斗争的时候,共产党人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着整个革命运动的利益。他们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胜过了其他无产阶级政党。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中最先进的、最坚决的、始终起着推动革命前进的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共产党人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他们所据以展开行动的指导理论决不是以某个思想家所提出的抽象的原则为依据的,而只不过是对现存的阶级斗争的理论表述罢了。

正是基于这些理论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章中批判了当时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的界限。与此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特别重视无产阶级在具体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他们阐述了共产党人与其他党派进行联盟的政治思想,认为共产党人应该努力争取同世界各国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不过,在与其他政党进行联合的时候,共产党人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独特任务,要时刻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冲突与对立,只有这样,共产党人才能在当前的各种革命运动中代表着运动的未来――走向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一书的思想精华、理论观点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这座理论大厦的基础与主干,指导着全世界受苦受难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意义是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

二、《共产党宣言》的实践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在一开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共产党宣言》有它本身的经历”。恩格斯在1888 年英文版序言和1890 年德文版序言中两次指出,受到欧洲1848 年革命失败和德国1852 年科隆共产党人案件的影响,共产主义者同盟不得不宣告解散,而伴随着工人运动退出了公开的政治舞台,《共产党宣言》也退到后台去了。换句话说,《共产党宣言》在发表之初并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只是受到了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认可与欢迎。在整个第一国际时期(1864 年―1876 年),国际工人运动的思想舞台基本上是由法国的蒲鲁东主义、德国的拉萨尔主义和英国的工联主义占据着的。举例说,在1871 年的巴黎公社运动中,公社成员绝大多数是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信奉者,尤其是3 月26 日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成员中,大约有50 人为小资产者,25 人为工人,只有1 人公开声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为了引导工人阶级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些思想派别进行了坚持不懈地批判与斗争,在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之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也基本上被消除了。到了第一国际解散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工人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了,而《共产党宣言》中所确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诸多原则也在世界各国的工人中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此时的蒲鲁东主义和拉萨尔主义已经奄奄一息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恩格斯才说:“《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 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到了19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的时候,整个欧洲大陆上所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已经差不多完全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了,《共产党宣言》则成为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时至今日,《共产党宣言》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纲领性文献,是全世界工人阶级的“圣经”,也是我们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最为重要的参考著作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满足于仅仅进行一般性的学术研究,而是随时准备亲身加入到政治运动的行列当中去。他们在1847 年的时候就加入了“正义者同盟”(即后来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后来又参与了第一国际的许多活动,到了1871 年巴黎公社运动兴起的时候,他们又以欢欣鼓舞的心情为巴黎人民的革命首创精神进行欢呼。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贡献虽然主要是集中在理论开拓方面,但他们本身都是非常重视革命实践活动的。正如马克思自己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提到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事件,因为以它为界标,世界历史从此跨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时代。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广泛传播,无产阶级的政党组织在世界各地纷纷建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直至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共产党宣言》所提供的弥足珍贵的理论指导,如果没有它,整个19至20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或许就会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局面了。当然,全球性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也为《共产党宣言》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平台。据不完全统计,从《共产党宣言》发表之日起至今,它在全世界的发行量仅次于《圣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伟大。

三、《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最近几年,中共中央在全国相继部署实施了党的先进性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诸多重大的战略,这些学习实践活动本身都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宗旨和精神。1888 年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曾经说过,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部分,推动所有其他部分前进的部分”,党的先进性教育本身就是要通过学习活动的进行使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保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先进性,以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在论证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合理性与必然性的时候,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些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应该首先消灭的就是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中,在这个联合体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因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实行的诸如八小时工作制、义务教育和社会福利等制度,无疑都是符合《共产党宣言》的要求的。虽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距今已经有160 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共产党宣言》本身依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藏,可以帮助今天的人们认清国内外的许多复杂的形势和问题。结合着目前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这里选取以下两个问题着重谈一谈,以此阐明《共产党宣言》的当代价值。

第一,如何认识和评价目前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无法遮蔽一本巨作的真理光芒。作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标志的《共产党宣言》,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代产物,尽管个别具体结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些过时,但其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却仍然在现今时代潮流中有着强大威力和时代价值。《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世界历史进行了论述,指出所谓的“世界历史”是指世界被分割为孤立的国家、国家之间互相鲜有影响的状态正在终结,国家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世界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并没有“全球化”这个概念,但他们在很多著作中都谈到了世界市场和普遍交往的问题,并且对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市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的这些论述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今天所热议的资本主义全球化问题,认真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断,对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扩张和全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简单地对资本主义的扩张进行批判,而是认为它是现代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各民族之间的广泛联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古老的民族工业正在被新的工业所慢慢取代,新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往往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方,而生产的产品也不仅是供本国消费,而是同时销往世界各地,于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为了增加产品的销售渠道,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从客观上加强了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也改变了地方性的自给自足的闭关状态。因此,现代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这一事实对整个共产主义理论来讲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过:“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 在此,马克思和恩格斯给出的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客观条件。共产主义不可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长期存在,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只有当各民族同时行动的时候,共产主义才能最终确立起来。世界性交往的产生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的结果,因此,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壮大是无产阶级进行共产主义革命的第一个和根本性的条件,而由资本的扩张而导致的世界交往则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得还不够的时候,整个社会只能是普遍的贫困,而在普遍贫困的情况下,人们之间必然会发生争夺生活必需品的斗争,那时许多腐朽的东西便会死灰复燃,各民族之间的普遍交往也无从谈起。

当前,随着生产发展和科技进步,在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全球化将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当然,如今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时代的全球化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在马克思时代,是蒸汽机和机器引发了工业生产的革命,使生产的早期全球化成为可能;今天的全球化,是随着以电子计算机等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时代,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是为了不断扩大产品销路;而今天则主要是为了不断扩大资本输出和投资场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特别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全球化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使世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但就其实质来说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并会导致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及世界发展的。

很多人认为,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发展势头恰好证明了资本主义本身的依然强大的生命力,美国学者弗朗西斯・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最为典型的代表了这种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归纳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积极的、巨大的变革之后,紧接着指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以及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阶级――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其中的道理跟封建所有制的崩溃是一样的`,那就是社会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之间的矛盾。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空前大规模的资本和生产力已经大大超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所能驾驭的程度,以致经常会引起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并导致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剧烈震荡。只有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反观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世界正变得越来越不平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学者研究认为,资本在全球的扩张应该是导致世界范围内不平等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理由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国家失去了其部分控制能力,包括维系有助于减少不平等问题的福利体系的能力”。实际上,与其把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归结为福利国家的削弱,倒不如说这是资本扩张的一个必然结果,资产阶级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也生产了它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的全球化及其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内在矛盾,为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创造了条件。因此,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当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时候,根本不会得出“历史的终结”的结论,因为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日益紧密的形成恰恰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铺平道路。

第二,如何重新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重视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一贯的思想。早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这个特性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后来的《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提到,未来更高级的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重视人的自由发展,但是他们从不孤立地讨论人的自由发展,而是把人的自由发展同主体的自我实现活动即劳动联系起来,同劳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联系起来。因此,他们不相信以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基础,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会有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存在着私有制和分工,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和权利的不平等,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必然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自由发展为代价。因此,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和分工,实现了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才有可能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但是,私有制的消灭和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互为条件的,“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由此,我们发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客观历史的运动过程,也是主体实现自身能动作用的过程;既是旧的交往方式注定要被新的交往方式取代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解放、不断改造现存社会关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逐步展开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如此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性特征,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进步的地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本身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使自己的精神遭到摧残;而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也不属于工人自己拥有,而是被资本家强行占有了,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穷。因此,异化劳动把工人的自主、自由的活动贬低为一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了。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在铲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之后,全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就会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这时,人们不必担心失去生活资料,因而任何人都没有自己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他们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而由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活动,社会活动不会固定化,而每个人都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很明显地体现了一种价值诉求,它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而这种价值诉求却绝不是一种“时代的幻想”,而是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并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哲学理想,它的实现恰恰是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的。正是在这里,马克思主义完成了客观规律与价值追求的完满统一,使共产主义理论具有了空前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共产党宣言》是屹立在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和问世的标志,又是无产阶级向世界公开宣布自己的目的和意图,由自在走向自为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近170年的惊涛骇浪。马克思主义已由西欧的一个小小学派变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理论,无产阶级政党遍及全世界。19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共产党宣言》的号召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曾经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被撕开了大大的裂口,人们看到了历史的曙光。但历史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对社会主义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们坚信前进的步伐绝不会停止。中国人民正在从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预示着《共产党宣言》的光辉是永存的,同时也确证了《共产党宣言》作为人类永恒的精神财富,将永远为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提供精神性的引导。

清明节的重要意义 篇五

清明节的历史意义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清明节习俗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都有在清明节扫墓的习惯,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总会赶在清明节前回到家乡故土,为祖宗先人扫墓祭祀。在祭祀扫墓时,一般都是先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一些新土,然后摆上供品,燃香祭奠,或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比如磕头、作揖等等,向祖宗先人说一说这一年来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后来又是如何妥善处理的,让先人不必惦念牵挂等等,表示对先人的关心和忆念。

根据所在场所的不同,清明祭祖一般分为墓祭和祠堂祭两种。古代皇帝一般都会建立自己的祖祠,也称太庙;富贵人家大多也为祖先修筑祠堂,可以在祠堂里祭祀;但大多数老百姓还都是以墓祭为主,所以清明祭祀一般被称为扫墓。

二、烧包袱

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三、拜“城隍爷”

在明、清、民国时期,老北京就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很盛,城隍庙里供的就是“城隍爷”,大家在清明节的时候去城隍庙烧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出入平安等等。

四、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古时候称探春、迎春。清明时节,正是万物复苏、春光明媚,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是郊游的大好时机。传说踏青的习俗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每年春天,大家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到唐宋时期,这个习俗尤为兴盛。

五、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也是流传已经的古***俗,最早叫荡千秋,后来因为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荡秋千。开始的秋千都是由树枝做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成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能锻炼人的胆量,让人更加勇敢,又能增进身体健康,至今仍然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六、拔河

拔河的游戏,我们小时候一般都玩过,这个活动其实在春秋时期就已经盛行,但最早的名字叫“牵钩”、“钩强”,到唐朝时期才开始叫“拔河”。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期间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所以从那时起,拔河就成为清明节的习俗了,一直流传至今。

七、蹴鞠

这是我国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做成,球内塞满羽毛。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期间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了比较健全的比赛规则。到了清朝中期,随着现代足球的传入,传统的蹴鞠活动很快被取代。不过在初,国际足联还是确认了足球发源于中国的这个事实。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吃发糕,发糕寓意是“发财”、“高升”。发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状再加入发粉,蒸三四个小时制作而成,所以蒸的又要“发”,又要“高”,大家吃发糕也是图个吉祥。

九、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十、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欢的活动之一。春季刮风的天气比较多,春光明媚,万物更新,大家都喜欢去郊外玩一玩,放风筝也便成了郊外活动的项目之一,不但小孩喜欢,大人也喜欢,不但白天放,晚上也有人放。

清明节的禁忌

1、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着整齐,以表示对逝者的礼貌和尊重。

2、拜祭辈分有讲究:扫墓拜祭次序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以此类推。拜祭完毕后,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再离开。

3、孕妇避免扫墓:排除迷信的成分,从安全角度来说,清明时节扫墓人多拥挤,为了胎儿安全,也不建议孕妇参加。

4、不可在墓地照相:扫墓的目的都是为了祭祀祖宗,明显带着敬拜、祈求的意思,而非玩乐。因此扫墓的时候,最好心怀敬意,专心谨慎。

5、忌穿大红大紫:相信大家也不会穿这样的衣服去参加此类活动的。不过总有人会疏忽大意,在佩戴或是内衣上不经意使用了红色。

6、外人不要参与他人的扫墓:“各人自扫门前雪”,这句话用在扫墓上也极为恰当。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很是不妥。

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篇六

一、指导思想

以市教育局20xx年校园文化建设年为契机,以教学育人、环境育人为原则,以上级部门的相关要求为目标。立足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完善本校文化基础设施,创新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努力探索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力争用三年时间把本校打造成一所特色鲜明、文化气氛浓厚的育人摇篮。

二、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 丁胜柏 校长

副组长:周发明 副校长

熊立中 主任

组员: 佘吉文 会计

三、本年度校园文化建设总体安排

1、宣传发动阶段(3—4月份)

⑴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心学校《20xx年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领会精神,提高认识,营造全校上下认真贯彻该《方案》的思想氛围。

⑵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谋划出一套切合本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⑶进一步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把20xx年确立为校园文化建设年的现实意义,通报本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并把相关内容向各位教师和各班级进行责任分解,打造一个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全面实施阶段(5---10月份)

⑴5—7月份,以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为主题进行活动。

⑵8—10月份,按照“全方位、多角度、细致化”的要求,广泛、深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其他工作。

3、巩固提高阶段(11—12月份)集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自查工作,准备迎接上级检查。

四、主要工作目标

1、浓厚学校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文明程度。学校不仅仅是传承知识的场所,更肩负着育人的历史重任。在育人的诸多因素中环境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建设校园文化,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文化气息浓、文明程度高的氛围之中,使其耳濡目染地接受熏陶、受到鞭策。

2、完善校园软件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一所学校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品位是这所学校的灵魂。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把本校的价值观念、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历史传统、精神风貌、办学特色、办学目标、校训、校歌、校徽、校旗进行宣讲展示,使全校师生熟知本校校园精神,并确立为共同的座右铭。

3、打造洁净的校园环境,提升学校的外部形象。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障,师生互动,群策群力,把学校装扮得色彩和谐、布局合理、窗明几净、鸟语花香,用花园似的环境愉悦师生身心。

4、建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焕发学校的青春活力。在抓好教学的同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富有个性地成长,让学校充满昂扬向上的朝气。

5、按照中心学校的总体目标要求,力争用3年的时间把学校创建成规划科学、设施完备、制度健全、理念前卫、文化氛围浓郁并具有长效机制的和谐校园。

五、具体工作措施

1、进一步搞好环境美化工作。在巩固环境区卫生,制度化地对学校草坪、花坛、树木进行修剪养护的基础上,依据学校财力,结合校园实情,遵照实用、经济、美观、健康、和谐的原则,对学校环境进行更为完美的设计和改善,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在校园安装适量的既能靓丽校园又起到照明作用的景观灯。

2、进一步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法治校试点校”,我校历来重视制度建设,今年我们将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年”为契机,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将学校的制度汇编做进一步修改,使原有的制度与时俱进,更合时宜,更加具有操作性、实效性,更能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更能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的开展。

3、光大校园精神。首先创作校树、校花;其次,把本校的校训(诚信、严谨、勤奋、创新);办学思想(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教风(敬业、奉献、善诱、爱生);学风(勤学、善思、活泼、求真);校风(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领导育人)以及校树、校花的含义反复向师生宣讲,使全校 baihuawen.c n人人了解其内容,并努力内化为个人理念,变成个人追求。

4、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档次。对原有各功能室舍的相关设施进行全面检修,重新规划室内物品摆放,认真进行卫生清理,清除卫生死角。对教室、办公室、荣誉室等公共场所的物品进行重新整理,将其摆放整齐,营造“祥和、快乐、温馨”的学习工作氛围。专辟教室建立档案室,将本校的有关资料尽量搜集整理齐全,适时举办校史展览,近三年内举办一次大型校庆活动,藉此增强师生对母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

5、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首先对教职工进行廉政教育,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促使广大教师廉洁从教;其次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宣讲实际案例,用活生生的现实鞭策教师廉洁从教;再次,在校园张贴廉政标语,设置廉政建设橱窗,用这种特殊氛围警示教师廉洁从教。

6、浓厚校园文化氛围。继续坚持校园广播,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弘扬正气,激励学生;对原有的文化长廊、文化墙、以及教室、实验室、楼道墙壁、校园各处悬挂张贴的名伟人画像、漫画、名言警句、标语牌、条幅进行全面检查,结合近期学校实际工作,该更新的更新,该添加的添加;各教学班的板报、壁报、读书角、校园的橱窗两周一换,遇有重大节日随时更换,校内艺术展每学期展出一次;校刊每月一期,在教学班倡导创办班刊,学校定期组织评比。

7、努力开发校本课程。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的目的,发动师生广泛收集有关家乡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生物的等方面的资料,组织教师进行筛选、研究,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以此为平台,培养学生个性,挖掘教师潜能,浓厚学校学术文化气息。

8、丰富校园文化活动。20xx年,我校将重新组建学生会,由校委会牵头,学生会、教务处、体卫艺组、教学班配合,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

⑴校级活动。举办一次艺术节和庆新年“交通安全进校园”文艺汇演;清明节去为烈士扫墓;坚持每天早晨升国旗、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和课间跑操。成立或完善合唱团、舞蹈队、器乐队、文学社、各种兴趣小组等,搞活第二课堂:不定期组织篮球赛、拔河赛、会操表演、歌咏赛、越野赛等文体赛事;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家庭”活动。

⑵班级活动。确保每周一次班会,并作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资料齐全;适时开展书画、作文、手工制作、演讲比赛等活动,活跃班级风气。

⑶个性活动。本着“因材施教、挖掘潜能、培养特长”的目的,按照“五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文体、科技、学科兴趣小组活动。

9、加强校园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设施。装修教学楼,硬化路面150平方米。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分工。为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学校成立由学校领导、校委会成员、师生代表组成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全面领导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监督到岗,检查应时,改进彻底。

2、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师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不但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传播者、弘扬者。如今,我校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已经到位,积极性已被充分调动起来,这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必将落到实处最为有利的人本因素。

3、建立机制,长抓不懈。校园文化建设对教育教学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可谓功在当前、利在今后。但是,这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为此,我校制定了细则,形成了制度,并将按部就班,扎实推进。

4、树立典型,榜样引路。每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评选文化建设先进班级,对其先进事迹、经验给予表彰、总结,从而收到一点带面的功效。

心理健康重要意义论文 篇七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要性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

本文对这个问题,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下:

1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见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心理如果加以引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否则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青少年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谈心里话,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有些青少年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溃等。

3应试教育,是孩子心理不健康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都望子成龙,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使他们逐渐失去自信。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比如,用远大的理想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总之教师要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细节决定成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培养未成年人良好道德品质要从细节开始,因为道德体现在细节里。细节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些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习惯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他的道德品质也会稳定下来。所以,各种稳定的、良好的细节或行为,既是德育追求的目标,也是评价德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5青少年要有道德准则我国城乡青少年大多存在社会体验不足的缺陷。一方面,我国城市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接受信息方面较过去有很大变化,但是这些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书本、报刊杂志、电视、网络、广播等,是间接的。虽然父母们常常苦口婆心地对青少年说要遵守交通规则、不讲卫生容易生病、要学会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等等,但对青少年来说,父母的话仍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要让青少年们形成良好品德,道德实践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6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尊重青少年的主人地位,还要深入了解他们,根据青少年的天性来教育他们。如果不能对青少年有足够的了解,德育教育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明明青少年的性格是内向的,非要培养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是比较难的,也是违背青少年的本性的,形成了心理障碍。

另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帮助青少年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学校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不仅如此,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心理健康重要意义论文]